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8794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9 大小:8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

《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1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docx

中医助理考试复习全录

方剂学,中内

一.辛温解表

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脉浮

1.麻黄汤:

无汗而喘(表实)       

2.桂枝汤:

头痛恶风汗出(表虚)      

3.九味羌活汤:

肢体酸痛、口微渴(兼湿、兼里热)

4.小青龙汤:

痰多而稀,或兼水肿(兼水饮)

5.止嗽散:

咳嗽咽痒(风邪为主)

二.辛凉解表

风热壅肺、风寒化热: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

1.桑菊饮:

但咳,身热不甚

2.银翘散:

无汗或有汗不畅,咽痛

3.麻杏甘石汤:

发热重,喘咳,苔薄黄,脉滑数

三.寒下证

里热积滞证:

大便秘结,苔黄厚,脉实

1.大承气汤:

见痞满、燥、实四证及苔黄燥、脉实

2.大黄牡丹汤: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四.润下

津亏便秘:

大便干结

1.麻子仁丸:

脾约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济川煎:

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苔白,脉沉迟

四.少阳证证

邪在少阳:

往来寒热,脉弦

1.小柴胡汤: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2.大柴胡汤:

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下利

3.蒿芩清胆:

汤寒轻热重,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苔白腻或微黄,脉右滑左弦

五.肝脾不和

肝旺:

胁胀

1.逍遥散:

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脉弦而虚

2.脾虚:

腹泻

痛泻要方:

泻必腹痛,泻后痛缓,复如故,脉两关不调

六.热毒证证

热毒炽盛:

舌红苔黄燥,脉数有力

1.普济消毒饮:

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

2.仙方活命饮:

痈疡红肿热痛

3.黄连解毒汤:

大热烦躁,错语发斑

4.清瘟败毒饮:

气分证、血分证并见

七.大肠热证证候辨识

大肠热:

下利,舌红苔黄,脉数

1.芍药汤:

下痢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舌苔黄腻

2.白头翁汤:

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脉弦数

3.葛根黄芩黄连汤:

胸脘烦热,脉数或促

 

八.虚热证

虚热:

舌红少苔,脉数

1.青蒿鳖甲汤: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

2.当归六黄汤:

发热盗汗,面赤,心烦

九.暑热证

暑热:

身热、心烦,舌红,脉数

1.香薷散:

恶寒发热,无汗,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脉浮(无数象)

2.新加香薷饮:

发热重,恶寒轻,舌苔白腻,脉浮而数---

3.六一散:

小便不利

4.清暑益气汤:

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

十.中焦虚寒证证候辨识

中焦虚寒:

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苔白脉迟

1.理中丸:

腹痛喜温喜按,或见出血,血色暗淡

2.小建中汤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脉细弦

3.吴茱萸汤:

呕吐,畏寒,舌淡苔白滑,脉弦细而迟

十一.涩精止遗方剂证候辨识

遗精遗尿之证:

遗精,舌淡苔白,脉细弱

1.桑螵蛸散:

小便频数,或尿如米泔色,或遗尿遗精,心神恍惚,健忘

十二.心神失养证

心神失养:

虚烦失眠,心悸,舌红,脉细

1.酸枣仁汤:

头目眩晕,咽干口燥,脉弦细

2.天王补心丹:

梦遗健忘,大便干燥,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三.气虚证证候辨识

气虚:

倦怠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虚弱

1.参苓白术散:

泄泻,苔白腻,脉虚缓

2.补中益气汤:

脏器脱垂;发热,脉虚大无力

3.玉屏风散:

汗出恶风,易感风邪

4.完带汤:

带下清稀色白

5.生脉散:

汗多神疲,舌干红少苔,脉虚细

血虚证证候辨识

血虚:

面色无华,唇甲色淡、舌淡,脉细

1.当归补血汤:

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

2.归脾汤: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便血、崩漏,量多色淡

气血两虚证证候辨识

气血两虚:

面色无华,心悸怔忡,食少体倦,舌淡,脉虚细

炙甘草汤:

脉结代,心动悸,舌光色淡,少津;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咳吐涎沫,虚烦眠差,咽干舌燥,脉虚数---

阴虚证证候辨识

阴虚: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1.六味地黄丸:

腰膝酸软,小儿五迟五软---

2.一贯煎:

胸脘胁痛,吞酸吐苦---

阳虚证证候辨识

阳虚:

腰膝酸痛,形寒肢冷,小便不利或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

1.肾气丸:

脉虚弱而尺部尤沉细--

阴阳两虚证证候辨识

阴阳两虚:

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头晕目眩、午后潮热,舌淡苔白,脉沉细

地黄饮子:

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足冷面赤

十三.气机郁滞证证候辨识

肝经气郁(疝气):

睾丸疼痛,少腹痛脉弦

1.天台乌药散;少腹引控睾丸而痛,苔白,脉弦

2.暖肝煎:

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  

3.苏子降气汤:

痰涎壅盛,腰疼脚弱,呼多吸少,肢体浮肿

4.旋覆代赭汤:

心下痞硬,舌苔白滑,脉弦而虚

十四.2.通窍活血汤---瘀阻头面证---活血通窍

1.膈下逐瘀汤---瘀血阻滞膈下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3.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证---活血祛瘀,温经止痛

4.身痛逐瘀汤---瘀血痹阻经络证---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

5.通窍活血汤---头痛昏晕,或耳聋年久

十五:

瘀血证证候辨识

瘀血:

痛有定处,痛如针刺,舌上有瘀点或瘀斑,脉涩

1.桃核承气汤: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至夜发热,舌燥苔黄,脉沉实

2.血府逐瘀汤;急躁善怒,入暮潮热,唇暗目黑,舌质暗红,脉涩或弦紧

3.复元活血汤;跌打损伤,胁下痛不可忍,舌红苔黄,脉弦紧或数

4.补阳还五汤:

半身不遂,苔白,舌质暗淡,脉缓          

5.温经汤:

月经不调,小腹冷痛,傍晚发热,舌暗淡,脉沉细无力 

6.生化汤:

恶露不行,小腹冷痛,拒按,脉细涩,舌质暗淡    

十六:

出血证证候辨识

1.咳血方:

咳嗽痰中带血,心烦易怒,胸胁刺痛,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小蓟饮子:

尿中带血,小便赤涩热痛,舌红脉数            

3.黄土汤:

便血,血色暗淡,四肢不温,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4.槐花散:

便血,血色鲜红或晦暗,舌红脉数             

5.十灰散:

上部出血证,血色鲜红,舌红,脉数            

十七:

外燥证:

鼻燥,咽干

1.杏苏散:

恶寒无汗,痰稀,苔白,脉浮弦         

2.清燥救肺汤:

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

3.桑杏汤:

身热不甚,无痰或少痰而粘,舌红,脉浮数而右脉大

内燥证:

口燥咽干,舌干红,脉细数

1.麦门冬汤:

咳吐涎沫,气喘短气,或气逆呕吐,苔少,脉虚数

2.百合固金汤:

咳嗽痰血,手足心热,骨蒸盗汗          -

3.增液汤:

大便秘结,脉沉无力或细微数           

4.养阴清肺汤:

喉间起白膜斑点如腐,不易拭去,鼻干唇燥,苔黄脉数

十八:

水湿壅盛证:

小便不利,水肿

1.五苓散:

舌苔白,脉浮

2.猪苓汤:

口渴,舌红,脉细数

3.防己黄芪汤:

汗出恶风,身重,舌淡苔白,脉浮

寒湿证证候辨识

脾肾阳虚,寒湿内停证:

小便不利,水肿,畏寒肢冷,苔白,脉沉

1.真武汤:

四肢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             

2.实脾散:

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食少,便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十九:

湿痰证:

呕恶,眩晕,舌苔白腻,脉滑

1.二陈汤:

咳嗽痰多,色白易咯    

2.温胆汤:

虚烦不眠,胆怯易惊,脉弦滑

热痰证:

咳痰黄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清气化痰丸:

胸膈痞满,气急喘促

二十:

食积内停证证候辨识

食积内停:

脘腹痞满胀痛,舌苔厚腻

1.保和丸:

恶食呕逆,嗳腐吞酸,苔腻,脉滑或实    

2.枳实导滞丸:

大便失常,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3.木香槟榔丸:

大便秘结,或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沉实

脾虚食滞证证候辨识

脾虚食滞: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倦怠乏力,便溏,苔腻

1.健脾丸:

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2.枳实消痞丸:

心下痞满,苔腻,脉滑           

 

针灸学

一.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肺(食指端)大肠经2.(经鼻翼旁)胃3.(足大趾端)脾,4.(心中)心5.(小指端)小肠经6.(目内眦)膀胱7.(足小趾)肾8.(胸中)心包经9.(无名指)三焦经10(目外眦)阳胆经11(足大趾)肝  

二.奇经八脉

1.无规律,即无走向、分布或交接规律。

2.与脏腑无直接的相互络属关系,

3.没有表里关系。

4.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

作用:

1.是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是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奇恒之腑关系较为密切,

三.维脉

功能:

维系全身经脉。

维系联络全身之阴阳经;

四.经别

特点

1.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

2.是其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

3.阴经的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一并注入阳经,成为一“合”,共为“六合”。

功能

1.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

2.是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是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是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是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五..别络的生理功能

1.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

3.是加强人体前后及侧面的统一联系,具有统率其他络脉功能。

3.是渗灌气血以濡养全身。

六..经筋的

1.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

2.布散于胸背而终于头身。

多呈向心性循行。

功能

1.经筋多附着于骨骼和关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并对周身各部分的脏器组织起作用。

 

1.疏密波常用于出血、扭挫伤、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面瘫、肌无力、局部冻伤、气血运行障碍等。

2.断续波常用于治疗痿证、瘫痪等

3.连续波常用于止痛、镇静、缓解肌肉和血管痉挛等

4.低频连续波常用于治疗痿证和各种肌肉关节、韧带、肌腱的损伤及慢性疼痛

1.瘢痕灸本法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痨、瘰疬等慢性顽疾

2.无瘢痕灸本法适用于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等。

3.隔姜灸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以及风寒湿痹等,有温胃止呕、散寒止痛的作用。

4.隔蒜灸本法多用于治疗瘰疬、肺痨及初起的肿疡等,有清热解毒、杀虫等作用5.隔附子饼灸本法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等,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1.奇经八脉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二是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蓄积气血,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气血于组织

2.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大包),总计l5条,称为十五络脉。

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是:

①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即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②任脉、督脉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

3.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十二经筋的分布特点:

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4.奇经八脉:

督脉:

阳脉之海

任脉:

阴脉之海

冲脉:

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

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

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印堂至前发际  3

第7颈椎至后发际 3

前额两发角(头维)9

耳后两乳突(完骨)9

胸腹胁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  9

胸剑(歧骨)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

两乳头之间    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12

背腰部

肩峰缘至后正中线 8

肩胛骨内缘至后正中3

上肢

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

肘横纹至腕侧横纹 12

下肢部

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18

胫骨内侧髁下方到内踝尖 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19

腘横纹至外踝尖   16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

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2.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

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3.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

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4.鱼际 (荥穴)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

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5少商 (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

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商阳 (井穴)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2.合谷 (原穴)主治:

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3.手三里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

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4.曲池 (合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

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5.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

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6.迎香主治:

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三.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1.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2.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3.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

面口病;耳部疾病。

4.头维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5.天枢 (大肠之募穴)脐中旁开2寸。

主治:

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6.归来脐中下4圤,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

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7.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

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8.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9.丰隆 (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10.内庭 (荥穴)足背第2、3趾间

主治: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四.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1.隐白 (井穴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2.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

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3.三阴交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

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4.阴陵泉 (合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

水湿:

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5.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

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五.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1.少海 (合穴)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2.通里 (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

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3.阴郄 (郄穴)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

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4.神门 (原穴,输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

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5.少冲 (井穴)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六.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1.少泽 (井穴)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2.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

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3.养老 (郄穴)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

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4.天宗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

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5.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七.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1.睛明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

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2.攒竹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

眼部疾病;呃逆。

3.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

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4.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5.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6.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7.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8.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9.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10.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

腰腿痛;胃肠病证。

11.次髎 第2骶后孔中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12.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

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13.承山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

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14.昆仑 (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15.申脉 (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16.至阴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

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八、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1.涌泉 (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

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2.太溪 (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

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3.照海 (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蹻脉)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

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4.复溜 (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

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5.阴谷 (合穴)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

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九.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1.曲泽 (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

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2.郄门 (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3.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4.劳宫 (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

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十、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1.中渚 (输穴)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

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2.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

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3.支沟 (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4.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

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5.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6.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

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十一、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1.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

耳鸣,耳聋,聤耳等。

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2.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

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3.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

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

颈项强痛。

4.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

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5.风市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主治:

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6.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

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7.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

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8.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

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9.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

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十二、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

1.大敦 (井穴)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

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2.行间 (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

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3.太冲 (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

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3.期门 (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

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十三、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1.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2.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3.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4.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

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5.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

癫狂痫,失眠,惊悸;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