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4734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35.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docx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经济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2经济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1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复习特训十

第1题【单选题】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

从左图票证的取消到右图票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1953年国家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农民生产的粮食由国家统一收购,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

到1992年底,粮食“统购统销”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B、国家经济体制的改变

C、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强

D、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年和1954年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

B、“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C、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

D、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方向。

推动了“两个转变”初步实现的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农业集体化的完成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完成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小麦低产区树起红旗:

郓城县宜路乡出现了3540斤高产纪录》、《广东穷山出奇迹:

一亩种稻六万斤》、《第一颗甘薯大卫星:

浏阳亩产了五十六万多斤》……《人民日报》的上述报道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①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③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④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Aâ‘ â‘¡

B、③④

Câ‘¡â‘¢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地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

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

还远得很!

……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

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

”该文章

A、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B、有利于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

C、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D、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下图《大麦穗、大玉米运到北京去见毛主席》是反映建国后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幅漫画,该漫画最能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有误

A、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与规模的结果

B、盲目追求生产力发展高速度的表现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果

D、三大改造完成取得的初步成果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在1960年底城镇人口1.29亿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

到1961年底,全国减少城镇人口1300万,其中,精简职工950万人。

该政策的实施()

A、得益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加速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C、是大跃进运动向农村扩展的表现

D、有利了工业布局的合理化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私有制经济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状况?

对比材料一和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党史分析)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

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

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

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

1979年春,陈云指出:

“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

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

——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

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

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

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就是如此。

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

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

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

……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以上摘自《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材料三: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

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摘自《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材料二所属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

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

为什么?

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6月国家开始着手编制经济发展计划。

1951年中财委即试编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粗略的纲要。

1952年,经济形势好转,党中央决定加快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并成立以陈云为核心的领导小组,组织“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6月,一五计划的第二次编制宣告完成。

8月,访苏代表团就“一五”计划同苏联交换意见。

苏联同意帮助中国设计一批企业并提供所需的设备、贷款等,同时答应派些专家帮助中国建设。

1952年底,陈云根据苏方的建议,对“一五”计划进行第三次、第四次编制,但仍不令人满意。

按照预定的时间,“一五”计划应该进入实施阶段了。

1954年初,毛泽东要求对“一五”计划重新编制,1955年3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一五”计划草案审议并原则通过。

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

——摘编自人民网《一五计划编制始末》

材料二:

1953年9月,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毛泽东专门讲了一段如何看待“施仁政”的问题。

他说所谓仁政有两种:

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设重工业。

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两者必须兼顾,不兼顾是错误的。

重点应当放在大仁政上。

照顾小仁政,妨碍大仁政,这是施仁政的偏向。

——杨树标等《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五”计划指导方针的认识。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61年春,安徽在一些地区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以后,在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农村作了试点工作。

实行生产责任制要求做到“五统一”,即生产计划、大农活安排、抗旱、用水和分配方面的统一。

材料二:

1962年,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关于农村问题的报告》中指出: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和经营管理中的混乱,是造成当前我国农村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克服平均主义,必须有严格的生产责任制。

材料三:

1979年1月,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农户搞起了大包干,率先敲响了农村改革的鼓点。

从此以后,农业生产责任制在全国普遍实行。

当时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一类是包工包产,联产计酬(可包干到户)。

后来全国主要采用把土地包干到户经营,不定额,不计酬,不统一分配,有人形象地称为“自负盈亏”。

请完成:

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与1979年以后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何异同。

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刚刚实行就被批判为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尖锐斗争的表现”。

1979年农业生产责任制实行后,有人说中国农村又恢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中国农村必然两极分化,地主阶级将再次出现,剥削制度将在农村复辟。

请简要评述上述观点。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