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11246 上传时间:2022-10-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1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

《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吸收能力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docx

吸收能力:

考察学习与创新的新视角本文原载《管理科学季刊》,1990年3月,第35卷,第1期,“技术、组织与创新”专辑,第128-152页。

作者感谢KathleenCarley,RobynDawes,MarkFichman,TomFinholt,SaraKiesler,RichardNelson,LindaPike及三位匿名评阅人的评论。

这里所展示的表述和结论都属于他们。

它们并没有被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经济学部及其内部其他任何实体完全或部分采用。

FTC披露规避官员鉴定认为,本文所包含的数据并没有泄露单个公司的行业数据。

1关于ability,capacity,capability等"能力”的翻译例来为人所诟病,但目前尚未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以仍照旧,所以此类术语均译为“能力”。

一一译者

2除特别说明,下文均将之译为“研发”。

一一译者

韦斯利-M.科恩(卡内基•梅隆大学)

丹尼尔•A.列文森(宾夕法尼亚大学)

摘要:

在本文中,我们证明一个企业认识到外部新信息的价值,吸收并将之应用于商业目标的能力,对于其创新能力而言至关重要。

1我们将这种能力称为企业的“吸收能力”,并提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己有相关知识的函数。

本文首先聚焦个体吸收能力的认知基础,特别是包括了己有的相关知识和多元化的背景。

然后我们说明了组织层面上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组织的吸收能力是如何有别于其个体成员的吸收能力的,以及组织内部专门技术多样化的作用。

我们证明,吸收能力的发展,继而创新绩效的发展是历史依赖或路径依赖的,并论证了早期在某个专门技术领域缺乏投资将如何妨碍该领域未来技术能力的发展o我们构建了一个企业研究与开发(R&D)之投资模型,在该模型中研发促进了企业的吸收能力;我们还检验了公司研发投入与居于产业内技术变革基础的知识之间关系的假设。

讨论部分集中于吸收能力对分析其他相关创新活动的意义,包括基础研究、创新的采纳与扩散、以及参与合作研发投资的决策等。

一、引言

对于创新过程而言,不管将创新的单位界定在组织的哪个层面上,知识的外部来源往往都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日本的案例表明其重点在于国家层面(例如,WestneyandSakakibara,1986;Mansfield,1988;RosenbergandSteinmueller,1988),但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也同样适用,比如Brock(1975)在计算机产业和Peck(1962)在铝业的情况。

在组织层面,MarchandSimon(1958:

188)指出,多数创新源于借用而非发明。

这一发现得到有关创新源泉的广泛研究的支持(例如,Mueller,1962;Hamberg,1963;MyersandMarquis,1969;JohnstonandGibbons,1975;vonHippel,1988)O最后,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来于企业正式创新单位(例如研发实验室)之外的其他内部单位(例如营销与制造)的信息,对于创新绩效而言同样重要(例如,Mansfield,1968)。

因而,开发外部知识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

我们认为评估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己有相关知识水平的函数。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这种己有知识包括基本技能乃至共有语言,但也可能包括最近在某个特定领域中科学或技术发展的知识。

因此,己有相关知识赋予企业认识到新信息的价值,吸收并将之用于商业目的的能力。

这些能力共同构成我们所谓的企业的“吸收能力”。

在企业层面(在这里创新单位是关注的焦点),吸收能力来自于多种途径。

研究表明,自主研发的企业更有能力利用外部信息(例如,Tilton,1971;Allen,1977;Mowery,1983)。

这意味着可以将吸收能力作为企业研发投入的副产品而创造出来。

其他研究表明吸收能力也可以作为企业制造过程的副产品而开发出来。

Abernathy(1978)和Rosenberg(1982)曾指出,通过直接参与制造,企业更有能力识别和利用与特定产品市场相关的新信息。

生产经验为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背景,使其能够认识到特定制造流程的价值,并对之加以改造或实现自动化。

当派遣人员接受高级技术培训时,企业也对吸收能力进行了直接投资。

通过考察支撑学习的认知结构,可以更好地发展吸收能力的概念。

1.认知结构

吸收能力的概念假定组织需要己有相关知识来吸收和利用新的知识。

认知与行为科学领域中针对个体的研究证明并丰富了这种观点。

对记忆力开发的研究表明,积累的知识增强了记忆新知识(即我们所谓的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回忆并利用新知识的能力。

关于知识的获得,BowerandHilgard(1981:

424)提出记忆力开发是自我强化的,记忆存储的对象、模式和概念越多,关于这些构念(Construct)的新信息就更易于获得,个体也更易于在新情况下利用它们。

一些心理学家提出,已有知识强化了学习,因为记忆(或知识的存储)是通过联想性学习而得到开发的。

在这个过程中,事件通过与已有概念建立联系而被记忆oBowerandHilgard(1981)因而提出,组织己有知识范畴的广度、范畴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个体能够利用并转而获得新的知识。

LindsayandNorman(1977:

517)指出,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学习词汇的问题不是因为缺少与词汇的接触,而是由于“为了理解复杂的短语,远远不止是接触词汇:

首先必须积累大量知识。

毕竟,词汇不过是记忆系统中一系列结构的标签,因而这些结构必须在学习词汇之前就巳存在o"LindsayandNorman进一步提出,知识可以在名义上获得,但却不能就此得到充分利用,因为个体还没有拥有完全理解新知识所必须的适当的情境知识。

己有知识促进了新的相关知识的学习,这种观点可以延伸到包括知识本身就是一系列学习技能的情况。

知识体之间可能存在学习技能的转移,它按照类似的方式组织和表现。

因而,一个学习任务的经验或绩效可能影响和提高一些并发学习任务的绩效(Ellis,1965)o这种学习任务绩效的累进提高就是被称之为“学习如何学习”(learningtolearn)的知识转移的一种形式(Ellis,1965;Estes,1970)。

然而,Estes(1970:

16)却提出“学习如何学习”这一术语是用词不当,因为一个学习任务的已有经验不会必然提高绩效。

个体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学习(例如建立新的联系),但个体可能仅仅是因为此前积累了较多的知识,因而他或她仅需要少量学习,就能达到特定的绩效水平。

尽管己有学习经验可能影响随后的绩效,对前期学习与后期绩效之间关系的两种解释都强调了用于学习的己有知识的重要性o

前期学习经验对后期学习任务的影响可以在各种任务中观察到。

例如,Ellis(1965:

4)提出,“完全掌握代数原理的学生会发现,领会数学中的高级研究(例如微积分)变得更容易了Anderson,Farrell,andSauers(1984)提供了进一步的论证,他们比较了两类学生,一类学生把LLSP作为第一门编程语言来学习,一类学生在学习Pascal以后再学习LLSP。

学过Pascal的学生在学习LLSP时更有效率,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了各种编程概念的语义学(semantics)。

研究文献还提出,问题解决技能也按照类似的方式得到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问题解决方法通常构成己有知识,它们使个体能够获得相关问题的解决能力。

在其有关计算机编程技能开发的研究中,PirolliandAnderson(1985)发现几乎所有学生都通过与示范性程序类比的方式开发新程序;他们能否成功,就取决于他们对这些示范性程序运转原理的理解程度。

我们认为问题解决技能和学习能力十分类似,没有理由将它们的开发方式区分开来,尽管确切地说学习的内容并不相同:

学习能力包括对吸收现有知识的能力的开发,而问题解决技能则是指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Bradshaw,Langley,andSimon(1983)和Simon(1985)支持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差别的观点,他们提出成功学习的必要前提条件与问题解决的前提条件,因而也是创造过程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并无二致。

而且,他们还认为过程本身也没有多大差别。

己有拥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发创造性,使原先未予考虑的联系成为可能。

同样,Ellis(1965:

35)提出,Harlow's(1959)在开发学习定势(learningset)上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借以解释通常属于快速解决问题的“洞察力”的动作现象。

因此,心理学文献提出创造能力以及我们所谓的吸收能力是非常相似的。

为开发有效的吸收能力,不管是针对一般知识还是问题解决或学习技能,仅仅让个体短暂接触相关的已有知识是不够的。

努力程度至为重要。

关于在记忆中储存知识,LindsayandNorman(1977:

355)指出,原材料加工得越深入——越加努力,越是加工利用将要学习的项目之间和早巳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识之间的关联一一随后这些项目被唤起得就越好。

同样,学习定势理论(Harlow,1949,1959)指出,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是建立在相关问题的许多实践性试验之上的。

当然,Harlow(1959)也提出,如果针对特定类型问题的实践在其得到可靠学习前就停止,那么下面一系列问题将很少能转移。

因此他得出结论,在走向更复杂的问题之前,应该将大量时间和努力花费在早期问题上。

吸收信息的能力是已有知识结构丰富程度的函数,这一想法中有两个相关观点隐含其中:

学习是积累性的,当学习的对象与己知的东西有关时学习绩效最高。

因此,在陌生领域中学习将更加困难。

而更一般地,个体的专门技术(他或她早已熟知的东西)仅会渐进地改变。

上述讨论也说明知识的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一个知识领域存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潜在的有用信息可能从中显现,而一个丰富多样的背景将为学习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因为它放大了前景,使人们相信即将获得的信息与己知的东西是相关的。

除了强化吸收力,知识多样性还通过使个体建立新颖的联接而推进创新过程。

2.从个体吸收能力到组织吸收能力

组织的吸收能力取决于其个体成员的吸收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组织吸收能力的发展将建立在开发构成它的个体吸收能力的前期投入上,就像个体的吸收能力那样,组织的吸收能力往往是累积性地发展。

然而,企业的吸收能力并不是其成员吸收能力的简单加总,因此,考虑这一点很有帮助,即吸收能力的哪些方面是组织所特有的。

吸收能力不仅指组织获得或吸收信息的能力,而且指组织开发信息的能力。

因此,组织的吸收能力不只取决于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直接接触,它还取决于组织亚单位(subunits)之间及其内部的知识转移,它们可能与入口的最初节点距离很远。

因此,为了理解企业吸收能力的源泉,我们将聚焦外部环境与组织、组织亚单位之间沟通的结构,以及组织内部专门技术的特征和分布。

沟通系统可能依赖于专门的参与者从环境中转移信息,或有可能包括较少的结构化模式。

设计沟通结构的问题不能与组织内专门技术的分布脱离开来。

企业的吸收能力取决于位于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或企业内部亚单位之间界面的个体。

这种界面功能可能在个体之间分散,或是非常集中。

当组织内多数个体的专门技术与外部参与者(他们能提供有用的信息)的差异相当大时,一些团队成员将有可能被设定为承担相对集中的“守门”(gatekeeping)或“跨越边境w(boundary-spanning)职能(Allen,1977;Tushman,1977)。

对于那些很难被内部员工所吸收的技术信息,守门员监测环境并将这些技术信息转换为研究团队可以理解的形式。

相反,如果外部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