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2444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docx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矛盾与问题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

矛盾与问题

冯玉军

2011-03-0510:

38:

34   来源:

《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

  

  [内容提要]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开始了全面的社会转型进程。

但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并未实现其政治精英的理想预期,而是引发了诸多的矛盾与问题。

政治上,新国家体制的建设既缺乏周密设计的制度安排,又没有对民主观念充分尊重的政治文化,导致政局动荡,权力危机频发;经济上,全面私有化并未导致自由市场经济的建立,寡头坐大与国家资本主义的较量表明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模式尚未最终成型;社会上,权力重组并未根除旧体制的“顽疾”,新包装下所进行的实质上的“精英延续”使很多旧的管理模式与风格仍然保留在新体制中;外交上,“国家身份”的模糊使俄罗斯的对外政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俄罗斯的转轨之痛对任何一个社会转型国家都是应该警醒的教训,总结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 社会转型 制度变迁

  [作者介绍]冯玉军,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副研究员。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的政治精英为本国公众描绘了一幅以西方价值观念为主导取向的美好前景: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由休克疗法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经由实行“三权分立”向“民主制度”的发展、从社会功能发育不全经由培育中产阶级向“公民社会”的发展,将使俄罗斯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繁荣、政治民主、社会公正和国家强盛。

但十多年的转轨实践并未实现这些政治精英们的美好预期,改革之初确定的目标已经扭曲,历史的合力使俄罗斯的社会发展进入一个长期的痛苦转轨进程。

那么,俄罗斯的社会转型究竟存在哪些矛盾与问题?

它的转型之痛何时才能够终结?

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总结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矛盾与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全盘西化与“可控民主”

  新俄罗斯政治体制建设的总体趋势是由苏联时期的高度集权向“分权制”过渡。

在联邦一级,立法、行政与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在联邦中央与联邦主体的关系上,强调联邦制原则,中央与地方权力划分。

但“权力制衡”不是一个抽象原则,需要细致周密的制度设计和有条不紊的贯彻落实。

而俄罗斯在政治制度创新实践中却再次体现出“激进激烈”的民族特性,制度漏洞不少,权力危机频发。

  回顾叶利钦时期的俄罗斯政权体制建设,可以看到“双头政治”与“超级总统制”均不完善,导致政治斗争激烈、政局长期动荡。

独立初期,不完善的旧宪法使俄存在着两个“权力核心”,以总统为中心的执行权力机构为一方,以人民代表大会为主的立法机构为另一方,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斗争愈演愈烈。

最后,叶利钦以“炮打白宫”的极端方式击溃反对派,并通过了赋予总统极大权力的1993年新宪法。

但“超级总统制”需要强人治国,而晚年的叶利钦却体弱多病,思维混乱。

国家治理与经济发展已完全让位于对个人权力的维系。

仅1998年,叶利钦就三次解散政府,使政权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激荡,对政治稳定与经济复苏都造成沉重打击。

  普京继任后,在第一任期内,通过强化中央权力,一定程度上结束了过去几年的政局混乱状态,建立起了一套俄罗斯学者称之为“可控民主”的制度。

[1]所谓“可控民主”,就是运用强制或半强制性手段来结束政治混乱,实现政令统一和畅通;以弱化民主制和执行权力膨胀为代价,确立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国家政治体系。

其实质是通过加强国家权力以结束社会激进变革所带来的混乱,实现国家的强盛与发展。

  2004年普京连任总统后,进一步加强了垂直权力体系。

首先是将联邦主体领导人直选改为总统提名、地方议会通过,借此加强了总统对地方的控制。

其次是取消国家杜马选举中的单席位选区制,改为全部按政党选举产生,减少反对派“入围”的可能性。

普京还对刚刚实施不久的《政党法》再做修改,将政党注册资格从1万人增加到5万人,且把政党进入国家杜马的“入围”线从5%的得票率提高到7%,[2]进一步增强了“统一俄罗斯”党对议会的控制力。

  普京的上述做法在俄罗斯社会引发了不同的反响。

在政界,普京一方面得到了官僚阶层的“一致拥护”;另一方面引发了来自右翼的激烈批评,他们认为普京是在践踏俄罗斯十多年来来之不易的民主,是在“走回头路”。

学界的观点也不一致。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精英研究中心主任奥·克雷施塔诺夫斯卡娅认为,民主的主要表现不是选举,而是权力分割的原则。

只要权力有限,社会可以监督它,无法无天的事就会少。

她认为:

“叶利钦执政期间出现了权力分割的萌芽,议会成为相对独立的机构。

而普京不仅没有继续发扬议会的独立性,相反还尽力在议会中建立政权的金字塔。

独立法院和言论自由也不存在。

因此,普京未必称得上是民主派。

”[3]在她看来,“可控民主”的后果是“民主的右翼力量联盟和‘亚博卢’垮台,而俄共正在作垂死挣扎。

如果现在举行选举,人们根本不知道该投谁的票。

不是党失去了选民,而是选民没了自己的党”。

[4]而俄罗斯政治基金会会长维·尼科诺夫则认为,普京治国战略的基本原则是:

自由的市场经济,强大的国家及其强力机构,独立的积极的对外政策,尊重传统、继承性和爱国主义。

“按照世界上通行的分类法,奉行这套政策的人一般被定义为右翼政治家、保守派,这些政治家如同现在的普京一样,往往都受到反民主和搞独裁的指责。

”但他认为:

“俄罗斯不会有独裁的危险。

普京的战略不是独裁主义,也不是无政府主义,而是在不改变俄罗斯宪法的情况下建立能够发挥作用的有效民主。

”[5]

  “可控民主”是俄罗斯在经历了十多年痛苦的转轨进程后探索出的政治发展道路,它是西方价值观念与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结合的产物,也是俄罗斯在现实中的强国、秩序、稳定、发展与理想中的自由和民主之间做出的两难选择。

这种发展模式是否真的符合俄罗斯的国情与世界发展大势,是否能切实达成既定的目标,还需要在普京的第二个总统任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在俄罗斯的社会发展实践中加以验证。

权力重组与精英延续

  社会的转型必然引发权力的重组,但这种权力重组是否能够根除旧体制的“顽疾”,是否符合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回顾一下俄罗斯的社会转轨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旧执政阶层仍然当权,旧的政治行为和传统仍然延续。

  波兰社会学家雅泽克·瓦西列夫斯基在分析1988—1993年俄罗斯等东欧国家的精英组成时得出结论:

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官员中,有1/3是前社会主义体制下的旧有精英。

在一些部门这一比例更高,比如,50.7%的经济精英、48.2%的政治精英和40.8%的文化精英都是旧有人物。

[6]在俄罗斯的旧有精英阶层中,有86%的人进入新精英阶层,而只有10%失去了原来地位。

1993年后,俄罗斯的新式精英中有49%是旧有精英“梯队”中的后备人才。

  到1996年,苏联时期的官僚在总统机构中占75%,政府中占74.3%,政党领袖中占57.1%,地方精英中占82.3%,经济精英中占61%。

[7]

  后苏联时期的官僚阶层是现行俄罗斯政权的主要社会支持力量之一。

政权更迭、时代转换和制度变迁并没有终止俄罗斯官僚阶层的生息繁衍。

从1991年苏联解体到1995年,俄罗斯的官僚机构增长了1.5倍,人数达到125万。

他们不仅“人数迅速增长,而且大部分无力胜任所担负的管理工作”。

根据1993年12月22日公布的第2267号总统令,国家官员可以享受从财政、医疗到住房等社会保障方面的优惠与补贴。

自1993年12月成立后,总统事务管理局就承担了为国家所有政治精英服务的责任,它精心照料着1.2万名包括部长、议员、高级法官、审计署领导和其他国家高级公务人员在内的高级官僚。

[8]

  在新包装下所进行的实质上的“精英延续”使很多旧的管理模式与风格仍然保留在新体制中,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政权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当代官僚们的不负责任使人们很难将其与苏联时代的党政干部区别开来。

莫斯科卡内基中心的著名政治学家舍夫佐娃认为,“缺乏责任感是俄罗斯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存在于政治结构的各个层面”,“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使俄罗斯政治有一种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气息”。

[9]尽管普京十分清楚,官僚主义是俄罗斯的主要恶习和主要敌人,并试图通过加强“垂直政权”和行政改革来加以限制,“但是官僚总是会从总统手中夺取这种政权,官僚只放行对自己有利的总统决定”。

[10]

  与精英阶层的相对稳定相反,俄罗斯整个社会的两极分化却非常严重,民主社会得以发展的基础——中产阶级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尚不能成为所有权的真正主体和公民社会的坚实基础。

1996年调查显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达50%以上,其中赤贫人口超过20%。

[11]根据1999年统计,俄罗斯10%最富阶层与10%最穷居民的收入差距近15倍。

[12]

  尽管政治多元化造就了多党制,但大规模、全局性经济衰退所导致的生活状况恶化使大多数居民政治参与热情下降,普遍的政治冷漠导致难有一个政党和政治运动具备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

政党或政治运动很难完成自己的基本职能——表达和整合不同选民阶层的利益,这反过来又使社会利益难以得到保障的普通公民对政党日益失望。

可以说,俄罗斯的大部分政党不是公众利益的代表机制,而是一小部分能够对政治进程产生影响的精英人物集团。

决定政治形势的不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意识形态主张和社会政策取向,而是对现实权力中心的态度。

政党体制的漏洞使本已在现行政治体制中处于弱势的俄罗斯议会不可能享有很高的威望。

结果,政策往往是“领袖”意志的反映,而决策过程常常局限于部门之间和精英阶层内部的权力斗争。

  在缺乏相应监督制衡机制的条件下,选举本身并未保障真正的民主。

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地方,选举的胜利往往意味着当选者将对选民的承诺弃之脑后。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在当代俄罗斯,选举只不过是执政阶级自卫和保存权力的手段”。

[13]

经济转轨的模式之争

  曾几何时,俄罗斯激进经济改革的倡导者们认为,产权制度改革是突破既有经济体制的捷径,迅速、大规模的“私有化”是在300天内建立“自由市场经济”的“不二法门”。

但是实践表明,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严重扭曲,经济转轨是在法律真空中进行的,这为部分官僚和“红色企业家”借机掠夺国有资产、进行个人原始积累提供了条件。

“私有化”成了“强盗经济”和“影子经济”的代名词,通过掠夺国有资产形成的金融工业资本操纵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命脉。

  苏联解体后,新俄罗斯官僚阶层凭借手中的权力维持着自己的特殊地位,在实际上不受监督的情况下,他们把国家管理机关变成了自己赢利的工具。

在出售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官僚阶层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政权与私人资本的结合已经成为俄罗斯官僚体制在转轨时期的重点特征,制度转型使苏联官僚阶层自然长入资产阶级。

  与此相应,与官僚集团相勾结、借私有化之机大肆侵吞国有资产成为俄罗斯新兴资产阶级得以迅速发展和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

企业的效率与发展潜力不是取决于经营活动,而是取决于它和掌握着国家资源的国家官员的特殊关系。

政权与私人资本的结合使俄罗斯的政治过程变成了基于个人和集团利益的幕后交易,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争斗。

在俄罗斯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影子经济”、“影子政治”和“影子意识形态”,它们成为官方机构与犯罪机构相互勾结往来的最佳场所,而国家公职则成为利润丰厚的投机资本。

  俄罗斯的金融工业寡头是在权力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滋生的,一开始就具有寡头和官僚资本的属性。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使金融寡头积极参与政治,他们不仅直接介入政府、左右国家决策,还试图控制传媒、掌握舆论导向,而寡头之间的利益争斗也使政权内部矛盾重重。

可以说,寡头肆意干政,给俄罗斯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普京执政后,清楚地看到了寡头坐大对国家经济与政治生活造成的危害。

以2004年的“尤科斯事件”为标志,俄罗斯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新的调整。

它意味着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以自由主义为旗帜的俄罗斯经济转轨已经结束,那种在自由市场经济旗号下建立起来的金融工业寡头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操纵民众经济生活的“野蛮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已经走向穷途末路,取而代之的将是国家控制色彩浓厚的资本主义。

  “尤科斯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俄罗斯国家发展模式的变化。

索罗斯认为,“俄罗斯目前可能正进入国家资本主义阶段,所有的资本所有者都意识到他们要靠国家。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传递了一个清楚明了的信息——没有人能独立于国家之外”。

[14]俄罗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皮翁特罗夫斯基强调,“尤科斯事件”表明普京打算建立一个能使精英保持平衡的新结构,“普京第二共和国的思想十分明确。

那就是‘把掠夺的财富还给人民’;由官僚集中管理国家资源;以及能够保障俄罗斯文明腾飞、使它回到强国行列,而更为理想的是恢复其当之无愧地拥有超级大国地位的‘动员经济’”。

[15]

  国家资本主义在俄罗斯同样引发了不同的反响。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它最符合俄罗斯的现实,将保证俄罗斯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另一些则认为它是俄罗斯经济资源的重新分配,如同历史经验证实的一样,这种“动员型经济”将导致俄罗斯经济的大起大落。

看来,俄罗斯究竟该选择怎样一种经济模式仍未有定论。

尚未确定的国家身份

  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转型必然影响到它的对外政策制定。

然而事实表明,由于“国家身份”尚未确定,独联体国家的对外政策始终处于矛盾之中。

“国家身份”是指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的角色。

一方面,它体现为现代意义上的主权国家与主导国际社会的认同程度;[16]另一方面,它体现为这一国家对自身在国际环境中的地位、角色与作用的定位。

苏联的解体使新独立国家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今天,尽管没有人再怀疑俄罗斯的独立地位,但它的国家身份似乎依然没有确定,它的对外战略选择依然存在着重重矛盾。

  “在过去十年中,俄罗斯所面临的最根本的挑战就是如何制定与国家有限能力相适应的外交和安全政策。

俄罗斯有着几百年大国和超级大国的地位,这种心理影响使目标和能力矛盾的问题更加复杂。

”[17]作为苏联合法继承国的俄罗斯,从苏联解体以来,对外政策几经调整。

从独立之初科济列夫的“向西方一边倒”,到普里马科夫的“多极世界构想”,再到普京的务实外交,俄罗斯外交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但其对外政策中的矛盾性也非常明显。

用俄罗斯著名政论家、《独立报》前主编特列季亚科夫的话来说,俄罗斯“虽然依然有着称霸全球的野心,但却没有能力。

不完全属于欧洲,当然也不属于亚洲”。

[18]归根到底,俄罗斯的国际定位仍不清楚。

这种战略上的尴尬在俄美关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俄罗斯国内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加强使美国担心俄罗斯的“帝国野心”死灰复燃;而美国对外高加索、中亚和乌克兰的渗透又使俄罗斯的“不安全感”陡然增强。

俄美近来在乌克兰的角力突出证明了这一点。

  俄美关系的这种危机不是表面事态的摩擦,也不仅是战略利益上的冲突,更重要的是社会与历史发展逻辑的分歧。

“尤科斯事件”使美国人对俄罗斯的“可控民主”感到担忧。

一些有影响的美国政界人士因此得出结论: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被捕将使俄罗斯民主的市场化试验最终停止。

这些人认为,普京统治时间越长,俄罗斯倒退就越严重,它不仅会成为独裁国家,甚至会变成扩张主义大国。

他们甚至要求将俄罗斯开除出“八国集团”。

而在对欧关系上,俄罗斯也处于尴尬境地,就连西方情结很重的莫斯科卡内基中心专家特列宁也认为,“未来二三年内,俄罗斯融入欧洲、融入文明社会的构想可能不会在制度上得以实现。

俄罗斯仍将处于不断扩展的欧洲门槛之外,扮演相对独立的游戏者角色。

”[19]目前,俄罗斯上层对西方的心态日益复杂,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西方社会不是“共同家园”,俄罗斯无法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一方面将西方视为俄罗斯现代化的资金来源,同时又感到西方是地缘政治挑战的源头。

“西方既是榜样又是挑战”的认识成为俄罗斯“新孤立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基础。

尽管俄罗斯精英的反美情绪通常不表露在外,但在内心却十分强烈。

  俄罗斯的国家身份难以确定不仅有着自身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也受着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也就是说,国际社会、特别是欧美国家如何来看待俄罗斯的转型,对其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也是影响其国家身份定位的重要因素。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俄罗斯的“西化”历程与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中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20]历史上,俄罗斯曾经历了五次主要的社会文化转型:

接受拜占庭文化,鞑靼文化的楔入,彼得大帝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以及当代俄罗斯对社会文化取向的再定位。

除了鞑靼统治之外,其余四次社会文化转型都是俄罗斯社会的“西化”进程。

可以说,“西化”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俄罗斯一直在追求与西欧的融合”。

[21]但与俄罗斯“融入西方”的迫切心情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西方并未把俄罗斯视为自己的同宗兄弟。

从古至今,西方人始终对俄罗斯抱有一种深深的歧视。

即使冷战后俄罗斯所推行的西化政策也没有赢得西方的信任。

撒切尔夫人在其所著《国家战略:

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中强调,尽管许多年后俄可能最终成为一个稳定、繁荣、自由和民主的国家,但它由地理、种族、文化、宗教等因素所决定的,既属于欧洲也属于亚洲、既属于东方也属于西方的特性不会改变,俄罗斯决不可能完全成为西方国家。

[22]

  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再次证明,西方并没有认同俄罗斯的“国家身份转型”,而这种否定不仅使俄罗斯的国内政治进程进一步复杂化,也使其与西方的关系趋于紧张。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乔纳森·鲍尔认为,“乌克兰动荡局面的根源十分复杂,但其中之一在于西方大国对待冷战后俄罗斯的态度缺乏深思熟虑后的长期一贯性。

”[23]自戈尔巴乔夫时代以来,欧美一直未公开表明它们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究竟抱有怎样的希望。

西方尽管将戈尔巴乔夫称颂为改革者,却并未向他提供足够的经济援助,帮助他领导国家更有序地逐步转型;随后,盖达尔试图进行“认真而廉洁”的经济改革,但美国的老布什总统袖手旁观;克林顿为了争取美国中西部的东欧移民选票而孤注一掷,开始推动北约向俄罗斯边境扩张,使俄罗斯政权内部那些一向不愿过于接近西方的人得到了反驳的理由。

鲍尔强调,“从戈尔巴乔夫时代开始,西方一次次将莫斯科拒之门外,使斯拉夫主义者得以复生”,“除非俄罗斯明确决定成为欧洲的一部分,乌克兰东部才会追随其后。

但欧盟国家一面积极支持北约扩张,一面对俄罗斯态度冷淡,这已使这种希望破灭了”。

[24]在鲍尔看来,西方需要重新考虑冷战后的对俄政策。

美国应当结束在俄罗斯近邻挑战俄利益的咄咄逼人的地缘政治战略;而欧洲必须利用将两国纳入欧洲的诱惑,“促使俄罗斯和乌克兰在民主的狭窄道路上笔直前进。

否则,不能排除冷战时期敌对状态再次出现的可能,而西方和俄罗斯将同样负有责任”。

[25]

结语

  纵观俄罗斯制度变迁历程,可以发现其政治制度转轨和经济转型是“大跃进式”的。

当“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还只是一些精英人物头脑中不甚清楚的“概念”的时候,既有的国家体制与权力结构已经在一夜之间瓦解了。

新国家体制的建设既缺乏周密设计的制度安排,又没有对民主观念充分尊重的政治文化。

由于缺乏发育健全的公民社会与适应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社会控制系统和机制,俄罗斯的转轨之痛到今天还阵阵袭来,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社会转型的国家来说,都是应该警醒的教训。

  (责任编辑:

黄丽梅)

  注释:

  [1]ЛилияШевцова.ПрезидентПутиноформляетсобственныйполитическийрежим:

чтоизэтогоследует.БрифингиМосковскогоЦентраКарнеги.Том6.Выпуск1.Январь2004г.

  [2]ФедеральныйЗакон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от20декабря2004г.N168-ФЗ.ОвнесенииизмененийвФедеральныйЗакон“Ополитическихпартиях”.

  [3]НатальяШипицына.Людивсером.МосковскийКомсомолец.14.июл.2004.

  [4]同上引。

  [5]ВячеславНиконов.СтратегияПутина:

Стремлениепредотвратитьраспадгосударствалежитвосновефедеративнойполитик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22дек.2004г.

  [6]WasilewskiJ,CommunistNomenklaturainPost-Commu-nistEasternEurope:

WinnersorLoosersofTransformation?

PolishAcademyofScience,Warsaw,1995.

  [7]Известия.10.янв.1996.

  [8]Известия.23.окт.1996.

  [9]ЛилияШевцова.РежимБорисаЕльцина.МосковскийцентрКарнеги.1999.C.482.

  [10]ВиталийТретьяков.Бремявсевластия:

ВладимирПутинпослепобедыегопарт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11дек.2003г.

  [11]ПоказательнеравенстваибедностивРоссии,1996и1998гг.ОбзорэкономикиРоссии.Основныетенденцииразвития1999г.М.,1999.

  [12]Беднаяфантазия.Времяновостей.23сентяб.2004.

  [13]ЛилияШевцова.РежимБорисаЕльцина.МосковскийцентрКарнеги.1999.C.482.

  [14]Московскиеновости.04.ноя.2003.

  [15]АндрейПионтровский.Блескинищетавторойпутинскойреспублики.Времяновостей.06ноя.2003.

  [16]秦亚青:

“国家身份、战略文化与安全利益”,《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期。

  [17]安德鲁·库钦斯主编:

《俄罗斯在崛起吗?

》,新华出版社2004年中译本,第15页。

  [18]ВиталийТретьяков.Бремявсевластия:

ВладимирПутинпослепобедыегопартии.РоссийскаяГазета.11дек.2003г.

  [19]ДмитрийТренин.Россиявходитв“новойизоляционализм”:

ВлияниеМосквысъеживается,какшагреневаякожа.Независимаягазета.08.дек.2003.

  [20]参见拙文:

“俄罗斯与西方:

文明冲突的历史考察”,《亚洲评论》(香港)1999年秋冬号。

  [21][俄]恰达耶夫:

《哲学书简》,作家出版社1998年中文版,第197页。

  [22]Thatcher,Margaret.Statecraft:

strategiesforachangingworld.London:

HarperCollins,2002.

  [23]乔纳森·鲍尔:

“乌克兰危机根源在于美国政策”,美国《波士顿环球报》,2004年12月2日。

  [24][25]同上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