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2028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

《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docx

届岳麓版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2019届岳麓版:

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单元测试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小题,共计50分)

1.(2018·山东潍坊模拟)据统计,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在1950年进入快速恢复与发展时期。

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就比1949年前的最高年份1936年还高出20%,提前完成战后经济恢复任务,年平均经济发展速度约为21.1%。

这主要表明(  )

A.我国的经济基础差,发展潜力大

B.人民群众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C.国家采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D.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了发挥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从1950年到1952年,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党和政府致力于国民经济的恢复,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2.(2017·华中师大附中模拟)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  )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

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

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

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

解析 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8·山西五校联考)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  )

重工业类

数量(个)

轻工业类

数量(个)

黑色冶金(钢铁)工业

15

纺织工业

53

有色金属工业

31

食品工业

34

电力工业

113

医药工业

4

煤矿工业

194

造纸工业

10

石油工业

13

其他轻工业

7

其他重

工业

建筑材料工业

21

机械工业

157

木材工业

6

化学工业

36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

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

D.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

解析 据材料数据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8·山西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  )

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

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

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

解析 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项错误;从企业的空间分布中,不难看出,将民用和军用企业布置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东南地区工业体系完善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8·广东清远模拟)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

“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鉴于此,政府开展了(  )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解析 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实施的,且未改变分散经营方式,故A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从农民私有到公有的转变,为工业化建设集中提供原料,故B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为迅速过渡到共产主义而实行的“一大二公”的冒进运动,故C错误;“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出现的“左”倾错误,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答案 B

6.(2017·湖北武汉高三调研)1956年,中共领导人展开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刘少奇指出,“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我看不可怕,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补充嘛!

”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深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B.尚未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C.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灵活务实

D.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解析 “我们国家有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表明中国打破对斯大林模式单一公有制的迷信,是独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灵活务实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8·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

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

这说明(  )

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

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D.科学实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经济。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导致了所谓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的出现,反映了农业体制变化催生了“大跃进”,选项B符合题意,正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而不是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本身正确,但不能揭示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是对材料的曲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 B

8.(2018·湖南衡阳模拟)1961年1月18日,在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式上,毛泽东说:

“今年不搞两本账了,就是一本账,决不要层层加码,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

”毛泽东的讲话(  )

A.旨在解决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B.意味着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解析 1960年国家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决不要层层加码”体现出调整“大跃进”中制定高指标的做法,有利于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答案 C

9.(2018·山东潍坊模拟)1961年6月,商业部和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小商小贩问题座谈会,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让其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

这说明(  )

A.中央政府下决心要割掉资本主义尾巴

B.个体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组成部分

C.对个体商贩的社会主义改造步子过快

D.党和政府要鼓励私营经济的稳步发展

解析 材料“决定把此前并入国营与公私合营企业的小商小贩清理出去,让其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说明之前对个体商贩的改造速度过快,还存在问题,所以要“重新组织合作商店与合作小组”,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8·辽宁沈阳质监)1980年,由杜润生起草的中央75号文件中,有这样一段表述:

“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集体经济比较稳定,生产有所发展……就不要搞包产到户。

”这反映了(  )

A.中央内部对农村改革存在争论

B.农民尚未开始包产到户的实践

C.“左”倾错误依然占统治地位

D.包产到户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答案 A

11.(2017·山西太原模拟)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

这反映出(  )

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 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

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 D.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

解析 根据材料“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表明人们的思想还没有从旧有的集体经济观念下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答案 D

12.(2018·江西南昌模拟)农村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果,连续几年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但也出现了卖粮难以及收购粮食“打白条”问题,被认为是“超常规发展”带来“低水平过剩”。

这反映了当时(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失去活力

B.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滞后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农业生产大丰收,因此并未失去活力,故A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发展乡镇企业的信息,故B错误;根据材料中“也出现了卖粮难以及收购粮食‘打白条’问题”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之初仍存在计划体制的影子,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故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D错误。

答案 C

13.(2017·安徽淮南模拟)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

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

但1992年他们说:

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

这说明(  )

A.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

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

解析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思想解放改革开放,并非经济体制之争,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1992年”,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深刻回答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简政放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2018·安徽皖南八校模拟)据1985年北京青年经济学会对429家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1984年这些企业的平均自销率(即自销产量占全部销售产量的比率)为30.08%,而1985年1~6月升到了43.8%。

这些变化说明(  )

A.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取得成效

B.工业企业的自主权日益扩大

C.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废止

D.对外开放程度逐步得到加强

解析 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1984年与1985年自销产量比重不断增加,更能说明企业的自主权在不断扩大,故B正确;国有工业企业改制在90年代之后,时间与题干不符,故A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改革处于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不可能废除,故C错误;材料论述对内改革,不是对外开放,故D错误。

答案 B

15.(2018·河北唐山模拟)1984年初,邓小平为深圳特区题词: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全新时期。

此后中国开始(  )

A.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开放沿海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C.着手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全球化进程

解析 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84年,在大型国有企业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B项正确;我国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D项错误。

答案 B

16.(2018·四川雅安调研)下表反映了1982~1990年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情况。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出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

工业品%

1982

45

55

1986

36

64

1990

26

74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82~1990年,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品比重上升,这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使企业活力增强,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有关,故C正确。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农村经济体制,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在199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故D项错误。

答案 C

17.(2017·山西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经历了1980~1991年的复兴和起步时期,1992~1999年的扩容和成长时期,2000年至今的规范和发展时期。

这种发展(  )

A.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完全同步

B.旨在推进国企股份制改革

C.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步调一致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解析 1980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1992年处于改革开放深化期,2000年至今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与发展,与材料基本吻合,可见股市的发展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故D正确。

答案 D

18.(2018·山东临沂模拟)在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国营企业”的提法被“国有企业”取代。

这一修改表明(  )

A.大锅饭的分配体制被打破

B.企业的法人实体地位提高

C.公有制经济地位大幅降低

D.企业产权拥有者发生转变

解析 1984年国营企业改革说明已经打破大锅饭的分配体制,故A项错误;国营到国有是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表明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B项正确;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的基础都是公有制,故C项错误;企业产权拥有者仍然是国家,故D项错误。

答案 B

19.(2017·山东潍坊模拟)下表摘自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年),其变化趋势反映了(  )

A.产业结构的调整B.发展方式的改变

C.企业性质的变化D.经济体制的变化

解析 图表反映了国家投资比重呈下降趋势,非国家投资比重迅速上升,并成为投资主体。

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特点,这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国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和民间资本投资国有企业等有关,反映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2018·广东肇庆调研)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它(  )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骤

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1题20分,第22题18分,第23题12分,共计50分)

21.(2018·河北衡水调研)(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53年起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中国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上开始步入了工业化的初创阶段,从而在中国现代化发展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其突出的特点是实施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战略,依靠国家的整体力量启动工业化进程,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此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摘自石建国《建国初期中国工业化道路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述评》

材料二 1979~1981年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百分比的变化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79年

26.6

32.1

41.3

1980年

27.2

34.3

38.5

1981年

28.8

36.7

34.5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9年后国民经济比例发展的趋向。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趋向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12分)

解析 第

(1)问,从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重工业的地位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2)问第一小问,结合表中数据分析趋向;第二小问,从国民经济农轻重各项经济指标不断调整且日趋合理的角度分析。

答案 

(1)原因:

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工业体系的基础;加强国防建设急需重工业的发展;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

(8分)

(2)趋向:

农业和轻工业比重上升;重工业比重下降;国民经济发展比例趋向平衡。

(6分)

影响:

保证了消费市场的商品供应;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6分)

22.(2017·河南商丘模拟)(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

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

……“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

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

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10分)

答案 

(1)问题:

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2分)

原因:

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6分)

(2)特点:

60年代:

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

(2分)

改革开放后:

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2分)

影响:

60年代: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2分)

改革开放后:

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

(4分)

23.(2018·宁夏银川一中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

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

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

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

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12分)

解析 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近现代历史知识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如: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

要求:

观点指向明确,能够引用具体史实,支持观点,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改革不得当,中国社会发展成巨大的反对清王朝的力量,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2分)

论述:

二十世纪初(《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推行一系列新政与预备立宪。

清政府所做的一切努力差不多都与它的初衷相反,新学堂的学生反叛政府;振兴商务使民族资产阶级日渐成长;“皇族内阁”的出现,使立宪派对清政府彻底绝望,他们转而同情革命,使革命形势更趋成熟;当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最终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10分)

示例二:

 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得当。

(2分)

论述:

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给人民、国家带来严重灾难,1978年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得当,纠正“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强国。

(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