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x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4篇课文围绕主题“壮丽山川”来组织。
由《长江之歌》《三亚落日》《烟台的海》《记金华的双龙洞》四篇课文组成。
本单元的“壮丽山川”与前面各册中写台湾的蝴蝶谷、南沙群岛、庐山云雾、沙漠绿洲、高原、草原等文,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弘、景象万千的河山长卷图,长城、运河、秦兵马俑等历史文化遗产更是辉映其间。
虽表达的主题相同,但写作的方法却各有特色。
《长江之歌》以诗歌形式出现,表达强烈的热爱之情。
《三亚落日》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动态地展现落日美景,可以引导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熟读背诵,积累内化。
《烟台的海》是按季节的顺序描写景色的不同的,教学时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重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具有按游览顺序写的特点,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教学目标:
1、学会2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背诵相应的段落。
3、感受祖国山河的博大与壮美,升腾起强烈的爱国情怀。
4、学会用比喻和拟人写法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5、口语交际:
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几篇课文,把家乡的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介绍给大家。
6、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课时
长江之歌2课时
三亚落日2课时
烟台的海2课时
习作2课时
练习2课时
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
作为中国母亲河的赞歌,它凝聚了巨大的文化内涵、情感容量和审美价值,可以视作这类文章的担纲之作。
“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
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整首诗歌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
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第一节主要从地理特点的角度描写长江歌颂长江一泻千里,滋润两岸的气概,该节侧重写实;第二节主要从时空的角度描写长江,赋予长江一种象征意义,永远充满青春活力,永远向前发展,该节长于抒情。
但这两部分又用“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并把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为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歌词语言精练,对仗工整,结构精巧,巧妙运用比拟、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在抒情状物、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中,塑造了长江伟大的母亲形象,表现出了长江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朴实无华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长江的深深的依恋与无尽的赞美。
教学设想:
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三点:
1、形象;2、感情;3、活动。
1、形象
教学这篇课文,一定要让长江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树立起来。
这篇课文是《话说长江》这个电视栏目的主题歌曲,而《话说长江》这栏目的主要创作思想,是为了人们能够了解长江、认识长江,明白长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关系:
血脉之江,民族之魂,母亲河!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让孩子们了解长江的沧桑历史,了解人们对于长江的情感。
2、感情
这是本文教学重要的人文价值,情感价值,让孩子们爱上长江,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而这一思想情感在文中是通过词句来表现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还是要抓住课后的思考题4: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找出有关的诗句具体说说。
这一提示是我们教学的着眼点和归宿!
3、活动
要举行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文字的,图片的,影视的……让孩子们通过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多感官的、多方位的感知长江,感受长江,让长江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与长江血肉相连!
教学目标:
1、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并在朗读中产生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读中探究现代诗的特点,感受拟人、反复、比喻等方式的表达效果,并能模仿某一句段进行创造性想象仿写。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朗读、想象、感悟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体会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感悟语言,读中体悟情怀、读中丰富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与作者产生心的共鸣,进而升腾起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出示问题,激发兴趣。
(1)长江的源头在哪?
(2)长江分别流经哪些省?
二、指名几位学生朗读课文
三、读完后,说说这首诗歌中你觉得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对长江的情感。
说说为什么这句诗最能体现作者对于长江的情感?
还有相同感觉的同学说说吗?
(他觉得中华民族从长江上汲取了无穷的力量)指名读。
齐读。
(1)作者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你能从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学生分别找到第一节二节的句子,根据回答加以引导点拨理解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
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①“哺育各族儿女”:
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②“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相机指导朗读,再齐读第1节。
指导背诵第1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
“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理解“尘埃”在此处意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再齐读第2节。
指导背诵第2节。
(2)这一句在诗歌中出现了几次?
两次
介绍诗歌的手法之一:
反复,并简单介绍这种手法的作用。
(3)诗歌还有其他特点(相机介绍押韵等简单知识)
四、练习朗读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二、拓展学习
1、你了解名人写长江的诗词文章吗?
2、出示相关诗词。
3、根据你喜欢的诗词,读一读,品一品。
4、说说诗词中的长江给你的感受。
三、出示资料,共品长江。
1、出示课件,播放相关图片与影像资料
长江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美丽风光、地理知识等好地拓展了课文的学习时空。
2、看完后,说说你对长江的感受。
四、交流资料,抒发感言
1、根据交流,从自己的角度,写写对长江的感言。
如“长江是历史的象征,她是一条母亲河,更是一条历史之长河”,如:
“母亲是无私的,母亲永远是天底下最美的人,母爱永远是天底下最伟大的爱。
”如“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千百年来她给了诗人多少诗的灵感!
”
2、学生练笔
三亚落日
教材分析:
《三亚落日》是一篇精美的写景文章,课文描写了洋溢着热带风情的三亚壮美而富有诗意的落日景象。
文中活泼、清新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教学时要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朗读品味,使学生了解三亚落日的神奇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积累一定的好词好句。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可以将指导朗读和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
文章开篇点题,“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正当人们急于欣赏三亚落日时,文章却宕开一笔,先写三亚的海“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作者从天写到海,既描绘了三亚海的特征,有为下文写落日提供了环境和背景。
接下来的3、4小节,写三亚的落日,太阳落下的过程,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无声地入水。
文章的最后写了作者对三亚落日的赞叹,也呼应了前文。
浓墨重彩的描绘,鲜活的比拟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亚落日》像是专门为孩子们写的,文中的落日依附了一颗童心,活脱脱像个活泼、快乐的孩子,活力四射,动感十足。
读这篇课文孩子们会感到那轮三亚的落日就是自己。
文中动词锤炼得极见功力,使南洋的热带风情和落日的诗意变化在跳荡的笔触中极富视觉冲击力。
学习《三亚落日》后,在熟读、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借鉴作者的写法,观察落日的过程,并做一次小练笔。
学以致用,强化积累,并对自己语言仓库中的存储进行激活、调动、重组,学用结合,增强底蕴。
教学设想:
由景入情,由情到文,再由文升情编排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景,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领悟表达的技巧。
教学难点:
感悟三亚落日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题目:
2三亚落日
(出示中国地图)介绍三亚?
。
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本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课文却特意写了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与我们这儿看到的落日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课文第1、2自然段分别写什么?
(在三亚看落日很有诗意,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
3、学生划分段落。
三、初步感知全文,精读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画出概括全文内容的一句话。
讨论交流。
(板书:
真有诗意)
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
(有诗情画意,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
2.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指导读好"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等词句。
(要求读出喜爱、赞美之情)
(3)范读、齐读。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从上节课我们在学习中,三亚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三亚是个怎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亚。
二、精读课文,细细品味
1、(出示三亚美景图)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请学生说感受
2、带着观图感受齐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眼里落日像什么呢?
一起来欣赏这一轮落日。
(播放录音)第四段
出示: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又平稳地停住了。
”读句子,感悟。
比较字词的妙用,为什么用“挨”不用“碰”。
还有“悬”、“沉”等字
师:
长时间看着落日,会有不同的感受。
李白曾有过这样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故人是什么意思?
李白把谁比成了朋友?
师:
如果是孩童,是怎样一个孩童,如果是跳水员,是怎样的跳水员?
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前后桌的同学交流一下,但要言之有据。
4、根据师生交流作者眼中的落日,师引读: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只见它慢慢地下沉……最后像跳水员那样……向人们道了再见。
)
5出示:
藏起了那份绚丽,
静静的,无声无息
椰子树不再摇曳,
大海也在轻轻叹息,
止送你远去,
人在斜阳里。
6、齐读“目送你远去,人在斜阳里”,小结:
“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7、出示《巴金:
海上日出》片断:
“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
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
这是描写日出的美景,有兴趣地找来读一读,见课外补充阅读。
8、总结:
风景无处不在,只要心中有“美”。
板书:
美
三、作业
1、其实日落时的景象不光在三亚看富有诗意,只要你静心的去看,每天看似平常的日落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海边,那都是一种诗意。
不信,你就去欣赏一番,有时间也写一篇有关落日的短文,片段也行。
(提示:
放学后,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观察地点,细细地去看,观察它的形状、颜色、光芒和周围的云彩,然后把看到的下来。
)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烟台的海
教材分析: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
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
文章共六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交代烟台的地理特点,总写烟台有独特的海上奇观。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具体写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和烟台人民的生活情景。
这部分分四个层次写了冬天、春天、夏天、秋天烟台的海。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赞颂烟台的海和烟台人民。
课文第二部分着重为我们展示了烟台海的绮丽与壮观,以及烟台人的勤劳、能干。
我们在阅读时对这部分应重点感受。
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有着鲜明的特色:
(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
“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二)语言凝炼,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教学设想:
《烟台的海》文字精美,如诗如画。
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天的充实与忙碌,使烟台的海成了一幅画,一道广阔的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
文字亦如笔下景观一样波俏明丽。
如何让学生感悟烟台的美,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着把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美景放在一课时中学习,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构一个较为完整的结构与表象,让学生深入的朗读,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
让学生美美地读,把文章读得美美的。
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描写大海的词语:
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壮观,壮丽,惬意,呢喃细语,轻盈。
2、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
3、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重点:
“烟台的海冬季的独特景观”这部分,因为这部分既是烟台的海独特的风景的关键之处。
同时从文章写作结构上来说也为后面三个季节的分析起到指导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
谈谈自己所了解或体验过的海边生活情景。
2看中国地图,沿海城市很多,有没有北面面临着大海的城市呢?
(烟台)3揭题。
再从地图上了解一下烟台、渤海湾、胶东半岛、西伯利亚、南太平洋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过渡:
这里的海有什么独特的景观?
作者想向我们介绍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看画面,听配乐朗诵,说说自己的感受。
2是的,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各不相同,景色太美了!
请同学们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3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评议纠正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主要写了什么?
(4)分清段落层次。
三、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读懂了什么?
(概括介绍烟台北面临海,有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由于是地理位置的不同,这就使得烟台的海有了一份独特的海上景观,那么在一年四季中,烟台的海各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在烟台的人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大家默默地,静静地想,并画出主要词语。
二:
整体感知
1、教师深入指导。
(提示学生画出重点词语,并查看学生默读效果。
)
2、同桌可以简单交流一下。
3、师生交流,并根据生答板书:
冬-巨浪拍岸(气势汹汹)-观赏春-微波泛起(绿盈盈的)-播种夏-凉爽恬静(恬静温柔)-休息秋-湛蓝凉意(格外湛蓝)-收获(根据学生的概括,用书上的词语)
4、师指板书总结。
在寒冷的冬天烟台的海――(生看板书答)――烟台的人们勇敢地――(生答)
三:
深入品读“冬天”部分
1、深入品读第二节。
现在,我们就用我们入情入境的朗读,把自己带入到冬天的烟台,去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冬天烟台的海。
2、放声朗读,边读边想,边读边看,边读边感受。
3、指名读,指导读针对学生读不到位的地方可以暂停下来进行指导一番:
A、表现“气势”时,也不能用声嘶力竭的声音去喊。
B、教师注意充分用手势来引读。
4、示意学生按刚刚的指导,再来深入品读一番。
把那小山似的浪涛读到眼前来,把自己读到烟台去。
5、重点品读:
(我们再走近一点读)出示-“小山似的涌浪……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A、自由读读这儿,看能不能把这巨浪折岸的场面给映在自己的脑中,能不看书读出那就更美了。
(让学生自由反复读)B、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C、指名不看书“读”(也即背)。
6、这样的场面真是太吓人了,可是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他们却纷纷――(示意生接着往下说),还有的不顾被――(示意学生说)。
7、指名完整朗读。
其他同学看图。
四:
深入品读其他三季
1、从总结读书方法引入:
刚刚大家读得很投入,大家是把这些文字,全都变成了真实鲜明的图象印在自己的脑中,所以大家在读的时候,脑中就会很自然地浮现那一幅幅很动人的景象。
下面大家就按着这种的方法,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季节的海,把它给很生动地映在自己的脑中。
2、学生自选一个季节,示意学生多读,尽可能少看书,或不看书读出。
3、师生交流:
根据时间指导:
A、提示学生尽可能少看书,渗入背诵指导。
B、注重树立示范(教师指名读时,适当评价),引导没读这节的同学比较读一下。
C、对一些特别精彩的地方,多用些齐读的方式,让全体同学都能背出。
D、教师注意用自己形象的手势默契地参与学生的读书活动。
4、收尾总结1、与学生一起回味式总结:
刚刚我们一起走过了冬天的――春日的――夏日的――秋天的――(学生可用板书的语言,也可用“凝重”等)2、这样看来,我们可以说,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让学生齐读)。
五:
美读积累
针对每个季节中,拣最美的那个小场面再试着多读读想想,多回味回味,试着背下。
(如果时间不够,就让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
六、实践作业:
你游览过什么地方?
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
能把那里的景色给同学们介绍吗?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游记,课文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作者是我国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
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
在游览过程中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
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
全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时间及双龙洞的地点。
第二段(第2、3小节),写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先写山后写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引出描写的重点双龙洞。
.在教学时让学生懂得双龙洞沿途的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不然,学生写游记,前面把看到的景物一一罗列会造成喧宾夺主,主次不分
第三段(第4、5、6、7小节),分别写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情景。
第4节先写在洞口观山的感受,然后具体描写外洞,写出外洞口“宽”内“大”的特点。
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第5节写作者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情形,这一节写得很详细,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写泉水的来路,承接上文,自然过渡,引出下文。
第二层介绍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
第三层写小船的形状,使人对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确的认识。
第四层介绍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办法。
第五层写穿过孔隙进入内洞的感觉。
先写作者穿过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准备,再写作者穿过孔隙时的感觉,读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6、7小节写作者游览内洞时的情景,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黑”,“内洞一团漆黑”。
第二层写“奇”。
借着汽油灯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钟乳和石笋”。
第三层写“大”。
“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第四层写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点出了双龙洞已到尽头。
这一段主要写内洞“黑”、“奇”、“大”三个特点。
第四段(第8节),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这篇文章段落分明,条理清晰。
一是按游览顺序划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条水线在串连着全文,因而有两条线:
游线和水线同时贯穿全文。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思想感情;二是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分清主次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教学旨在构建动感课堂,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感悟内化文本,催生个性语言,促进思维发展,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感悟与体验相结合,发展语言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特别注意“臀”的正确读音。
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领悟作者移步换景写游记的方法。
3.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感悟与体验相结合,在学做小导游情境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
4.感受旅游情趣,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知道作者是怎样按游览顺序有条理地记叙双龙洞的,并能说出其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三、寻觅游踪----整体感悟
1.披文入境,概说全文感知。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叶圣陶爷爷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
轻声读课文,读后说说课文写了什么,金华双龙洞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再读文本,梳理游踪线索。
你跟随着叶老先生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景点呢?
再读读课文,圈出景点的名称。
教师根据汇报交流,完成板书:
上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3.浏览文本,把文字变成画。
读了课文,金华双龙洞的大体情形有没有在你的头脑里形成画面呢?
请你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根据文字的介绍,在自己本子上用简笔画出金华双龙洞的环境。
另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画后给同学们介绍画的理由(从文中找出根据)。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