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10190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

《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身边故事第五期.docx

身边故事第五期

《身边故事》播音稿

2012.10.26

1:

梁园中学广播站

2:

梁园中学广播站

1:

欢迎大家准时收听校园之声《身边人物》栏目我是你们的老朋友吴荣馨

2:

我是刘磊

 

1:

了解身边人物,说身边事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许多感人涕下的故事。

其中不乏有轰轰烈烈的悲壮、感人故事,但我所讲述的故事及人物并不是伟大的、高尚的,而是我身边最普普通通的平凡的人和事。

2: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让人感动的人,有许许多多让人感动的事。

她们好像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照亮了人们的心,照亮了人们的行为与道德。

有一件小事就像星星一样,照在我的心头,让我永远不能忘记。

1.下面就让我们带领大家进入今天的《身边人物》栏目,

2.有人说,他是扎根乡村的老黄牛;有人说,他是乡村教育的领头雁——他,就是孟庆举,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教师,一名扎根农村、默默奉献的老教师。

多年来他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在漫长的36年教育生涯里,他把自己的心血都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他以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以一颗慈父般的爱心、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谱写了一首教育诗篇。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2011年10月孟老师填写了退休表,当学校领导问他退休后准备什么时候离校时,他坚定地说:

“我一定要送走这一届六年级学生。

”当又问到他有什么要求时,他又深情地说到:

“为了孩子们要什么报酬啊!

”多朴实的话语呀!

按说人到退休,辛苦劳累大半辈子,可以好好养养身体,颐享天伦之乐。

然而他身心却始终留在岗位上,从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学生一节课,看到他依然忙碌的样子,同事们也都为他的身体担心。

大家多次劝他注意身体,但他总是深情得说:

“唉,你们看我身体好得很呢,一看到孩子们我就打心里高兴,那还有什么病啊!

一听到孩子们喊我孟老师,我就想永远陪伴在他们身旁。

”是啊,多么令人敬佩的一位老教师啊!

大家又怎么舍得离开他啊!

2011年11月9日下午第一节课,孟庆举像往常一样到班里给孩子们上课,可正当他全神贯注的为学生讲解一道数学题目时,突然间晕倒在讲台上,学生们惊恐万分,有的孩子失生痛哭,闻讯赶来的校长急忙喊来几位教师把他抬到村卫生所救治,并通知他的家人前来照顾。

下课后,同事们纷纷前去看望他。

后来经医生初步诊断,孟老师是冠心病复发,如果当时没有及时送来,就会有生命危险,真是千钧一发啊……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农村,无怨无悔地默默奉献,用他的平凡行动书写着他不平凡的人生,保持着一位农村教师不变的本色。

“但愿鲜花融热土,何妨热汗洒春泥。

”他就是一首诗,一首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唱颂的诗篇。

1.2009年8月10日,张广秀被分配到福山区福新街道垆上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虽然一开始工作不熟悉,但她注意观察、注意积累,每次村里开会、调解村民矛盾纠纷,张广秀都在旁边边听边记,学习工作方法。

 “有什么事情不懂就观察,特别注重学习,因为村里事务繁忙,村民纠纷需要调解,每次她都主动要求参与,细心听取老同志处理事情的方法!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子龙这样评价他的助理。

担任“村官”以来,张广秀利用自身电脑技术专长,帮助村里将所有的资料进行电子量化整理。

在基层党建、惠农服务、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农村账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村里有大量的报表需要统计录入,每次白天的工作干不完,张广秀都要带回宿舍处理,第二天,她保准都能完成。

”村会计于学超平时和张广秀相处的时间最长,对她的印象也很深。

张广秀在日记中写到:

“作为大学生村官,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作为农民的一份子,虚心向农民学习,先当‘村民’后当‘村官’。

”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她走访了村内大部分村民,详细了解村民的所思所盼,用自己的所学所知,积极为民排忧解难。

72岁的李树汉老人,是村里的老会计,对村子的历史很熟悉,张广秀遇到不懂的事总是去请教他。

“她经常跑到我家里来,帮着老伴折纸箱子,小姑娘干活特勤快,和老百姓很贴心,经常来跟我们老人唠嗑,她这个‘村官’干得有模有样。

”樱桃园里时常有她帮着群众干活的身影;村民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她请教。

她成了一名大樱桃种植“专家”、帮助村民解难题的“大管家”。

2010年8月份,村里准备让她接管村里的计划生育工作。

张广秀得了感冒,晚上睡觉时脖子疼得厉害,身上还出现紫点。

平日体质很好的她没把病魔放在心上,她在日记中写到:

“这连续两周的不敢动脖,不敢写画,真是折磨死我了。

这股疼是我这么多年来未曾体验过的。

想起来以前连吃药、打针都数得清次数的人儿,现在每天痛得直流眼泪,大把大把地吃着一些抗生素,却不见好转,躺着比较放松,但辗转反侧间,那可能连着脑袋的脉络噬心般的疼。

怕是有同事的笑言:

把林黛玉的眼泪都流光了。

”领导、同事们见她身体不适,立刻带她到福新街道卫生院,解放107医院检查,均无确切的诊断结果。

福新街道工委征得张广秀及家人同意后,于9月17日安排她由父亲张玉欣陪同回临沂,到临沂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

她的父亲先后两次赶赴天津血液研究所请专家研究张广秀的病情,最终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我时常会想起以前的‘村官’生活,一想到身边有那么多关心我的领导和同事,就迫不及待地想回到工作岗位。

”病床上的张广秀一谈起自己的“村官”生活,精神好像也变得好起来了。

没得病时,她不喜欢坐在办公室,有时间就出去走走,和村民聊天,帮着解决难题,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工作一年多来,她坚持每天写“村官”日记,记录她“村官”生活的点点滴滴。

“生病不能阻断我的工作。

带病书写百余份健康档案,去村送通知,安排防疫,接受新工作——撰写包村计划等等。

最重要的是压在心头上的‘村官总结’没思路,没体力,干着急。

咋办,毛泽东主席的话:

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上半年她还主动向我申请要入党,我正着手准备给她打申请,没想到,这孩子竟能患上这种病!

”村支书王子龙难掩悲痛。

躺在病床上的张广秀仍然表现出坚强和乐观的一面。

在痛苦和煎熬的治疗期,她时常躺在病床上,面对着头顶的天花板,想起之前的“村官”生活,精神就好了很多;看到身边的父母,想起那些关心她的人们,她就时常鼓励自己,积极抗争病痛的折磨。

张广秀非常感谢关心爱护她的人们:

“看到有这么多好心人为我的事操心,真的非常感动,我相信自己会很快好起来的!

病好了,我还回去做‘村官’!

2.1991年10月,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和急于改变贫困生活的渴望,带着家乡亲人的嘱托,年仅19岁的皮进军,如愿以偿地走出沂南县那个小山村,来到了青岛港,成为装卸一线的一名农民承包工。

刚入港时,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皮进军没有一技之长,缺乏工作经验,只能从事港口上最脏、最险、最苦、最累的装卸工作,但这些对他并没有产生丝毫的思想动摇,他暗暗下定决心:

人勤地不懒,干工作就象种庄稼,只要播下种子,行下春雨,辛勤劳作,就一定会有好收成。

在这种思想的支持下,他认认真真地跟着班长和师傅们学政治、学文化,学装卸工艺技术,学安全生产规程。

工作中,他逐渐体会到自身知识的困乏,充分意识到知识的可贵。

装卸工作是一项重体力活,工作结束后基本上是精疲力竭,然而就在别人休息的时候,皮进军却毅然决然的拿起了课本,总是尽量抽出时间去学习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努力,他顺利通过了自学考试,取得了大学文凭。

在具体工作中,他自己干起活来从不计较谁多谁少,苦活、累活抢着干,急活、重活跑着干,还愿意动脑子琢磨活儿,不长时间,便能独挡一面,成为一同进港承包工中的佼佼者。

 不断拓宽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基本功让他在工作中初现倪端。

进入青岛港不久的一次夜班作业,当晚有两条5万多吨的大散货船和一条煤船同时靠泊,由于人手不够,值班队长和班长点名让他到煤船上当指挥手,负责指挥装舱作业。

这是他第一次独立上船当指挥手。

面对这项技术含量高,一人难以胜任的工作,他没有打退堂鼓,也没有轻描淡写地对待,凭借着自己平日工作中的学习积累,凭借着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反应敏捷、处理果敢的特点,不仅达到了船方平衡装舱的要求,而且作业环节衔接紧密,丝丝相扣,效率极高,仅用两个小时便顺利装煤3000多吨。

更让船方称奇的是,甲板上基本没有撒漏,装舱准确,质量一流。

当听说皮进军这是第一次指挥装船时,大副拿出两条烟硬要送给他,希望下一次再跟他合作,但他婉言拒绝了:

“干好活是我的本分,下一次您来,我们还照这个标准干。

可这烟我不能收。

”几句入情入理的话,说得大副更钦佩他了,情不自禁地夸奖:

“小伙子,真是好样的。

” 2004年,皮进军面对青岛港连续几年没有码头可建的困难形势和港口严峻的竞争态势,决心靠科学管理突破瓶颈,靠流程再造挖掘潜力,靠团队协作提高效率。

他从自己最擅长的散货灌包作业入手,在套袋、缝包、搬包成组等各道工序上用心挖潜,使每灌装一包50公斤化肥的时间由原来12秒降到了9秒,单班单箱效率达到1306吨,一个班下来可以多灌装350吨。

2004年10月,在集团首批员工品牌命名大会上,被命名为“进军灌装”品牌。

多年的艰苦磨练和虚心好学,让皮进军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在青岛港集团举办的“学振超、练绝活”活动中,他以优异成绩取得两项第一,连续四年被评为青岛港“十佳”农民承包工。

2006年1月13日,评为全省“十大杰出进城创业青年”,受到了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柏继民、团省委陈伟书记等领导的亲切接见,受邀参加了团省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议并合影留念。

2006年,经沂南县劳动保障部门推荐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由农民承包工转为青岛港合同制工人,享受青岛港正式职工待遇。

1.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爱的力量在灾难中释放,那些千里的跋涉,源于他善心的涌动;两次义无反顾的奔赴灾区,以微薄之力彰显人间大爱,是心中那永不破灭的救援信念,铸就了他的铁肩和道义——冯其树,这个42岁的农民,用他的瘦弱之躯挺起了山东汉子的脊梁。

 4.14玉树地震后,他和妻儿一家三口看着电视画面里废墟之中的这个高原小城,撕裂的大地、破碎的瓦砾、痛哭的人群、勇于自救的灾民、年过六旬的志愿者和一群抗灾娃娃兵,心里泛起滚滚的疼痛,穿透了手指的每根神经。

他心里突然产生要去灾区救援的决定,跟妻子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妻子“嗯”了一声,算是答应,没有多余的踌躇,简单的带了几件衣服和一些吃的东西就千里挺进玉树灾区,一个人向着四千多米的高原艰难前行。

头疼恶心这些强烈的高原反应、颠覆的灾区交通阻塞,都给他的救灾之路带来重重困难,但他从未想过退缩,既然来了,他就一定要干下去,而且一定要干好。

那些坚持,是因为他内心深知,在玉树,他代表的不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代表着山东9180万人口的同情和关爱,更重要的是他心中闪烁着那爱的火花,不停的跳跃在纯净的高原之上。

谈不上什么壮举,他身体力行的做着一切自己能够做的。

千里之外,他用平凡和质朴书写着爱的篇章,忘却了自己的小家对他的疾呼。

他这一走,家里四个蔬菜大棚的管理全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身上,四月的风,温暖着西红柿的花期,四个大棚齐上阵,妻子从早到晚忙得团团转,却还是顾得了这个就顾不上那个。

由于杀菌不及时,西红柿中了灰霉病毒,无论市场价格再怎么攀升,40%的减产,即使亏不了本,也算是白白浪费了功夫。

冯其树没想这么多,他心里只有救灾,当20天后回到家时,妻子话语里略带的埋怨,才让他意识到家里的损失,没有太多的解释,他沉默着,心里却多了一丝对妻子的理解。

自家收入的损失并没有让他后悔此次千里跋涉的救援,他为自己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善行见证了良知,也为灾民带去了或多或少的帮助。

平淡的生活是冯其树和天下苍生共同寻求的幸福,但在玉树之劫,他奔赴一线,和千千万万的人民子弟兵站在了一起,和千万个志愿者一同系上红丝带写下了人生壮丽的诗篇。

爱是他们共同的语言,从此天下太平是他们共同的心愿,但人有真情,也还是难躲天灾,8月7日晚的特大泥石流灾害席卷了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舟曲县,又是一个似乎与他无关的地方,却又一次彰显出他千里救援的真情真意。

 

2.魏永,男,汉族,1976年2月出生,郯城县人,大学文化,1997年8月参加工作,2002年7月入党,临沂市统计局人口社会科技统计科干部,临沂市人口普查办公室综合业务组业务骨干。

2010年11月14日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4岁。

魏永同志从事统计事业13年来,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统计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成绩突出,模范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曾受到国家统计局以及山东省、临沂市等各级统计部门和省、市政府的多次表彰,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全省乃至全国统计系统的优秀代表。

 魏永同志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结意识、配合意识都非常强,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从来都是接受工作不讨价,干好工作不还价,淡泊名利;他对组织和领导安排的任务,总是愉快接受,认真用心的干好,领导非常放心;他与同事团结友善,协作配合好,乐于助人,对同志们提出的需要帮助的事总是有求必应,尽其所能;魏永同志热心公益事业,富有爱心,没有落下一次爱心捐献活动。

魏永同志不负领导重托,始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承担了工资统计、妇女儿童两纲监测、人口劳动力调查和社会科技、文化产业等专项监测工作,同时主动承担临时性的工作任务,都是扎扎实实做好,是公认的“老黄牛”。

他所负责的工作均创一流工作水平,工资统计和劳动力调查连续7年在全省统计系统名列前茅,妇女儿童两纲监测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2005年被省人事厅、省统计局评为全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先进个人;2008年2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妇女儿童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4月被省1%人口和劳动力抽样调查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先进个人。

 

2.2009年8月,临沂市组建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魏永同志作为业务骨干被抽调到综合业务组,负责人口普查区域划分和制图、地址码编制审核、部门业务协调、普查物资发放工作,参与了普查培训、普查试点、清查摸底、普查登记和工作督查、业务答疑等工作。

人口普查进入10月份以来,随着普查摸底、入户登记工作的开展,工作任务和困难程度在不断加大,魏永同志每天坚持在工作一线,经常工作到深夜,有近两个月难以得到休整,直至因公殉职在工作岗位。

在魏永同志和广大普查人员的努力下,我市人口普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各项工作均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

国家统计局、省统计局、临沂市委下发通知号召学习魏永同志先进事迹。

国家统计局、省委、省政府、省统计局、市委、市政府等领导给予魏永同志高度评价。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信息报等几十家媒体报道宣传了魏永同志先进事迹。

1.公维香,女,60岁,蒙阴县常路镇岭南头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

三十四年如一日的照料年迈的公公、婆婆和患婴儿瘫的姑婆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叔公公。

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公维香的婆婆患有高血压病,她一天三次给老人喂药,从不间断,平时变着花样给婆婆改善生活。

公维香嫁到秦家34年,从没和婆婆红过一次脸,倒是婆婆老是觉得过意不去。

每次婆婆说起,她都好言安慰:

“娘啊,您劳累了一辈子不容易,伺候您是俺晚辈应该做的呀” “娘夸闺女不算夸,婆夸媳妇一朵花”。

老人逢人就说:

“这孩子脾气好,心眼正,这几年要是没有她照料,我这把老骨头早已沤烂了”。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老人的满足与幸福。

今年,公维香的婆婆已经93岁了,身板硬朗,红光满面,行走自如。

姑婆是婴儿瘫,高度残疾,双腿都不能动,只能坐在床上,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

一开始,姑婆心里还有很多顾虑,怕侄媳妇嫌弃她,毕竟不是亲生儿女。

公维香以实际行动做了回答。

她视姑婆为亲娘,承担起了伺候老人的义务,精心地料理老人的生活。

姑婆每次大小便都是公维香背着去厕所,大小便时需要人抱着,而且一白一黑五六次。

有时一不小心就拉尿到床上,公维香就像亲闺女一样,总是一次次的为姑婆擦洗干净、更换被褥,从没说过一声脏。

姑婆还有个嗜好,喜欢吸烟、喝酒,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公维香总是想办法,让姑婆满意。

1998年3月,年迈的公公得了食道癌,公维香和丈夫每天用小推车轮流推着公公去医院看病。

然而不久,叔公公又得了直肠癌住进了医院。

当时的处境,谁见了都会发愁,一家人忙的团团转,家里困难,医院急着催款,可公维香把给老人治病作为最要紧的事情,亲戚朋友家到处借钱,毫无怨言,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情和爱,捧出自己的一片孝心。

叔公公因病大便干燥,解不下手来,疼痛难忍,她抛弃公媳之嫌,亲自为老人滴开塞露通便。

由于封建意识的影响,老人怎么也拉不开脸面,不让她靠近。

公维香总是劝叔公公:

“您老不要想得太多,我是您的侄媳妇,也是您的闺女,您身子不便,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有时,叔公公便秘得很厉害,用开塞露也不通,公维香就用手一点点地抠……这个曾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都不怕牺牲的硬汉子,感动得呜呜大哭。

 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在34年的岁月里,无微不至的服侍四位老人,过度的劳累,使她的秀发早早地染上了白霜,脸上增添了一道道沧桑的皱纹。

她为这个特殊的家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了一颗尊老爱老的真心,她爱老敬老的事迹,受到乡亲们的一致称赞,被授予全省百名“尊老敬老好儿女”等荣誉称号,她家也年年被镇政府评为“十星级文明户”。

 

 1.王忠玉:

70岁,山东临沂市退休干部,结婚43年。

因老伴偏瘫在床11年,他耗时三个月亲手做了一部电梯,让老伴可以坐着轮椅方便下楼。

这电梯承载的不仅是你的重量和生活,还有我对你沉甸甸的爱。

故事发生在山东临沂,女主人公名叫卓保兰,十年前的一天突发脑溢血,从此这位老人就离不开轮椅了。

王忠玉为了帮助老伴卓保兰能恢复,几乎每天都坚持带着她下到2楼去透透风。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上下楼梯,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可是对于几乎瘫痪了的卓保兰,上下来回这十几步阶梯都要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

老伴王忠玉就这样耐心的掺着她一步一步的上一步一步的下,每次的这样的恢复训练能会让王忠玉累的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可是王忠玉从来没有抱怨过,不仅每天要带老伴出去透风,王忠玉还要帮老伴洗澡,穿衣,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的照顾她的饮食起居。

在2008年,卓保兰的病情恶化,已经几乎不能走动了。

并且由于活动量不足和药量的增加,卓保兰的体重也增加到了180斤,靠王忠玉一个人已经无法带妻子出门了。

王忠玉知道,妻子病前的最大爱好就是逛街,可是瘫痪了之后,不要说逛街了,连出门都很难,看着妻子每天只能困在家里,王忠玉的心情非常的复杂。

有一天,正在工地的王忠玉看到了塔吊,突然就萌发了为妻子造一台电梯的想法。

从2009年的3月到5月底,王忠玉花了足足3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这台专为他妻子而设计的电梯。

这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不仅要像往常一样照顾妻子的起居,还要奔波于五金市场,为制造电梯买材料,深夜还要不停的修改设计图稿。

在2009年的6月6号,王忠玉把妻子的轮椅推进这架“爱的电梯”,鞭炮响起,王忠玉似乎看到了他推着轮椅上的妻子在沂河边慢步的情景,他知道妻子又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

王忠玉曾告诉大家说,在1970年,他换上了一种叫“重症肌无力”的怪病,他的妻子也一直悉心的照顾他,守候着他。

这份情王忠玉一直深埋于心,在妻子发病前,王忠玉就许下过不离不弃的承诺。

1:

结束语:

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欢迎您的收听

我们下期再见感谢本次导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