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98418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docx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

历史必修一总复习要核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①内容:

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诸侯的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③诸侯的权利: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④分封制的作用:

积极性: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消极性:

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

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

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措施)

(1)建立皇帝制度:

君权的至高无上,把国家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2)建立三公九卿的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政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公的职责:

①丞相:

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

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实行郡县制:

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各大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

郡县制的建立: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不能世袭(分封制时,各地诸侯是世袭,地方官员由诸侯任命)。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了细密严苛的法律。

(5)评价:

①对秦朝的影响:

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汉景帝时,终于爆发了“七国之乱”。

汉武帝为了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采取了建立中朝(内朝,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变成外朝,逐渐成为执行机构。

目的:

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诸侯国问题)等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

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将全国划为13个州部,各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统管六部,事无不管),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既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①、收精兵:

设置三衙统兵(宋太祖把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和枢密院调兵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并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原则部署兵力

②、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宰相、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不得由武将掌握,以免拥兵作乱。

③、制钱谷:

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由转运使运到中央。

目的: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④、作用及影响:

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却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和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宋代以来,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3)元朝的行省制度(目的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

①、中央: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管理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另,在中央废三省,独设中书省,相权加重,不利于加强皇权)。

②、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

评价:

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明太祖废丞相制度,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

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

权限:

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积极作用:

简化处理政务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结果: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反映的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考点5、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①根本原因是:

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②直接原因(导火线):

虎门销烟。

(2)时间、条约:

1840--1842年,《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3)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4)影响: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的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考点6、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

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

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3)主要内容:

《天津条约》开10个通商口岸,最深入中内地的是汉口;《北京条约》增开1个通商口岸,并割九龙给英国。

其间沙俄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

考点7、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1)背景:

①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②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③清政府寄希望列强调停,消极备战。

(2)经过:

①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爆发;②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

③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牺牲,黄海大战役后,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④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

签订《马关条约》,规定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原来商品输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考点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1)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评价:

“扶清”有利于争取军官,但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具有反帝精神,但笼统排外。

“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勇气,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2)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内容:

赔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9.8亿两;允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兵;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

影响: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考点9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

1、“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2、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开始全面侵华)

3、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南京失陷

考点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建立:

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③八一三事变后,国共双方军事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④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考点11正面战场的抗战正面战场主要战役:

①凇沪会战: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②太原会战:

期间,八路军参加会战,取得了平型关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③徐州会战:

期间,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意义: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当时抗日的主战场,其军队是抗日的主力。

牵制了日军的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也鼓舞了全国人民,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考点12敌后战场的抗战

①洛川会议: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延安。

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考点1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1)1945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

(2)原因:

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抗战期间,国共有矛盾,担统一战线始终维持的根本原因是:

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3)意义: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②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考点1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①兴起: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②发展:

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立起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③转折:

1856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④失败: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考点1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它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土地。

评价——革命性:

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局限性:

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

2、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这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以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

主观上,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参加革命的目的不明确;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腐化。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启示:

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考点16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其机关报是《民报》,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纲领后来阐发三民主义,即主义、主义、主义,核心内容是主义。

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参加力量: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考点17武昌起义①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②参加力量: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考点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

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

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考点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

(1)颁布: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权利

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考点2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考点21五四运动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2)过程:

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

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

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意义: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2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

(1)中国共产党“一大”:

条件:

①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②思想基础:

马列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

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主要内容:

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①时间:

1922年,②主要内容:

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考点23国民大革命

(1)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形成新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

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

年初,占领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②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

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

侵略势力。

考点24南昌起义

①时间及领导者: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②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立了。

考点2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建设

①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

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意义:

井冈山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考点26红军长征

(1)长征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转折:

遵义会议1935年

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

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

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考点27遵义会议

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

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考点28挺进大别山

1945年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谈判,签定了“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1946年1月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再一次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否定了国民党

的内战独裁方针。

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6月,刘

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考点29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由于国民党政府缺乏诚意,国共北平谈判破裂。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大陆的统治结束。

考点3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

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考点3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考试3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

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会议决定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考点33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自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以政治协商的形式存在,不在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考点34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1、“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沉痛教训:

一定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桩冤案:

1968年撤销刘少奇的党内外一切职务,永远开除出党)。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

平反“文革”前后的冤假错案。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3、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规定村委会选举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实现了农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

198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1999年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这两部法律规范了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4、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考点3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④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⑤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

双方达成了“九二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