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7552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

《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docx

神经参考资料精神系统

2009年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高频考点(根据09年新大纲修改)-精神神经系统疾病

临床助理复习笔记(考点精简)-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概论

1.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病因:

①外伤;②血管病变;③感染;④中毒;⑤肿瘤;⑥退行性变性;⑦遗传代谢病。

   2.放射痛和扩散性疼痛的定义。

   3.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

   4.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

   5.内囊损害时,常有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并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症。

第二节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1.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急性感觉性多发性神经炎的主要诊断依据。

   3.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第三节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的临床表现。

面神经炎的治疗措施及面神经炎的药物治疗。

第四节 急性脊髓炎

1.急性脊髓炎临床表现。

急性脊髓炎急性期常表现为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称为脊髓休克。

注意急性脊髓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急性脊髓炎的治疗措施。

 第五节 急性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分为两大类。

   第六节 脑出血

   1.脑出血病因。

脑出血发病特点,内囊出血的临床表现。

   2.CT检查对脑出血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出血区域可见高密度影。

脑出血主要诊断依据。

   3.高血压性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鉴别要点。

   4.脑出血等防治措施。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压应控制范围。

脑出血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第七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硬化为多见。

   2.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防治措施。

第八节 暂时性脑缺血发作

   暂时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特点。

   第九节 脑血栓

   脑血栓形成病因,脑血栓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脑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措施。

第十节 脑栓塞

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心源性栓塞,特别是房颤时,左房附壁血栓脱落最多见,脑栓塞诊断要点。

第十一节 癫痫

   1.如短时间大发作,连接发生或1次发生持续30分钟以上,发作间歇病人仍处于昏迷状态者,称癫痫持续状态。

癫痫主要诊断依据为:

①突然性、间歇性发作,伴意识障碍、全身或局限性抽搐。

②发作不分场合,可有自伤、尿失禁、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③CT或MRI可明确继发性癫痫病因。

   2.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发作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补液,颅压高时可用20%甘露醇,注意纠正电解质与酸碱紊乱,防止自伤。

可选用有关药物控制发作。

①地西泮注射液lO~20mg静注。

②苯妥英钠0.2~0.4g,缓慢静注。

③异戊巴比妥钠0.5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40ml中,缓慢静注,如有呼吸抑制应立即终止用药。

④10%水合氯醛20~

30ml,等量温水稀释,保留灌肠。

  精神疾病

   第一节 常见症状

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障碍多见于精神病,常见的知觉障碍有:

①错觉;②幻觉。

幻觉是指没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虚幻知觉。

最常见的为听幻觉,视幻觉也较多见。

   2.思维内容障碍最主要的症状是妄想。

妄想是一种没有事实依据,又难以说服的病态信念、推理和判断。

常见的妄想有:

①被害妄想;②关系妄想;③影响妄想。

   3.联想的概念,联想过程障碍常见的有:

①思维奔逸;②思维迟缓;③思维贫乏。

思维贫乏与情感淡漠、意志缺乏共同构成精神分裂症的三项基本症状。

   4.什么是精神运动兴奋?

什么是精神运动型抑制?

自知力是指病人对自身精神病的判断能力,可作为判断病情和疗效的一项重要指标。

自知力的概念。

   5.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类型有:

(1)单纯型;

(2)青春型;(3)紧张型;(4)偏执型(妄想症);(5)未定型。

掌握精神分裂症诊断主要依据。

第二节 抑郁症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1.情绪低落,典型表现是忧郁、悲观和无趣感。

   2.思维迟缓。

   3.意志活动减退。

   4.躯体症状。

主要有睡眠障碍,表现为早醒。

一般比平时早醒2~3个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这对抑郁症的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抑郁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三节 癔症

   癔症的病因。

癔症性抽搐发作。

癔症性抽搐与癫痫大发作的鉴别点。

第四节 酒依赖

依赖的概念。

酒精性震颤谵妄的表现。

酒依赖的处理原则:

(1)戒酒;

(2)处理早期戒断症状;(3)处理震颤、谵妄。

 颅脑疾病

第一节 颅内压增高

1.颅内压增高3主征是指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2.头痛是由于颅内压增高使脑膜血管和神经受刺激与牵扯所致。

头痛的部位与特性,和颅内原发病变的部位与性质有关。

   3.呕吐是由于迷走神经中枢及神经受激惹引起。

   4.视神经乳头水肿是由于颅内压增高,传导至硬脑膜与视神经管相邻处,使视神经受压,眼底静脉回流受阻所致。

   5.颅高压3联征:

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

   6.颅高压生命体征改变表现为Cushing反应。

   7.小脑幕切迹疝与枕骨大孔疝的鉴别。

   8.腰穿测压可以确诊颅内压增高。

   9.以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脑脓肿等最为重要。

病因诊断特别是病灶定位时比较困难,需综合有关病史、局灶征及辅助检查资料进行分析。

   10.注意腰穿收集的脑脊液标本宜取引流脑脊液的中、末段,以避免误穿带来的影响。

   11.CT、MRI通过间接征象可以提示颅高压。

   12.及时解除病因,是治疗颅内压增高的根本。

   13.发生脑危象的急救措施。

第二节 颅脑损伤

1.婴幼儿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可引起休克。

   2.当头皮裂伤较浅,未伤及帽状腱膜时,裂口不易张开,血管断端难以退缩止血,出血反而较多。

   3.线形骨折后易继发硬膜外血肿。

   4.凹陷性骨折的手术指征。

   5.颅前窝骨折易引起球结合膜下出血及迟发性眼睑皮下瘀血,俗称“熊猫眼”。

   6.颅底骨折伴有鼻漏、耳漏者视为开放性颅脑损伤,注意颅前窝骨折与颅中窝底骨折的鉴别。

   7.脑震荡的诊断主要以受伤史、伤后意识短暂昏迷、近事遗忘、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及辅助检查无明确异常为依据。

   8.颈项强直于1周左右逐渐消失。

如持久不见好转,应注意有无颅颈交界处损伤或颅内感染。

   9.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因致伤因素和损伤部位的不同而各异。

CT及MRI检查对脑挫裂   11.脑挫裂伤的治疗原则。

   12.“昏迷-清醒-再昏迷”为典型的硬膜外血肿表现。

   13.具有“中间清醒期”的昏迷状态是典型的硬膜外血肿表现。

   14.注意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出血来源不同。

   15.浅部血肿的出血均来自脑挫裂伤灶,血肿位于伤灶附近或伤灶裂口中。

深部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血肿位于白质深部,脑表面可无明显挫伤。

伤的诊断有明确意义。

   10.使用激素时,应注意其易引起消化道出血。

1.

[考点]症状学智能和智能障碍,痴呆的特点

[分析]痴呆综合征属于智能障碍,在判断智能障碍时首先应当除外意识障碍。

常呈慢性或进行性过程,表现为记忆、理解、计算、学习和判断力的障碍,其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往往由于智能的影响而出现程度不等的失调,如出现消极观念、被害妄想、被偷窃妄想等。

全面性痴呆可以表现为全面的智能减退,部分性痴呆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等,但注意力可以保持集中,人格特征可以保持良好,并具有一定的判断力、自知力等。

2.

[考点]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中记忆障碍的特点

[分析]记忆障碍表现为多种形式,而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记忆障碍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的损害,即近事遗忘,具有特征性;远期记忆保留良好,随着病情的发展,可以逐渐表现为远期记忆的损害等。

错构、虚构、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在早期和晚期均可出现,不是早期的主要表现。

3.

[考点]症状学运动性幻觉的表现

[分析]运动性幻觉是幻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关于本体感受器如肌肉、肌腱、关节等运动和位置的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即无床的运动而产生的知觉体验——感觉到床在运动。

妄想是思维内容的障碍;感觉倒错是感觉障碍,必须有现实的刺激存在,并产生于常人性质不同或相反的感觉;非真实感是对自己对周围现实的体验缺乏主观感觉。

4.

[考点]症状学知觉障碍——错觉

[分析]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体验,其前提是有客观的、实际存在的事物(一盏灯),被歪曲地感知成与实际完全不相符的另一种事物(牛头)。

幻视是没有客观刺激而产生了知觉体验;妄想是一种思维内容障碍;非真实感是人格解体症状。

5.

[考点]症状学感知综合障碍的特点

[分析]感知综合障碍是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事物,患者能够正确地感知到其整体属性,如房子、汽车等,但对其个别属性的感知产生错误,如形状(电线杆像筷子一样细、汽车扭曲)、位置(房屋倾斜)等。

6.

[考点]症状学不同思维障碍的特点

[分析]强制性思维突出的特征是异己体验,突然的、大量的异己的思维内容进入脑内;思维散漫是联想连贯性障碍,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逻辑性;强迫性思维:

患者能意识到思维内容是自己的,并具有强迫和反强迫的特点;思维奔逸:

思维的活动量的增多,转变速度加快;被洞悉感:

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已经被他人所得知。

7.

[考点]妄想的概念

[分析]妄想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个人独有、自我卷入、病态(不能被说服)的坚信,属于思维内容障碍。

大量涌现的不自主的观念是思维连贯性障碍(强制性思维);无法摆脱的重复出现的观念是强迫观念;抽象的概念荒谬地具体化是思维逻辑障碍,为病理性象征性思维。

8.

[考点]不同形式幻听的鉴别

[分析]两个或以上的人进行争论,为争论性幻听;两个或以上的人在评论或讨论患者的缺点或问题,称评论性幻听;声音命令患者做某件事情,称命令性幻听;思维化声或思维鸣响是指幻听的声音讲出患者所想之事。

9.

[考点]症状学——原发性妄想的特点

[分析]原发性妄想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特点是突然发生,很快发展,坚信不疑;直接产生于大脑未知的病理改变,找不到与现实相联系的心理学解释。

继发性妄想具有一定的具有其知觉、情感、人格、思维等的基础。

超价观念具有一定的可理解性、有强烈的情感基础。

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常逐渐产生,并常常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10.

[考点]妄想的特点

[分析]妄想具有三大特点即个人独有(不能同他人分享的,不同于集体共有的)、自我卷入(内容与自己的利益安全密切相关)、病态的坚信(无事实依据但坚定不移),其内容常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虚幻的知觉体验为幻觉。

11.

[考点]戒断综合征的表现

[分析]戒断综合征可以表现为头痛、失眠、情绪不稳、焦虑、震颤谵妄(错觉或幻觉),人格改变等,同时有判断力的下降,而不是增强。

12.

[考点]谵妄状态的表现

[分析]谵妄状态表现为意识混浊(清晰度下降而非意识范围狭窄)的基础上,出现精神症状如:

幻视、错觉(病情严重时),情感表现为紧张、恐惧的情绪反应;妄想可以是片断的。

思维中断是患者无意识障碍、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短时间内突然中断。

13.

[考点]精神自动综合征的概念

[分析]精神自动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是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症状,包括假性幻觉、强制性思维、被控制感、内心被揭露感,以及系统的被害妄想、影响妄想等相互联系的症状综合。

14.

[考点]慢性酒精中毒的表现

[分析]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包括慢性酒精中毒性幻觉症、慢性酒精中毒性嫉妒妄想(妄想症)、酒精中毒性痴呆、依赖综合征(痉挛发作、震颤谵妄等)。

病理性醉酒为急性酒精中毒的表现,故除外。

15.

[考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分析]音联意联表现为言语联想增快下的谐音、谐意而转换话题,最常见于躁狂状态。

思维内容障碍常指的是妄想,抑郁患者在情绪的影响下可以出现妄想,但不是核心症状。

核心症状是心境低落、兴趣或乐趣降低,精力明显下降,其他都是伴随症状。

16.

[考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分析]抑郁发作存在一些内源性的生物学特点,如日间变动规律表现是在早晨起床后最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白天活动的增加,患者的情绪会有一些好转,即晨重夜轻的规律。

17.

[考点]焦虑症的临床表现

[分析]幻听是最常见的幻觉,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而焦虑症可以出现一些感觉的异常如感觉过敏等,不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莫名其妙的担心、紧张、恐惧是焦虑症的主要情绪体验。

心慌、胸闷、出汗等表现是常见的植物神经系统症状。

18.

[考点]焦虑症的药物治疗

[分析]抗焦虑药物最常用的是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其中以地西泮(安定)为传统的应用药物。

奋乃静、五氟利多是抗精神病药物,用于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症状的治疗,或者仅仅在一般药物治疗无效而且症状严重的焦虑患者可以使用。

碳酸锂、卡马西平属于情绪稳定剂,用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19.

[考点]强迫症的药物治疗

[分析]氯丙咪嗪是目前治疗强迫症的主要药物。

多虑平是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以在氯丙咪嗪不能使用时应用,但是疗效不如氯丙咪嗪。

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和氯丙嗪只是用于难治性强迫症的治疗,而且只是部分有效。

佳静安定可以用于缓解焦虑,但不是抗强迫的主要治疗。

20.

[考点]依赖的概念

[分析]依赖是指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知道使用后的问题,但还继续使用,导致耐受的增加、戒断症状和冲动性觅药行为。

程度上有失去控制的表现,所以不是简单的需要,而是强烈的渴求状态。

依赖可以分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服药后的特殊快感是精神依赖的表现。

21.

[考点]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分析]幻觉、妄想、痴呆、意识障碍等症状都是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能出现的临床表现。

但是在这类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缺氧、毒素、酸碱平衡失调等过程常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出现意识的改变,这是和其他精神疾病不同的特点。

22.

[考点]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鉴别

[分析]心境低落,兴趣和乐趣降低,精力下降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其他伴随症状如早醒是其典型的睡眠障碍,食欲和性欲下降是典型的生物学症状,还有自信心下降,自责和自杀观念等。

国际诊断标准要求至少2条核心症状和两条其他症状,本例完全符合。

抑郁症的诊断优先于神经症。

23.

[考点]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与鉴别

[分析]脑力易疲劳与易兴奋交替出现是神经衰弱的特点,有“该兴奋时疲劳,该疲劳时兴奋”的特点。

临床上许多神经衰弱实际上是抑郁症,此名称正面临被抛弃。

只要符合其他疾病的诊断,一般不作神经衰弱的诊断。

此例没有兴趣丧失,也能高兴起来,因此不是抑郁症。

失眠症一般没有白天脑力衰弱的表现。

24.

[考点]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

[分析]偏执型以幻觉/妄想为主;紧张型以紧张综合征为主(严重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和木僵交替);单纯型以阴性症状为主;青春型以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言语行为紊乱、思维怪异、幼稚而无法理解。

发病年龄在25岁以下。

有些患者有病理性低级意向亢进,如吃食不能吃的东西,或性方面的脱抑制表现。

未定型的表现不符合其他任何一种类型。

25.

[考点]惊恐发作的临床表现与鉴别

[分析]惊恐发作属于急性焦虑发作,主要为极度的紧张恐惧感,尤其是濒死感和发疯感,伴有自主神经紊乱,多表现为心脏和呼吸症状,因此常被误诊为心脏病发作。

发作不超过半小时,躯体检查无可以解释症状的阳性发现。

恐怖症可以出现类似表现,但恐怖症必须有明确的恐怖对象。

26.

[考点]精神病的概念

[分析]出现幻觉/妄想/精神运动性兴奋/抑制等“精神病性症状”,都可归入精神病的范畴,这是划分重性精神病的基本界限。

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就不能诊断为神经症。

27.

[考点]认知障碍、妄想的鉴别

[分析]原发性妄想对精神分裂症具有特征性诊断价值。

常突然产生,难以解释和理解,一旦产生后迅速发展出其他妄想。

超价观念具有一定可理解性,以强烈的情感为基础。

思维被洞悉感是指患者感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被人以某种方式洞悉。

28.

[考点]症状学,认知障碍

[分析]感知觉、思维、记忆障碍的症状鉴别:

似曾相识属于记忆障碍的症状之一,主要表现是对从未经历过的新事物有一种异常的熟悉感。

与错认在性质上不同,错认是把A事物看作为B事物,两者不能在认识的主体中共存。

与幻觉在本质上亦不同,后者是在缺乏任何客观现实刺激的基础上凭空产生的对某事物虚幻的知觉体验。

被控制感实际上是一种思维体验而不是感知体验,它指的是个体行动的自主性丧失,完全由外力支配与摆布,非“我”性是鲜明的特征。

言语运动性幻觉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幻觉症状,与听幻觉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本体感觉的障碍,后者是一种听觉的障碍;前者感到自己像正在说话一样,感到的是与言语相关的器官的运动而后者则强调在没有客观声源的基础上,患者听到的内容。

29.

[考点]精神分裂症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分析]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近年趋于少见,但是由于它具有某些神经系统体征,比如肌强直,又有缄默不语等表现,常常与神经科疾病不易区分,关键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病程中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发呆发愣,自语自笑,动作迟缓;令病人张嘴,反把嘴闭的更紧,把病人肢体摆成不舒服的姿势,可以保持很久不变是神经系统疾病少有的症状;躯体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其他异常体征,不支持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等。

1.

[考点]小儿脑的发育

[分析]小儿时期神经精神发育一直十分活跃。

出生时脑重平均370g,占体重的10%~12%,约为成人脑重(约1500g)的25%。

6个月时脑重600~700g,1岁时达900g,2岁时1000g左右,4~6岁时只达成人脑重的85%~90%。

2.

[考点]小儿神经反射

[分析]出生时即有觅食、吸吮、吞咽、拥抱、握持等先天性反射。

足月儿吸吮、拥抱、握持等原始反射多于生后3~4个月消失。

新生儿和婴儿肌腱反射较弱,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也不易引出,到1岁稳定。

3~4个月前小儿肌张力较高,Kernig征可阳性,2岁以下小儿巴氏征阳性(对称)亦可为生理现象。

3.

[考点]婴儿颅压增高体征

[分析]小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典型体征为前囟隆起,示颅压增高。

4.

[考点]小儿脊髓发育

[分析]新生儿脊髓重2~6克,脊髓功能相对成熟。

脊髓下端在胎儿时位于第2腰椎下缘,4岁时上移至第1腰椎。

做腰椎穿刺定位时应注意。

5.

[考点]惊厥紧急药物治疗

[分析]惊厥持续状态首选地西泮,剂量0.1~0.3mg/kg,最大量不超过10mg,必要时半小时后可重复,缓慢静注>3min,过快可致呼吸抑制。

此药半衰期短,起效快,重复用药24小时内不得超过三次。

6.

[考点]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体征

[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刺激征不明显,原因是颅缝及前囟未闭,对颅压升高起缓冲作用。

主要表现:

眼神发直,抽搐,前囟膨隆,触之紧张感,颅缝增宽,提示颅压已明显升高。

7.

[考点]脑膜炎鉴别诊断

[分析]化脓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脑膜炎鉴别是化脑脑脊液糖明显减低。

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糖正常。

8.

[考点]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的鉴别

[分析]化脓性脑膜炎和结核性脑膜炎区别:

除病史、OT试验、胸部X线片、周围血象变化外,主要区别是脑脊液检查。

化脑脑脊液外观混浊,糖明显下降,蛋白明显升高,细胞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结脑脑脊液外观毛玻璃样,糖下降,氯化物下降,蛋白升高,细胞数升高,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

9.

[考点]化脓性脑膜炎病因

[分析]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诊断对治疗十分重要,随年龄而异。

婴幼儿期为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首选青霉素20万~40万U/kg,分次静注。

流感嗜血杆菌首选氨苄西林100~200mg/(kg•d),分次静滴。

症状消失、脑脊液正常后,继续用药5~7日。

10.

[考点]新生儿化脑病因

[分析]新生儿最常见的脑膜炎病原菌是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临床表现面色差、精神萎靡、呕吐、嗜睡、惊厥、两眼凝视、前囟饱满。

易发生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

11.

[考点]婴儿化脑治疗

[分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正确治疗前应了解其特点:

①致病菌主要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

②临床症状重、起病急,感染中毒症状重,脑膜刺激征多不明显。

③合并症多,在病程中反复、加重,应考虑合并硬膜下积液、脑室膜炎、脑脓肿、脑积水等。

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是头孢类如头孢三嗪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

疗程较长2~3周。

一般脑脊液正常后再用1~2周。

12.

[考点]化脑的正确处理

[分析]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已惊厥三次,说明颅压明显增高,正确治疗是:

①病因治疗,选择敏感抗生素。

②可适当应用激素,减轻脑水肿及细胞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

③对症处理,如降温。

④保证足够液体及热量。

⑤颅压增高时用20%甘露醇。

⑥禁忌抽脑脊液降颅压,可引起脑疝,呼吸、心跳停止。

13.

[考点]化脑的诊断、处理

[分析]患儿为8个婴儿,高热、抽搐,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细胞数目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生化检查脑脊液糖降低。

诊断化脓性脑膜炎,应作脑脊液涂片找菌及培养。

在病因未明确时首选用头孢三嗪,抗菌谱广,通透血脑屏障好。

庆大霉素、链霉素耳毒性大,儿科慎用、不用。

14.

[考点]化脑并发症

[分析]1岁以内患化脓性脑膜炎易合并硬膜下积液。

特点是:

①病原菌是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

②症状是在化脑病程中,经有效抗生素治疗有效后,脑脊液已好转,体温不退或又升高,出现前囟饱满、惊厥。

③硬膜下积液治疗是:

小量自行吸收,量多可膜下穿刺放液,每次20ml,隔日一次。

4~5周后放液不尽或继发感染时,外科手术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变特征是颅底脑膜病变最严重,易出现颅神经损害,常见面神经、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

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又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其特点除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外,全身皮肤出现瘀点。

暴发型起病数小时广泛出现瘀点、瘀斑。

皮肤瘀点刺破,涂片找脑膜炎双球菌阳性。

神经系统疾病

1.

[考点]舌咽、迷走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

[分析]舌咽和迷走神经在解剖和功能上关系密切,常同时受累,麻痹时可引起运动、咽反射和感觉异常,因为舌咽神经负责舌后1/3的味觉,所以神经麻痹导致舌后1/3味觉消失,而舌前2/3味觉是由面神经负责的。

2.

[考点]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

[分析]下运动神经元是指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它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各方面来的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下运动神经元将各方面来的冲动组合起来,经前根、周围神经传递到运动终板,引起肌肉收缩。

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时引起弛缓性瘫痪,其特点为瘫痪肌肉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示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

3.

[考点]锥体系统病损的体征

[分析]锥体系统是指上运动神经元,起自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第五层的巨锥体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合称锥体束),经由放射冠后分别通过内囊后肢及膝部下行。

锥体系统病损引起对侧肢体单瘫或偏瘫,其特点是:

瘫痪肌肉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不萎缩,其中最确切的体征是出现病理反射,即Babinski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