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3097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docx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

兰溪勾蓝瑶寨导游词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有都源之称的勾蓝瑶寨,勾蓝瑶寨大约10平方公里,居住有蒋、欧阳、黄、何等十二姓共725户人家,现有人口2900余人。

现在主要由三个自然村组成:

上村、下村(黄家村)和大兴村。

今天我们游览的线路主要是上村和下村。

勾蓝瑶是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被朝廷敕封的“四大民瑶”之一。

江永“四大民瑶”分别是:

勾蓝瑶、扶灵瑶、清溪瑶、古调瑶。

勾蓝瑶寨是典型的城堡式寨,外围是明代古长城,再加上守夜屋、关厢和门楼,构成了四层防御工事,将瑶寨围得固若金汤。

2011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2年,被评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湖南省文明村。

为什么是城堡式瑶寨,为什么会有四道防御工事?

这与瑶族的历史有关。

从先秦开始历代统治者对瑶族都是施行比较严厉的政策。

元代对瑶族等少数民族更是实行最严厉统治措施,对瑶族的压制也是最严厉的,“瑶民”被称为“瑶蛮”。

元末千家峒瑶民大迁徙就证实了这一点。

当时瑶民起义不断,起义失败后,有很多逃进兰溪的瑶民为了抵御官府,就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

形成完善的防御体系是在明洪武招安以后。

勾蓝瑶人在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距今613年时)被朝廷招安,从此过起了有“户口”的日子。

朝廷为了“以瑶制瑶”,让瑶人镇守湘粤隘口,防御广西富川、恭城等地瑶民越境的军事力量,封清溪、古调、扶灵(源口)、勾蓝为四大民瑶,并施行怀柔政策,有文字记载“瑶人量水开垦,自报免丈”“只准瑶人买民田民产,勿准民买瑶产瑶田”,并“每岁司犒花红牛酒”。

勾兰瑶人在此期间休养生息,到万历年间,勾兰瑶寨达到了两万多人口。

有钱的瑶户不畏远途,于是就有了“种田十里外”的现象,路途远的田地直到四十公里外的龙虎关。

现在村里还保存着一条完整的商业街,可以想象当年勾兰瑶寨的繁华。

现在我们从下村(黄家村)开始游览,等一下再到上村去。

现在我们脚下的桥叫“锦桥”,锦桥旁边这口井叫“猪娄井”,以前在井面上盖有一块石板,水面和石板间有一条小缝隙,毎当有人来井里取水时,搅动了水面,水不断拍打石板,从缝隙中传出像猪吃食时发出的“啪啪”声,因此而得名。

刚才说到勾蓝瑶寨有四道防御工事,而现在在我们眼前的就是第二道防御工事——守夜屋。

这座守夜屋叫“石头街守夜屋”。

守夜屋建在自然村的总路口处,是各自然村晚上轮流值守的处所。

守夜屋一般占地为12—15平方米,上下两层,高约6-7米,下层有大门把住路口,上层有瞭望孔和枪眼。

守夜人住上层。

如有警事敲鼓击钟通知村里各家各户。

大门朝开暮关。

下层有供村民歇息的木凳。

守夜屋即是一道防御,同时又是人们聚会和娱乐的场所。

兰溪村有20多座守夜屋。

“石头街守夜屋”重修于大清光绪十九年,门上的“礼门义路”四字说明了勾蓝瑶的瑶民们有着“尊礼守义”的美德。

经过守夜屋我们就进入勾蓝瑶寨了,不过要进入到瑶寨的内部还必须经过第三道防御工事——关厢。

关厢建在守夜屋内并能出入到各自然村的道路口上。

晚上守夜屋关门,关厢关门,进入各自然村的路被全部切断,路人无法入村。

关厢的建筑方式与守夜屋相似,也有楼,有门,有瞭望孔,有枪口。

其建筑无守夜楼那么大,较简单,下层无供人休息的木凳或石凳。

不过现在勾蓝瑶的关厢确没有守夜屋那样保存完好,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原来一座关厢的遗迹。

现在我们正走过的就是勾蓝瑶当年繁华的商业街。

这是勾蓝瑶寨的经济中心,这条规模庞大的商业街正是勾蓝瑶曾经繁华的象征,如今依然有瑶胞在经营着小本生意,当然卖的都是我们当地的特色商品。

大家可以走走看看,随意挑选。

不过今天我还要建议未婚的男性朋友们在这里买四个土鸡蛋,为什么要买四个鸡蛋呢?

这是因为勾蓝瑶有“四个蛋子定终身”的婚俗。

勾蓝瑶是江永县四大民瑶之一,大家猜猜为什么叫勾蓝瑶呢?

在我们上村的鼎建戏台碑上写着“吾祖昔居万山中,山勾联透,溪水伏流,色蓝于靛,因名勾蓝”此碑记载了勾蓝瑶的来历是因为所居住的地方山与山之间勾连,溪水靛蓝,所以叫做勾蓝瑶。

有很多人误以后我们的勾蓝瑶是“勾郎瑶”,儿郎的郎。

倒不是因为同音,而是因为勾蓝瑶的一直有招郎入赘的婚俗。

勾蓝瑶地处偏僻,所以鲜少与外人通婚。

勾蓝瑶的女人相对而言比较有权力,女人不仅可以在家做事,也可以在外务农,不像汉家女子裹小脚,不出闺门。

瑶寨的女人对自己的婚宴,占有主导权。

如果哪家男子看中了哪家女子,就可以派媒人到女方家提亲,提亲的东西不用多,但雷打不动要有四个蛋子。

所以本地有句话叫“四个蛋子定终身”。

如果女方家同意了呢,就会收下你的蛋子并给张红板凳给你坐下,如果没给红板凳给你坐,那就代表不同意咯,那你就可以带着你的蛋子回家了。

蛋子一经送出和收下后双方都不得反悔,从此男女双方可以互相来往,男方可以到女方家帮工和留宿,也可以未婚先孕,这样也不会有人非议。

不过在正式举办婚礼前女方不到男方家住,这叫“不落夫家”。

即使生下小孩了也要等办酒席、坐花桥,小孩一同上桥,才正式过门到夫家。

不过收下四个蛋子的当年是不能举办婚礼的,男方如果当年接女方入门是不行的,必须第二年后,男方选好良辰吉日,用一张红纸包上,用黄纸包着茶叶。

去女方家告之迎娶时间。

也就是我们汉人里的请期。

如果女方同意了,男方才能去迎娶,如果不同意啊,还得继续等哦。

因为这文化差异、种族差异、甚至女人的地位比男人还高,所以瑶寨有句话叫“好女不出石墙门”。

今天我们的男同胞们可算是来着了,因为过节很多当地的漂亮姑娘都回来了,今天要是看中了哪家的姑娘可别忘了准备四个土鸡蛋哦,不过一定看准了再送哦,因为送出去就不可以反悔的。

谁今天捞到红板凳坐了可别忘了请我们的客哦!

一路上我们看见了很多勾蓝瑶寨的古建筑,这里的古建筑以明清建筑为主,保存完好。

大家都知道瑶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先秦时期有瑶人迁徙至此,发现此处地势偏僻,四处环山,风景秀丽,于是在此定居。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千年来,瑶寨的位置不变,民族成分不变,瑶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再没有离开过,所以被称为千年瑶寨。

勾蓝瑶是典型的多姓聚族而居的村落。

村中十三姓毎姓有祠堂、门楼,各姓的门楼后面是各姓的民居。

勾蓝瑶有22座明代古民居,51座清代古民居。

勾蓝瑶古民居最迟可以追遡到宋元时期,它具有朴素淡雅的建筑色调,别具一格的山墙造型,紧凑通融的天井庭园,古朴雅致的室内陈设。

它没有徽州民居奇巧多变的梁架结构,精致优美的雕刻装饰,它讲究紧凑和实用。

其他地方的明清民居是青瓦,而勾蓝瑶民居是火砖青瓦。

四周为高大的山墙体,起着防火防风的作用,屋顶多采用悬山式,内部结构及装饰多为木质。

平面布局整齐对称,多为“三堂间”布局,中堂比两厢宽,为客厅和宴客之所。

正壁设神龛,正壁后设通向二楼的楼梯。

正堂对面为天井,天井前设照壁。

两厢多为卧室、储藏室。

一楼除六以外不开窗户,二楼开设小窗户,窗户不用木料仅用砖砌成拱形。

住宅是堡寨聚集防御体系中最基本的防御层次,它的防御性主要体现在建筑构件的细部处理上,如厚而重的建筑外墙、高而狭小的开窗等等。

与徽派建筑相比,勾蓝瑶的古民居没有明确的轴线,虽然大多数房屋都是三开间,但作为厕所、牲畜圈、杂屋的偏厦等搭接随意,削弱了平面的对称,建筑平面甚至还有不少异型,如弧形、多边型等。

兰溪村一个门楼里十几户、几十户不等,民居的面积都较小,只能充分利用空间,也就不讲究轴线对称了。

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建筑大都是明清时期的。

最早的是明万历年间。

勾兰瑶寨的建筑以红砖青瓦和精致的徽角为其特点。

勾蓝瑶的古民居现已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现在我们的左面看见的是村公所和民俗表演厅。

现在的民俗表演厅就是于2009年在相公庙的原址上重修的。

它是勾蓝瑶重要的文化传承中心。

在原来每到节日都会到各庙宰杀神牛祭祖(相公庙也不例外),并由族人举办庙会,跳长鼓舞,舞龙耍狮,或请来戏班唱上三天三夜。

每逢戏台唱戏,常常吸引邻近省县的人们赶来观看。

这些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这里就成为了瑶寨举办民俗活动时表演的重要场地。

今天下午将在这里举行民俗表演还有一些互动的游戏,到时各位一定要踊跃参加。

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前面看见一座桥,也可以说是一座“凉亭”,它就是勾蓝瑶独具特色的“风雨桥”了。

勾蓝瑶水上和主要干道上还筑有许多遮风挡雨的“风雨桥”。

一般在石墩之上架设木构长廊以避风雨,因此得名。

它既有利于保护木构,又便于行人来往歇息,还可以美化村落。

它不如门楼那么高大,但精致舒适、造型美观,有木凳或石凳供人们休息,农忙时有人供水解渴。

形成“水上有桥,桥上有亭,亭下有井,井旁是人家“的一道独特景观。

勾蓝瑶有19座凉亭,除损坏7座外,现在还有12座。

在一个瑶寨区域内建如此众多的凉亭在湘桂粤地区十分罕见。

这座桥叫“桥头风雨桥”是勾蓝瑶寨众多桥当中的一座。

我们刚进入勾蓝瑶的时候在路的右边看见的风雨桥是“培元桥”,它最初建于清朝初,称“旧凉桥”。

桥长13米,宽6米,拱桥高5米,亭高5.6米。

清末瑶寨中的文人为了企盼一个复兴,给了它一个“培元”的雅号。

最古老的桥是鬼仔桥。

这座桥据说是建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石碑已风雨剥蚀,字迹不清。

这座单孔石桥长约15米,宽约2米。

风化的石头让人感觉它历史的沧桑。

现在我们到达的地方叫“让泉巷”。

村里曾设立过书院、书屋、文昌阁等教化场所,文风昌盛,人才辈出。

据族谱记载:

兰溪村出过8名进士,现存一座“让泉巷”牌坊,坊前有“碧涧鱼龙”之照壁。

让泉巷距桥头凉亭10米,坊内出了何文彬、何文彩两位进士,他们既在外为过官,也在村内当过瑶长。

并在让泉巷前凿有甘泉眼,取名让泉。

其水甘甜清洌,让予过往行人取来饮用。

让泉巷两边的屋檐翘角多了各式花样,有鸟头、有马头。

逐渐商铺倾向于雅,并且出现了字号,室内也出现了雕龙画凤,窗花有花鸟虫草。

天井墙上也出现了一些吉祥的字。

虽然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但是它由野蛮、文盲向教化过渡。

可能很多人觉得勾蓝瑶寨并没有我说的那么坚固,感觉很多地方都有缺口,那是因为原来这里修筑了完整的寨墙,现在被破坏掉了,不过还留下了清晰的痕迹。

大家看我们走的小路旁边,正是原来的寨墙遗迹。

在原来大家都把房子建在寨墙之内,出入都必须经过关箱和守夜屋。

我们现在看见的是“纪桥头守夜屋”,因为这座守夜屋的前面有一做小桥,这座桥就叫“纪桥”。

“纪”是纪律的意思,也就是说这里的瑶民们很遵纪守法。

第四道防御工事是门楼和巷道门。

现在我们看见的是勾蓝瑶一个大姓“黄姓”的家族门楼。

勾蓝瑶有明清古门楼12座。

门楼以各姓家庭为主建立,每姓一个至几个门楼。

门楼是家庭的代表,其建筑也较为精美。

门楼多为全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美观大方。

门楼比守夜屋宽,大多数门楼有正门、侧门。

晚上大门关闭,留小门出入。

小门人可以出入,牛不能进出。

门楼与主干道垂直,并衍生出数条次干道,每条次干道旁有几个巷道门。

巷道门内是宅门,巷道门的院落是最基本的单元住户。

巷道空间小且迂回多变,加之丁字路,尽端小巷的处理营造一种迷幻的氛围。

陌生人初入其中,迂回曲折,如坠迷宫。

复杂的道路系统对入侵者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具有双重防御之效。

不过看到这座门楼大家可以会奇怪,既然黄家是大家庭,为何他们的门楼如此简陋。

这就不得不提到黄家出了一位勾蓝瑶的英雄人物“黄将军”了。

相传明代时,勾蓝瑶出了一位民族英雄黄将军,后来,黄将军带领将士在抵抗敌人对寨子的进攻时,全军覆没。

他把守隘口,奋勇杀敌,不幸被乱箭射中。

死时靠在隘口边的一颗大树上,双手握剑,两眼圆睁,敌人见他身中数箭不倒,以为天神下凡,顿时乱了阵脚,纷纷溃逃。

正当寨子里的人们欢庆胜利时,原先靠在大树上的黄将军却不见了踪迹,他已经同那棵树融为一体了。

因为有黄将军带领他的将士们日夜守护着瑶寨,勾蓝瑶寨才能每次都能逢凶化吉。

黄将军就是勾蓝瑶寨的守护神,人们为他修建了“黄将军庙”,此庙也成为了勾蓝瑶寨68座庙的领头庙,从此寨里有关祭祀、拜神等与寺庙有关的事项都要在“黄将军庙”里进行商议。

而这座门楼跟黄将军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黄将军生前有两个关系非常好的弟兄,他们三人虽不是亲兄弟确胜过亲兄弟。

他们平时一起生活,一起打仗,很是要好。

黄将军擅长作战,而他们的弟兄中有一人确很擅长做木工。

每次遇到凶猛的敌人黄将军总是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

一次黄将军不小心受了伤,仍然不肯休息,遇到敌人仍要亲自上阵。

他们的弟兄劝说多次无效,于是那个会做木工的弟兄跟他说,我们来打个赌,要是你赢了,从此后你要怎么便由你,如果你输了那你就要听从我们的安排。

黄将军答应了,谁知他的弟兄要跟他比试的是谁可以在一夜之间可以修好一座门楼。

这可难倒了黄将军了,他虽也会一些木工,可是确没有他弟兄那么精通,做点小的工匠活还可以,修门楼,还是要在一夜之间修好,那可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如果输了,那以后可能他的弟兄就不能让他上战场了。

可是他做不到,要他在家里休息,他比死都难受。

他回到家后焦急万分,这时他的一个手下看他不知为何事烦闷,于是就问他原因。

他只把打赌修门楼的事情说了出来,确没有把打赌的原因说出来。

他的手下心想,要是将军打赌输了肯定很没面子,于是也在帮着想办法,出主意。

他对黄将军说既然将军没他木工厉害,我们何不到半夜的时候趁他们不备把他修的门楼偷过来就行了。

黄将军心想这虽然不太道德,可是为了以后还可以在前线作战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于是他用计在半夜的时候把他弟兄快修好的门楼偷了过来安装在自己家族的地盘。

第二天他的弟兄到这一看才知道是上了他的当,可是也没有办法,只好认输。

因为是打赌,临时也找不到好的木材,所以这些柱子都有点歪,门楼也修得很简陋。

虽然门楼修得不怎么样,可是黄将军的行为感动了所有人,大家从此更敬畏黄将军。

从黄家门楼走过来现在我们右手边这栋漂亮的建筑是黄家祠堂。

唐朝以来,十二姓瑶族陆续迁来勾蓝瑶,各姓氏聚族而居。

各姓氏都有祠堂和庙宇。

勾蓝的宗族氛围是勾蓝瑶人赖以立身处世的基本环境,它严格规范着和深刻影响着勾蓝瑶人的各种社会活动,因此祠堂和庙宇是解读勾蓝瑶人民族特性的一把钥匙。

勾蓝瑶的祠堂大都是建于明代,每姓都有祠堂。

原有十五座,现存仅有十三座。

勾蓝瑶的祠堂没有徽州祠堂那么精美和豪华气派,它的建筑很简洁。

只有朴素的大门、简洁的天井和大厅,室内外很少装饰,从外面看就像一座普通的民居。

祠堂是宗族的圣殿,它的功能有:

1、祭祀;2、商议、处理本族大事。

3、执法纠编。

对族内人违反族规的各种“出轨”行为,祠堂又是本族执法的“法庭和刑堂”。

4、教化功能。

5、娱神娱祖娱人,供族人在此办理红白喜事,举行节日娱乐活动。

也许很多人对洗泥节很好奇,为什么叫洗泥节呢?

是不是向云南的泼水节一样,大家一起玩泥巴然后一起洗干净泥巴呢?

其实不然,旧时勾蓝瑶的田地离村较远,瑶民们在田地边盖起牛桩屋(下面关牛,上面住人),农忙时节人住在牛桩屋方便生产,忙完了春耕男人就可以洗清脚上的泥,回家歇上一阵,洗泥节正是瑶民们庆祝男人回家,夫妻团聚的节日。

这就是族人常说的:

插田上岸,功夫一半,牛补青食,人换新装,家人团聚,举族联欢。

于是这里的瑶民便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定为洗泥节。

洗泥节这天不仅要把最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还要表演很多精彩的节目,而且还有很多当地的民俗活动。

从饮食到民俗活动每一样都充满了特色,带有浓郁的勾蓝瑶风情,洗泥节现已被纳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洗泥节这天不仅是勾蓝瑶胞全家团聚,全族欢庆,很多远方的亲戚也会在这天来到勾蓝瑶寨,和这里的瑶胞们共同欢庆。

今天大家既是远道来的客人,也是勾蓝瑶寨招募的新瑶民,是这里的“主人”,要和我们当地的瑶民们一起来举办今天的庆祝活动,以瑶民的身份体验一下洗泥节的全过程。

今天的游客分为七个组,分别分配到我们勾蓝瑶寨的七大门楼里,黄家门楼也是我们今天挑选出来和大家共度洗泥节的七大门楼之一。

等下分到黄家门楼的“瑶民”们记好了,可别等会儿找不到路到这儿来哦!

现在我们眼前看见的这座门楼是欧阳门楼,欧阳姓和黄姓是勾蓝瑶最为兴盛的两大姓氏,兰溪勾蓝瑶从明洪武招安后得以休养生息,生产生活稳定,鼎盛时相传发展到两万余瑶民,十三个姓氏。

万历年间黄姓人达千余口称旺族。

欧阳姓就一个门楼内就有四百余户,被称为“欧阳万户”。

这一兴旺景象与城堡的卫护有关。

而这座门楼只是欧阳家族门楼的其中一个。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看在门楼的两侧墙壁上写有两个奇特的“福”、“禄”二字。

这二字上面的图案是鹤头,代表长寿之意,和“福”、“禄”二字相结合暗喻“福禄寿禧”。

这种特别的写法是勾蓝瑶的特色。

走到这里我们就走出了下村(黄家村),现在我们到上村去继续参观。

勾蓝瑶伫立在四面环山的幽深山谷间,东北高、西南低。

村落东北面的蒋家背山、阳凼山似龙头,旁边的老人山、怡山如龙眼睛,村落南面的月山似龙珠,村西的大木脑山、马腰山、神仙岩的山坳,犹如村内三个大门,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村落四面环山、层峦叠嶂。

加上各隘口的石城墙、石城门,使整个村子成其闭合式地形,满足人们安全心理的需要。

整个勾蓝瑶寨似龟形,南北长,东西宽,四周群山环绕,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是一个山间小平原。

这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源自地下河的兰溪穿村而过,在兰溪的河道上建有众多亭、桥,形成“人行三里观十亭,水流百步过八桥”的风水特色。

勾蓝瑶村小山多地少,勾蓝瑶胞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山之静态与水之动态,山之封闭与水之开放,交汇互补,成为这村落选址的主要构成因素。

由此可见,勾蓝瑶成为“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宝地,这才有了勾蓝瑶十二家族的人丁兴旺。

勾蓝瑶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林茂密、风景优美,早在康熙壬子年间(1672年),当地文人将勾蓝瑶的景色归纳为八景:

蒲鲤生井、山窟藏庵、犀牛望月、天马扫槽、石窦泉清、古塔钟远、亨通永富、岩号平安。

不过旧的兰溪八景当中因为有很多都以庵、寺、塔为基础的人文景观,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所以后来又有了新的兰溪八景,把勾蓝瑶现有的一些美景加入其中。

像培元晨曦、狮形平湖等。

现在就请各位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继续参观兰溪勾蓝瑶寨的美景。

勾蓝瑶寨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兰溪八景,有固若金汤的四层防御工事,有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有天然的露天鸳鸯洗浴池,有“四个蛋子订终生”的婚俗,还有武艺高强的瑶家阿妹。

勾蓝瑶民招安后为了镇守隘口,男女老幼人人习武,勾蓝瑶的女子习武不亚于男性,不仅会打拳会舞棍,而且务农用的坦耙、刀具都是他们的武器。

勾蓝瑶的女子在守卫勾蓝瑶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女子拳、棍精彩绝伦,是我们勾蓝瑶的一大特色。

今天下午我们就可以一睹勾蓝瑶女子拳和女子棍的风采。

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向她们请教,现场学两招哦。

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门楼是周氏门楼,到达周氏门楼也就到达上村了。

在上村村口的这口井正是兰溪八景的第一景:

蒲鲤生井,勾蓝瑶寨依山而建,村民择溪水而居,兰溪溪水贯穿全寨,千百年来,兰溪水长流不息。

勾蓝瑶的地下水十分丰富,井特别多。

勾蓝瑶古井之多,堪称湘楚一绝,在全国的古村落中也属罕见,大小水井上百处。

百井之冠首推蒲鲤生井。

这口井还有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海龙王宫里有位鲤鱼仙子,全身红得晶莹剔透,还长着一双美丽的蓝眼睛,很受龙王喜欢,也很娇纵。

有一天,她到人间游玩,误入美丽如画的勾蓝瑶寨,因迷恋这里美丽的山水,于是就住了下来。

后来,她爱上了一位英俊的勾蓝瑶男子。

两人情投意合,按照勾蓝瑶的习俗,一旦情定,终身相随。

就在她沉浸于凡尘的幸福时,龙王令神将要将她带回龙宫。

在她被带回龙宫后,她的丈夫天天坐在石鼓钟亭上,望着她的方向哭泣。

他的声音传到了龙宫,她再次偷偷从龙宫逃了出来,来到勾蓝瑶寨,可她心爱的人已经因思念成疾,一病不起。

悲痛欲绝的鲤仙化回鱼形,跳入了蒲鲤生井,从此蒲鲤生井的井水就呈湛蓝色,人们都说那是鲤鱼仙的眼泪。

蒲鲤生井是勾兰瑶寨的源头,蒲鲤生井的井水常年不干涸、色靛蓝,大家别看它小啊,它可深不见底。

寨里有人用十根牛绳也没到底。

井虽深但是从未淹死过人。

据说曾经有个小孩掉进井里,在人人都担心的时候,井水即时上涨,将小孩托出井口,所以寨里人对这口井特别的敬畏。

蒲鲤生井的下游处,天然的石头堆砌成墙,是旧时夏日女人洗澡的去处,女人在里面洗,男人和孩子在墙外洗。

就是天然的鸳鸯浴池了。

现在看到的是后来人们修葺过,用红砖围起的。

勾兰瑶寨的井有许多古怪的名字,有的以声命名,有的以形命名,有的以地名命名。

猪搂井、麒麟井、犀牛井等等。

最古老的井是蒋家井。

勾兰瑶胞敬井爱井,井既是养育勾蓝瑶胞的源泉,也是兰溪文化的摇篮。

现在我们眼前看见这座高大的凉亭叫石鼓登亭。

石鼓登亭是通往上村的守夜屋,它建于明代,为三层十六柱全木结构建筑,楼檐为三层飞檐翘角,好似一顶高高的官帽。

勾蓝瑶人建起这一标志性建筑,希望能出一个大官以光照族人。

走进石鼓登亭我们可以看到上村欧阳家族的门楼,再往前走几十米还有一座古老的黑门楼,因为他当初建好的时候全身都是上了黑漆,因而得名。

它也是我们今天活动的五大门楼之一。

上村的古建筑与下村的相类似,因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不详细参观了,现在我们去看看勾蓝瑶寨的第一道防御工事——古城墙。

在蒲鲤生井的后面有一座戏台叫蒲鲤井戏台。

勾蓝瑶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这儿的节日多,除洗泥节外,勾蓝瑶还有春节、敬鸟节、尝新节、中元节、盘王节等。

每节必戏,每节必舞。

勾蓝瑶现存四座古戏台就是明清建筑,即蒲鲤井戏台、苏家庙戏台、盘王庙戏台、关王庙戏台。

戏台多建在庙中,勾蓝瑶现存的四座古戏台除蒲鲤井戏台外其余三座都在庙中。

蒲鲤生井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鼎建戏台碑有记载:

“予祖昔历居万山中,山沟腾透漏,溪水伏流,色蓝于靛,因名勾蓝。

”,说明了“勾蓝”名字的由来。

规模较大的数盘王庙戏台。

盘王庙戏台始建于五代乾佑元年(948年)。

戏台坐南朝北,高出地面1米,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歇山屋顶,后台门上“相入”“将出”字样依稀可见。

两边各有东西看戏走廊,中间为900平方米的大坪,可同时容纳千人看戏。

沿着蒲鲤井戏台前面这条青石板台阶一直走我们就可以到达勾蓝瑶的第一道防御工事——古城墙。

勾兰瑶寨四面环山,最早是先秦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瑶人为了自我保护,在相邻的山与山之间的隘口处修建了石城墙,并在石城墙的过道处设置了坚固的寨门。

城楼上有人把守站岗,并设有嘹望口和射口。

有词写曰“九城十门住中央”。

这些仿造烽火台式的建筑,为当年瑶胞们抵御外敌的侵袭发挥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而从这一尺见方的门栓插孔,我们也不难想象当年它的规模和坚固程度

勾蓝瑶寨是一个城堡式的瑶寨,总共有四道防御工事,第一道防御工事是村寨外围的石寨门、石城门、石城墙。

明洪武29年(1396年)受朝廷招安后,为把粤隘,依山势在隘口受命建筑了9个石砌城门及石城墙。

石墙门上有瞭望台、烽火台和警钟。

石墙门两翼筑有石墙,高二丈,宽丈余,至嘉靖年间全部完成。

全长2000多米,至今尚存千米。

是名符其实的明代古城墙。

勾蓝瑶人居住的寨子纵横二三公里地,瑶人90%以上的田地都要到城堡外面耕种。

每天天亮鸣钟开城门,今晚鸣钟关城门。

瑶人每日轮流护守,对可疑之人盘问森严,难以入内。

一旦有情况鸣钟报警。

大钟按规定的暗号敲击。

钟声可传报十里之外,村外耕作的人们闻讯后回家防卫。

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寨外人称兰溪勾蓝瑶村为瑶里,瑶里人与外界很少来往,生产自给自足,种粮食,种棉花、种油料植物,自己纺纱织布、榨油。

瑶里有街道、店铺用于商品交易、互通有无。

瑶人很少出外赶集,道光丙午年《永明县志》上记载:

“瑶人性至朴,耕田作苦,税赋易办,有老死不至城市者。

”石城墙作为防御体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与四周群山这一天然屏障结合起来,使村寨的安全有了基本保证。

勾蓝瑶最外围有依山势在关隘口筑的石城墙、石城门,入村主要路口有把门和瞭望的守夜屋,通向各门楼的道路上还有关厢。

每个姓氏住在一个门楼里,形成一个家族大院。

门楼里还有巷道门,巷道门内是单元住户。

四道防御工事形成的是一个大大小小的箱形空间,不仅层层设防,而且迂回复杂。

如有匪盗入内,就如同进入死胡同,这时将其抓获就如同探囊取物般容易。

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桃川数十村烧杀抢掠,数以万计的难民涌入兰溪避难。

一日,日军追至兰溪关帝庙城门,见石城墙守卫森严,不敢入内空放几枪就撤了。

勾蓝瑶人在坚固的城墙内生活安祥,形成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质朴民风。

勾蓝瑶寨犹如勾蓝瑶人的“世外桃源”。

自唐朝以来直到解放前,儒、道、佛的宗教势力曾深入到勾蓝瑶人居住的深山里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