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1465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福建省永泰三中届高三九月份测试试题解析版

福建省永泰三中2019届高三九月份测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

90分范围:

古代史+近代史+选修1)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封邦建国,众星拱月

B.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C.礼崩乐坏,等级不存

D.宗法破坏,贵族内讧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基本的史学素养,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郑伯弟段作乱”、“卫弑其君桓公”、“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这四段史料都表明贵族集团中的以下犯上,表明此时宗法制的破坏,贵族内讧,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材料信息;材料未体现王室衰微,诸侯兼并,B项排除;C项等级不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2.从某种程度上说,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

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持关系,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

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

这说明在周代

A.诸侯拥有了与周天子同等的权利与义务

B.以分封制作为政治统治的核心

C.以宗法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

D.中央集权的体制已经初具规模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周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这说明诸侯与周天子并不是同等的权利与义务,故A错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属于宗法制的内容,不是分封制,故B错误;材料“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

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反映了周代形成了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故C正确;周代并未形成中央集权的体制,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

自天下大宗天子以下,逐次分出小家”,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宗法制的特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和史实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

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

按劳取酬。

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这表明在秦汉时期,爵级仍以出身为基础,表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A项正确;官僚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郡县制的设立,B项错误;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材料不是表明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贵族政治,是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一种统治形式,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4.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救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

这说明

A.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民主化

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C.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

D.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

【答案】D

【解析】

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材料中魏征对于中书省的政令进行否决,说你门下省的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故D项正确;古代君主专制属于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古代最高决策者是皇帝,故B项错误;皇帝属于专制并不会阻止皇帝独断,故C项错误。

5.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时间

事件

隋大业元年

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

唐初

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

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及以后

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武则天时期

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

唐玄宗时期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

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隋大业元年创立进士科,并不能说明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故A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反映读书人思想被科举制禁锢,故B错误;“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这一结论,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从隋朝到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完善,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表格的关键信息“始创进士科……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首创武举科……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前中期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洪武八年(1375年)“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

《明史·食货五》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两浙之民重钱轻钞,多行折使”

《洪武实录》

宜德十年(1435年)“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

《明史·食货五》

宜德十一年(1436年)“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

《正统实录》

A.民众赋役不断增加B.白银渐趋货币化

C.政府强化经济调控D.纸币退出了市场

【答案】B

【解析】

材料并未涉及赋役问题,故A项错误;明初“禁民间不得以金银货物交易,违者罪之”,到明中期“户部言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于浙江、江西、湖广、南直隶等不通舟楫之处,各随土产、折收布绢白金,赴京充俸”,说明白银渐趋货币化,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货币的变化,政府强化经济调控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白银货币化不能说明纸币退出了市场,故D项错误。

7.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答案】C

【解析】

图一反映的是宋朝理学的发展,图二反映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了传统儒学的发展演变过程,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图二,排除;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是在唐宋时期,不符合图二,故B项排除;两幅图都是儒学的发展,都没有体现出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排除。

8.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

“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

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人物的恩惠更大。

”对该项发明阐述最准确的是

A.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炸毁了封建骑士阶层

C.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D.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蔡侯”是指东汉时期蔡伦,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西方文明整个进程”以及欧洲文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

A是指南针发明的作用。

B是火药发明的作用。

推动工业革命开展是蒸汽机发明,故C项错误。

9.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

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古希腊公民的范围由贵族或具备一定财产资格的人到下层平民再到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这说明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公民的范围问题,没有体现直接民主的等级色彩,故C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公民范围的扩大,而不是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故D错误。

故选B。

10.罗马共和国晚期,程式诉讼逐渐成为主要诉讼形式。

程式内容包括案情要点和审判原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

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法

A.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

B.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

C.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摒弃了原来法律诉讼中的严格用语、姿势、动作等形式,只需说明情况和建议并最终根据情况做出判决”,这体现了罗马法根据实际情况来审理案件,表明从注重形式到灵活实用,B项正确;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材料未体现,排除A;万民法是适用于所有罗马统治下的公民的法律,材料未体现,排除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材料未体现,D项排除。

故选B。

1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

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这反映了

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主张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思想解放运动;宗教改革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两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运动,反映了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A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B排除。

材料表明的是两个运动的进步性,不是局限,C错误。

D项是现象,不是反映的本质,排除。

故选A。

12.有学者认为,英国“光荣革命”并非想象中那么平和,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迅速波及英伦三岛,这是革命得以成功的保证。

这实际上说明“光荣革命”

A.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B.使议会成为唯一权力机构

C.暴力剥夺了国王的行政权

D.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材料“成千上万民众发动起的暴力行动和他们对詹姆士二世的反叛浪潮”反映了光荣革命有大量民众的参与,说明光荣革命具有比较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材料未涉及议会的地位和权力,故B错误;光荣革命是不流血的革命,不是“暴力剥夺国王的行政权”,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A。

13.巴黎公社共有86名委员,其中工人约30名,其余是新闻记者、职员、教师和医生。

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一直尽心尽力为这个200万人口的城市提供公共服务。

他们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

由此可见,巴黎公社

A.践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B.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C.真正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D.具有鲜明的民主性

【答案】D

【解析】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表现为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这不符合材料“公社委员们之间虽然有政治分歧,但没有权力斗争”,故A错误;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巴黎公社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故B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不能体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故C错误;材料“虽然有政治分歧……尽心尽力……也能达成共识,实行一些进步的和民主的政策”体现了巴黎公社的进步性与民主性,故D正确。

故选D。

14.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较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主要是因为

A.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D.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觉醒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促进了民众觉醒,从而使更多的阶层参与到五四运动之中去,故D项正确;A项是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群众基础的表现,排除;B项是五四运动的影响,排除;中共成立的时间是1921年,故C项排除。

15.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人谈到政权性质时指出:

“我们的政府不但代表了工农的利益,同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

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促使这一改变的原因是

A.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B.中共成功实现战略转移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国民党的国内政策转变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时间“1935年12月”,可知中共领导人之所以把正确的性质改变为人民共和国,主要是因为此时的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中日的民族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故进行了调整,C项符合题意;西安事变是1936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中共成功实现战略转移是长征,同材料无关,排除B;此时国民党的国内政策仍未改变,D项错误。

故选C。

16.1940年7月,毛泽东斩钉截铁地指出:

“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有团结到底,才能抗战到底。

”毛泽东意在强调

A.维护发展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B.抗战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C.抗战胜利能增强民族自尊心

D.正义战争定能得到国际援助

【答案】A

【解析】

题干中毛泽东的话是说团结和抗战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因为有要抗战到底的目标,所以要团结到底,因而保持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必要的和必须的,故选A;B不能完整表达材料原意,故排除B;CD与题目主旨无关,故排除。

17.近代实业家张謇认为:

“棉之始,农之事;棉之终,商之事:

其中则工之事。

”在实践中,大生纱厂通过为土布业提供优质机纱而获利丰厚。

由此可见,张謇的实业之路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是

A.重视农工商业的互动发展

B.采用新技术发展机器织布业

C.以改造小农经济为着力点

D.以抵御外国商品倾销为目的

【答案】A

【解析】

材料“棉之始,农之事;棉之终,商之事:

其中则工之事。

”“为土布业提供优质机纱”体现出张謇重视农业、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为土布业提供优质机纱”说明并不是采用新技术发展机器织布业,故B项错误;张謇的着力点是发展近代工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外国商品倾销的抵抗,故D项错误。

18.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

这说明长征

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答案】C

【解析】

从地缘政治的原理来看,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闹革命,势必与同样地处长江中下游流域而且具有实力优势的蒋介石集团产生直接的地缘冲突,从而形成不共戴天的敌对关系,无论外患如何严重,蒋介石都不会放弃剿共。

经过长征之后,共产党和红军不自觉地实现了从南方到北方的转变,局面为之大变:

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故C正确;A表述错误;B夸大了长征对国共走向合作的作用,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9.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

第一场考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

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

这次考试

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了人才基础

【答案】B

【解析】

根据1904年科举考试的内容可知,说明科举制已从古代选士考试制度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型,这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的结果,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该次科举考试折射近代中国科举内容的变化,而不是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排除A。

材料反映了该次科举内容出现符合时代要求的题目,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体现,而不是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排除C。

清末新政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了人才基础,排除D。

20.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

“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

”该思想

A.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

B.改变了中共对革命道路的认识

C.否定了八七会议上作出的决定

D.应是国共对峙局面形成的结果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该思想体现了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上山”也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故A项正确。

根据“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可知,毛泽东主张放弃城市中心道路,而当时党中央坚持城市中心道路,故B项错误;八七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材料中“武装”、“土地革命”体现了八七会议的决定,故C项错误;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标志着国共对峙局面形成,故D项错误。

21.17至18世纪的英格兰人们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后来他们又转向喝中国茶,茶水里还要添加从牙买加舶来的食糖,从最低层的农民到最高层的贵族,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

材料反映了当时英格兰

A.生产力水平和消费水平较高

B.开始崇尚东方人的生活方式

C.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

D.积极发展与东方的海外贸易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英格兰人们曾以喝啤酒和麦芽酒的形式喝掉他们谷物总产量的一半”说明当时的英国生产力水平较高;“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而且消费量极大”说明英国人消费水平较高,故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英格兰人普遍消费茶叶不能说明贵族与平民的界线日益模糊,故C项错误;D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故错误。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选项和材料一一对应,找出符合材料主旨的选项即可。

22.意大利航海家卡伯特父子、法国的航海家博迪埃等人的航行“对于大革命以前法国一般的学术发展有很大贡献。

有些对法国王朝统治下的社会感到不满而想加以批评的人,写了不少书籍,来歌颂远方荒马上的乌托邦”。

据此可知

A.乌托邦成为当时法国社会的理想

B.浪漫主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C.新航路开辟是法国大革命的诱因

D.地理大发现拓展了启蒙学者的视野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新航路的开辟即地理大发现使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眼界更开阔,即拓展了启蒙学者的视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理性王国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理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浪漫主义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在大革命以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新航路开辟和法国大革命并无直接的关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3.下表是不同嫁妆等级的女孩在20岁前出嫁的人数(个)及比例:

——据意大利佛罗伦萨15世纪早期嫁妆银行的资料整理

据上表可知

A.婚姻状况受到当时人文思潮的影响

B.追求物质财富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

C.佛罗伦萨的婚俗不受基督教会约束

D.文艺复兴使意大利人倾向于世俗生活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当时嫁妆等级越高,即嫁妆越多,出嫁比例越大,可以得出嫁妆对婚姻的影响,结合题干时间信息“15世纪”可以得出当时正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由此可以得出婚姻状况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即对现实利益的追求,A正确;B追求物质财富只是人文精神的一方面,不是全部内涵,B不正确;C与材料无关;材料只反映的是文艺复兴对婚姻状况的影响,不能得出整个生活状况的现实,D不正确。

24.“无论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的起点推回到多久远,工业资本主义——矿物质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使之摆脱了前古业社会共有的制约——是到1800年代才诞生的。

”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B.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C.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步成熟D.重化工业成为工业的主要成分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工业资本主义……是到1800年代才诞生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故B项正确;A项是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C项是工业革命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排除;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

二、材料阅读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

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

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

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

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

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

——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

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

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

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导;得到广泛支持。

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规模不断扩大。

背景:

英国:

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

(言之成理即可)清未,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众对清政府抱有幻想;预备立宪的开展。

(2)原因:

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同盟组织成立的推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执政党的赞成。

(任,言之成理即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绝大多数群众对参与请愿热情不高;清廷的镇压。

【解析】

(1)第一小问,关于英国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由材料“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可见英国由工业资产阶级主导;由材料“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

在群众的压力下”,可见得到广泛支持。

关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由材料“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可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由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