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0672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

《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射性名词 文档.docx

放射性名词文档

1、放射性活度是什么?

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它的SI单位是"S-1",SI单位专名是贝可[勒尔](Becquerel),符号为Bq。

1Bq=1次衰变/秒。

暂时与SI并用的专用单位名称是居里,符号为Ci。

1Ci=3.7×1010Bq或1Bq=1s-1≈2.703×10-11Ci。

可用克镭当量来表示γ放射源的相对放射性活度。

1克镭当量表示一个γ放射源的γ射线对空气的电离作用和1克的标准镭源(放在壁厚为0.5毫米的铂铱合金管内,且与其子体达到平衡的1克镭)相当。

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称为放射性比度,或比放射性(specificradioactivity)。

2、什么是照射量?

所谓照射量描述射线和射线在空气中电离能力的量。

在国际单位制中,其单位是伦琴(R)。

它的定义是在标准状态下1立方厘米的空气(1.293毫克空气)中产生1静电单位电量。

目前常用库伦每千克(C/kg)为单位。

它相当于X或γ射线在标准状态下每千克干燥空气中产生一种符号离子的电荷值为2.58×10-4C,即1R=2.58×10-4C/kg。

还有一个概念是照射量率或照射率,它表示单位时间内照射量的增量。

照射量率的国际单位为库伦每千克秒。

照射量(exposuredose)X是dQ除以dm所得的商,其中dQ的值是在质量为dm空气中,由光子释放的全部电子(负电子和正电子)在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所产生的离子总电荷的绝对量,即:

X=dQ/dm。

单位:

库仑·千克-1(C/kg)。

暂时与SI并用的照射量的专用单位名称是伦琴(Roentgen),符号为R,目前尚无SI单位专名,与SI单位的关系为1R=2.58×10-4C·kg-1。

伦琴的定义是:

在1RX或γ射线照射下,在0.001293g(相当于0℃和760mm汞柱大气压力下1cm3干燥空气的质量)空气中所产生的次级电子在空气形成总电荷量为1静电单位的正离子或负离子。

照射量只对空气而言,仅适用于X或γ射线。

3、吸收剂量是什么意思?

所谓吸收剂量是指单位质量物质接收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它是描述电离辐射能量的量。

当电离辐射与物质作用时,其部分或全部能量可沉积于受照介质中。

其单位是拉德(rad),相当于1克物质接受1×10-5焦尔的能量。

目前常用的单位是戈瑞(Gy),它相当于1千克物质接受1焦尔的能量。

1Gy=100rad。

与照射量的情况不同,吸收剂量是一个适用于任何类型电离辐射和任何类型受照物质的辐射量。

必须注意的是,在应用此量度时,要指明具体涉及的受照物质,诸如空气、肌肉或者其他特定材料。

吸收剂量(absorbeddose)定义为dε除以dm所得的商,其中dε是致电离辐射给予质量为dm的受照物质的平均能量。

即D=dε/dm。

吸收剂量的SI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SI单位专名是戈[瑞](gray),符号Gy。

暂时与SI并用的专用单位名称是拉德,符号为rad。

1Gy=1J·kg-1=100rad,或1rad=10-2 J·kg-1=10-2Gy。

照射量X与吸收剂量D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辐射量。

照射量只能作为X或γ射线辐射场的量度,描述电离辐射在空气中的电离本领;而吸收剂量则可以用于任何类型的电离辐射,反映被照介质吸收辐射能量的程度。

但是,在两个不同量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可以换算。

对于同种类、同能量的射线和同一种被照物质来说,吸收剂量是与照射量成正比的。

由于X或γ射线在空气中产生一对离子的平均能量约为32.5eV,所以1R的X或γ射线在空气中的吸收剂量约为0.838rad;而在软组织中的吸收剂量约为0.931rad。

4、什么是剂量当量?

环境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不仅与吸收剂量值有关,而且还与辐射的类型、能量和照射条件有密切关系。

换言之,在接受相同吸收剂量的情况下,如果电离辐射的种类、能量或照射条件不同,其所致的生物效应,无论是发生几率还是严重程度,均有所差异。

例如,某一射线在组织内很短路上能产生很多的离子对,那么它对人体组织的损伤就大些。

所以在相同吸收剂量下,快中子、粒子对人体组织的损伤要比、或电子的损伤大好几倍。

为了统一描述各类电离辐射对于生物体的危害程度,在核辐射防护领域中,引进了一种"剂量当量"的概念,它等于吸收剂量和描述不同射线生物效应的系数的乘积,其单位是雷姆(rem),目前采用的单位是希沃特(Sv)。

1Sv=100rem。

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样程度的生物效应,因为生物效应受到辐射类型、剂量与剂量率大小、照射条件、生物种类和个体生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为了比较不同类型辐射引起的有害效应,在辐射防护中引进了一些系数,当吸收剂量乘上这些修正系数后,就可以用同一尺度来比较不同类型辐射照射所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产生机率。

把乘上了适当的修正系数后的吸收剂量称为当量剂量(equivalentdose),用符号H表示。

当量剂量只限于防护中应用。

组织中某点处的当量剂量H是D、Q和N的乘积;即H=D·Q·N。

式中:

D是吸收剂量;Q是品质因子;N是其它修正系数的乘积。

目前指定N值为1。

质因子依不同类型辐射而异,品质因子(Q)与传能线密度(LET)关系非常密切(表1-3)。

表1-3品质因子(Q)与传能线密度(LET)间的关系

水中的平均LET(keV/μ)

品质因子

≤3.5

1

7.0

2

23

5

53

10

≥175

20

当量剂量H的SI单位是焦耳·千克-1(J·kg-1),SI单位专名是希沃特(Sievert)符号为Sv。

暂时与SI并用的专用单位名称是雷姆,符号为rem。

1Sv=1J/kg=100rem。

1rem=10-2J/kg。

5、什么是集体剂量当量?

在环境放射性中,人们经常须对环境辐射给予某一群体的危害作出科学的评价。

例如当某一核设施向其环境排放放射性废物时,人们就要求对该企业排放的放射性三废给周围公众造成的剂量当量作出估计,以评价该群体受影响的程度。

此时,须采用"集体剂量当量"的概念来评估,其定义是:

式中,为集体剂量当量;为受照群体第组成员每人全身或者任一特定组织受到的平均剂量当量;

 为群体中第组中的人数。

由上式可见,辐射给予某一群体产生的效应是各个单一组分所受的剂量当量之总和。

剂量当量与集体剂量当量的区别在于,前者用于单个生物体,后者则用于群体。

集体剂量当量的国际单位为人·希沃特,符号为man·Sv。

6、有效剂量当量是什么?

有效剂量当量是考虑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的辐射效应为随机效应时,全身受到非均匀照射的情况下,人体各器官或组织所接受的平均剂量当量与相应的机重因子的乘积之总和,即

子,它表示

式中,为有效剂量当量;为人体内器官或组织T所接受的平均剂量当量

;为相应器官或组织的权重因

器官或组织T受电离辐射照射时产生随机效应的几率与全身受到均匀照射时产生的随机效应的几率之比值。

因此,是一个无量纲因子。

有效剂量当量的SI单位与剂量当量相同,即希沃特(Sv),暂时并用的专用单位为雷姆(rem)。

有效剂量当量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一个度量体内或体外照射源(无论是均匀照射还是非均匀照射)造成的健康效应发生率的指标,用来评价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总的损伤程度。

表1-4给出辐射量单位对照表,辐射量包括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活度、辐射场强度以及被照物质的吸收剂量三方面内容。

表1-4辐射量单位对照表

辐射量

辐射量SI单位

SI单位专名

专用单位

照射量

库伦·千克-1(C·kg-1)

未 定

伦琴(R)

1伦=2.58×10-4库伦·千克-1(1R=2.58×10-4C·kg-1)

吸收剂量

焦耳·千克-1(J·kg-1)

戈瑞(Gy)

1戈瑞=1焦耳·千克-1=100拉德(1Gy=1J·kg-1=102rad)

拉德(rad)

1拉德=10-2焦耳·千克-1=100尔格·克-1

(1rad=10-2J·kg-1=102erg·g-1)

当量剂量

焦耳·千克-1(J·kg-1)

希沃特(Sv)

1希沃特=1焦耳·千克-1=100雷姆(1Sv=1J·kg-1=102rem)

雷姆(rem)

1雷姆=10-2焦耳·千克-1(1rem=10-2J·kg-1)

放射性活度

秒-1

(s-1)

贝可勒尔(Bq)

1贝可勒尔=1秒-1

(1Bq=1s-1)

居里(Ci)

1居里=3.7×1010·秒-1

(1Ci=3.7×1010s-1)

7、人体受到的伤害同有效剂量的关系是怎样的?

电离辐射的能量沉积是一种随机性过程,因此,即使在剂量很小的上,也完全可能在细胞内的关键体积中沉积下足够的能量,并导致细胞变异。

从而,由于单个细胞的细胞变异而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即遗传变化和细胞恶性转化)的发生,也是随机性事件。

因此,我们将这类辐射生物学效应称为随机性效应,以与另一类其发生不具随机性的效应相区别。

随机性效应的特征是,其发生不具有阈值,这就是说,即使在剂量很小的情况下也存在有一定的概率;这类效应发生的概率是随着剂量的增高而增加,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随机性效应的这些特点都是由其发生机制所决定的。

另一种情况是全部组织或者部分组织受到照射,构成该组织的相当数量的细胞被杀死,而这些细胞又不能由存活下来的细胞的增殖来补偿,从而,使该种组织或者由该种组织构成器官功能受到影响并产生临床上可检查出的症状,通过这样的发生机制产生的效应被称为确定性效应。

过去,曾因为这类效应的发生不具随机性而将其称作"非随机性效应"。

但是,此类效应所基于的机制(辐射杀死细胞)本身又是一种随机过程,因而称为"非随机性效应"并不十分合适。

在《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1990年建议书》中,开始用"确定性效应"一词来取代"非随机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的意思是:

"由已发生的事件所确定的后果",这就是说,确定性效应是由"辐射杀死细胞"这种事件所确定下的,虽然杀死细胞的事件本身具有随机性。

电离辐射所引致的确定性效应是由于全身或者局部照射的照射量达到可使足够的细胞损伤或者发生死亡,因而影响到受照组织或器官功能所造成的,这种损伤是相当多数量的细胞或者相当大比例的细胞集体受损的结果。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或者少量细胞的死亡在由无数细胞构成的组织中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

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确定性效应是有一定数量或者一定比例的细胞受到影响时才会发生。

因此,确定性效应应有一个阈剂量,低于此阈剂量时受到影响的细胞数或者比例不足以产生所定义的损伤或者不足以使该种效应的临床症状发生。

随着剂量的增加,未受影响的活细胞将越来越少,症状也越来越严重,症状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因此,确定性效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

由此可见,确定性效应的特征正好与随机性效应的相反,即具有一种阈剂量。

剂量低于阈剂量时效应发生的概率一般应为零;效应的严重程度与所接受的剂量有关,剂量越高,效应越严重;如果,辐射照射足够严重,则作为照射的后果,可能会发生死亡。

一般说,死亡是人体的一个或多个关键器官或者关键系统中细胞数量严重减少的结果。

概括来说,可以认为辐射生物效应的两种分类系统之间,有着这样的关系,即:

就是说,躯体效应中的非致癌效应是确定性效应,而躯体效应中的致癌效应是随机性效应,遗传效应则均是随机效应。

上述的这种分类,是对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后取得的成果,并在辐射防护的发展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随着对不同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的区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在其1977年建议书中,将辐射防护的目的明确地规定为"辐射防护的目的在于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性效应(即确定性效应),并限制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水平"。

也就是说,在辐射防护实践中,对不同的效应应该采取不同对策,对于确定性效应,因其有阈剂量,而且因为剂量低于阈剂量时其发生的概率为零,所以,能够"防止"其发生;对于随机性效应,因其发生的无阈性质,在任何低的剂量下均有一定的发生概率,所以,"防止"这类效应的发生客观上是不可能的,只能通过各种措施降低剂量,对其进行"限制",使这类效应的发生概率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不是无限制的降低)。

8、什么是电离辐射的遗传效应?

如果某个生物体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时其生殖细胞也受到照射,而且受照射的生殖细胞内产生了发生突变的基因,则情况会不同。

一般情况下,如果这种基因突变没有造成受照射的生殖细胞死亡,而且该生殖细胞有可能与异性的生殖细胞结合形成胚胎,则电离辐射照射的后果就有可能在该受照生物体的后代中表现出来。

这类在受照个体的子代个体中出现的辐射生物学效应叫做辐射遗传效应。

9、辐射遗传效应的特点是什么?

辐射遗传效应是生物体的生殖细胞受到照射而产生的后果,通常辐射遗传效应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遗传效应并不在受到照射的个体本身出现,而是出现在该个体所繁衍的某些后代身上,因而效应的产生与个体受照射情况的联系不易被发现;

2)从生物体受照到显现出遗传效应之间相隔的时间过长(超过了生物体寿命,有时甚至为寿命的数倍,即几个世代);

3)遗传效应具有可遗传性,所以,从理论上讲,其影响可能极大。

10、天然放射性来源有哪些?

环境中天然辐射本底主要由宇宙射线、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发射的辐射三部分组成。

宇宙射线主要来源于地球的外层空间。

为了探明宇宙射线的来源,有人曾做过实验,把一个装有核辐射探测装置的大气球从海平面升至高空,观察电离辐射粒子注量率与海平面高度的关系。

结果发现,当海拨高度低于700m时,粒子注量率随高度上升而急剧下降。

当气球高度超过700m时,粒子注量率随高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加。

此外,人们还发现,当太阳发生耀斑活动时,地球测得的宇宙射线强度明显增强,这一现象证明宇宙射线产生于地球以外的空间。

宇宙射线有初级和次级之分。

初级宇宙射线是指从外层空间射到地球大气层的高能辐射。

初级宇宙射线按其来源不同,又可分为"初级银河系宇宙射线"和"初级太阳宇宙射线"。

不过,前者是初级宇宙射线的来源。

初级银河宇宙射线主要由高能质子组成(~87%),并伴有10%左右的氦核,其余为少量的重粒子、电子、光子和中微了。

初级宇宙射线具有极大的动能,因此,它们的贯穿能力极强。

初级太阳宇宙射线主要是指太阳发生耀斑时释放出来的带电粒子,大部分是质子和α粒子。

不过,这些粒子的能量较低,通常对地球表面的辐射剂量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次级宇宙射线是高能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的作用产物。

初级宇宙射线进入大气时,具有极大能量的粒子与大气中的原子核发生剧烈的碰撞作用,致使原子核四分五裂,这类核反应一般称之为"散裂反应"或"碎裂反应"。

一般情况下,将宇宙射线按其能量大小习惯上分为"硬射线"和"软射线"两部分。

"硬"部分宇宙射线主要是指贯穿能力很强的高能粒子,主要指介子和高能质子;而"软"部分宇宙射线是指较易被物质吸收的低能粒子,主要指电子和光子。

当高能初级宇宙射线与大气的原子核发生核反应时,反应产物除了次级宇宙射线粒子以外,还有许多放射性核素,这些核素叫做"宇生放射性核素"。

宇生放射性核素的品种虽然不少,但在空气中的含量都是很低的,因此,它们对环境辐射的实际贡献不大,特别是外照射。

不过,有些核素在环境辐射剂量中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而且在科学研究上也有较重要的意义。

原生放射性核素与宇生放射性核素同属天然放射性核素,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由宇宙射线通过与大气原子核作用的产物,而前者则是从地球形成开始,迄今为止还存在于地壳中的那些放射性核素。

因此被称为"原生"放射性核素。

显而易见,与地球同时形成的放射性核素可能很多,其中,仅有少数具有足够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才有可能残存至今。

天然放射性核素品种很多,性质与状态也各不相同,它们在环境中的分布十分广泛。

在岩石、土壤、空气、水、动植物、建筑材料、食品甚至人体内都有天然放射性核素的踪迹。

地壳是天然放射性核素的重要贮存库,尤其是原生放射性核素。

地壳中的放射性物质主要为铀、钍系和。

其中,空气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有地表释入大气中的及其子体核素,动植物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大多数是。

土壤主要由岩石的浸蚀和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可见,其中的放射性是从岩石转移而来的。

由于岩石的种类很多,受到自然条件的作用程度也不尽一致,可以预期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变化范围是很大的。

土壤的地理位置、地质来源、水文条件、气候以及农业历史等都是影响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的重要因素。

存在于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由于地下水的浸滤作用而受损失,地下水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来源于此途径。

此外,粘附于地表颗粒土壤上的放射性核素,在风力的作用下,可转变成尘埃或气溶胶,进而转入到大气圈并进一步迁移到植物或动物体内。

土壤中的某些可溶性放射性核素被植物根吸收后,继而输送到可食部分,接着再被食草动物采食,然后转移到食肉动物,最终成为食品中和人体中放射性核素的重要来源之一。

环境水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与多种因素有关。

此外,天然放射性物质还包括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是一种从宇宙空间射到地球上的高能粒子流,它由质子、粒子等组成。

天然放射性已为人类所适应,并未造成什么危害。

11、上海市天然放射性的本底情况

通过以下两表证明了上海水源没受到放射性核素铀、钍、镭的污染:

数据来自《中国辐射卫生》1999年第8卷第4期《上海主要食品和水源天然放射性水平》(上海市放射医学研究所袁政安等)

12、氡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氡通过呼吸进入人体,衰变时产生的短寿命放射性核素会沉积在支气管、肺和肾组织中。

当这些短寿命放射性核衰变,释放出的α粒子对内照射损伤最大,可使呼吸系统上皮换换细胞受到辐射。

长期的体内照射可能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甚至诱发肺癌和支气管癌等。

据估算,人的一生中,如果在氡浓度370Bq/m3的室人环境中生活,每千人中将有30~120死于肺癌。

氡及其子体在衰变时还会同时放出穿透力极强的γ射线,对人体造成外照射。

若长期生活在含氡量高的环境里,就可能对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造成危害,如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严重的还会导致白血病。

这种危害是有沉重的教训的:

1922年,埃及多名考古学家发掘古埃及杜唐卡门法老陵墓,其后离奇死亡,自此法老毒咒之说不胫而走,人们都传说古埃及人在金字塔里下了毒咒,使得擅闯入金字塔的人中毒咒而送命。

最近,加拿大及埃及的室内环境专家破解了这个困扰人们近80年的毒咒之谜。

他们发现是金字塔含有大量具有危险程度的氡气,令接触者患肺癌而死亡。

专家研究发现,这种令人致命的氡气是建筑金字塔石块及泥土内所含的衰变铀元素释放出来。

含氡气最高的三处古埃及建筑,依次序是开罗以南的沙喀姆喀特金字塔、阿比斯隧道及萨拉比尤姆陵墓。

室内环境专家巴克斯特表示:

"是高含量氡气损害了当年埃及考古学家的健康。

"

13、怎样预防氡对人体的危害?

由于氡的危害是长期积累的,且不易被察觉,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做好宣传普及和防护工作。

为降低室内氡的浓度,建筑部门在新建住宅时应避开含氡量高的地段,并尽可能选择含氡量低的建材。

营销商在销售建材时需向客户出示放射性水平检测证明。

居民在进行家庭装修时应注意选择含氡量低的装饰材料。

增加室内通风是最方便、最有效的降氡措施。

当门窗敞开时,室内氡及其子体的浓度与外环境中的大致相等,特别是冬季人们为避风寒门窗紧闭,夏季为避暑热安装空调,使得居室常常被营造成一个封闭的空间,造成室内氡逐渐积存,浓度上升,所以在夏季经常开窗换气尤为重要。

对氡浓度高的家庭,也有简单易行的补救措施。

降低氡的浓度,最常用的方法便是通风。

以广州一户住房为例,门窗关闭一夜之后,氡浓度是151立方米贝克,开窗通风1小时后,则已降为48立方米贝克。

对于地下室,也应解决通风问题,并在墙壁和地面覆盖质密的材料或防氡涂料,以阻挡氡的扩散。

这里很好的例子便是地铁。

记者与专家分别在北京和广州的地铁里检测,其氡浓度非常低,范围在17至54立方米贝克之间。

这就是因为地铁内墙壁铺有放射性低而质地又很密的材料,加上有很强的通风系统。

住平房或一层楼房的家庭,应该堵塞、密封室内地板上的缝隙;还可以采用安装排风扇、使用空气清新器等措施,降低氡的浓度。

14、室内氡来源有哪些?

从建材中析出的氡;从底层土壤中析出的氡;由于通风从户外空气中进入室内的氡;从供水及用于取暖和厨房设备的天然气中释放出的氡。

15、建筑陶瓷是否有放射性?

现代都市中放射性污染几乎无处不在,人们生活消费品如玻璃、陶瓷、建筑材料等不同程度存在放射性物质。

建筑陶瓷主要是由黏土、沙石、矿渣或工业废渣和一些天然助料等材料成型涂釉经烧结而成。

由于这些材料的地质历史和形成条件的不同,或多或少存在着放射性元素,如钍、镭、钾等。

特别是建筑陶瓷表面的一?

quot;釉料"中,含有放射性较高的的锆铟砂,虽然建筑陶瓷的烧成温度大多在1100~1300℃,但是并不能消除这些物质的放射性,其放射性高低决定于材料和釉子中的放射性,而各地各品种瓷砖放射性有差异。

近年来,天然石材放射性超标的现象经国家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后,建筑陶瓷的放射性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天津市近期对上百名用户送检石材、瓷砖和63个家庭内装饰面的检测结果显示,按照国家目前的建筑材料放射性标准,瓷砖符合室内饰面的约占总总数的90%。

某建筑陶瓷生产大省的分析测试中心2000年7月在对近百个建材产品放射物检测中发现,抛光砖、釉面砖等建材陶瓷新产品中的放射性超标,不合格率超过1/3。

去年四川省检测部门对某省的34家大建材生产厂测定中,结果发现放射性超标的厂家竟高达17家!

16、建筑陶瓷的放射性有哪些危害?

众所周知,放射性物质广泛存在于地质层中,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

我们的身体对放射性的承受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了则有可能引起不适和病变。

所以说,放射性物质超过一定标准就一定会造成危害。

研究证明,建筑装饰材料放射性超标,直接影响消费者特别是儿童、老人和孕妇的身体健康。

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体内辐射与体外辐射:

体内辐射主要来自于放射性辐射在空气中的衰变,而形成的一种放射性物质氡及其子体。

氡是自然界唯一的天然放射性气体,氡在作用于人体的同时会很快衰退变成人体能吸收的核素,进入人的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诱发肺癌。

统计资料表明,氡已成为人们患肺癌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因此死亡的达5000~20000人,我国每年也约有50000人因氡及其子体致肺癌而死亡。

另外,氡还对人体脂肪有很高的亲和力,从而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体外辐射主要是指天然石材中的辐射体直接照射人体后产生一种生物效果,会对人体内的造血器官、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损伤。

17、怎样看待建筑材料放射性污染的伤害案例?

近年来,由于广大消费者的室内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建筑材料放射性污染造成人体伤害的案例频频见于报端,使一些消费者到了谈"放射性"色变的程度。

那么到底怎么看待这些放射性污染造成的伤害呢?

从目前室内环境造成的一些伤害案件看,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1)加害主体不确定性。

由于造成人体伤害的因素比较复杂,也不能排除除了室内环境污染造成伤害以外其他一些因素造成人体伤害的可能性。

2)造成人体伤害的因果关系复杂性。

人生活在复杂的室内环境中,其健康损害往往由多种因素促成,如果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则难以证实某种建筑材料与某健康损害结果之间的必然关系。

3)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伤害的潜伏性。

据医学专家研究证明,癌症在人体内的潜伏期长达20年以上。

4)室内环境造成伤害的广泛性。

这更增加了认定和衡量某种建筑和装饰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对人体损害程度的困难。

另外,由于体质的差异性、有害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