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1349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docx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教学参考新人教版

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课标解读

1.内容标准

内容要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的造字特征。

认知提示:

知道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来源。

解读: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甲骨文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

夏商周时期的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了中国古代文明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阅读《相关史事》内容,观察《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利簋及铭文》《刻有文字的甲骨》《甲骨文字形举例》等图表,了解史实,思考夏、商、西周时期青铜制造业的特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理解夏、商、西周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明确中华民族文明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强大生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本课主要学习三目内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第一目与第二、第三目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青铜器与甲骨文;第二与第三目之间也是并列关系,分别介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三目内容反映了夏商周时期高度发达、辉煌灿烂的文明,青铜器和甲骨文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构成了本课的主干知识。

青铜制造业是当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

司母戊鼎是高超的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代表。

甲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本课突破点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从青铜器的用途、功能、制作工艺三个方面叙述。

青铜器的用途、功能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现有的器皿,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对夏商周时期器皿的探究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青铜器的功能,认识到青铜器作为礼器,其数量反映了当时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差异。

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这一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多媒体投影图片、视频资料、实物等,可以以司母戊鼎为例,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冶炼过程,认识青铜器制作的高超工艺。

这部分内容学习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归纳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造业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时期中国灿烂文明的理解。

 

【甲骨文】

教材中以“甲骨文记事”和“甲骨文的造字特点”两个目来叙述有关甲骨文的内容,教师可以将二者合并为“甲骨文”一个内容。

这个部分是本课的又一重点内容,其中“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难点。

甲骨文记事这一部分,教材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地位和影响。

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甲骨文字例,指导学生辨识,以激发学生对甲骨文的探究兴趣。

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史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甲骨文发现经过。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两点:

一是甲骨文因文字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二是甲骨文首次发现是在清朝,其记载的是商朝、西周社会的内容。

教师要强调两点:

一是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二是经过研究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这一部分,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汉字结构和课文中的《甲骨文字形举例》,与学生共同探究,引导学生认识到甲骨文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使学生明确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教学建议和案例

1.紧密联系社会资源,设计精彩的导入语和过渡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案例1 导入语和过渡语的设计

导入课题的设计:

教师播放2008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内容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尤其是活字印刷术和汉字演变过程的展示场面。

(播放结束)

师导入: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华璀璨文化——汉字的发展和演变历程,这是我们伟大祖先的智慧结晶。

世界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我国的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上独树一帜。

它结构复杂,被誉为方块字。

它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在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中,汉语是其中的一种。

那么,你想知道我们今天的汉字是怎么来的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内容。

过渡到青铜器部分的设计:

青铜器是商朝古老文化的卓越代表,刚才老师首先简单介绍的文字,同样可以铸刻在青铜器上。

二者融为一体,珠联璧合,熠熠生辉,中国悠久的文明史也将永远地铸刻在这里。

接下来老师要带同学们去青铜器博物馆参观,谁愿意做博物馆的小解说员?

过渡到甲骨文部分的设计:

本节课一开始我们观看的奥运会开幕式场面,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是一场成功的奥运会开幕式设计,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就在奥运会开幕式直播的同一时刻,全世界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共同见证了这一盛况。

那么,在古代,人类发生的事件是如何记录的呢?

2.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历史,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形象化的学习

案例2 司母戊鼎

为了使学生对司母戊鼎有一个形象认识,教师可设计一个现场实验环节,事先准备一个体重秤,将学生的体重数逐一相加,计算司母戊鼎相当于多少名学生的体重之和。

为使气氛活跃,具体现场可参照《开心辞典》及主持人的风格。

如:

主持人提问1:

浇铸司母戊鼎需要800多千克的铜液,如果以每一坩埚一次熔铜12.5千克计算,至少需要多少个坩埚同时进行熔化?

主持人提问2:

每个坩埚需要三四个人,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共需要多少人同时行动、共同协作?

(学生自己通过计算,较为形象地了解铸造司母戊鼎的规模,加强对其地位“司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的形象认识)

3.加强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培养宏观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案例3 对教材内容的总结

分别学习完青铜器、甲骨文的知识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总结语,既简要概括所学的知识,又运用宏观的视野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现象的理解。

商朝青铜器的冶炼和制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青铜文化。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代表了当时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成就。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商朝的青铜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国力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甲骨文是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由于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这些文字是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宝贵资料。

4.创设合理情境,适当拓展,使情感自然生成

案例4 汉字

在讲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教师可创设情境,适当拓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汉字的热爱上来,热爱汉字,才会热爱甲骨文。

情景创设: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语音不通,南方人讲的话北方人很难听得懂,北方人说的话南方人有可能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当这些话语成为形声表意的方块字时,却人人都能心领神会,彼此沟通。

教师提问:

通过阅读以上材料,大家有什么感想?

组内学生交流讨论,各组争先发言。

教师总结:

(1)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是我们祖先智慧的创造和结晶。

汉字不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连结和维系中华民族的根。

(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我们所使用的汉字在这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当时与甲骨文同时并存的人类的古老文字早已灭绝了,只有甲骨文演变成了汉字,并对朝鲜、越南、日本的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连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认真写好汉字。

 

四、板书设计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青铜器

1.广泛的用途功能

2.高超的制作工艺

3.典型代表:

司母戊鼎

二、甲骨文

1.发现:

(1)材料:

龟甲、兽骨

(2)时期:

清朝

2.影响:

(1)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造字方法: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五、问题解答

课后活动

1.仔细观察下面的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议一议,它们的用途可能是什么?

酒器、炊具、礼器

2.你能辨认出下列的甲骨文是什么字吗?

试试看。

A.人       B.水        C.猪

 

六、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

1.学生活动建议

新课讲完后,可以布置一个文物卡片制作活动。

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搜集一些青铜器图片及资料,新课结束后让学生分组制作青铜器简介卡片,内容包括青铜器名、出土朝代、功能用途三大项。

 

2.学业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学生动手制作资料卡片,进一步认识青铜器,理解青铜器高度的文明,同时培养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评价方法: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评价过程:

课前将学生分成组,由学生自己安排活动任务,获取有关信息。

活动开始后,学生可以分组活动,完成资料卡片制作。

每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先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评,最后教师在小组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根据各组的表现,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

评价要侧重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看学生制作的卡片是否按照要求准确、简要地处理信息,评价学生对有效信息的处理能力。

一个是卡片设计能力,看学生在整体版面结构设计上是否突出重点,美观清晰,评价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注意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七、教学资源

1.资料与注释

青铜器

用青铜制造的器物。

青铜,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古代又称金或吉金。

中国古代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从夏商周直至秦汉这段时期,时间跨度为2000年左右。

这一时期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同时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青铜器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青铜器的合金比例

材料

金有六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周礼·考工记》

【解读】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合金,就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经过高温使它们熔合在一起而成为另一种金属,并具备了新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能。

合金在铸造方面是属于再创造,而青铜就是合金的首创。

中国古代青铜器合金成分的比例,称为六齐,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

《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金指的是纯铜,它标明了六类青铜器的铜和锡熔合比例。

专家们曾对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进行了定量分析。

钟鼎类器物的合金比例与《周礼·考工记》所记载一致,商周时代的乐器达到了较高强度的韧性,声音洪亮、悦耳,色彩辉煌,应该说与合金的科学配比有关。

工具类器物,要求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磨性和韧性好,商周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