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816完整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63601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816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病理816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病理816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病理816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病理816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816完整版.docx

《病理816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816完整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816完整版.docx

病理816完整版

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

一、掌握: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镜下表现:

病变主要位于粘膜浅层上三分之一,呈灶状或弥漫分布,胃粘膜充血、水肿、表浅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表现:

胃粘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固有膜内多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3,消化性溃疡的病变、结局和并发症:

病变:

①胃溃疡多位于胃小弯侧,尤见于胃窦部。

单个常见,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齐整、底部平坦。

底部常穿越粘膜下层,深达肌层甚至浆膜层。

溃疡周围的胃黏膜皱襞呈放射状。

②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病变相似,多发生在球部的前壁或后壁。

结局和并发症:

①愈合,如果溃疡不再发生,渗出物及坏死组织逐渐被吸收、排除,已被破坏的肌层不能再生,由底部的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的瘢痕组织填充修复。

同时周围黏膜上皮再生覆盖溃疡面而愈合。

②并发症,出血(溃疡底部毛细血管破裂)、穿孔(胃肠内容物漏入腹腔引起腹膜炎)、幽门狭窄、癌变(多发于长期胃溃疡者,十二指肠溃疡一般不发生)

4,胃癌的病因和好发部位、病变、类型,扩散途径

病因:

饮食与环境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有关的癌前病变

好发部位:

胃窦部小弯侧

病变、类型:

早期胃癌:

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

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

中晚期胃癌:

癌组织浸润超过黏膜下层或浸润胃壁全层。

分为息肉型或蕈伞型、溃疡型、浸润型

扩散途径:

直接蔓延,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5,良恶性溃疡的肉眼鉴别

良性溃疡(胃溃疡)

恶性溃疡(溃疡型胃癌)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

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

大小

溃疡直径一般<2cm

溃疡直径常>2cm

深度

较深

较浅

边缘

整齐、不隆起

不整齐、隆起

底部

较平坦

凹凸不平,有坏死,出血明显

周围黏膜

黏膜皱襞向溃疡集中

黏膜皱襞中断,呈结节状肥厚

6,食道癌的病因、病理类型和病变、扩散

病因:

饮食习惯、环境因素、遗传因素

病理类型和病变:

早期癌:

病变局限,多为原位癌或黏膜内癌,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

中晚期癌:

①肉眼,髓质型、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②鳞状细胞癌、腺癌、未分化癌

扩散:

①直接蔓延;②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7,大肠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类型和病变、扩散途径:

病因与发病机制:

饮食习惯、遗传因素、某些伴有肠粘膜增生的慢性肠疾病、大肠黏膜上皮逐步癌变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病理类型和病变:

隆起型(肿瘤呈息肉状或盘状向肠腔突出);溃疡型(肿瘤表面形成较深溃疡或呈火山口状);浸润型(癌组织向肠壁深层弥漫浸润,常累及肠管全周);胶样型(肿瘤表面及切面均成半透明、胶冻状)

扩散途径:

①直接蔓延;②转移(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8,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变、临床病理类型

病因和发病机制:

由肝炎病毒引起,肝炎发生与人体免疫有关

基本病变:

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属于变质为主的炎症。

类型:

①普通型病毒肝炎,急性(普通型)肝炎、慢性(普通型)肝炎

②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

9,肝硬化的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变、临床病理联系

概念:

是由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干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有毒物质的损伤作用

病变:

肉眼:

早期肝体积正常或稍增大,晚期肝体积明显缩小。

表面和切面呈弥漫全肝的小结节。

切面见岛屿状结构,周围有纤维间隔。

镜下:

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取代;中央静脉常缺如,偏位;包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内有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可见小胆管增生。

病理联系:

门脉高压症,肝功能障碍

10,原发性肝癌病因、病理类型和病变、蔓延和转移、临床病理联系

病因: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霉菌及其毒素

病理类型和病变:

肉眼:

早期肝癌,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肝癌。

中晚期肝癌,分为巨块型(肿瘤体积巨大,圆形,右页多见,切面中心出血、坏死,卫星状癌结节,不合并或仅合并轻度肝硬化),多结节型(最常见,常合并肝硬化,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融合成较大结节),弥漫型(癌组织弥漫于肝内,姐姐不明显,常在肝硬化基础上,少见)

镜下:

肝细胞癌(最多见,分化差异大,高分化者类似于肝细胞,排列成巢状;低分化者异型性明显),胆管细胞癌(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

癌细胞呈线管状排列,分泌粘液,癌组织间隙较多,一般不并发肝硬化)、混合细胞型肝癌(少见)

扩散:

肝内蔓延(癌组织首先在肝内直接蔓延),肝内转移(也可沿门静脉分支播散、转移,肝内出现多处转移结节),肝外转移(通过淋巴道,可转移至肝门淋巴结、上腹部淋巴结后腹膜后淋巴结。

晚期通过肝静脉转移至肺、肾上腺、脑及肾等处。

侵入到肝表面的癌细胞脱落后可形成种植性转移。

二、熟悉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表现:

病变部胃粘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和糜烂,表面可有灰黄或灰白色粘液性渗出物覆盖

2,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黏膜抗消化能力降低,胃液的消化作用,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遗传因素

3,胃癌的组织发生:

①胃癌的细胞来源;②肠上皮化生与癌变;③非典型增生与癌变

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一、熟悉

1.淋巴组织肿瘤概念、分类

概念:

指来源于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的恶性肿瘤,包括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和浆细胞肿瘤等。

分类:

WHO分类:

①B细胞肿瘤;②T和NK细胞肿瘤;③霍奇金淋巴瘤

根据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和生物学特点分类:

①霍奇金淋巴瘤;②非霍奇金淋巴瘤

2.霍奇金淋巴瘤组织类型、病理变化

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①结节硬化型:

多见于年轻女性,好发于颈部、锁骨上、纵隔淋巴结,肿瘤细胞为陷窝细胞,粗大的胶原分隔病变的淋巴结为大小不等的结节

②混合细胞型:

多见于男性,年长者,预后较好。

肿瘤细胞与各种炎细胞混合存在,诊断性R-S细胞及其单核变异型均多见

③富于淋巴细胞型:

少见,预后好。

病变组织中有大量反应性淋巴细胞存在

④淋巴细胞减少型:

最少见,好发于老年人,HIV阳性者,预后差。

病变组织中有极少量的淋巴细胞和大量R-S细胞或其多形性变异型瘤细胞。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病变淋巴结呈深染的模糊不清的结节状,典型R-S细胞难觅,常见的是多分页核的爆米花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少见,几乎无坏死和纤维化。

3.髓系肿瘤概念、分类

概念:

是骨髓内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生。

根据受累细胞系的不同进行命名,包括粒、单核、红细胞和巨核细胞来源的肿瘤。

分类:

①急性髓性白血病;②慢性骨髓性增生疾病;③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④骨髓异常增生/骨髓增生性疾病的表现

4.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病理变化

急性髓性白血病:

①原始粒细胞在骨髓内弥漫性增生,取代原骨髓组织,在全身各器官、组织内广泛浸润,一般不形成肿块;②外周血白细胞质和量的变化;③肿瘤细胞主要在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及窦内浸润,在脾脏红髓浸润,以及肝窦内浸润。

在有单核细胞的肿瘤可见肿瘤细胞浸润皮肤和牙龈的现象。

④骨髓内、骨膜下形成绿色瘤

慢性髓性白血病: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取代脂肪组织。

可见各分化阶段的粒细胞,以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

巨核细胞数量增加,红系统细胞数量正常或减少。

会发生纤维化改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第十章免疫性疾病

一、掌握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变化

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

活动期病变以纤维素样坏死为主。

慢性期血管壁纤维化明显,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水肿及基质增加。

皮肤损害,面部蝶形红斑;狼疮性肾炎;心瓣膜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关节滑膜充血水肿;脾体积增大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病变特点

关节病变:

最常发生在手足小关节,表现为慢性滑膜炎。

滑膜细胞增生肥大,滑膜下结缔组织多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血管新生明显,形成血管翳。

关节外病变:

类风湿小结主要发生于皮肤,其次为肺、脾、心包、大动脉和心瓣膜,具有一定特征性。

3.艾滋病的病理变化

①淋巴组织的变化:

淋巴结肿大

②继发性感染:

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肺、消化道,炎症往往轻而不典型,肺孢子虫感染,弓形虫或新型隐球菌

③恶性肿瘤:

kaposi肉瘤,伴发淋巴瘤

二、熟悉

1,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其他

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感染因素

3,艾滋病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联系

病因:

由HIV感染引起

发病机制:

HIV感染CD4+T细胞,HIV感染组织中单核巨噬细胞

临床病理联系:

①早期或称急性期:

咽痛、发热、肌肉酸痛;②中期或称慢性期:

全身淋巴结肿大,常伴发热、乏力、皮疹等;③后期或称危险期:

持续发热、乏力、消瘦、腹泻,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明显的机会性感染及恶性肿瘤,血液淋巴细胞明显减少

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

一、掌握

1,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改变,临床表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细胞免疫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损伤的介质

机制要点为:

①抗体介导的免疫损伤是肾小球损伤的重要机制,这一机制主要通过补体和白细胞接到的途径发挥作用;②大多数抗体介导的肾炎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③抗GBM(肾小球基膜)成分的自身抗体可以起抗GBM(肾小球基膜)性肾炎;

基本病变:

①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导致肾球囊内新月体形成;②基膜增厚,基膜本身的增厚或基膜内免疫复合物沉积;③炎性渗出和坏死,可伴有血栓形成;④玻璃样变和硬化,HE染色嗜酸性物质沉积,为各种肾小球病变发展的最终结果;⑤肾小管和间质的改变

临床表现:

急性肾炎综合征,急进型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慢性肾炎综合征(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2,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主要由感染引起,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中的致肾炎菌株为最常见的病原体。

病人肾小球内有免疫复合物沉积,损伤由免疫复合物介导。

病理变化:

①肉眼,两侧肾轻到中度肿大,被膜紧张。

表面充血,有的有散在粟粒大小的出血点,故有大红肾之称。

②光镜,肾小球体积增大,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肾小球血量减少,严重处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质充血、水肿并有炎细胞浸润。

③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内有IgG、IgM、C3沉积

④电镜检查,上皮下有驼峰状沉积物

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病因和发病机制:

分为三类,Ⅰ型为抗肾小球基膜抗体引起的肾炎,Ⅱ型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Ⅲ型又称免疫反应缺乏型肾炎

病理变化:

①肉眼:

体积增大,苍白色,表面可有点状出血,切面见肾皮质增厚

②光镜:

肾小球球囊内有新月体形成,使肾小球球囊腔变窄或闭塞,出现肾小球节段性坏死,内皮、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性

③免疫荧光检查:

Ⅰ型为线性荧光,Ⅱ型为颗粒状荧光,Ⅲ型免疫荧光检查结果为阴性

④电镜:

可见新月体,Ⅱ型病例出现电子致密沉积物,肾小球基膜的缺损断裂。

4,膜性肾小球病的病理变化

①肉眼:

双肾肿大,颜色苍白,有“大白肾”之称

②光镜:

早期肾小球基本正常,之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

③电镜:

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基膜与上皮之间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

④免疫荧光检查:

颗粒状荧光

5,微小病变性、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①肉眼观:

肾脏肿胀,颜色苍白。

切面切面肾皮质因脂质沉积出现黄白色条纹

②光镜:

肾小球结构基本正常,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大量脂滴和蛋白小滴

③免疫荧光检查:

无免疫球蛋白或补体沉积

④电镜:

上皮细胞足突消失,无沉积物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①光镜:

肾小球体积增大,系膜和内皮细胞增多,白细胞浸润,部分有新月体形成。

②免疫荧光检查:

Ⅰ型C3,IgG及C1q和C4;Ⅱ型只有C3

③电镜:

Ⅰ型系膜区和内皮细胞下出现电子致密沉积物;Ⅱ型大量块状电子密度极高的沉积物在基膜致密层呈带状沉积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①光镜:

弥漫性系膜细胞增生和系膜基质增多

②免疫荧光检查:

IgM和C3沉积

③电镜:

部分病理系膜区见有电子致密物沉积

IgA肾病:

①光镜:

系膜细胞增生,局灶性节段性增生或硬化,少数可见新月体

②免疫荧光检查:

IgA和C3沉积,可有IgG和IgM

③电镜:

系膜区有电子致密物沉积物

慢性肾小球肾炎:

①肉眼:

体积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

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界限不清。

肾盂周围脂肪增多。

大体病变称为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②光镜:

肾小球内嗜酸性玻璃样物质增多,细胞减少,严重处毛细血管闭塞,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病变肾单位缺血性损伤,肾小管萎缩消失,间质纤维化,伴有淋巴、浆细胞浸润。

6,肾盂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慢性肾盂肾炎病理变化

病因和发病机制:

尿路感染主要由大肠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属内源性感染。

通过①两条途径累及肾脏:

血源性(下行性)感染(发生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随血液进入肾脏,在肾小球或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停留,引起炎症。

最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上行性感染(尿道炎和膀胱炎等下尿路感染时,细菌可沿输尿管或输尿管周围淋巴管上行至肾盂、肾盏和肾间质。

致病菌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

②易感因素:

尿道黏膜损伤、尿路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和肾内反流。

慢性消耗性疾病、长期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因素。

慢性肾盂肾炎病理变化:

大体,肾脏体积缩小,出现不规则瘢痕,分布不均,多见于上下极,两侧不对称,肾盂肾盏因瘢痕收缩变形;镜下,肾小管和间质的非特异性炎症,局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和间质纤维化,早期肾小球很少受累,肾盂肾盏黏膜和黏膜下组织炎细胞浸润纤维化。

二、熟悉

1,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轻度蛋白尿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炎综合征。

血尿,红细胞管型、中度蛋白尿

膜性肾小球病:

肾病综合征

微小病变性肾小球病:

肾病综合征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血尿,可有蛋白尿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

IgA肾病:

反复发作的血尿和蛋白尿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炎综合征。

慢性肾衰,多尿,夜尿,贫血,氮质血症,尿毒症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

①光镜下,病变呈局灶性分布,早期累及皮髓交接处肾小球,后波及全层;毛细血管系膜基质增多、基膜塌陷

②免疫荧光检查,IgM和C3沉积

③电镜:

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基膜部分上皮细胞从肾小球基膜剥落

2,急性、慢性肾盂肾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急性:

起病时,出现发热、寒战和白细胞增多等症状,腰部酸痛、肾区叩痛,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尿检有脓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菌尿,也可出现血尿。

慢性:

腰背部疼痛、发热,频发的脓尿和菌尿。

多尿、夜尿,晚期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有的病人伴有蛋白尿。

3,肾细胞癌:

又称肾癌,多发生于40岁以后,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是肾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4,膀胱尿路上皮肿瘤:

绝大多数上皮性肿瘤成分为尿路上皮,成为尿路上皮肿瘤或移行上皮肿瘤。

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掌握

1.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的病变及扩散

病变: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①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

表现为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增大深染,核质比例增大,核分裂象增多,细胞极性紊乱。

病变由基底层逐渐向表层发展。

②子宫颈原位癌:

异型增生的细胞累及子宫颈黏膜上皮全层,但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膜。

原位癌的癌细胞可有表面沿基膜通过宫颈腺口蔓延至子宫颈腺体内,取代部分或全部腺上皮,但仍未突破腺体的基膜。

子宫颈癌:

①肉眼分类:

糜烂型(病变处黏膜潮红、呈颗粒状,质脆,触之易出血。

在组织学上多属原位癌和早

期浸润癌);

外生菜花型(癌组织主要向子宫颈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表面常有坏死

和浅表溃疡形成);

内生浸润型(癌组织主要向子宫颈深部浸润生长,宫颈前后唇增厚变硬,表面较光滑);

溃疡型(癌组织除向深部浸润外,表面同时有大块坏死脱落,形成溃疡,似火山口状)

②组织分型: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

早期浸润癌(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固有层间质内浸润,在固有层

内形成一些不规则的癌细胞巢或条索,浸润深度不超过基底膜下5mm);浸润癌(癌组织

向间质内浸润性生长,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

按癌细胞分化程度分为狡猾)

子宫颈腺癌:

根据腺癌组织结构和细胞分化程度亦可分为高、中、低分化三型。

扩散:

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

2.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的病理变化

葡萄胎:

肉眼观,病变局限于宫腔内,不侵入肌层。

胎盘绒毛高度水肿,形成透明或半透明的薄壁水泡,内含清亮液体,有蒂相连,形似葡萄。

镜下,①绒毛因间质高度疏松水肿黏液变性而增大;②绒毛间质内血管消失,或见少量无功能的毛细血管,内无红细胞;③滋养层细胞有不同程度增生,增生的细胞包括合体滋养层细胞和细胞滋养层细胞,并有轻度异型性。

侵蚀性葡萄胎:

水泡状绒毛侵入子宫肌层,引起子宫肌层出血坏死,甚至向子宫外侵袭至远方器官。

绒毛不会再栓塞部位继续生长并可自然消退。

镜下,滋养层细胞增生程度和异型性比良性葡萄胎显著。

常见出血坏死,其中可查见水泡状绒毛或坏死的绒毛。

绒毛膜癌:

肉眼观,癌结节呈单个或多个,位于子宫的不同部位。

由于出血坏死,癌结节质软,暗红或蓝紫色。

镜下,瘤组织由分化不良的细胞滋养层和和合体滋养两肿瘤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

3.乳腺癌的类型和病理变化

非浸润性癌:

(1)导管内原位癌:

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膜完整。

①粉刺癌

大体:

多发生于乳头下乳晕周围;局部可扪及肿块或境界不清的肥厚组织。

部分病人表现乳头溢液;切面可见扩张的导管内含灰黄色软膏样坏死物质,状如粉刺,故名;质地较硬,肿块明显,易被检出,由于粉刺癌间质纤维化和坏死区钙化。

镜下:

癌细胞体积较大,多形性,胞浆嗜酸性,核不规则,核仁明显;细胞排列常呈实心团状,中央有坏死灶为其特征。

坏死区常见钙化;导管周围常出现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和慢性炎细胞浸润。

②非粉刺型导管内癌

镜下:

癌细胞比粉刺癌细胞小,形态比较规则,一般无坏死或仅有轻微坏死;癌细胞在导管内排列成实性、乳头状或筛状等;周围无明显纤维化

(2)小叶原位癌:

肉眼:

与一般小叶增生不易区别。

镜下:

癌变小叶体积增大,但小叶轮廓尚保存;小管高度扩张,其中充满单一松散排列的癌细胞。

基底膜完整;癌细胞呈圆形,大小形状较为一致,核圆形及卵圆形,核分裂像很少。

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

肉眼观:

肿块灰白色,质硬,无包膜,界不清,橘皮样外观;乳头回缩、下陷现象;晚期形成巨大肿块,在癌周浸润蔓延,形成多个卫星结节;如癌组织穿透皮肤,可形成溃疡。

镜下:

癌细胞及癌组织形态多样,腺管结构可有可无,核分裂象多见。

(2)浸润性小叶癌:

由小叶原位癌突破小叶或末梢导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所致。

肉眼:

很像硬癌,边界不清。

切面灰白色,质韧。

镜下:

癌细胞排列松散,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组织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癌细胞小,多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细胞的大小及染色较一致;有时可见从小叶原位癌向浸润性小叶癌过渡的形态。

(3)特殊类型癌:

髓样癌、黏液癌、小管癌

二、熟悉

1.慢性子宫颈炎的病因、病变:

病因:

①感染;②机械损伤;③激素紊乱;④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病理变化:

非特异性慢性炎(增生性炎)

肉眼:

为子宫颈肥大

镜下:

粘膜充血水肿,慢性炎细胞;腺上皮增生、鳞化

2.葡萄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及绒毛膜癌的临床病理联系

病因:

完全性葡萄胎---46XX(46XY)

不完全性葡萄胎---69XXX(Y)

病理联系:

葡萄胎:

①子宫增大迅速,超出妊娠月份;②听不到胎心(5个月),无胎动;③血及尿中HCG明显增高

侵蚀性葡萄胎:

清宫后HCG仍高,对化疗敏感,预后良好

绒毛癌:

①妊娠中止,不规则阴道流血,子宫增大;②血或尿中HCG持续升高;③有时以转移灶为先发症状;④绒癌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

3.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病理变化

前列腺增生:

大体:

前列腺增大达正常2-4倍;镜下:

前列腺三种成分(腺体、平滑肌、纤维组织)均可增生,按比例不同,分成5个类型

前列腺癌:

大体:

与正常前列腺分界不清,切面硬、沙砾样;镜下:

高分化,低分化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掌握

1,非毒性、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

非毒性:

①增生期:

肉眼观,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中度增大,表面光滑;光镜下,滤泡上皮增生呈立方或低柱状,伴小滤泡和小假乳头形成,胶质较少,间质充血。

甲状腺功能无明显改变。

②胶质贮积期:

肉眼观,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显著增大,表面光滑,切面呈淡褐或棕褐色,半透明胶冻状;光镜下,部分上皮增生,可有小滤泡或假乳头形成,大部分滤泡上皮复旧变扁平,滤泡腔高度扩大,腔内大量胶质驻积。

③结节期:

肉眼观,甲状腺呈不对称结节状增大,结节大小不一,有的境界清楚,多无完整包膜,切面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和疤痕形成;光镜下,部分滤泡上皮呈柱状或乳头样增生,小滤泡形成。

部分上皮复旧或萎缩,胶质贮积。

间质纤维组织增生、间隔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的结节状病灶。

毒性:

肉眼:

甲状腺弥漫性对称性增大,约为正常的2~4倍,表面光滑,血管充血,质较软,切面灰红呈分叶状,胶质少,棕红色,质如肌肉。

光镜:

①滤泡上皮增生呈高柱状,有的呈乳头样增生,并有小滤泡形成;②滤泡腔内胶质稀薄,滤泡周边胶质出现许多大小不一的上皮细胞的吸收空泡;③间质血管丰富、充血,淋巴组织增生

电镜:

滤泡上皮细胞质内内质网丰富、扩张,高尔基复合体肥、核糖体增多,分泌活跃。

免疫荧光:

滤泡基底膜上有IgG沉着。

2,糖尿病的类型和病理改变

(1)原发性糖尿病:

①胰岛素依赖型(Ⅰ型或幼年型);②非胰岛素依赖型(Ⅱ型或成年型)

(2)继发型糖尿病

病变:

①胰岛病变:

Ⅰ型糖尿病早期为非特异性胰岛炎,继而胰岛B细胞颗粒脱失、空泡变性、坏死、消失,胰岛变小、数目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玻璃样变;Ⅱ型糖尿病早期病变不明显,后期B细胞减少,常见胰岛淀粉样变性

②血管病变:

毛细血管和细、小动脉内皮细胞增生,基底膜明显增厚,血管壁增厚、玻璃样变性、变硬,血压增高;有的血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变性和脂肪变性,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有的可有血栓形成或管腔狭窄,导致血液供应障碍

③肾脏病变:

肾脏体积增大,结节型肾小球硬化,弥漫性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性损害,血管损害,肾乳头坏死

④视网膜病变:

早期表现为微小动脉瘤和视网膜小静脉扩张,继而渗出、水肿、微血栓形成、出血等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还可引起缺氧,形成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可造成白内障或失明

⑤神经系统病变:

周围神经可因血管病变引起缺血性损伤或症状

⑥其他组织或器官病变:

出现皮肤黄色瘤、肝脂肪变和糖原沉积、骨质疏松、糖尿病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