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767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docx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安徽省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十五

 

安徽省

 

何宗海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下游。

因其境内有安庆和徽州2府而得省名,又因春秋时为皖国,别称皖。

夏朝境内为淮夷部落方国统辖。

西周至春秋末,境内先后有30多个方国。

战国时属楚国。

秦统一前,境内先后设有或涉及江东、大宋、砀、陈、泗水、九江、会稽等7郡。

统一后置九江、会稽、泗水、楚、衡山等郡,境内设有25县。

汉代属扬、徐、豫等州,境内设74县。

三国时北部属魏,南部属吴。

西晋永嘉之乱后,司马睿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建立东晋政权,境内属豫、徐、扬3州。

南朝宋前期,属宋,明帝以后,宋、魏以大江淮河为界。

齐朝前期,淮南至江南属齐。

隋文帝开皇年间,废郡,实行州、县两级管理,境内先后设55县,涉及17州,其中,淮北地区设19县,涉及7州;江淮地区设26县,涉及个州;江南地区设10县,涉及3州。

唐属江南、淮南、湖南等道;初,在安徽境内先后设85县,涉及33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并19州,41县,保留调整为44县,涉及15州,分别在河南、淮南、江南3道内。

五代十国时期,淮北地区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江淮、江南属吴及南唐。

北宋时期,江淮地区属淮南道,江南地区为江南东、西道。

南宋时期,在境内淮河以南地区先后设51县,2监。

元属江浙行中书省,淮北地区设16县,涉及2路的7州。

明代直隶南京中央政府,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罢江南行省,建南京,所属府、直隶州直隶中书省,作为京畿直辖区。

清初,江南省为内15省之一。

在苏州府设江南巡抚,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5府;在淮安府设凤庐巡抚,辖淮安、扬州、凤阳、庐州4府及徐直隶州;在安庆府设操江兼理安庐太巡抚,辖安庆、徽州、宁国、池州、太平5府及和、滁、广德3直隶州;始祖顺治2年(1645年),设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治江宁,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罢南直隶,改设江南省,改应天府为江宁府,省会所在地,置左、右2布政使,江南省仍辖明南直隶(南京)14府,4直隶州,辖区范围相当于今江苏、安徽2省和上海市;5年(1648年),改名江南江西总督(仍驻江宁),辖江南、江西两省,6年(1649年),撤销淮扬总督,9年(1652年),分设江西总督,改名江南总督(仍治江宁),仅辖江南省,18年(1662年),右布政使司徙治苏州府(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辖江宁、苏州、松江、常州、镇江5府;左布政使司仍治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领凤阳、淮安、扬州、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9府,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直隶州;圣祖康熙元年(1662年),在安庆府设安徽巡抚,3年(1664年),裁凤阳巡抚,将扬州、淮安2府及徐州直隶州改属安徽巡抚;罢江南按察使,在安庆设安徽按察使司,4年(1665年),撤销江西总督,改名江南江西总督(仍治江宁),辖江南、江西2省。

析左布政使司所属淮安、扬州2府及徐州直隶州,改属右布政使。

右布政使司所辖府、州、厅、县,习称下江地区;左布政使司设江宁府,辖今安徽省境内所设府、州、县,习称上江地区;6年(1667年)农历7月12日,安徽正式批准建省,改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使司仍寄治江宁府的城南大功坊;改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仍治苏州府;高宗乾隆25年(1760年),安徽省会徙安庆,从原江南省属14府、4直隶州、97县中划出上江地区的7府、3直隶州及所属散州和属县为新建安徽省的行政区域。

清初,砀山、萧县属南直隶的徐直隶州,始祖顺治2年(1645年),改属江南省,18年(1662年),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圣祖康熙5年(1666年),改属江南省右布政使司,6年(1667年)改属江苏布政使司,9年(1670年),2县所隶的徐州直隶州改属治于淮安府(今江苏淮安市)新置的淮扬道;15年(1676年),置淮徐道(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世宗雍正10年(1732年),淮徐道迁往宿迁县(在今江苏省宿迁市),11年(1733年),升徐州直隶州为徐州府;高宗乾隆8年(1743年),改名淮徐扬海道,25年(1758年),徐州府属江苏省江宁布政使司;仁宗嘉庆7年(1802年),复名淮徐道;文宗咸丰10年(1860年),裁淮扬、淮海道,将原属的淮安、扬州府和海州直隶州改属淮徐道,改道名为淮徐扬海道,道治于徐州府;穆宗同治4年(1865年),复置淮扬道,将淮安、扬州府划属淮扬道,改淮徐扬海道名为淮徐海道;德宗光绪2年(1876年),析海州直隶州改属淮扬道,改淮徐海道为淮徐道,仍治徐州府,仅领徐州府及所属1州7县。

清朝新增凤台、阜阳、涡阳3县,颍州升格为府,六安、泗州升格为直隶州,撤并临淮、虹2县。

[1]

晚清的安徽省,辖区跨长江及淮水,东北界江苏,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西南连湖北,西部毗河南。

省会怀宁(今安徽省安庆市)。

所辖地域包括今安徽省大部及江苏省西北部一部分,如盱眙县、青阳县(今江苏省泗洪县);萧县、砀山县原属江苏省,现属安徽省;在皖西,英山县原属安徽省,现属湖北省;在皖南,婺源县原属安徽省,现属江西省。

全省辖安庆、池州、徽州、宁国、大平、庐州、凤阳、颍州共8府;泗、滁、和、广德、六安共5直隶州;无为、寿、宿、亳共4散州;共辖51县。

 

安庆府

 

地处安徽省西南部。

安庆之名始于南宋绍兴17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作军号名称出现,由同安郡和德庆军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庆之意。

东周时称皖国,皖是美好的意思,意境中的皖山皖水就是锦绣江山。

春秋时属桐、皖2国,后为楚国所灭,再后属吴国。

战国时,复属楚国。

秦统一后,属九江郡。

汉初,改九江郡为淮南国;文帝前元16年(前164年),析淮南国立淮南、衡山、庐江3国,后为庐江郡;武帝时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

三国时,初属魏,后属吴。

西晋属庐江郡。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于皖县旧地立怀宁县(县治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及新冶县(今安徽省望江县),并置晋熙郡,分属庐江郡和晋熙郡。

南朝宋、齐时属晋熙郡。

梁置豫州,复改晋州,治晋熙郡怀宁。

北齐以晋州为江州,陈又为晋州,属晋熙郡和枞阳郡。

隋文帝开皇初年,改晋熙郡为熙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熙州为同安郡。

唐高祖武德9年(626年),改同安郡为东安州,后改为舒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同安郡;肃宗至德2年(757年),更名盛唐郡,同安县改名桐城县,翌年复名舒州。

五代十国时,先后属吴、南唐、后周。

宋徽宗政和5年(1115),置舒州德庆军。

南宋绍兴17年(1147),改为舒州安庆军,从此得地名。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年),升舒州为安庆府(治所在今安徽省潜山县古皖城),领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5县;理宗景定元年(1260年),怀宁县始迁附郭,安庆从此府、县同城而治。

元始祖至元13年(1276年),改安庆府为安庆路,23年(1286年),直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英宗至治3年(1323年),置潜山县于怀宁县西,治怀宁旧城。

明初直隶南京,思宗崇祯10年(1637年),划安庆、庐州、池州、大平4府,另设安庐巡抚,驻节怀宁(今安徽省安庆市,下同)。

清初,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省);始祖顺治2年(1645年),仍立安庐巡抚,驻节怀宁,5年(1648年),巡抚移驻池州,18年(1661年),江南左布政使司;文宗咸丰3年(1853),太平军攻占安庆,省治迁庐州府(今安徽省合肥市);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迁回怀宁。

[2]

省会所在地。

府治怀宁(今安徽省安庆市)。

辖区东界大江(今长江)与池州府相望,西连湖北省黄州府,南隔大江与江西九江府相依,北与庐州府及六安直隶州接壤。

下辖:

怀宁(县治在今安徽省安庆市区)、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潜山(今安徽省潜山县)、大湖(今安徽省太湖县)、宿松(今安徽省宿松县)、望江(今安徽省望江县)共6县。

发送短消息查看公共资料

查找该会员全部帖子

∙UID:

2397

∙精华:

2

∙威望:

28

∙金钱:

52.25元

∙来自:

∙注册:

2006-12-08

状态:

离线

发送短消息查看公共资

 

查找该会员全

 

 

池州府

 

地处安徽省南部。

周朝时属扬州。

秦时境内大部属扬州鄣郡,西南属九江郡鄱阳县。

汉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改属丹阳郡。

三国时,属吴国丹阳郡。

晋代属扬州宣城郡、豫鄣郡。

南朝宋时,先属扬州宣城太守,后属宣城郡、淮南郡等;齐属南豫州宣城郡;梁属扬州宣城郡、南陵郡;陈属南豫州宣城郡、北江州。

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罢郡,以州统县;隋炀帝大业3年(607年)复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先后属宣州、宣城郡。

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始置池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撤州,属宣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称秋浦郡;代宗永泰元年(765年),复置池州,隶宣州观察使;宪宗元和年间(806—820),改池州为池阳郡。

宋代置池州池阳郡,太宗至道3年(997年),属江南东路。

南宋高宗绍兴初年属江南路。

元始祖至元14年(1277年),升为池州路,属江浙行中书省。

明代先后为九华府、华阳府、池州府,直隶南京。

清承明制,先后隶属江南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

[3]

府治贵池(今安徽省池州市)。

辖区东界宁国府,西隔大江与安庆府相望,南连徽州府及江西省饶州、九江2府,西北与庐州、大平2府及和州直隶州隔江相邻。

下辖:

贵池(县治在今安徽省池州市区)、青阳(今安徽省青阳县)、铜陵(今安徽省铜陵市)、石埭(县治在今安徽省青阳县陵阳镇东南舒溪北岸故石埭场)、建德(县治在今安徽省东至县尧渡镇)、东流(县治在今安徽省东至县东流镇)共6县。

 

徽州府

 

地处安徽省南部。

据《禹贡》载西周以前属扬州。

东周元王3年(前473年)以前属吴,之后属越;显王14年(前355年),越亡属楚。

秦一统后,设黟、歙2县,属会稽郡。

汉高帝6年(前201年)属荆国,12年(前195年),属吴国;景帝前元3年(前154年),属江都国;武帝元狩2年(前121年),属丹阳郡,6年(前117年),属广陵国;宣帝五凤4年(前54年),复为丹阳郡;平帝元始2年(公元2年),属广德国。

东汉光武帝建武6年(公元30年),属丹阳郡;献帝建安13年(208年),属新都郡。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仍属扬州。

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2县并入海宁置歙州,州治海宁;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在今浙江省金华市);18年(589年),改海宁为休宁,划归婺州,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更歙州为新安郡。

唐高祖武德4年(61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7年(624年),改歙州总管为歙州都督;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改属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属浙江西道节度使;代宗永泰2年(766年),析歙、休宁2县地置归德县;析黟县、饶州浮梁县地置祁门县;析黟县地置石埭县,石埭县属歙州;析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大历14年(779年),属浙江东西道观察使。

宋真宗天禧2年(1018年),属江南东路转运使;徽宗宣和3年(1121年),改为徽州(自此得名),治歙县。

南宋高宗建炎4年(1130年),属江南路转运使建康府路安抚使。

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升为徽州路,属江浙等处行中书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升婺源县为州。

徽州路领歙、黟、休宁、祁门、绩溪6县,婺源1散州;顺帝至正16年(1356年),属江南等处行中书省,翌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所辖州县不变,27年(1367年),明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降婺源州为县,仍属徽州府。

清太祖顺治2年(1645年),改隶江南省;穆宗同治4年(1865年),太平天国溃败后,复归安徽省宁池太广道。

[4]

府治歙(在今安徽省歙县)。

辖区东南界浙江省衢州、严州、杭州3府,西南连江西省饶州府,东北邻宁国府,西北与池州府接壤。

下辖:

歙县(今安徽省歙县)、休宁(今安徽省休宁县)、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祁门(今安徽省祁门县)、黟县(今安徽省黟县)、绩溪(今安徽省绩溪县)共6县。

 

宁国府

 

地处安徽省东南部。

春秋时属吴国;战国时先属越国,后属楚国。

秦属鄣郡地。

汉武帝元封2年(前109),以鄣郡改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州市),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宣城县省入宛陵县。

三国时属吴国扬州。

晋太康2年(281年),析丹阳郡置宣城郡,治宛陵,隶扬州。

南朝宋时属扬州、南豫州;宋武帝永初3年(422年),析广德、吴兴2郡部分置绥安县,属南徐州义兴郡;孝武帝大明6年(462年),淮南郡省入宣城郡,郡治移驻于湖(今安徽省芜湖市东北、当涂县南),8年(464年),复立淮南郡,宣城郡治仍移驻宛陵。

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南豫州改称宣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宣州为宣城郡。

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置宣州总管府,7年(624年),改置宣州都督府,督宣、潜、猷、池四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先后属江南道、江南西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宣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宣州。

南宋绍兴32年(1162年),高宗让位于孝宗,孝宗赵昚即位前,曾驻宁国军辖区内。

依宋朝惯例,凡是皇帝登位前居住之地(时谓潜邸)或出生地皆升格为府,宁国府由此而产生。

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改宁国府为宁国路总管府(在今安徽省宣州市),属江浙等处行中书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顺帝至正21年(1361),改为宣城府,26年(1366),改为宣州府,27年(1367)复改为宁国府。

清世祖顺治2年(1645年),改隶江南省。

[5]

府治宣城(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

辖区东界广德直隶州,西连池州府,南邻徽州府及浙江省杭州、湖州2府,北通大平府,东北与江苏省江宁府接壤。

下辖:

宣城(县治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区)、南陵(今安徽省南陵县)、泾县(今安徽省泾县)、太平(县治在今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仙源镇)、旌德(今安徽省旌德县)、宁国(今安徽省宁国市)共6县。

 

大平府

 

地处安徽省东部。

西周时属吴国。

春秋战国先后为越、楚属地。

秦始皇26年(前221年),置丹阳县(县治在今当涂丹阳镇),属会稽郡。

汉初,先后属吴国、江都国;武帝元封2年(前109年),属丹阳郡,5年(前106年),置13州刺史部,属扬州刺史部。

东汉献帝建安3年(198年),孙策封吴侯,属吴。

东晋成帝咸和4年(329),江淮战乱,民多南渡,于江南侨立当涂县及淮南郡,以置流民。

隋文帝开皇9年(589年),置蒋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复改为丹阳郡,辖当涂、江宁、溧水3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属扬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属江南道;玄宗开元21年(733年),江南道分设东、西两道,属江南西道;昭宗大顺元年(890年),合宣、歙2州为宁国军,当涂改属升州。

宋太祖开宝8年(975年),改雄远军为平南军;太宗太平兴国2年(977年),升平南军为大平州,立当涂为附郭,属建康府路。

元始祖至元14年(1277年),改大平州为大平路,隶江浙行中书省;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大平路隶江东建康道;顺帝至正15年(1355年),明军渡江取大平路,改路为大平府,治当涂。

明洪武4年(1371年),直隶京师。

清始祖顺治18年(1662年),分设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司治江宁,大平府属左布政使司。

[6]

府治当涂(在今安徽省当涂县)。

辖区东界江苏省江宁府,西南连池州府,南邻宁国府,北及西北隔大江与和州直隶州及庐州府相望。

下辖:

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芜湖(县治在今安徽省芜湖市区)、繁昌(今安徽省繁昌县)共3县。

 

庐州府

 

地处安徽省中部。

夏、商称虎方,西周时称夷虎,或称淮夷。

春秋时先后为舒、巢方国领。

战国时属楚国。

秦始皇24年(前223年)灭楚,属九江郡。

汉高帝4年(前203年),属淮南王国九江郡;文帝7年(前173年),淮南国除,仍属九江郡;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改属扬州刺史部九江郡。

东汉时仍属扬州;光武帝建武6年(30年),改县为侯国,历4世后除复为县,均属扬州九江郡;献帝兴平3年(196年),改九江郡为淮南郡,建安4年(199年),改淮南郡为九江郡,建安5年(200年),立为扬州治。

三国魏国黄初2年(221年),改属淮南国,4年(223年),改属淮南郡;明帝太和6年(232年),改属楚国。

西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属扬州九江郡(治寿春,今安徽省寿县城关镇)。

东晋永嘉之乱后至隋初,兴废侨置混乱。

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废郡撤县,改合州为庐州,恢复合肥县;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庐州为庐江郡,治合肥(在今安徽省合肥市)。

唐高祖武德3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玄宗开元21年(733年),属淮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庐江郡,仍属淮南道,治合肥;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置淮南节度使于扬州(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庐江郡仍属之,翌年复名庐州。

五代十国时先属吴,后属南唐。

吴武义2年(920年),升庐州为德胜军,又称庐州节度使,治合肥。

宋初,改属淮南道;太宗至道3年(997年),改属淮南路;神宗熙宁5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属淮南西路。

南宋改淮南西路治庐州。

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设淮西路总管万户府,治合肥,属江淮行省淮西道宣慰司,15年(1278年),升为庐州路,置总管府,28年(1291年),江淮行省迁治汴梁路(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淮西江北道。

元末,红巾军起义政权大宋在庐州设江淮行省。

龙凤10年(1364年),改庐州路为庐州府,为江淮行省省会。

后废江淮行省,改属明设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的江南行省。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庐州府改属中书省,仍治合肥县,13年(1380年),直隶六部;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隶南京。

清承明制。

世祖顺治2年(1645年),庐州府改属江南省;圣祖康熙6年(1667年),改属安徽省(省会怀宁,今安徽省安庆市);文宗咸丰3年(1853年),安徽省会迁驻合肥,作为临时省会历10年;穆宗同治4年(1865年),改属安徽省安庐滁和道。

[7]

府治合肥(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区)。

辖区东界滁、和2直隶州,西邻六安直隶州,南连安庆府,北与凤阳府接壤,东南隔大江与池州、大平2府相望。

下辖:

合肥(县治在今安徽省合肥市区)、庐江(今安徽省庐江县)、舒城(今安徽省舒城县)、巢县(今安徽省巢湖市)共4县;无为(今安徽省无为县)1散州。

 

凤阳府

 

地处安徽省北部。

因在凤凰山之阳而得名。

古为淮夷地。

春秋时,境内建钟离子国,并筑钟离城。

周景王7年(前538年),楚攻占钟离城;敬王2年(前518年),属吴;越王勾践灭吴后,属越;显王35年(前332年),楚灭越,又属楚。

秦统一后,属九江郡。

汉高帝4年(前203年),置钟离县,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改淮南国为九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改钟离为侯国,后国除,仍为县,属九江郡。

三国时,属魏。

西晋时,属淮南郡。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将九江郡分为九江、钟离2郡。

隋文帝开皇2年(582年),改钟离郡为豪州;炀帝大业3年(年),又改豪州为钟离郡。

唐高祖武德5年(622年),属淮南道豪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豪州为钟离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宪宗元和3年(808年),改豪州为濠州。

宋初隶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

元代属河南行中书省安丰路濠州安抚司;顺帝至正27年(1367年),明改濠州为临濠府。

明太祖洪武2年(1369年),改钟离县为中立县,在濠州西南凤凰山南麓建中都,3年(1370年),因县城北临淮河,将中立县改为临淮县,6年(1373年),临濠府改为中立府,7年(1374年),中立府改名凤阳府;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

清世祖顺治2年(1645年),凤阳府改属江南省;圣祖康熙元年(1663年),属安徽省;高宗乾隆19年(1754年),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20年(1755年),属安徽省凤颍六泗兵备道,道治凤阳。

[8]

府治凤阳(在今安徽省凤阳县府城镇)。

辖区东界泗州直隶州,西连颍州府,南邻庐州府,东南通滁直隶州,西南毗六安直隶州,北抵江苏省徐州府,西北与河南省归德府接壤。

下辖:

凤阳(县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门台子镇)、怀远(今安徽省怀远县)、凤台(今安徽省凤台县)、灵璧(今安徽省灵璧县)共5县。

寿(今安徽省寿县)、宿(今安徽省宿州市)共2散州。

 

颍州府

 

地处安徽省西北部。

夏代属豫州。

商代属淮夷虎方。

西周初,康王姬钊封功臣、舜后陈满后裔于此,称为胡子国(妫姓)。

东周敬王25年(前495年),楚灭胡子国。

秦置汝阴县,属陈郡。

西汉时,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

三国时属魏,属豫州汝南郡。

西晋置汝阴郡,属豫州;武德泰始元年(265年),属汝阴王国,汝阴与慎以乌江为界。

东晋南迁后,属后赵。

南宋武帝永初2年(421年),侨置楼烦县(原属山西)于慎(今安徽省颍上县江口集),属豫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汝南);孝武帝大明8年(464年),宋收复汝阴地,置汝阴郡。

北魏孝明帝孝昌4年(528年),北魏攻占汝阴,改置颍州,此系颍州地名之始。

隋文帝开皇3年(583年),置颍州;炀帝大业3年(607年),改颍州为汝阴郡。

唐高祖武德4年(621年),置信州,6年(623年),改信州为颍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属河南道。

五代十国时,先后分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称颍州。

宋太祖开宝6年(973年),置颍州,属京西北路;徽宗政和6年(1116年),升颍州为顺昌府。

南宋高宗建炎4年(金太宗天会8年,1130年),金兵南下,占领顺昌府,绍兴6年(1136年),收复顺昌府,11年(1141年),宋金议和,顺昌属金,改为颍州。

元世祖至元8年(1271年),属河南行省汝宁府。

明属南京(又称直隶省)风阳府。

清世祖顺治2年(1645年),属江南省风阳府;圣祖康熙6年(1667年),属安徽省风阳府;世宗雍正2年(1724年),置颍州直隶州,13年(1735年),升为颍州府,附廓置阜阳县。

[9]

府治阜阳(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区)。

辖区东界凤阳府,西连河南省陈州、汝宁2府及光州直隶州,北邻河南省归德府,南与六安直隶州接壤。

下辖:

阜阳(县治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区)、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太和(今安徽省太和县)、霍邱(今安徽省霍丘县)蒙城(今安徽省蒙城县)、涡阳(今安徽省涡阳县)共6县;亳(州治在今安徽省亳州市区)1散州。

 

泗州直隶州

 

地处安徽省东北部。

夏、商、周时属徐国。

春秋时,徐国为吴国所灭。

战国时属楚国。

秦属东海郡。

汉置夏丘县,属沛郡。

东汉时,属下邳国。

三国时为魏国徐州下邳郡。

西晋时属徐州临淮国。

北周置泗州。

隋文帝开皇18年(598年),仍为泗州。

唐高祖武德6年(623年)改属仁州;太宗贞观8年(634年),废仁州,仍为泗州。

五代时为江都府泗州。

北宋为淮南东路泗州,州治泗州城,天长县从扬州划入泗州曾为州治。

南宋高宗绍兴9年(1139年),改属淮东路,11年(1141年)属南京路。

元初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淮安府,后属江北淮东道;世祖至元13年(1276年),属江淮行省河南江北道;顺帝至正27年(1367年),改属临濠府。

明太祖洪武4年(1373年),改属中立府,7年(1376年)改属凤阳府。

清初沿明制;圣祖康熙19年(1680年),泗州城陷没于洪泽湖,寄治盱眙;世宗雍正3年(1725年),升为直隶州。

乾隆42年(1777年),徙治旧虹县县城,并虹县入泗州。

[10]

州治泗(今安徽省泗县)。

辖区东界江苏省扬州、淮安2府,北邻江苏省徐州府,西连凤阳府,南与滁州直隶州接壤。

下辖:

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天长(今安徽省天长市)、五河(今安徽省五河县)共3县。

 

滁州直隶州

 

地处安徽省东部偏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