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1670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docx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最新

  课题研究方案范文10篇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人类迈入了新的世纪。

新的世纪是一个人文价值逐步走向趋同的世纪,是一个对人确立尊严,尊重生命、尊重个性、个性自由、个体自律的世纪。

新的世纪对教育教学提出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精神、合作精神”等要求,提出了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发展性”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的呼唤。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同学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议同学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同学的学习需要”等要求。

《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规范(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

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同学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3、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正努力改变同学的学习方式,改变目前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现状,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目标,促进同学积极学习、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目的。

4、小同学语文学习的特点。

小同学活泼好动,语文学习的资料形象生动。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引导他们亲临实践,在亲历中生成“真切体验”,发生个性化见解,使课堂洋溢人文气息,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1)体验是亲身经历、联系自身的体味。

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和独特性,是通过同学自身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

它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2)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强调让同学亲历语文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从而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人对外界的认识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发明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发明、发明和发现。

"2、苏霍姆林斯基的"胜利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胜利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

"……他强调让每一个同学都体验到胜利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溢兴趣。

3、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沛发展,是人格的发展,是自我的发展。

它是以同学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诱发同学自主探究、主动求知。

4、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同学必需主动“投入学习”。

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无用知识”。

同学必需在情境脉络下与问题互动才干真正理解。

同学必需积极建构意义,通过内在对话与考虑过程,与他人互动,来理解脉络与解决问题。

  四、主要研究目标和主要框架

  

(一)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逐步改变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同学体验不够、感悟不深、个性解读文天性力不强的现状。

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为同学设立各种全过程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引领同学通过听、说、读、写、思、查、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胜利”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情商,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树立较强的学习、实践、创新的自信心,引领同学“积极的发现、建构、发明意义”,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被引导的发明”。

(二)主要框架子课题一: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

施彩萍

  2、主要合作者:

苏咏梅龚秋燕

  3、研究内容:

寻找识字教学与体验性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引领同学通过多种渠道体会汉字的构成方法,体验学习汉字的乐趣,提高识字能力。

子课题二: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

全柳芳

  2、主要合作者:

俞云芳杨闻艳3、研究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同学进入文本情境,通过多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同学深入体验感悟,读出个性化的理解,使课堂洋溢浓郁的“人文”气息。

子课题三: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1、负责人:

毛华芬

  2、主要合作者:

高叶芳瞿燕

  3、研究内容:

  在作文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同学联系生活,深入体验,把自身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口头、文字表达,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使同学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子课题四:

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实践研究1、负责人:

王晓君2、主要合作者:

仲怡新金虹霞针对小同学活泼好动的特点,结合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引领同学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增加知识、提高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一(5)班、一(6)班、一(7)班、二(3)班、三

(1)~(5)班、四

(1)班、五

(1)班、六(3)班。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8个班为实验班。

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

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同学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和其能力培养方法。

  3、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时总结研究效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中国-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xx年1月到20xx年11月2、具体步骤:

前期工作:

选择讨论,申报立项第一阶段:

20xx年1月至20xx年6月

(1)完成

  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

  

(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3)拟定若干研究子课题。

  (4)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5)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

20xx年7月至20xx年6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语文教学中同学体验性学习的战略。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获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和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同学体验性学习的进展情况。

  (4)20xx年上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和子课题优秀论文等形式展示效果。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

20xx年7月至20xx年12月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

20xx年1月至20xx年11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优秀论文,汇编优秀论文集。

  (4)观摩活动。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效果

  

(1)课题优秀论文集

  

(2)课题优秀课堂实录

  (3)同学体验性学习效果展示

  (4)课题汇报资料

  八、课题的组织管理

  一、课题名称:

《幼儿生源问题初探》

  二、问题的提出:

本园位置处于孟家沟村,前身为孟家沟小学,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幼儿园的性质为公立幼儿园,无论在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和教学物资等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幼儿园的生源现状却不甚如人意,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去了相对较远的孟家沟仁和小区里面的私立幼儿园。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幼儿教育,这对我们幼儿园的发展是个很好的机遇,但生源是幼儿园生存发展的根本,在有利的环境下,如何扩大幼儿园的生源,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幼儿园,提高幼儿园的知名度成了我们当务之急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一课题。

  三、研究对象:

幼儿园全体幼儿及其家长

  四、研究时间:

20xx年10月-20xx年6月

  五、研究方法:

以实验研究法为主,观察法、操作法、调查法、谈话法、文献法等方法为辅。

  六、研究的目的:

  

(一)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二)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我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演唱能力,提高音乐素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计划如下: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1、让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融入音乐游戏之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从一年级新生入学开始,注重在音乐课中教给学生音乐基础知识,寓枯燥无味的认“音符”、识“节奏”于音乐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知音乐旋律美,体验音乐的节奏美,开展与音符“交朋友”的活动,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

学习简谱七个音符时,让小学生给小音符起名字音符的数学名字是1234567,然而在音乐中则为doremifasollasi,我让学生每人动手做一个音符的头饰戴在头上,伴随欢快活泼的“找朋友”音乐去找自己的“朋友”,7个人为一组,交替进行。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让学生感受美好的声音,用“建设声音立交桥”的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如:

学生唱“和音”、“和弦”,通过循环呼吸保持音高,看手势进行音高变化,在一片融合美妙的和声中自我陶醉,真正体验声音之美。

  3、教会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

  在课堂上分别让学生试用大声、中声、小声等进行演唱,然后听老师、录音范唱等,通过分析辨别,学生找到并认定哪种唱法最好,去选择最美的声音。

具体途径是:

⑴学生从柔声、轻声开始学唱,逐步学会气息控制,头腔共鸣,使音色自然统一声音圆润、优美。

⑵加强音高音准训练,让学生体验不同速度、力度的歌唱所表达的音乐形象不同。

⑶教学生掌握歌曲的演唱情绪和学会处理歌曲。

⑷加强正确的吐字、咬字和美感的训练。

  二、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整体演唱水平

  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的延伸,它为孩子们发展音乐特长开拓了广阔的道路,并可在普遍提高音乐素质的同时培养尖子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性训练。

  1、发声练习和听音练耳相结合。

美妙的声音是从发声练习中获得的,而要唱好一首歌曲,这就需要听音练耳了。

那么应怎样训练呢?

⑴发声训练从长音开始让学生体验发音位置和发声技巧。

⑵听音练耳从小二度开始,边听边唱,培养学生心中音程概念。

比如:

  标准音A开始,升高或降低一个小二度,学生用“la”唱出来,再升高或降低一个大二度,学生先唱出来,然后再听琴校正,继续升高或降低一个大、小三度,以此类推至纯八度。

  2、指导学生看谱视唱,教给学生演唱方法。

在演唱一首歌曲之前,首先看歌曲的三要素,即调号、拍号和表情术语。

其次再看反复记号、装饰音及各种速度、力度记号和主要节奏型,然后才可以准确无误的演唱。

  3、进行和弦连接演唱,使学生准确把握声音的高低贯通。

  4、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培养学生有感情的唱歌。

帮助学生分析歌曲和掌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对于学生唱好歌曲是十分重要的。

  三、创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首先要保持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与热爱,引导孩子们亲近音乐,使他们有了解音乐的欲望,让他们从音乐中感受到大自然及周围熟悉的事物。

  在训练过程中,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地讲解一些比较专业的词语。

比如唱跳音、顿音时,气息很容易僵硬,我就启发他们想像肚子是一个皮球,要像拍皮球一样弹起来,孩子们都拍过皮球,一些同学很快能做好。

这样就能准确找到唱顿音、跳音灵活运用气息的方法了。

  孩子们的天性是好动而活泼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要及时调整内容;转换他们的兴奋点,这样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巩固了基础知识。

  总之,在研究训练童声合唱时,要把具有孩子特点的美的音质放在首位,指导孩子们用高音位的头部发声,寻找明亮集中的头腔共鸣。

  一、问题的提出

  处于世纪之初,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更为严俊的可能是道德危机的挑战。

当前,素质教育全国展开,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把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素质培养。

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就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民族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

教育系着社会的转型,科技的高速发展,民族复兴之大任。

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对我们产生重大的影响,由此产生的新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抉择。

在这种情况下,必将对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市教育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德育是核心”。

为了保证核心地位的确立,必须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开创新局面。

这种新局面不是从形式上、内容上的花样翻新,而是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来入手的。

德育实效性的高低来自于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而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运用的程度如何,取决于德育科研。

  我校1995-1997年期间,部分班级就德育的实效性方面进行过实验性尝试,首次编印《沙河中学学生手册》,形成了学生德育目标量化考核方案。

在此基础上,1997年秋季,全校性开展德育目标量化考核试验,学生德育目标和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量化,特别是1998年2月针对探索德育实效性修订了《沙河中学学生手册》,为了使我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有所突破,组织多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有丰富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和经验的书记、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及语文教师等,组成德育科研小组。

1998年5月19日确立《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课题,通过全校学生和部分兄弟学校部分班级学生的调查,分年级探讨德育实效性研究,着重从起始年级开始,选初20xx级1班(好班)和高20xx级2班(差班)对比,20xx级1班(好班)和高20xx级3班(差班)对比,在四个班级分别着重进行“道德品质培养”、“行为习惯训练”、“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辅导”。

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实验,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考虑社会对思想道德的要求的层次结构,恰当确定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从点滴开始,重实际效果,真正打好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

但由于人员变动(有的主研人员退休、调动)等原因,一直没有正常开展研究。

现经天城教研室同意,继续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思考

  

(一)社会实践与拓宽德育途径

  社会实践这一德育途径是沟通校内校外、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它能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学生接受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这是德育的失误之一。

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

组织社会实践要求教育者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严密设计方案,明确活动目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让社会实践扎实、有效的发挥其德育功能。

  

(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可能的德育内容

  近几年,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却是比较薄弱的。

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

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

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

由此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内容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及学生品德发展、年龄特征选择基本的、系统的内容进行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

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消费观念、权利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怎样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取得实效的保证,学校应在选择内容时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学生品德实际,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因为学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是传播现代科学与现代文明的殿堂,学校德育理应加强对学生三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把握人生的方向。

  (三)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增强师生双向沟通,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是德育的原则,德育在这方面是薄弱环节,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初、高中学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

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

而教师缺乏对学生的真正了解,教育缺乏针对性。

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来组织德育工作才会有实效。

教师既要考虑儿童品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又要考虑品德发展的关键期、成熟期,以采取合理措施,促其质变或飞跃,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如高中阶段是学生由幼稚状态发展为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因此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

目前高中教育往往是高考硬目标冲击德育软任务,使学生对学校德育效果的评价明显低,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研究证明:

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需要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

  (四)学生主体参与德育方式

  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学生们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内容和方式;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式的教育。

而我们的德育,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主,没能考虑到学生的主体需要。

尽管“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呼声很高,但真正落实并不到位,人们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仅限于智育,还没有包括道德发展的主体性。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使得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是“等待加工的产品”。

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

其实成人的成熟与经验,只能具有辅导与指导性,但绝不能代替儿童来做决定,学生有自己的道德选择和接受道德的权利。

因此,要取得实效,首先应解决的根本不是方法、内容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

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向上的精神,这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即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学校德育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才有实效。

  (五)努力提高教师德育素质

  提高教师德育素质,是搞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的根本保证。

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其规律,寻找新方案,就非常需要教师具有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既要勇于实践,又要积极参与科研,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增强德育实效。

心理诊断与辅导也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

  三、研究内容

  德育研究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但任何教育研究离不开对学生、教师、学校的研究,离不开对操作过程的研究,更离不开对未来适应性的研究。

这些都是研究确保德育实效性的最重要的研究。

  

(一)、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德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品德的完善、人格的升华。

所以,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应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

但是,以往的德育工作,由于受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较强调学生是教育对象的一面,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是简单地把学生作受教育者进行灌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没有主动参与的需求,久而久之,势必使学生的主体意识淡化。

未来社会的发展靠有主体精神和创造才能的人去实现。

因此,我们主张把德育活动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求得一种主动的发展,确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当然,主体作用发挥对象,不应仅仅是那些学生干部或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应是全体学生。

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取得最大的实效。

  

(二)、研究教师,不断加强师德建设

  抓好学生的德育必须先抓好师德。

我们感到:

学生的德育要载体,而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教师的人格。

德育的最大效果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因为其中教育的痕迹最少,学生最易接受,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以校为本,研究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和学校德育途径

  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大举措,目的是使学校德育工作走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化、制度化、序列化、科学化的轨道。

我们认为,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要坚持以校为本,重要视探讨研究每所学校德育的个性和特色,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存在于一个个具体的个性之中,只有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尊重学校德育工作的自主权,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才能调动学校德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从这个意义看,德育观念的转变更是一种哲学观的转变。

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逻辑起点。

以校为本制订整体规划必须以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和学校所在社区实际为出发点,遵循青少年身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心理特点及性别差异,构建不同的德育网络体系,力求使整体规划具有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四)、研究操作,注重教育活动过程的优化

  德育贵在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学校德育工作不应是运动式的,也不能只满足于搞几项大型的活动,更不应该只是形式上、内容上的新花样。

德育工作要讲求实效,而德育工作的实效来自于操作的优化。

从实践中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操作方案,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四、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在课题组各主研和参研人员制订初步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课题组制定实施方案并设计评价指标和问卷调查的题目。

准备实验课。

  

(二).实施阶段:

  1、问卷调查(前测):

20xx年9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访谈对象为全校教师和学生。

测试后进行统计检验。

  2、实施方案确立:

20xx年10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确立方案。

  3、实验实施阶段:

20xx年11月到20xx年12月,时间二年(两个学年)。

实验对象选:

沙河中学高20xx级和初20xx级。

  4、问卷调查(后测):

20xx年9月进行,并进行统计检验。

  (三).总结阶段:

  20xx年9月到12月据前测和后测的结果,分析、统计形成实验报告。

  五、成果预测

  我们进行德育实效性研究预期目标和成果:

  

(一)对学校德育途径①个别教育;②班会;③社会实践;④大型教育活动;⑤课外活动;⑥政治课;⑦各科教学渗透;⑧团队会进行探讨,完善的理顺德育发展思路。

  

(二)对学校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人生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