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103262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docx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

练姓始祖立功赐姓之战的唐书记载

一、根据《旧唐书太宗下》卷三记载:

……

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幸温汤。

  夏四月辛亥,幸九成宫。

秋八月甲子,至自九成宫。

丁卯,散骑常侍清苑男刘洎为侍中,中书侍郎江陵子岑文本、中书侍郎马周并为中书令。

九月,黄门侍郎褚遂良参预朝政。

冬十月辛丑朔,日有蚀之。

甲辰,初置太子司议郎官员。

甲寅,幸洛阳宫。

安西都护郭孝恪帅师灭焉耆,执其王突骑支送行在所。

十一月壬寅,车驾至洛阳宫。

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副之。

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

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

乙卯,诏皇太子留定州监国;开府仪同三司、申国公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五人同掌机务;以吏部尚书、安德郡公杨师道为中书令。

赠殷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为文以祭之。

三月壬辰,上发定州,以司徒、太子太师兼检校侍中、赵国公长孙无忌,中书令岑文本、杨师道从。

  夏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因大飨六军以遣之。

丁未,中书令岑文本卒于师。

癸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勣攻盖牟城,破之。

五月丁丑,车驾渡辽。

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

  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

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

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

延寿等以其众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刻石纪功焉。

赐天下大酺二日。

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

  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

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

十一月辛未,幸幽州。

癸酉,大飨,还师。

十二月戊申,幸并州。

侍中、清苑男刘洎以罪赐死。

是岁,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死。

……

二、根据《新唐书太宗本纪》卷二记载:

……

十八年春正月壬寅,幸温汤。

  夏四月辛亥,幸九成宫。

秋八月甲子,至自九成宫。

丁卯,散骑常侍清苑男刘洎为侍中,中书侍郎江陵子岑文本、中书侍郎马周并为中书令。

九月,黄门侍郎褚遂良参预朝政。

冬十月辛丑朔,日有蚀之。

甲辰,初置太子司议郎官员。

甲寅,幸洛阳宫。

安西都护郭孝恪帅师灭焉耆,执其王突骑支送行在所。

十一月壬寅,车驾至洛阳宫。

庚子,命太子詹事、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左领军常何、泸州都督左难当副之。

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

十二月辛丑,庶人承乾死。

  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

乙卯,诏皇太子留定州监国;开府仪同三司、申国公高士廉摄太子太傅,与侍中刘洎、中书令马周、太子少詹事张行成、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五人同掌机务;以吏部尚书、安德郡公杨师道为中书令。

赠殷比干为太师,谥曰忠烈,命所司封墓,葺祠堂,春秋祠以少牢,上自为文以祭之。

三月壬辰,上发定州,以司徒、太子太师兼检校侍中、赵国公长孙无忌,中书令岑文本、杨师道从。

  夏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因大飨六军以遣之。

丁未,中书令岑文本卒于师。

癸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勣攻盖牟城,破之。

五月丁丑,车驾渡辽。

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

  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

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

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

延寿等以其众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刻石纪功焉。

赐天下大酺二日。

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

  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

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

十一月辛未,幸幽州。

癸酉,大飨,还师。

十二月戊申,幸并州。

侍中、清苑男刘洎以罪赐死。

是岁,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死。

 

……

 

三、根据《新唐书太宗本纪》卷二记载:

……

 

十八年正月乙未,如钟官城。

庚子,如鄠。

壬寅,幸温汤。

二月己酉,如零口。

乙卯,至自零口。

丁巳,给复突厥、高昌部人隶诸州者二年。

四月辛亥,如九成宫。

七月甲午,营州都督张俭率幽、营兵及契丹、奚以伐高丽。

八月壬子,安酉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以伐焉耆。

甲子,至自九成宫。

丁卯,刘洎为侍中,岑文本为中书令,中书侍郎马周守中书令。

九月,黄门侍郎褚遂良参豫朝政。

辛卯,郭孝恪及焉耆战,败之。

十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癸卯,宴雍州父老于上林苑,赐粟帛。

甲寅,如洛阳宫。

己巳,猎于天池。

十一月戊寅,虑囚。

庚辰,遣使巡问郑、汝、怀、泽四州高年,宴赐之。

甲午,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马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十六总管兵以伐高丽。

十二月壬寅,庶人承乾卒。

戊午,李思摩部落叛。

  十九年二月庚戌,如洛阳宫,以伐高丽。

癸丑,射虎于武德北山。

乙卯,皇太子监国于定州。

丁巳,赐所过高年鳏寡粟帛,赠比干太师,谥忠烈。

三月壬辰,长孙无忌摄侍中,吏部尚书杨师道摄中书令。

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大飨军。

丁未,岑文本薨。

癸亥,李世勣克盖牟城。

五月己巳,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名振克沙卑城。

庚午,次辽泽,瘗隋人战亡者。

乙亥,辽东道行军总管张君乂有罪,伏诛。

丁丑,军于马首山。

甲申,克辽东城。

六月丁酉,克白岩城。

已未,大败高丽于安市城东南山,左武卫将军王君愕死之。

辛酉,赐酺三日。

七月壬申,葬死事官,加爵四级,以一子袭。

九月癸未,班师。

十月丙午,次营州,以太牢祭死事者。

丙辰,皇太子迎谒于临渝关。

戊午,次汉武台,刻石纪功。

十一月癸酉,大飨军于幽州。

庚辰,次易州。

癸未,平壤道行军总管张文干有罪,伏诛。

丙戌,次定州。

丁亥,贬杨师道为工部尚书。

十二月戊申,次并州。

己未,薛延陀寇夏州,左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败之。

庚申,杀刘洎。

……

 

 

关于《二十四史》的介绍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即: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

“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

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

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

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关于《旧唐书》的介绍

一、百科名片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

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是现存最早的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籍。

它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

《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二、作者简介

刘昫(公元887——946年),字耀远,涿州归义(今属河北雄县)人,五代时期历史学家,后晋政治家。

后唐庄宗时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

后晋时,官至司空、平章事。

后晋出帝开运二年(945年)受命监修国史、负责编纂《旧唐书》。

三、全书目录

本纪

●卷一本纪第一高祖李渊(武德元年至九年)

●卷二本纪第二太宗李世民上(贞观元年至三年)

●卷三本纪第三太宗李世民下(贞观四年至二十三年)

●卷四本纪第四高宗李治上(永徽元年至麟德二年)

●……

●卷二十下本纪第二十下哀帝李柷(天祐二年至四年)

●卷二十一志第一礼仪一

●……

●卷五十志第三十刑法

列传

●卷五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贤妃徐氏、高宗废后王氏、良娣萧氏、中宗和思皇后赵氏、中宗韦庶人、上官昭容、睿宗肃明皇后刘氏、睿宗昭成皇后窦氏、玄宗废后王氏、玄宗贞顺皇后武氏、玄宗杨贵妃

●……

●卷二百下列传第一百五十朱泚、黄巢、秦宗权

五、修史经过

唐朝历代修有实录。

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

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

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

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

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

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

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

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

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

其一,根据史馆所缺史料,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撰述得传记及中书银台事、史馆日历、制诏册书等,不限年月多少,并许诣阙进纳。

如年月稍多,记录详备,请特行简拔,不限资序”。

其二,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

司天台自唐高祖武德元年至昭宗天祐元年,“为转年长历一道,以凭编述诸帝本纪”;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

两年以后,赵莹出任晋昌军节度使,离史任,未竟其业。

但是,编纂工作在张昭远的具体主持下,仍然依计划继续进行。

因此,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

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

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塘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

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了。

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

他们是:

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

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

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

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

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

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

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

  关于唐代前期的历史,吴兢、韦述、于休烈、令狐峘等人相继编写的《唐书》130卷以及唐高祖到唐文宗的各朝实录对唐初至唐代宗时期的历史事件记述较为完整。

一般认为,五代纷乱之时,唐代遗闻往事,虽悬诏购求,而所得无几,故这部唐史援据较少,而其前半则“全用实录、国史旧本”。

(在研究新、旧《唐书》的论著中,大都沿引清代学者赵翼的说法:

“《旧唐书》前半全用实录、国史旧本”[1],并由此判定《旧唐书》的史源。

同时,在肯定《新唐书》“增旧书处”时,也引用赵翼在另一处所说:

五代纷乱之时,《旧唐书》援据较少,至宋仁宗时,太平已久,旧时记载多出于世,故《新唐书》采取转多。

请注意赵翼下面的这一说法:

“今第观《新书?

艺文志》所载,如吴兢《唐书备阙记》、王彦威《唐典》、蒋乂《大唐宰辅录》、《凌烟功臣、秦府十八学士、史臣》等传、凌璠《唐录政要》、南卓《唐朝纲领图》、薛璠《唐圣运图》、刘肃《大唐新语》、李肇《国史补》、林恩《补国史》等书,无虑数十百种,皆《旧唐书》所无者”,“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

”据此,更有人认为:

“《新唐书?

艺文志》所载,较《旧唐书?

经籍志》增多可见。

此皆晋修《旧唐书》时所未能见者也。

其实,上述认识,不论是赵翼的两段论述,还是今人的那种说法,都失于深入、细致的考察。

)更有甚者,以其《经籍志》没有著录的史籍,便是五代修史时未曾见到的书。

其实,这些认识都缺乏深入、细致的考察,不足以说明这部唐史的史料来源。

《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以毋煚《古今书录》为据,乃“开元盛时四部书。

至于天宝以后的著述,并不是五代后晋时没有看到,而是史臣们不打算将其混杂到“开元盛时”的著录之中。

对此,后晋史官说得十分清楚:

天宝以后,名公各著文章,儒者多有撰述,或记礼法之沿革,或裁国史之繁略,皆张部类,其徒实繁。

臣以后出之书,在开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部。

今据所闻,附撰人等传。

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

《旧唐书》卷46《经籍志上》。

  这里提到玄宗天宝以后的撰述有三类,一是“裁国史之繁略”者,二是“记礼法之沿革”者,三是“诸公文集”,只不过都放在本人的传记当中记述罢了。

因此,凡是《旧唐书》纪、志、传中提到的撰述,尤其是天宝以后的撰述,都应视为后晋纂修这部唐史的史料来源。

六、内容特点

本纪部分

高祖至代宗,基本脱胎于吴兢、韦述等《唐书》帝纪;德宗至文宗,大体围绕相关实录多寡加减、编纂而成,与前半部已有现成帝纪可以直接引用的情况不尽相同;武宗以下,基本上采用的是贾纬《唐年补遗录》65卷。

《旧唐书》卷一八宣宗纪“史臣曰”的第一句称,“臣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

我们知道,唐宣宗实录在唐代没有纂成。

唐昭宗时,裴庭裕“采宣宗朝耳闻目睹,撰成三卷,目为《东观奏记》,纳于史馆。

”今本《唐会要·修国史》中的这一记载,在整部《旧唐书》中只字不见,而且连裴庭裕这个人也未提起,后晋史官似未见其人、其书,这个“尝闻黎老言大中故事”的“臣”只能是贾纬了。

因为后晋史官中,只有贾纬为纂修唐史、补救唐武宗以下“缺略”而“搜访遗文及耆旧传说”,撰有《唐年补遗录》。

同样,《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纪“史臣曰”的第一句,也是“臣常接咸通耆老,言恭惠皇帝故事”。

这更证明,《旧唐书》武宗以下的帝纪是采自贾纬之书,并无裴庭裕《东观奏记》。

……

总而言之,《旧唐书》的史料来源问题是一个很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但是,五代后晋史官在纂修这部唐史时,绝非仅仅限于唐代的国史、实录旧本,这是必须清楚的。

应当说,代宗以前的纪传体唐代国史,德宗以前的编年体唐史,武宗以前的唐代各帝实录,宣宗以前的有关“礼法沿革”的各种典志,以及《旧唐书》中提到的大臣奏议、诸公文集,乃至杂史、小说,都是后晋史官修史时的采摭对象。

此外,不要忘记的就是《唐年补遗录》了。

至于剪裁是否恰当,考辨是否精审,又是另外的一个问题。

由于宣宗以后的原始素材本来就短缺,尽管几经搜求,仍然不足。

所以,后晋史官不得不大为感叹:

“惜乎简籍遗落,旧事十无三四,允墨挥翰,有所慊然!

”《旧唐书》卷18下《宣宗纪》“史臣曰”。

七、褒贬不一

因为《新唐书》的作者宋祁、欧阳修,都是文坛大家,后人一般也都沿袭他们的看法,对《旧唐书》贬责颇多,明末顾炎武评之为“颇步繁芜”。

的确,它本身有不少缺点。

但平心而论,应当说《旧唐书》在如实保存史料方面,有着它巨大的功劳。

这一点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是在《旧唐书》里,保存了唐朝的第一手史料。

唐朝三百年历史中,屡经战乱,原始史料经过几次大的浩劫,尤其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军阀混战,致使“向时遗籍,尺简无存”。

幸而有肃宗时韦述编纂的国史,到后晋时,便成为修撰唐史的主要依据,肃宗以后,史料留存更少。

特别是唐武宗以后的宣、懿、僖、昭、哀五代,连“实录”也都没有存下,只因有张昭远和贾纬等人在“丧乱之际”,杂采各家传闻和小说编出的《唐年补录》和《唐末三朝闻见录》诸书,使史实略有所补。

编撰《旧唐书》时离唐亡仅三十多年,许多史料直接从唐人得来。

《旧唐书》使这些难得的史料保存了下来。

这是它的一大好处。

例如某些传里的“今上践祚”、“上即位”、“上初嗣位”等语句,便明显是从当时国史和实录直录下来的痕迹。

唯其直录当时人的记录,史料价值就尤其可贵。

有些列传,还采用了唐朝当时人写的“行状”、“家传”。

这些家传,常常是唐代的名家所书,不仅如实保留了史料,而且在文笔上也很有特色。

赵翼《廿二史札记》评论说,《旧唐书》中的《封常清传》,“郁勃悲凉”,“千载下犹有生气”;裴垍所写的《郭子仪传》,“首尾整洁,无一酿词,因此可知唐史官之老于文学也”。

《旧唐书》的纪传里,还大段大段地引录唐朝君臣的诏令、手札、奏章,这些原始资料后来有的已荡然无存,却赖《旧唐书》的收录而得以保留。

正由于《旧唐书》有上述这些长处,司马光等在修《资治通鉴》时,隋唐部分便大量采用了其中的材料。

另一方面,唐朝是我国一个强盛的朝代,多民族统一国家有所发展。

在《旧唐书》里记录了大量的我国少数民族的史料,以及他们和中原的唐王朝相互交往的亲密关系。

比如,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婚姻的记实,金城公主入藏的史迹,,以及突厥、回纥、吐蕃、契丹等北方、西北、东北、西南许多民族的历史记录,都在《旧唐书》里有较多的记载。

在唐朝和邻国日本、朝鲜、印度的关系史方面,《旧唐书》记载也较为详细。

其分量比起别的同类正史来要多得多,史实也较可靠。

在北宋编撰的《新唐书》问世以后,《唐书》始有新旧之分。

《新唐书》通行,该书受到冷遇。

南宋初年刻印之后久无印本。

明代中叶,有人在吴中张、王两家分别获得宋版《唐书》的列传和纪志。

嘉靖十七年(1538),余姚闻人铨等重刻《旧唐书》,但传布不广。

清乾隆时,《旧唐书》始复刻重印于世。

由于长期没有印本,书中存在不少残缺和相互歧异之处。

清人罗土琳等撰《旧唐书校勘记》六十六卷,可供参看。

百衲本《旧唐书》是用南宋绍兴刊本残存的六十七卷,配以闻人铨本影印的,也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中华书局1975年出版的校点本现在比较通行。

八、贡献影响

尽管《旧唐书》存在着缺陷,但其同时也具有了不可抹杀的价值。

它保存了丰富的史料,记事比较详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具体情况,因而受到重视。

比如对唐顺宗朝王叔文集团当政时期的政治改革措施记载比较具体。

唐穆宗以后的本纪,虽然内容芜杂,但也记载了不少有价值的史料,如在《懿宗本纪》、《僖宗本纪》里较详细地记载了宠勋起义、黄巢起义的情况。

昭宗、哀帝本纪则较详细地记载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情况。

因为《旧唐书》记事详细明确,所以司马光着《资治通鉴》的《唐纪》部分,大抵采用《旧唐书》。

《旧唐书》还保存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文章。

如《吕才传》、《卢藏用传》分别登载了两人反迷信的重要文章;《贾耽传》登载了他进奏所编地理图志的表奏。

这些都是中国思想史和地理学史的重要文献。

《旧唐书》记述唐代少数民族以及外国的情况,超过以前各史,保存了唐代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的史料。

《旧唐书》编撰所遵循的指导原则是纂修须按于旧章,即忠实于唐代遗留下来的原始资料,对历史事实的记载完全按照当时人的思想认识,这样就真实地反映唐代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和时代风貌。

由于《旧唐书》的这些优点,所以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新唐书》虽然在史料上作了一些补充,特别是志、表以及唐后期的列传部分,但是《新唐书》意在克服《旧唐书》记事繁杂的缺点,所以行文记事又过于简略,使读者不易了解具体情况。

《新唐书》还对《旧唐书》中保存的大量文章,进行了删削、改写,这样就改变了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

相比之下,《新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不能取代《旧唐书》的。

  《新唐书》修成后,《旧唐书》就不再传世。

直到明朝嘉靖年间,闻人诠多方搜求,重新刊刻,才又流行于世。

到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才正式把新旧唐书并列于正史。

在《旧唐书》完成一个世纪后的北宋仁宗年间,又修了一部唐史,就是《新唐书》。

当时的编修目的,一是为了吸取唐代兴衰治乱的经验教训。

一是为了通过修史,进行忠奸善恶的褒贬,因为《旧唐书》褒贬或从于新意,以五代时期的思想认识来看待藩镇、忠义、叛逆等问题,这是宋代儒家所不能接受的。

 

关于《新唐书》的介绍

 

一、百科名片

《新唐书》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

《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

二、全书目录

本纪

●一高祖

●二太宗

●三高宗

●四则天皇后中宗

●……

●十昭宗哀帝

    ●一礼乐一

●……

●五十艺文四

●一宰相上

●……

●十五下宰相世系五下

列传

●一后妃上

●……

●一百五十下逆臣下

三、修史经过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

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

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

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

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

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

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

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于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

清代王鸣盛以《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为据,认为宋祁修书“在仁宗天圣之晚年,历明道、景祐、宝元、康定,至庆历中告成,以书成进左丞云云”;“(欧阳)修之修《唐书》,乃在嘉祐之前至和年间事,距祁稿成时,相去已十余年”,“书成,上距祁稿成约又二十余年矣”。

因此,“二公修书不同时明矣”。

这一说法,迄今仍为部分学者沿用,都未发现王鸣盛搞错的关键所在。

其根源在《宋史·宋祁传》将“诏求直言”的时间误作“景佑中”,而这又是《宋祁传》中唯一的一个年号。

传中宋祁受命纂修《唐书》在“诏求直言”前,故王鸣盛误以为宋祁修《唐书》自天圣至庆历,前后差不多也是17个年头。

但《宋史·仁宗纪》景祐年间并无“诏求直言”一类的事,皇祐元年才有“诏台谏非朝廷得失”。

《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对”后紧接“进温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纪三》的记载相符,时在“皇祐”,而非“景祐”。

显然,《宋祁传》是将“皇祐”误作“景祐”了,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

王鸣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随”,《宋祁传》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坐其子从张彦方游”。

传中虽无明确纪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传后的,前面《宋庠传》明明白白地写着:

皇祐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

宋庠受牵连罢相在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这一年。

此时尚“以稿自随”,仍在修撰中,怎么会在庆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