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370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

《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6蜜蜂引路教案1.docx

26蜜蜂引路教案1

教案一

南昌铁路二小 杨真

【教材分析】

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

“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

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做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

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

列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读读、想想、说说、做做,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实践,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知与能力:

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朗读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培养“只要肯动脑筋,看起来不可能办成的事也可以办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

“派”的识记与书写,“敲”的书写,领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

 同学们,在我们外出旅游时,会有一个人引导大家四处游览,我们把这种人称作——导游。

今天啊,来了一位特殊的“导游”,看老师板书“蜜蜂”,(写在田字格)观察“虫”字在不同部位作偏旁时写法上的细微区别。

(作虫字底时写得扁而宽,作虫字旁时写得瘦而长。

)(生读,提醒“蜂”是后鼻音)你知道蜜蜂能为人们做些什么?

今天课文里提到的蜜蜂却当起了导游,它给一个人“引路”(板书引路)。

“引路”二字,是什么意思?

(领路,带路的意思)

2.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些什么吗?

(蜜蜂给谁引路?

——介绍列宁 蜜蜂是怎样引路的?

——引出下文)

[设计意图:

以疑促思,以疑促读,边读边想,边分析边概括的习惯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

二、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件出示这两个要求]

3.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莫斯科  附近 谈天  派人 惊讶 ] (带点的字注音)

[课件出示词语:

附近常常谈天往常亲自果然 惊讶 向导敲门]

4.检查读书情况。

①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正音。

②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写字。

1.生:

分析交流难字、重点字的字形结构及书写规范、漂亮。

2.师:

范写,强调“派、敲”的书写。

指名到黑板写,生纠正,评议。

[设计意图:

抓住低年级教学的重点,突出识字教学,引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识字的个性经验,转换师生角色,培养学生能力。

]

四、研读感悟。

交流:

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这件事的起因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用不同的线画出时间、地点、人物。

[课件出示列宁居住地、花丛、园子、养蜂人的家关系图]给“附近”找近义词,用“附近”造句。

②“养蜂的人”与“列宁”的关系怎样?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

理解“谈天”,“常常”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到句子中读一读吗?

你能用“常常”说句话吗?

再齐读此句。

③理解因果关系的句子。

列宁常常派人去请养蜂的人来谈天。

可是,这次却有所不同,列宁是亲自去找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赶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课件出示句子: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

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吗?

“因为……所以……”或者“……是因为……”说一说。

“往常”是什么意思?

(平常、过去、从前、以前)你能区别开这两个词语吗?

[课件出示句子:

A.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

B.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都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列宁就亲自去找。

]

[课件出示:

 选词填空:

往常  常常    

班长的学习非常好,(    )得到老师的表扬。

 

我们学校的校车(          )都是一个男司机开的,最近(     )由一个女司机开。

]

2.列宁能找到养蜂的人吗?

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

①指名读一读最后一段话。

[课件出示图片:

列宁找到养蜂人]

②养蜂的人为什么会惊讶?

给“惊讶”找近义词。

③朗读:

你能惊讶地读一读吗?

(惊讶得眼睛都睁大了)

④读读列宁的话,你有什么想法?

你有什么感受?

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

(点课题)

列宁是靠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事情的经过)

(1)默读课文第三段,提出问题:

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

(2)解决问题:

①想想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

②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

随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花丛,园子,小房子”之间的关系图。

③小朋友们真聪明,自己已经能读懂书,把这些地方搞清楚了。

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说?

  

④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

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来品读下这三句话。

A.大家读读第一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

1)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

(板书:

发现蜜蜂)他是怎么想的?

[课件在第一句话后面加(他想:

                          。

) 

2)可是蜜蜂的家在哪儿呢?

于是列宁仔细地观察。

(板书:

观察)什么叫观察?

(观察就是有目的地看,仔细地看。

3)列宁观察什么?

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B.请一位小朋友读第二句话,我们大家看图。

生读第二句话,(师板书:

飞进园子小房子)

他仔细观察后又是怎么想的?

[课件在第二句话后面加(他想:

                          。

) 

这些蜜蜂飞进去为什么不出来了呢?

你们认为这所小房子是谁的?

为什么?

是啊,只要找到蜜蜂的家,就能找到养蜂人的家。

那么,结果是不是和列宁观察的和想的一样呢?

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C.生读第三句。

1)这句话说什么?

 (列宁找到了养蜂的人)(师板书:

养蜂人)

2)[课件在第三句话后面加(他想:

                          。

) 

听老师读读这句话,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重读“果然”,感悟到列宁的观察和分析是正确的) 

3)用“果然”说一句话。

D.齐读这段话。

1)看板书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2) 列宁为什么能找到养蜂的人?

3)小结:

列宁不知道养蜂人住在哪里,但是他注意发现,仔细观察,通过分析思考,最后做出判断,这个小房子就是养蜂人的家。

(师边说边板书)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设计意图:

抓住故事情节上的特点,从因、果入手,适时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语感,训练学生思维。

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列宁找到养蜂人的方法,激发学生研读故事经过的热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只有肯动脑筋,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

]

四、拓展延伸

1.列宁找到养蜂人后,他们会和往常一样谈话,猜想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问他怎么找到的,画列宁找到养蜂的人的路线图。

同桌间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

2.从这件事上你觉得列宁是个什么样的人?

说说你的感受?

3.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设计意图:

通过想象,复述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并从中学习列宁的优秀品质,指导自己的言行。

]

【板书设计】              

蜜蜂引路

养蜂人

小房子         判断

思考

飞进园子

观察

发现蜜蜂

发现

列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