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3398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docx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姓名

第一章机械运动(共4节)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用符号表示为。

另外还有7个单位,设法记住他们的符号及换算倍率。

1km=m,1m=dm=cm=mm=um=nm,。

(2)测长度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也是测的工具;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测量前首先要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2)测量时的方法:

“”刻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与垂直,厚刻度尺有刻度的面要紧贴被测物体,计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和组成。

多次测量取作为测量结果。

这样可减少误差。

3、一个中学生的身高为1.58,一本书的厚度为10,一张纸的厚度为100。

4、小组同学用刻度尺测同一本物理课本的宽度,你的结果是。

结果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你的结果的准确值是,估计值是,单位是。

5、正确估读:

如图1,图中物体的长度为cm,其中的估读值为cm。

(2)如图2,图中物体的长度为cm。

图3中物体的长度记为cm。

 

(图1)(图2)(图3)

6、长度的一些特殊测量: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测细铜丝直径;细线重合法测曲线的长度;滚动法:

轮子滚动法测曲线的长度;配合法:

三角板与刻度尺配合测立体物体的长度:

右图圆的直径为cm。

测得200页书纸的厚度为1cm,则一张书纸的厚度为mm。

把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上,测得30圈的总宽度如图,则细铜丝的直径为mm。

7、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单位有、、。

其中国际制单位是。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

你知道哪些类型的钟表?

答:

电子表、石英钟、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1h=min=s;1min=s;30min=h

(2)、机械停表的使用方法:

一、二、三。

外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内圈指针读数表示多少(分或秒)

8、误差是与之间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能消除,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减小误差的方法有。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的变化叫做。

2、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

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3、参照物:

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的物体叫。

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但人们通常选为参照物。

4、同一个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取决于所选的,选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的结果一般会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也就是说: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5、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_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这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______没发生改变,我们就说它是__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相同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的物体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经过相同比较他们所花的时间,所花的时间的物体运动得快。

(2)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来表示,速度值的物体运动得快。

2、速度:

(1)定义:

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公式:

(3)速度的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的物理量,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内通过的路程。

(4)速度的国际单位:

(m/s),交通中的常用单位:

(km/h)。

速度的单位是由的单位和的单位组合而成的。

1m/s=____km/h

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15m/s,它表示__

(5)单位换算:

10m/s=__36___km/h54km/h=_15___m/s

3、机械运动按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运动和运动。

4、直线运动按速度是否变化分为直线运动和直线运动

5、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且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是,这种运动叫做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来表示。

6、在匀速运动中速度的公式是,公式中V的大小是的(不变、变化),路程与时间成,函数图像为:

变速运动中求平均速度的公式为v=,平均速度的大小反应了运动的程度。

变形公式有:

路程s=,时间t=

7、用速度公式计算,是重点和难点。

灵活应用,用规范格式解题。

第4节测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

2、实验器材:

3、实验时用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用测出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在用公式计算出小车在这段路车的平均速度。

4、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

如何变化?

具体测量过程和记录表格:

得出的结论:

第二章声现象(共4节内容)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产生:

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停止,发声也停止。

震动发的声音可以记录下来,早期的机械唱片、近期的磁带、激光唱盘、存储卡等都能记录声音。

2、传播:

声由传播,一切、、都可作为介质来传播声音。

通常听到的声是靠作介质传播的;不能传声,所以月球上不能面对面的交谈。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3、声速:

(1)声速表示声音传播的,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

声速的大小跟有关,还跟介质的有关。

15℃空气中的声速为m/s。

在不同介质中声速(同、不同)。

声在中传播最快,在中传播最慢(固体、液体、气体)。

(2)、在装水的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三次敲击声,第一次敲击声是传来的,第二、三次敲击声依次是、传过来的。

4、回声:

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回来,再次听到声音,通常称为回音或。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听到回声;如果不到0.1s,回声与原声相混使原声,觉声音更响亮。

发声体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要大于米才能产生回声。

利用回声测距离:

s=.,利用回声探测鱼群、测海的深度等。

*5、人耳的构造和人耳感知声的过程:

物体产生的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引起振动,然后通过

传到大脑,这样我们便听见了声音。

这是耳传导感知声。

感知声还有一种途径:

就是感知声。

第2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要素指的是、、

①是指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决定的,

越大,音调越高。

②是指声音的大小、强弱,它跟发声体振动的有关,还跟距发声体的有关,,距发声体越近,

越大。

③,它是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的情况下,是不同的。

用来判断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

2、频率:

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它的单位是。

3、超声和次声:

人能感受声音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从HZ~HZ。

人们把高于HZ的声叫做

波;把低于HZ的声叫做波,它们都统称为声,但人们都听不见。

蝙蝠、海豚发出的声常为声;地震、海啸、台风,还有大象发出的声是声。

动物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

(广、窄)。

4、音乐委员起的音太高我唱不上去,指的是声音的,夜晚有一个人在操场上引吭高歌指的是声音的;我们能辨别是数学老师的生音还是语文老师的声音是用辨别的。

5、用相同的瓶子,装上高低不同的水位,对着瓶口吹起,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敲击瓶子产生的音调由高到低为丁。

 

第3节声的利用

1、声作为一种波,利用声既可以传递,还可以传递。

2、利用声来传递的例子很多:

蝙蝠利用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和鱼群;医生借助B超获得体内器官的信息。

利用地震发出的次声波,确定发生的方位和强度…

3、利用声可以传递。

超生洗碗、超声碎石,都是利用声来传递

的例子。

第4节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

(1)乐音:

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

(2)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的角度看:

凡影响人们、、的声音为噪声。

2、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人们以(dB)为单位来计量噪声的强弱。

Db是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分贝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分贝;为保证工作和学习,噪声不应超过分贝;为保证休息和眠噪声不应超过分贝。

3、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是:

声源的产生声音---空气等传播声音---鼓膜的引起听觉。

4、控制噪声的途径:

(1)三方面着手控制噪声:

1)防止噪声的

2)阻断噪声的3)防止噪声进入。

(2)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是在处减弱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

(3)在处减弱如用手指堵住耳朵。

(你的建议?

5、右图是的标志。

 

第三章物态变化(共4节)

第1节温度、温度计

1、温度:

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叫做温度。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

原理制成的,温度计的刻度是匀的。

2、摄氏温度(t):

温度计上的符号0C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

把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00C和1000C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个等份代表

0C。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0C。

“-4.70C”读作或读作。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1)、选用量程合适的温度计;2)、认清它的和;

3)、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要被测液体中,不接触,待温度计示数后再读数;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温度计,视线要与液柱相平。

如图4中正确、和错误

4、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0C,每10格是0C,分度值为0C。

由于体温计的特殊构造(有很细的缩口)读数时体温计可以读数,第二次使用时要用力。

5、温度计读数:

如图5中左温度计的示数为℃;右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4图5

图6、体温计

第2节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指的是、、。

物质处于何种状态决定。

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

2、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变为叫做熔化,要热;从变为叫做凝固,凝固过程要热。

3、探究实验的7个步奏:

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4、晶体:

冰、海波、各种金属,在熔化过程中热,温度却保持,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非晶体:

蜡、松香、玻璃、沥青,在熔化过程中热,温度却不断,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

5、熔点:

晶体熔化时的叫做熔点,

6、凝固点:

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叫做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凝固点。

7、辨认熔化、凝固图像:

(1)是熔化图像的是,是凝固图像的是,是晶体图像的是,非晶体图像的是

(2)丙图中,EF段物质处于状

态,FG段处于态,GH段处于态,该物质的熔点为

℃,甲图表示熔化过程的是段。

(3)从甲图中获得的信息有:

①该物质是体,②是晶体的图像。

海波的熔点为48℃,在48℃时海波有可能处于态、态、

状态。

 

8、熔化热,凝固热。

北方的冬天,地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时放热,温度不会太低。

夏天冷却饮料,用冰块比冷水好是因为冰成水时吸收更多的热量。

第3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

物质从变为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热。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2、

(1)沸腾:

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但要持续的热。

水沸腾时的现象:

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到水面开来,里面的散发到空气中。

(2)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同否?

右图沸点为℃。

(3)沸腾的条件是:

液体的温度达到,必须继续热,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3、蒸发:

(1)是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温度下发生。

(2)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热,液体本身温度降低(蒸发致冷)

(3)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

4、液体蒸发时温度要,它要从周围物体热量,因此蒸发具有作用。

5、液化:

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

所有的气体,在降到足够低时,都液化;而有的气体不能单靠压缩体积使它液化,必须使它温度降到一定温度以下,才能设法使它液化。

气体液化时要热。

第4节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直接变成叫升华,升华过程中要热;物质

从直接变成叫凝华,凝华过程中要热。

2、总结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例子。

在下图中填出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吸放热。

 

吸热的物态变化是、、,吸热温度不变的是、;放热的物态变化有、、,放热温度不变的是。

3、判断物态变化:

(1)碘变为碘蒸气是,冷却后又变为碘粒是;冰冻的衣服干了是;北方冬天玻璃上出现冰花是;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是;冬天树枝上出现“雾松”是。

早上打霜是;白炽灯灯丝变细是;舞台上的雾景是利用干冰吸热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成的雾。

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吸热,空中的水蒸气成小冰晶,遇暖气流成雨水。

(2)雾、露的形成是现象;冬天口中呼出的“白气”是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成的;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是;夏天早晨自来水管外在“冒汗”是;游泳上岸后觉得冷是因为。

烧红的铁放进水里“哧”的一声见一股“白烟”上升,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先、后。

装冰琪淋的杯底附着一层水珠是现象。

(3)北方的菜窖里放几桶水,是利用水时热,不致使菜窖温度过低而冻坏菜。

擦酒精觉得凉快是因为蒸发吸热;吃冰棒凉快是因为熔化吸热。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放入空气中示数为先后;对着干燥的温度计扇扇子,温度计的示数。

 

第四章光现象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

能直接发光的物体叫。

月亮(是、不是)光源。

光线:

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传播的径迹和方向,这条直线称为。

2、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种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在中传播最快,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m/s。

在水、玻璃中逐渐变(大、小)。

3、应用:

影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的成因、激光准值等,都用光的

传播来解释。

4、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这表明

比快。

光年是单位。

第2节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1)入射角:

指的是与线所成的夹角。

反射角指的是与法线所成的角。

(2)光的反射定律:

光线与光线、在同一平面内;光线与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角等于角。

在反射时,光路是的。

(3)右图中,入射光线是,反射光线是,法线是,O点叫做点,∠i是角,∠γ是角。

2、反射类型:

(1)反射: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也平行,是定向反射(如镜面、水面);

(2)反射:

入射光平行时,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这也是我们从各个方向都能看到物体的原因。

两类反射都遵循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的

3、光垂直射入镜面时,反射角为度,入射角为度;

4、能从各个方向看见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因为发生了反射。

光滑的铜镜,镜子,平静的水面发生的是反射。

5、夜晚迎着月光走的地方是水凼,背着月光走的地方是水凼。

第3节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

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立的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像与物体大小;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即平面镜所成的是、、。

成像原理:

根据成像。

成像作图法:

可以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反射定律作图。

平面镜的应用:

成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要求会画反射光路图)

2、探究: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选两只同样大小的蜡烛是研究像、物;尺用来探究像、物。

(2)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物大小,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对应像物点连线与镜面,所成的是像。

像物关于对称。

3、应用:

(1)1.6米高的人站在镜前2米处,平面镜中的他的像高米,像离他人有米,他远离镜子时,镜中的像(“变小、不变、变大”)。

(2)潜望镜、牙科医生检查口腔用的反光镜是镜。

(3)作图:

利用像物到镜面的距离垂直且相等来作图。

(4)读时间:

平面镜中的像如图,则时间为。

[方法:

背读法,对称法]

第4节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标出折射“五要素”折射角r:

是光线与

的夹角。

3、折射初步规律:

(1)入射线、折射线分居线两侧。

(2)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但增大的度数不等。

空气那面与法线的夹角些。

(选“大或小”)

(3)光线垂直射入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折射角等于。

在折射时光路也是的。

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于入射角。

4、折射现象:

插入水中的筷子向弯折,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玻璃砖后的笔“错位”,这些都是光的现象形成的。

5、看见水里的鱼是鱼的像,是经光的形成的。

看见水里的“月亮”“白云”是(选“实物或虚像”),是经光的形成的。

水中的倒影是,是光的形成的;小孔成像是像,是光形成的。

6、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的。

第5节光的色散

1、三棱镜把白光分解成红、橙、、、、、七种颜色的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太阳光(即白光)是由多种色光而成的。

2、彩虹是光的现象,海市蜃楼是光的现象。

3、色光的三原色是指、、。

4、物体的颜色:

应用:

绿光照到一个穿白上衣红裙子的人身上,看见的是

色上衣,色的裙子。

(反射与物体颜色相同的色光,不同颜色的就被吸收而成黑色)

5、看不见的光:

是指红光之外的辐射叫线和在光谱的紫端以外的看不见的光叫线。

(2)、红外线的作用:

(1)制红外线仪。

(2)红外线器

(3)、紫外线的作用:

(1)有助于人体合成。

(2)菌。

(3)能使物质发光来识别钞票的真伪。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透镜

1、透镜的概念:

透镜有两类: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

主轴:

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

光心:

光线通过透镜上某一点时,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做。

焦点: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经凹透镜折射后要发散,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透镜的,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用表示。

凸透镜的光学性质: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经过;

2、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

3、过光心的光线方向。

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如图四),

经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3、作图,补画光路图。

方法:

(1)经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即沿直线传播)

(2)对于凸透镜:

一边为平行光,另一边就为会聚于。

对于凹透镜:

一边为平行光,另一边就为发散光(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于另一侧的上。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镜。

照相机成的是、的

投影仪的镜头是一个镜。

投影仪成的是、、的像

放大镜的镜头是一个镜。

放大镜成的是、、的像

2、实像和虚像:

实像:

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光屏(能否)承接到所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或两侧)。

能成实像的光学元件有:

仪。

虚像:

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汇的位置;光屏(能、否)承接到所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的(同侧或两侧)。

能成虚像的光学元件有:

镜、镜,还有看见水里的鱼也是经折射形成的像。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用到的实验器材有:

光具座、、凸透镜、、火柴。

(2)实验过程:

①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上;

②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中央,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即像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情况,测出物距和像距;

③调节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操作。

(3)物距和像距:

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u);像到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v)。

2、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结:

物距(u)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的虚实

像的位置

像距(v)

应用

u>2f

f

照相机

u=2f

v=2f

------

f

v>2f

投影仪

u=f

不成像

u

放大镜

3、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

焦距分虚实,焦距分大小;物近像变

像距变;物远像变,像距变。

第4节眼睛和眼镜

1、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镜。

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相当于。

物体经晶状体成像成在上,再通过视神经把信息传入大脑,从而产生视觉。

眼睛的视网膜上成的是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