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6819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9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docx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还受人口基数的影响。

其中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

时期

人口变化特点

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

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

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

工业革命开始后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面临的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增长缓慢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不足,

青壮年和社会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人口增长过快;

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导致经济发展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

实行计划生育;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印度、巴基斯坦

4、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公式: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5、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增长模式

“高高低”模式

过渡模式

“三低”模式

特点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极低

较低

人口增长

极为缓慢

快速增长

零增长或负增长

生产力水平

分布

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

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

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

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口诀:

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

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

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

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路线

二战前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1.洲人到美洲、非洲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3.东亚、南亚人被招到美洲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世界人口迁移口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1.计划经济体制

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政策

自发迁移

1.内地到沿海

2.山区到平原

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

5、人口迁移的意义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

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

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8、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

古代:

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

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制约因素:

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形态的概念:

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成都、合肥、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功能区比较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

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

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早期:

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

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依据:

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

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

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人口的城市化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

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土地的城市化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4、城市化的意义: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6、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8、城市环境的改善措施

(1)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2)建立生态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2.3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概念

地域文化:

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的人类活动的产物。

包括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

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

2、对城市的影响

a.对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b.对城市建筑结构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中国

建筑

围墙是主要景观,城有城墙,院有院墙,宅有宅墙,庙有庙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中西地域文化存在差异,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

美国

建筑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

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a.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

城市建筑

表现

原因

 

中国建筑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是其代表建筑风格;中国“四合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重要地位和封建等级制度;四合院民居蕴涵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礼制

西方建筑

豪华的皇宫、高大的教堂、开阔的广场、喷泉、花园、雕塑是欧洲典型建筑景观;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是典型美国城市住宅建筑代表

欧洲城市建筑表现出宗教影响占优势地位;现代住宅建筑反映不同收入阶层的生活环境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农业生产的因地制宜。

5、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