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2379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

《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docx

专题训练一审准题意

专题训练一 审准题意

[专题引语] 考场优秀作文,第一要领是符合题意。

而现在的作文命题是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方兴未艾,如何审好这类作文题,是作文训练的重点和主线。

训练时必须注意:

读懂材料,全面准确地理解;掌握审题的基本方法。

真题回放

 (2016·江苏)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

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满分佳作

知心莫论短长

静静地,我走在落英缤纷的城市,寻嗅着那缕清新的气息。

我就这样寻觅着,寻觅着,一刻也不愿放弃。

她在“寻觅着,寻觅着”,究竟在“寻觅”什么?

这句话从构思上巧设悬念,从揭示主题上埋下伏笔。

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呵!

一个女孩,面对着镀金的夕阳,轻轻地拾取地面上的一枚落叶,温文尔雅地将它放进随身的书包里,我明明听见了她天真的话语:

“可怜的叶儿,一定有人踩痛了你吧!

”这句简短诗性的话语,让我将目光转向她,那一刹那我仿佛听到了秋叶洒落的声音。

这是一种美,一种不经意间流露出教养的美。

第一次寻觅,第一次点题。

烂漫的女孩呦,有谁面对地上的落叶像你这么有爱心,有你这番如砥的心境,沉静如水的话语,感知着落叶支离破碎的痛。

你可曾是随那金光而来的天使,教我学会不管是面对多么弱小的生命,也要给它存在的权力?

我拾起一片被淘气的秋风吹得舞动的落叶,曾经有个女孩给过它满满的心疼。

这段抒情语言,充分揭示了“简短诗性的话语”中的“深长”意味。

秋风瑟瑟,凉气扑人。

水果摊前那个女人正不亦乐乎地拾掇她的苹果。

苹果并不诱人的色泽,使我看出那是苦于生计的人。

我拿起塑料袋,挑拣着,称后,女人拿起一只不算小的苹果添了上去,说:

“是学生吧,做学生不容易,多一点心里舒坦。

”原以为自己要“高尚”得多,能照顾周边那些小摊小贩的生意,却收获了被人关爱的温暖。

三言两语,话虽短却让人暖心。

第二次寻觅,第二次点题,尤其是“再短的话语也可以动人”点题较为直接,较第一次点题更深入。

我明白,再短的话语也可以动人。

生活或许苍老了那颗奔波忙碌的心,但那个卖苹果的女人却并未显出“精明”,她把力所能及的关爱施与了出来,不卑不亢,朴实真挚,闻着苹果的馥香,我的心里饱饱的。

夜色降临,街道上霓虹闪烁,汽车川流不息。

充满香味的书屋,有股油印墨和书简熟悉的亲切,一张张平静充实的脸,正在吮吸雨露的心灵。

我静静地走到昨日借书的书架旁,几乎同时,一双手也落在了那本书上,我们相视一笑。

“哦,真巧,我的学生也要我帮他找一下这本书呢。

看来,都是爱书的孩子!

”这是位老师,他放下了手,转身欲走,我拿着书,赶了上去:

“没事,你先拿去,我是这里的常客呢,以后机会很多。

”他接过了书,接过了那本心灵曾碰撞过的书,说了声谢谢。

第三次寻觅,第三次点题,这次点题又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再深一步。

一颗求知的心能遇到知心的人,再仓促的对白,无论长短,都能让人知足。

 

作文审题

 2016年江苏卷沿袭了2015年江苏卷命题的言论式材料作文。

整段材料由三个句子构成,可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是通常思维,也是惯性思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则是对这一句俗语进行反驳;“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是对“反驳”的解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为第三层,指明“反驳”的意义,表示出对“反驳”的肯定。

前面两句正反对立,第三句通过分析意义点出材料的指向。

材料的思辨性实际上是涵盖了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思辨都可以单独成文,都可以成为构思立意的重点,都可以写成文章。

材料的最佳立意为:

放在“个性”或“创新”背景中来谈“说”或“不说”。

“说”“不说”“个性”“创新”,是材料的四个核心词。

但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简简单单地理解“说话”或说话的艺术,必须要关注到与之相关的因素,如情感、思想、文化、个性、创新等等。

这样审题,立意才有足够的深度,才能触及命题精神之所在。

亮点点评

 此文叙述不紧不慢,思维逐层递进,把意旨娓娓道来,这是其亮点。

如果从审题角度看,此文可谓深得命题精髓,切合题意。

首先,紧扣材料,围绕“话语不论短长”构思行文,行文处不时点题,或明扣,或暗扣。

其次,在与材料“形扣”的同时,切中命题者的真正意图,写出了“短语虽短但很长”中的“长”的命意,即写出了三处人物简短语言后的情感因素。

最好的扣题,是深得命题精髓的。

此文就是这样。

一、读懂材料:

审题之前提

读是写的前提,只有读懂了所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知道了材料的类型,主要的人、事、核心语意是什么,才能审准题。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从材料类型上审题

新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文字类的,另一种是图画类的。

这里重点谈文字类材料。

(1)从数量上看,有单则型和多则型。

高考新材料作文大多是单则型的,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意。

(2)从关系上看,有单一关系型和多重关系型。

高考题大多是二元关系型的,如2016年全国乙卷中的“进与退”“奖与罚”,2016年浙江卷中的“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等。

(3)从表达上看,有抽象型和具体型。

抽象型多是概括性语言,如江苏、浙江、上海卷作文题所给的材料。

具体型多是故事、寓言、时政新闻类。

至于图画类材料,所给图画多是漫画、图片。

这种材料的审题多要求读懂图画的内容,尤其是寓意。

2.从材料内容上审题

这是审题的关键。

读懂材料,关键是把握核心语意。

核心语意在哪里呢?

(1)在关键句上。

如2015年高考汉语文卷作文材料: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的疑问,我听过一个较为巧妙的回答: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细读这则材料,最后一句话无疑是作文审题立意的重心所在。

(2)在暗示立意的关键词上。

请看下面的作文材料:

1972年,尼克松竞选总统连任。

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本人却担心失败,于是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

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初看这则材料,似乎无关键东西可寻。

但仔细审读,“担心失败”“推卸责任”已暗示了立意的方向。

(3)在句间的逻辑关系上。

如2013年安徽卷作文材料: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

“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

“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核心语意在后一句上,因为句中的“却”点明了语意重心。

3.从对象和关系上审题

(1)厘清对象。

新材料作文中涉及的对象不止一个,有的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每个对象都至少可以提炼出一个写作角度。

因此,要学会厘清对象。

(2)辨清关系。

新材料作文中故事往往涉及几个对象,这些对象绝大部分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审题立意时,一定要辨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掌握审题的基本方法

1.概括中心法

概括中心法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概括中心法分三步走:

第一步,概括中心(人物+事件+结果);第二步,提炼道理(一般有关键词句提示);第三步,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材料 2007年8月24日,6名俄罗斯户外运动爱好者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漂流遇险。

9月21日,35岁的兹韦列夫和28岁的保托夫在不毛之地各自单独生存25天后,被中俄搜救队发现,奇迹生还。

其余3人遇难,1人失踪。

据中俄搜救队指挥员介绍,兹韦列夫和保托夫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本身的身体素质比较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野外生存比较有经验。

特别是在玉龙喀什河上游天气恶劣(白天温度30℃以上,夜晚-5℃以下)、地理环境复杂、没有任何食物的情况下,两位运动爱好者能采取倒时差生活的办法,在白天光照强、温度高的时候睡觉,晚上天气冷的时候则行走、锻炼,以维持自身的热量体力,为营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分析 三步概括中心:

(1)什么人?

做了什么事?

结果怎么样?

兹韦列夫和保托夫野外遇险,最后奇迹生还。

(2)结果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文中提示句:

之所以能奇迹生还,一方面……另一方面……

道理: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经验、变通的办法能创造奇迹。

(3)组织观点句,压缩成主谓宾句子。

经验创造奇迹;变通创造奇迹;以经验之心,筑生命之塔。

2.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中人物的评议性语句自然是关键句,但千万不可忽视命题者的提示性语言,它们往往才是真正的关键句。

例如2015年广东卷作文材料: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分析 所给材料共三段。

第一段讲看云识天气,但受自身条件限制;在电视中看天气预报,但缺少乐趣。

第二段讲接触自然可看到自然之美,但未必能理性认识自然;通过现代科技容易认识自然规律,但未必能直接感受到自然气息。

第三段是对前两段材料的概括,指出从不同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第三段无疑是关键段和关键句,其中“感知自然”“不同的途径”“远”“近”是关键句中的关键词。

3.由果推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有很多事物都是以因果关系的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就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 兔子站在山涧的边缘,望着对面草地上的绿草,垂涎三尺。

但山涧有几十米宽,除非长着翅膀的鸟才能到对岸。

兔子心想,自己长着翅膀就好了,那样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飞到对面的草地上美餐一顿……忽然一股巨大的旋风刮过来,兔子被刮上天空,它只觉得天旋地转,一会儿便轻轻地落在了地上。

自己竟然“飞”过了山涧!

黄牛、山羊、野猪等动物见山涧对面飞过来一个东西,惊呆了:

这个会飞的东西竟是兔子!

从此,兔子成了动物界的体育明星。

黄牛、山羊、野猪先后请兔子到自己的领地,给同类作报告。

兔子常伴着阵阵掌声登上讲台,慷慨陈词,讲自己飞跃山涧的实践与体会。

在一片赞赏和喝彩声中,兔子觉得自己真的成了一只会飞的兔子。

一天,它站在山涧边上,为大家再次表演飞跃山涧的绝技,只见它用足力气,猛地向对面跃去。

可是,它只“飞”出几米便坠到山涧里去了。

分析 本题可用由果推因法来审题立意,兔子为什么会坠入山涧,原因就是它没有认清自己仅仅是只兔子,根本不会飞,故考生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正确认识自己,在鲜花与掌声中不要迷失自我;②正确看待鲜花与掌声,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③生活中的“偶然”未必就是“必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偶然”。

4.抓关系法

新材料作文中提供的对象、要素多是多元的,能从中抓住一对关系或一组矛盾来审题立意,不仅能扣题,而且往往被视为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题几乎都是关系型的,或两元关系,或多元关系。

如2016年高考作文题:

(1)全国乙卷漫画的核心元素:

人、分数、吻和巴掌。

这些元素的组合可以形成下列“二元”关系:

奖与罚、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起点与终点、数量与质量、外因与内因等。

(2)山东卷中四个“有的”并列,可抽取出以下“二元”关系:

有用与无用、长用与短用、有备与无备等。

(3)江苏卷中的“二元”关系有:

说与不说、个性与创新。

有些新材料作文,其中的“二元”关系不甚明确,稍加思考,也可以间接抽取出“二元”关系。

如2016年浙江卷作文题核心问题:

对待“虚拟现实的态度”。

这个“态度”中可以抽取出“人与科技”“人与物”“人与自我”等“二元”关系,但核心的“二元”关系是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5.求异同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此法主要适用于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 

(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现至今仍有不少反对者。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说,他至今每周仍能收到两三封信,这些信旨在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错的。

(2)有人告诉爱因斯坦,有一本名叫“反对爱因斯坦的100位科学家”的书。

爱因斯坦回答:

“为什么要100位?

如果我真的错了,只要有一位能证明我错了就可以了。

分析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学会“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

“同中求异”就是将几则材料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不同点,然后着眼于差异之处,立意作文。

“异中求同”就是从几则材料中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然后据此立意作文。

综合上面两则材料,考生可以从“质疑的精神”“面对错误的批评”“自信”等角度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往往是几种方法综合使用的。

三、掌握哲理型语言类材料作文的审题之法

江苏卷作文题所提供的材料多是引用名人的名言,或者命题者自己编写的语句。

这些语句多抽象而凝炼,富有思辨性、哲理性,姑且称之为哲理型语言类材料。

对于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审题要注意以下三点:

1.沉入语境中,根据语境推敲确定含糊词的词意

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卡尔维诺

材料中的两句话反映了卡尔维诺对人性某方面的深刻感悟,我们看这两句话的形成语境及语境中“含糊”词语的意思,第一句是说“不要自己感动自己”——这让我们很费解,后面一句说“人难免天生有自怜情绪”,“自怜”是自己怜爱、同情、可怜自己的意思,“自怜情绪”不是很好地提示了我们该如何理解前面“自己感动自己”这句话的含意吗?

所以,材料中“自己感动自己”的意思应该是自己觉得自己所做的事、自己的经历、自己取得的成绩等很了不起,自己吃的苦很多,让自己觉得自己有资本,不简单!

人有天生的自怜情绪,自己不能感动自己,那么,正确的做法该如何呢?

卡尔维诺说“唯有时刻保持清醒”,“保持清醒”又比较含糊:

让自己保持什么方面的清醒?

或者说,怎么做才符合卡尔维诺所说的“保持清醒”?

这又必须准确把握前面“感动”“自怜”的词意,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保持清醒”的意思:

自己吃再大的苦也不自怜自叹,可怜悲悯自己;自己取得一些成绩也不自鸣得意,自命不凡,让自己找不着北。

最后分句“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这应该是正确做法“保持清醒”后的效果了。

这样,几个含糊词的词意弄清楚后,整个语句的句意也就清清楚楚了:

人总喜欢认为自己了不起,不得了,飘飘然找不着北,或哀哀然没法活,这种人性的弱点不利于自身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立意:

(1)要保持自身的清醒,不要自怜自艾,也不要自命不凡,这样才有辉煌的人生。

(2)真正的强者总是淡化自己所经历的苦难,看重自己奋斗的结果。

(3)不要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你的价值需要大众的认可。

总之,只要是句子,它总是有语境的,根据语境来确定含糊词语的意思,这是审清哲理型语言类材料作文题的关键所在。

而要确定含糊词语的意思,又要求我们必须“沉到语句中”,只有沉入语境,不浮于句面,才能把握住句意。

再如“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这句话,“仰望别人”何意?

——语境决定了“羡慕、崇敬别人的高大、优秀、卓越”这层意思。

“自己被人仰望”何意?

——语境决定了“自己也很高大、优秀、卓越”这层意思。

“习惯于”说明“有些人”一直崇敬别人,一直妄自菲薄,一直很自卑;“回头却发现”说明弄了半天自己的高大、优秀、卓越,自己却一直没发现,不知道!

所以,这句话的句意是“人要自信,要看到自己的优势”。

2.联想社会事,根据具体事例领会哲理语句意思

哲学是对具体的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它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因而,哲理句具有概括、抽象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反过来,用具体的、活生生的事例来帮助我们领会、理解抽象的哲理句。

还是以上述作文题中的语句理解为例,我们可以随意找个生活事例,比如,就说我们自己吧,我们必然也有“自怜情绪”,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感动自己呢?

因为世上像我们这样的考生,每个人都在奋斗,都在努力,不只是你吃苦受委屈,如果自己稍稍有点成绩,稍稍吃点苦,稍稍经历些磨难后,就不能“保持清醒”了,就觉得自己不得了了,就自我“感动”了,就看不清自己“感动”背后真实的自己,看不清自己吃苦、奋斗到底获得怎样的“价值”,自己到底有什么样的人生和社会“价值”,胜则骄,败则馁,这样的“自己感动自己”可有害?

所以,只要结合现实社会的事例,卡尔维诺的这两句话就好理解了。

再比如对“一切新的都是旧的,一切旧的都是新的”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乍看是矛盾而不合事理的,前后也没有语境,我们可以随意结合一个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这句话。

比如苹果手机吧,今天新款的苹果手机相对于昨天的来说是“新的”,但明天呢?

一旦有新型苹果手机面世,它不就成为旧的了吗?

这是从时间角度说的。

另者,“新的”难道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不是,新款必然是从旧款创新发展而来的,“旧的”总是“新的”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故而说“一切新的都是旧的”,“新的”都是“旧的”创新发展的结果。

所以,这句话是说创新与传承的辩证关系。

3.避免“只抓关键词,把它当成话题作文来写”的审题误区

例如前面那道卡尔维诺语言作文题,很多考生审题后确定了以下几类立意:

(1)多提醒自己——要多多提醒自己,不能犯错。

(2)不要自己感动自己——记叙某人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他自己忍住了,没有感动自己。

(3)自怜情绪——爱怜自己,有何不可。

(4)要保持清醒——诸葛亮能保持清醒,反对伐吴,维持三国鼎立局面。

(5)要认清价值——万事万物,存在便有价值,关键是能否认清。

很明显,这些考生偏离题意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只抓住了材料中的所谓关键词,认为文章扣住材料的关键词的词意便扣住题意了。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绝大多数语言类材料不是仅仅陈述一个对象的,审这类材料作文题目时,切不可只盯住关键词,而应全面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

事实上,“感动自己”“保持清醒”“自怜情绪”“价值所在”等都比较含糊,而全面理解这几句话的意思后,几个词的语境意思又是有联系的。

如果不能全面理解题意,而是紧扣住关键词,我们便很容易变材料作文为话题作文,比如,仅仅扣住“保持清醒”,保持怎样的清醒?

或者说怎么做才叫保持清醒?

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对外界形势保持清醒?

同样,不少同学可能会确定“不要自己感动自己”这样的立意,这本身没错,但这样的立意也比较含糊,阅卷老师肯定要关注你所写的“感动”等是如何阐述的。

总之,以上五类偏离题意的作文立意,都是因为仅仅抓关键词造成的。

一、针对训练

请对下面的材料进行审题立意,并注意审题方法的运用。

1.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有听众问:

“你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企业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有缺口的圈,反问道:

“这是什么?

”“零。

”“圆圈。

”“未完成的事业。

”“成功。

”……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企业家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

“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

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题审题最适合用抓关键句法。

正确理解与把握关键句:

“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

这句话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第一,“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果),给员工留下发挥智慧的空间(因)”。

第二,“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是对观点句的比喻。

考生很容易断章取义,直接拿“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立意,这样就很容易出现“我们做事不需追求圆满”“不圆满也是好的”等难以论证甚至错误的观点。

如果我们能从“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深入理解,应该容易发散思维。

“句号”的本体是什么?

当然是“做事”。

做哪些事?

这里可以发散思维,例如做管理、做教育、写书法、画国画、搞研究等等。

“缺口”的本体又是什么?

这可以根据选择做的事而相应转变。

例如“做管理要给下属留点机会”,“做教育要给孩子留个自己发展的空间”,“画国画要在宣纸上留点想象的空间”等等。

2.追逐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题审题最适合用抓关系法。

这是一道寓意型、关系型的材料作文题,在审题时,既要考虑到材料中“鹿”与“山”的比喻内涵,又要考虑到“鹿”和“山”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立意:

①鹿是眼前利益,山是长远利益;鹿是个人利益(小我利益),山是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此立意可以从当前个人发展、商家发展、国家发展等方面写,如食品安全问题、学生教育问题等。

立意有:

放眼未来,才能开拓境界;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等。

②鹿是功名、金钱、仕途、名誉,山是生命的乐趣、人生美好的风光、健康的生命等。

此立意可以从古代的隐士、当今的淡泊名利者,或生活的方式等方面写。

立意有:

慢慢走,欣赏啊;莫让名利遮望眼;放下名利,学会欣赏;享受生命等。

③鹿是目标、理想、梦想;山是许多目标的代指,或阻碍理想实现的困难、挫折、诱惑等。

此立意可以联系古今中外许多功成名就的励志人物来写,如林丹、林书豪等。

立意有:

追逐梦想,不畏穷途;征服困难,梦想起航;与专注同行等。

3.一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装扮成街头艺人在一个地铁站里演奏了6首世界名曲,共演奏了45分钟。

在这45分钟里,大约有2000人从这个地铁站经过,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有20人给了钱就匆匆离开了。

这位演奏家总共收到了32美元。

而几天前,他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乐曲,平均需200美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该题审题最适合用由果推因法。

(也可用概括中心法)

这则作文材料能引发思考的角度较多,容易入手,但不容易写好。

同一个演奏家,同样的乐曲,在不同的地方,听众的反应判若云泥,原因很多。

从听众来说,在剧院演出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说明人们需要高雅艺术;平均需200美元的门票被抢购一空,说明人们对这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的追捧与热爱。

那么,人们是慕其名而去还是慕其演奏水平而去?

去聆听的观众中有多少是能真正听懂其所演奏的曲子的?

如果能真正听懂其所演奏的曲子,那这个小提琴家在哪里演出是不是就不重要了?

并不会因为在剧院演出就被热捧,而在地铁站演奏就无人欣赏、少人欣赏了。

从听众的角度来写,则要叩问听众是不是真懂小提琴家所演奏的曲子。

深入一步想,剧院的听众和地铁站的听众肯定不可能是同样的人。

地铁站里的人们,行色匆匆,难有闲情逸致。

高速运转的时代,快节奏的生活,人们无暇顾及近在眼前的高雅艺术。

地铁站客流量大,来来往往的人多,环境嘈杂,对听演奏来说,外界干扰很大。

“阳春白雪”屈就为“下里巴人”,按理说应该能更好地为普通大众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