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期末重难点集训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探究题精编精练附答案.docx
《高频考点期末重难点集训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探究题精编精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频考点期末重难点集训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探究题精编精练附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频考点期末重难点集训九上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探究题精编精练附答案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探究题精选
1.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由甲、乙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甲同学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阅资料】CaCl2、NaCl的溶液呈中性,Na2CO3溶液呈(填“酸”或“碱”)性.
【实验探究一】确定甲、乙同学上述实验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
(2)取甲所得溶液少许,加入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甲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3)取乙所得溶液少许,加入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乙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写化学式).
【实验探究二】
(4)甲、乙同学把上述实验所得溶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气泡,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该白色沉淀是(写化学式).
【讨论交流】丙同学提出:
若将上述废缸中物质取出,过滤,所得滤液中含有哪些物质呢?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一定含有NaCl,可能含有CaCl2、盐酸和Na2CO3中的部分物质.
【实验探究三】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可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归纳总结】该滤液中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写化学式).
【解答】
(1)Ca(OH)2+2HCl=CaCl2+2H2O;碱;
(2)CaCl2和HCl;(3)NaCl和Na2CO3;(4)CaCO3;【归纳总结】Na2CO3.
2.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1)写出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
(2)写出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
NaCl;乙同学猜想:
NaCl、CaCl2;
丙同学猜想:
NaCl、CaCl2、HCl;你的猜想:
.
【交流讨论】
你认为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答案为:
(1)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2)Ca(OH)2+2HCl═CaCl2+2H2O;(3)B、C;
【提出猜想】NaCl、Na2CO3;
【交流讨论】①丙,白色沉淀是CaCO3,能与盐酸反应,二者不能共存.
【设计实验】:
无色酚酞试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3.某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未看到明显的现象。
部分同学产生疑问:
酸和碱到底能否发生反应?
(1)该小组同学又重做上述实验,其实验如下:
(2)同学们对
(1)实验后溶液中的溶质组成展开探究,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
只有NaCl;猜想二:
有NaCl和NaOH;猜想三:
有NaCl和HCl;
你认为猜想______不合理。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完成了下面的实验得出了余下两种猜想的结论,请你在横线上填写小明加入的符合要求的药品。
答案为:
(1)红
(2)二,若有氢氧化钠则溶液不会变成无色(3)锌粒(或铁、碳酸钙、氢氧化铜)
4.为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一瓶久置出现变质硬化的氢氧化钙固体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测定样品中含有的变质固体(以下用R表示)的质量分数。
取3克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钙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测量生成气体的体积(气体不溶于植物油),从而计算出样品中R的质量,便可求出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
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如图1所示。
(1)将稀盐酸滴入样品中,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量筒内进入水的体积如图2所示,已知在该实验条件下,生成气体的密度为2g/L,通过计算,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3)上述图1所示实验装置和相关试剂,用来实验测定样品中R的质量分数是比较粗略的,请简要说明测定数据存在误差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个)。
答案:
(1)CaCO3+2HCl=CaCl2+H2O+CO2↑
(2)25%
(3)盐酸具有挥发性,产生的气体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导管中残留一些水未排入量筒等
5.某次实验中,某同学在3毫升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钙溶液后,没有观察到红褐色沉淀。
什么原因导致没有沉淀出现呢?
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建立猜想:
猜想1,可能是氯化铁溶液呈酸性。
猜想2,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变质,导致溶液没有碱性。
(1)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猜想:
。
(2)该同学想利用实验室的相关药品来验证猜想2,请你帮他完成实验设计,并描述预期的实验现象 。
(3)经过相关实验验证,发现氢氧化钙溶液没变质,且猜想1正确。
由此得出结论:
氢氧化钙先与酸性的氯化铁溶液反应,所以没有沉淀生成。
据此,在该同学的实验中,你认为如何操作可以得到预期的实验现象: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写出一种方法即可)。
答案:
(1)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太小
(2)实验设计是:
取氢氧化钙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预期的实验现象:
有气泡生成。
(3)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6.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探究氢氧化钾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反思与拓展】
①某同学认为实验三的结论不正确。
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借助于酸碱指示剂,通过明显的现象证明氢氧化钾能与硫酸发生反应。
简述他的实验方案:
(写出操作方法和现象)。
②对于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检验有新物质生成或检验 的方法来证明物质间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
实验一溶液变浑浊,生成蓝色沉淀;
实验二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实验反思与拓展】
①取适量氢氧化钾溶液于一支干净的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然后逐滴滴加稀硫酸,直至溶液变成无色,证明氢氧化钾和硫酸发生了反应;
②某种反应物消失或减少
7.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
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再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回答: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_______(填化学式)和水。
(2)解释步骤②中“风哨振动鸣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时C、D中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
a%_____b%(选填“>”“=”或“<”)。
答案:
(1)Na2CO3
(2)B中CO2气体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装置内气压下降,小于外部气压,气流从风哨进入(3)>
8、“五一”节后,小红返回了学校,当她来到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由此便激发了她的探究欲望.
【提出问题】这瓶NaOH溶液一定变质了,其变质的程度如何呢?
【猜想与假设】小红的猜想:
NaOH溶液部分变质.
你的不同猜想:
.
【收集资料】小红知道,NaOH敞口放置会变质的原因是NaOH与空气中的CO2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实验探究】小红设计如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根据表中内容填写小红实验时的现象.
假设你的猜想正确,并按小红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则你观察到的现象是③;④.
【实验反思】保存NaOH溶液的方法是.
答案为:
NaOH溶液全部变质;
【收集资料】2NaOH+CO2=Na2CO3+H2O;
【实验探究】:
①产生白色沉淀;②酚酞试液变红;③产生白色沉淀; ④酚酞试液不变色,无明显现象;
【实验反思】:
密封保存.
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于是对该粉末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
猜想二:
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猜想三:
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做出猜想三的理由是.
【实验验证】请你参与探究,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联想与启示】氢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因此,必须保存.
答案为:
【猜想与假设】:
碳酸钙;粉末全部变质
【实验验证】:
(1)稀盐酸;
(2)滤液;酚酞溶液变红;氢氧化钙;
Ca(OH)2+CO2=CaCO3↓+H2O;密封
10、Ca(OH)2变质得到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
李琳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来测定CaCO3的含量,她用气密性良好的装置装上药品并通一会儿氮气后关闭止水夹,再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提示:
碱石灰(可以吸收CO2和H2O)浓硫酸均足量,稀盐酸不考虑其挥发性。
(1)通人N2的原因之一是 N2的化学性质(填活泼或者不活泼)。
(2)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浓硫酸的作用是。
(4)测定CaCO3的含量需要测定两个物理量,其中一个物理量为样品的质量。
①另一个物理量为( 填序号)。
A、滴下的稀盐酸质量B、反应前后乙装置增加的质量
C、反应前后丙装置增加的质量 D、反应前后丁装置增加的质量
②若去掉丁装置,测得CaCO3含量(填 “偏高”、“偏低”或“不变" )。
③甲装置中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再通人一会儿N2的目的是。
答案:
(1)不活泼
(2)Ca(OH)2+2HCl=CaCl2+2H2O
(3)干燥二氧化碳(或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4)①C②偏高③排出甲、乙装置及连接导管中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其被丙装置内碱石灰吸收,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11、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添加酸碱指示剂。
某同学从烧杯中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试管中溶液不变色。
于是针对此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科学探究。
(1)猜想与假设:
猜想一:
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
猜想二:
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
猜想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觉得猜想一不正确,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并进行实验:
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答案:
(1)反应后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①<
②
12、现有一瓶无色溶液,溶质可能是KOH、K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兴趣小组对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K2CO3与Na2CO3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K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设计并进行实验
【评价反思】甲同学提出操作
(1)加入的CaCl2溶液必须过量,其目的是证明K2CO3存在的同时还要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KOH和K2CO3的混合溶液敞口久置后可能变成K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实验探究】有白色沉淀生成KOH
【评价反思】除去K2CO3
【拓展应用】CO2+2KOH=K2CO3+H2O
13、许多化学变化没有明显实验现象,因而很难确定物质间是否发生了反应。
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的反应判断其是否发生,一般有两种思路:
①证明反应物少了;②证明生成了新物质。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验证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1)如图甲,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浓NaOH溶液,盖上瓶盖振荡,矿泉水瓶会变瘪。
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从而证明了
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2)若换用如图乙装置和给定的实验药品验证氧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同时验证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请写出具体实验操作及预期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产生白色沉淀
(2)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注入锥形瓶中,立即关闭活塞;打开K1,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A中产生大量气泡,证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打开K2,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进入B中的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证明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稀盐酸反应。
14.为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某化学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1)A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C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2)将反应后D、E试管中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观察到烧杯中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
将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
NaCl
猜想二:
NaCl和CaCl2
猜想三:
______________
猜想四:
NaCl、Ca(OH)2和HCl
【设计实验】请完成实验报告。
【迁移拓展】稀盐酸、稀硫酸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
答案:
(1)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2)Fe2O3+ 6HCl=2FeCl3+ 3H2O(3)NaCl和Na2CO3
(4)无沉淀产生(5)稀盐酸(或稀硫酸)(6)产生气泡(7)氢离子(或H+)
15、某同学发现,上个月实验用过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忘了盖瓶盖,对该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猜想与假设】
猜想
(1):
该溶液没有变质
猜想
(2):
该溶液全部变质
猜想(3):
该溶液部分变质
【方案讨论】
为了验证猜想
(2)或猜想(3),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提出如下方案:
甲:
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若酚酞变红,则猜想(3)成立,否则猜想
(2)成立,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不行,原因是.
乙:
先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OH)2,再滴入酚酞,根据现象不同来判断猜想
(2)或猜想(3)成立.同学们认为此方案也不行,原因是.
丙:
先向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2,再滴入酚酞,根据现象不同来判断猜想
(2)或猜想(3)成立,同学们通过分析认为此方案可行.
【实验验证】
【反思与交流】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所以要保存.
答案为:
【方案讨论】甲:
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变红
乙:
因为加Ba(OH)2,引入OH-,不能检验是否有NaOH
【实验验证】①:
稀盐酸;
(1)
②:
白色沉淀产生,上层清液不变红;
(2)
【反思与交流】密封
16、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
猜想一:
硫酸钠
猜想二:
硫酸钠、碳酸氢钠
猜想三:
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如表实验现象中的空格。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
(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的操作错误是 。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 。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与上述实验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答案: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实验探究】无气泡产生有气泡产生
【评价反思】
(1)C实验中将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液
(2)氯化钡与硫酸钠也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总结提高】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反应后的溶液,若氧化铜溶解,溶液变蓝,则猜想三正确。
17、小李将实验剩余的FeCl3溶液倒入含有H2O2的废液缸,立即产生大量的无色气泡。
(1)小李根据组成的元素猜测,无色气体可能是H2、O2、HCl、Cl2中的一种或多种。
【查阅资料】1、Cl2是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FeCl3在水中解离出Fe3+、Cl-
根据资料,小李可排除的气体为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一】为进一步验证该气体成分,他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收集满该气体的小试管中,只观察到木条燃得更旺,则该气体一定含________。
(2)小李认为上诉过程中FeCl3溶液作了H2O2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二】为了进一步探究哪种离子起催化作用,他做了下图所示的对比实验。
若要证明FeCl3溶液中的Fe3+对H2O2分解起催化作用,除观察到试管c中无明显现象外,还需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
(3)小王同学认为由此得出“FeCl3溶液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不严谨,还需要补充实验来进一步探究,他们又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三】
X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得出结论】要证明FeCl3溶液作H2O2分解的催化剂,须满足一下两个方面的条件:
①从定性角度需观察到________(填序号)的现象。
A、实验一B、实验二C、实验三
②从定量角度需得到的关系式为m1=____________(用m2和m3表示)。
答案:
(1)Cl2、O2
(2)试管a中产生气泡,试管b中无明显现象(3)NaOH、BC、2m2+2m3
18、某化学课堂正在进行,以下是教学片断。
请你参与他们的学习并完成相关任务。
【演示实验】老师按如图所示连接好装置,加入NaHCO3粉末,点燃酒精灯,对试管预热后集中加热,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CO2。
继续加热至无气体产生后撤出导管,熄灭酒精灯。
【问题提出】实验后,同学们对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粉末产生了兴趣:
剩余粉末由什么物质组成?
【猜想假设】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对固体粉末作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
NaOH;猜想二:
NaOH和Na2CO3;猜想三:
Na2CO3。
【实验探究】
【评价交流】小华认为步骤二也可以用MgSO4代替MgCl2,大家不同意他的观点,理由是 。
【拓展延伸】请你总结上述实验成果,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方案一: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步骤一:
溶液变浑浊,有白色沉淀生成;
【评价交流】MgSO4能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影响氢氧根离子的检验
【拓展延伸】2NaHCO3△Na2CO3+H2O+CO2↑
19、在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探究一:
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1)【提出猜想】该组同学认为M溶液的溶质有两种可能:
①是,②是CaCl2.
【收集资料】CaCl2水溶液呈中性.
(2)【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探究二:
过滤后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
猜想一:
NaOH和Na2CO3;猜想二:
;猜想三:
NaOH.
(5)【反思与拓展】
①为防止标签被腐蚀而破损,倾倒液体时 .
②在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时,除考虑可溶性的生成物,还应考虑.
答案:
探究一:
(1)氢氧化钙;
(2)酚酞;
探究二:
NaOH和Ca(OH)2;(3)否(4)Na2CO3;若A中没有沉淀,B中产生沉淀
(5)标签向着手心;反应的程度
20、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A中盛有稀硫酸,B中盛有碳酸钠固体,C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1】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明显鼓起,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有明显变瘪。
实验1没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加入药品进行实验2。
【实验2】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方的导管口处,木条熄灭。
上述实验操作的目的是 。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的操作及现象是 。
写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排出装置中的空气,检验生成的气体;关闭K2,打开K1,气球膨胀后打开K2,关闭K1,气球缩小;2NaOH+CO2=Na2CO3+H2O
21、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两瓶无色溶液,分别是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硫酸。
为了鉴别它们设计如下鉴别方法:
先把两瓶溶液分别贴上标签A、B,然后进行实验。
化学小组同学对方法2进一步探究,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溶液C和溶液D混合,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1)若有气泡产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有沉淀产生,通过现象可推出溶液C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
(3)若无明显现象,混合物E中所含溶质种类最多时,写出所有溶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答案:
氢氧化钡、硫酸
(1)H2SO4+Na2CO3=Na2SO4+CO2↑+H2O
(2)NaOH、Ba(OH)2
(3)NaOH、Na2CO3、Na2SO4
22、将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混合后,过滤反应的混合物.某研究小组的同学们欲探究滤液中溶质的组成.请你一同参与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请你写出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猜想】
猜想1:
滤液中溶质是NaCl;
猜想2:
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填化学式)的混合物;
猜想3:
滤液中溶质是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无明显现象.同学们认为猜想不成立.
(2)另取少量滤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若有(填实验现象)证明猜想2成立.
【问题讨论】
(1)甲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硫酸钠溶液.你认为甲同学(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乙同学认为要证明猜想2成立也可以改用硝酸银溶液.你认为乙同学(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答案为:
【查阅资料】:
Na2CO3+BaCl2═BaCO3↓+2NaCl;
【提出猜想】:
BaCl2
【实验探究】:
(1)3;
(2)白色沉淀生成;
【问题讨论】:
(1)能;
(1)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