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7108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

《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docx

新课标2卷高考文综历史卷评析反思与备考策略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与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策略分析

 

呼和浩特市第九中学吴宇强

 

2014-9-1

 

综观2014年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题型、难易程度、组卷的顺序(按照先中国后世界,先古代后近现代)基本保持稳定,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大致吻合。

坚持以“材料第一、能力为主,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提供教材之外的新材料,设定新情境,注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归纳、迁移、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卷的命题特征。

1、命题特点。

试题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为依托,凸显综合性、开放性与探究性,重视创新思维,以鼓励考生有创新性地答题。

试题命制非常灵活,选择题部分难度较大,考查的能力要求深,思维含量高,主观题部分表面看较为平稳,但命题选材精当、角度新颖,设问灵活,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试题的难易程度也比较稳定,中国史的比重继续上升,这也可算是近三年新课标全国卷命题的一个趋势吧。

这样的命题特点有利于规避“一标多本”下易于出现的公平性的问题。

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对于广大使用新课标卷地区高三历史教师和学生的复习备考工作具有很强的导向性。

2、考点及分值分布的变化

1、从考点分值比例分布来看,呈现出严重的不均衡状态,颠覆了以往的侧重于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等考点的考察的情况。

中国古代史选择题12分,占选择题比重的25%,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题16分,占选择题比重的33%,加上第40题的非选择题和选修部分,中国史占全卷分值的70%以上;世界近现代史选择题16分,占选择题比重的33%,占全卷分值的20%多,分值比例大大下降了。

2、敏感考点出现

以前对于“文化大革命”这类考点,命题小组几乎是讳莫如深很少涉及,今年的第41题明显切合了“文化大革命”、教育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左“倾思想的影响等考点。

同时鉴于历史学科的功能,结合当今时事热点的考点继续出现,第40题就结合了边疆地区的开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等热点知识,第27题和选做题也涉及到了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等热点。

这也说明高考复习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了,要求我们全面把握历史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3、从模块儿分值比例来看,突破了以往试卷侧重于经济史的考察这个传统。

和2013年高考试卷相比,对必修一政治文明考察的比例继续攀升,约占到了必答题的70%;对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的考察约占必答题部分的20%,比例迅速下降;和去年相比,对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考察只占了必答题部分的10%,比例也是迅速下降。

去年的历史试题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这三个模块的分值比例分别为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比重占26%,必修二经济文明历程重占必答题部分的14%,必修三思想文化内容比重约占必答题的60%,这样一对比很明显分值比例继续严重失调,规律难以探寻,这是今年高考历史命题的一大特色,使以往高三一轮复习尤其是二轮复习的侧重点都被推翻了,让我们的复习备考工作深受打击。

3、试题能力考察的特点

1、弱化教材知识的考察,提高了综合能力考察的要求。

参加高考之后,给高三师生最大的感觉就是三本必修加上两本选修的知识几乎没有能直接用到的地方,课本上的结论以及课堂上对历史问题探讨的结论几乎无用。

试题本身突出的是对学生学科内综合能力(课程意识)的考察,强调的是学生的理解、比较、分析、论证、探究等思维能力的考察,非选择题更突出了文综能力中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淡化了考点界限。

如果说2013年的试题还稍微有一点回归课本的感觉,那么2014年的试题就是几乎脱离了课本,很难说哪一道题是对哪一个具体考点的考察。

针对这种情况,只能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既要认真学好教材知识,打好历史知识基础,又要树立历史课程意识,提高学科综合能力。

3、降低了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察。

2013年试题中的文言文材料已经大大的减少,2014年的文言文材料继续减少,而且材料题的字数也在减少,只有26题是文言文材料性选择题,但是阅读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这也是今后新课标卷命题的一大趋势,对考生来说是大好形势,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阅读障碍,不必在非选择题中的文言文材料上下大功夫了。

四、关于复习备考的反思

1、高考究竟在考什么?

怎么对三本必修的内容有所侧重?

我在2014年高三的第一轮复习备考中,主要是按三个模块的专题复习,在学生深化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大量的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学科内综合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课程意识;二轮复习备考以通史体例进行复习,加大学生的习题量,在此过程中将高考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分类汇编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同时辅助于各地的高考模拟仿真题练习,进行实战模拟。

鉴于2013年高考卷考点和分值比例的变化,我在《2014年高考复习备考策略》中就认为这绝不是反猜题现象的偶尔为之,应该是一个命题的趋势,因此我在复习的过程中比较侧重于中国史,在思想文化史方面更加侧重,例如在复习“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个专题中,精心设计了复习学案,在复习过程中淡化了政治文明中的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当然在这里不是吹嘘我有预测命题趋势的本事,结果今年的高考题是加大了政治文明史的比例,这让我制定的复习备考策略和复习备考工作深受打击,今年的复习备考又需要转变策略重新制定了。

2、什么是主干知识?

我还想老调重弹,再提这个问题,在我写的2014年的复习备考策略中,我就提到:

通过研读近几年一些专家学者对高考历史卷的解读,无一例外的提到了复习备考的一个策略就是注重主干知识的梳理,什么是主干知识?

而且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试题中有一些我们认为“超纲(教师都认为很突兀的试题)”的试题,专家的解读全推到主干知识上,难道历史主干知识可以承担起所有的知识吗?

例如今年的41题,主干知识能涉及到建筑史的内容吗?

可见主干知识成为复习备考中屡试不爽的法宝。

从近几年命题的范围和趋势来看,历史学科确实在大包大揽其他学科的教育功能。

今年我还想提一下,究竟如何鉴定主干知识?

经常说注重主干知识的梳理,主干知识的范围是哪些?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变化性如此之大,涉及面如此之广,命制内容如此灵活,我们怎么鉴定主干知识的范围,难道但凡和历史有关的知识都是历史主干知识?

所以,我们经常说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必须要梳理出哪些是主干知识,这就要依据考纲和课标,对这些主干知识的复习,就其内容范围和拓展训练要下一番功夫了。

3、高考怎么考?

针对近几年尤其是今年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实际上高考考的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还有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还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再有就是对比历史现象看本质。

我们常说高考是考察能力,那么如何处理巩固基础知识和提升学科能力的关系?

在高三这一年的复习的过程中,我们是否要按照以前的复习套路来走?

即一轮复习按照必修和选修的模块儿进行复习,二轮复习按照通史形式先中国后世界进行复习。

是先夯实基础再提升能力,还是基础与能力并重、淡化以前那种强化基础训练的做法?

是否应该重新制定复习策略?

我个人意见是基础与能力并重,采取一些分段式的训练办法,以提升学生的学科内综合能力为主。

五、201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1、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在这里,我还是强调要处理好教材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关系。

高考历史卷突出了对学生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察,但是我们的复习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教材毕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依托,教材一样可以当做历史的情景和材料来学习,而且教材知识是体系化和具体化的知识,绝不能轻视,我主张一轮复习还需要按照模块和专题进行复习,当然不是简单地过课本式的复习,复习过程中要注意模块之间、专题之间的联系与渗透。

基础知识学习要扎实,抓基础应在强化理解记忆、理清主干知识、建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在突出学科特点上做足功夫。

我们应该立足“纲标”,活用教材;突出重点,强化主干知识。

在重视使学生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挖掘资源,补充材料

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在“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方面,通过新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

考查对史实的掌握情况,引导教学更多地关注时代性,提高历史洞察力,鼓励学生在历史中学会思考,同时,通过新材料传达对情感价值观的关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稳定性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

分析知识应有历史的深度,思维拓展应有发展的高度,能力提升应有选拔必需的效度。

具体做法就是自己设置一些小专题,例如近代以来列强侵华的特点,中国农民起义的特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西方大国的崛起等等,进行专题知识间的渗透,这也是对主干事的梳理。

3、落实能力,平中见奇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四项能力要求是:

①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②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④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在平时教学中脚踏实地的落实,潜移默化的渗透;能力训练试题的“质量胜于数量”,应在深入理解中活化训练方式,力求平实有效,踏雪留痕。

去年高三的一次月考分析会上张勇老师提出高三复习也要有趣味性,我认为抓住了复习备考的关键,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才是关键,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下一番功夫,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我在带前两届高三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些探索,在拥有好些复习资料的同时,不能简单地过课本和资料,梳理完知识就做题,那和讲新课没区别了,学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而且也违反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规律,具体做法是整合这些资料,自己做学案,坚持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引入一些材料题,由此得出结论,再切入到知识点上,个人认为这样的复习方法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再有就是每一周应该训练一套能力试题,在选题的时候既要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要进行能力培养,即在复习过程中,将前面所复习过的知识选择一些题编辑一套试卷进行训练,随着复习的进程还要反复巩固强化复习前期所学知识。

4、熟悉题型,分类训练

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让学生熟悉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让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素质和应试能力。

多研究新课标省份的高考典型题,当然这个话说的有些大,我这些年主要钻研内蒙使用的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历史试题,从中了解命题的思路、方法、规律与趋势,了解这些题目是如何体现考核目标与要求的,从中学会举一反三,学会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适度更新观念;创设新颖情境,选择与考生的生活和现实紧密相关的材料,并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关注历史时空与阶段特征,引导考生按照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历史。

我的具体做法就是将近三年的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历史试题进行分类,选择题归类为五大类型,非选择题归类为四大类型,对学生进行分类题训练。

5、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命制。

因而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史学范式上注意更新史学观念,引入多元史观,处理好多种史观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新型史观看待历史事件。

既需要了解传统的阶级分析、革命史观等观念,更需要了解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新观念。

以“文明史”为总纲,以“近现代”为主线,以“全球化”为导向,树立关注新理念、新史观、新成果的意识,拓展历史学科的视野,引入概念史、阅读史、心态史等国际前沿的研究领域,如王建朗教授对中国近代化的研究、萧功秦教授对中国现代化的研究、李文海教授对辛亥革命再评价的观点、李安增教授对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提法、杨奎松教授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失误原因的新观点等,给我们的教学都有很大的启发等,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整合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复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6、复习备考过程中的一些困惑

在复习备考中也发现了很多困惑,在这里提出来和各位同事讨论,以期获得解决的具体办法,形成一个定论。

1、2014年的文言文材料继续减少,而且材料题的字数也在减少,是否是今后命题的趋势?

我们在文言文材料的阅读上是否可以减少训练?

2、文史常识的题在今年没有出现,以后还会出现吗?

用不用再做一些这方面的训练?

3、如何处理选修教材和必修教材的关系?

四道选修题再怎么选择才能让分数更加优化?

4、史料教学怎么训练,如何去寻找新材料,创设新情景和体现新史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