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9002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0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docx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解题技巧

小说阅读

一、人物形象的考查

(一)1、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方法:

(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中分析,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借助作者的介绍和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2、近几年的考题:

(2015年全国Ⅰ卷《马兰花》)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卷Ⅰ《赵一曼女士》)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答题示例:

(2015年全国Ⅰ卷《马兰花》)

(3)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朴实善良。

听说麻婶的不幸后,不时发呆,并及时到医院探视。

②善解人意。

见麻婶女儿伤心,便不再提还钱的事;丈夫对她不满,她尽量忍让。

③做人有原则。

尽管挣钱不易,但不为钱伤害情义;丈夫行为过分,她会据理力争。

(每答出一点给2分)

4、答题格式:

性格特点①+具体分析

性格特点②+具体分析

性格特点③+具体分析

5、题目类型变体:

2018小说《赵一曼女士》

.小说中说赵一曼“身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①文人的气质:

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

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2015《马兰花》

(4)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8分)

【答案】心情:

①第一次是“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强忍泪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责后的委屈与隐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着泪”,含着泪水的背后,是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计较的气愤与不满;③最后一次是“满眼的泪水”,满眼泪水的背后,是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的感激,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的释然。

(每答出一点给2分)

效果(2分):

三次描写,层层递进,丰富了马兰花的人物形象,凸显了小说“人间自有真情在”的主题。

【解析】要将三次流泪的描写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看人物是在什么情形下流泪,弄清楚为何流泪,才能分析此时人物的心情。

分析描写的作用,则应从其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塑造人物的作用、表现主旨的作用等角度思考。

2020广州一模

9.小说既刻画了老田这一典型形象,又塑造了抗洪民众的群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

9.①既叙写了老田抗洪经验丰富,也写到了村民面对洪灾群策群力,点面结合,描绘了惊心动魄的抗洪斗争场景,使小说的内容更丰富;②既刻画了老田等基层干部形象,又塑造老姜头等普通村民抗击洪灾的群像,两者互相烘托,充分展现了中国劳动者的整体形象;③既有基层于部身体力行,也有人民群众全员参与,反映了中国劳动者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二)、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1、知识体系

①直接描写: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作用: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②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或烘托,或对比,突出主要人物、借助环境烘托

2、答题示例:

2019年小说《理水》(节选)

鲁迅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6分)

参考答案:

.①形象描写。

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

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

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脊梁”形象。

如何(怎样)刻画。

如何(怎样)描写(设问形式)

3、答题格式:

塑造方法①+具体分析(+效果)

塑造方法②+具体分析

塑造方法③+具体分析

塑造次要人物作用:

小说中有一个人物自始至终出现在故事中,是故事的见证者。

作用:

①穿针引线,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对比反衬以突出主要人物。

二、故事情节之考查

(一)考查内容:

①概括情节②分析情节作用③赏析情节手法

(二)概括情节

1、概括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2、概括方法:

表述方法一:

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人”“做何事”不能省)。

表述示例: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序幕);祥林嫂凄然死去(结局);祥林嫂初到鲁镇(开端),祥林嫂被迫改嫁(发端),祥林嫂再到鲁镇,沦为乞丐(高潮),祝福的欢乐景象与“我”的感受(尾声)

表述方法二:

以场面梳理:

即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时间)地点+事件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

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3、高考真题

2010年广东高考《面包》: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人物+事件)

参考:

①妻子深夜被厨房的声音惊醒;②妻子发现丈夫偷吃面包;③妻子和丈夫谈论“厨房的声音”;④妻子把自己的面包分给丈夫。

高考真题2(2013·高考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基本情节(人物+事件):

(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高考真题3(2018·全国卷Ⅲ《微纪元》)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参考答案]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三)情节的作用

•1、知识点:

•情节自身作用:

线索,贯穿全文;照应前文;推动情节;转折;铺垫;伏笔;设置悬念,

•人物:

(刻画;表现)

•环境: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处境

•主题:

深化,表现,揭示,暗示

•读者:

想象、兴趣、回味、思考

情节位置:

(开头)作用分析小说开头常用的三种方式:

①常用开头。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的过程中或在结尾回答疑问。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③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

①主要是照应和伏笔,使用可使情节结构紧密,前后呼应;②补充叙事,揭示矛盾;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结尾(出人意料式(欧·亨利式结尾)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形成情节的陡转,出人意料,能使平淡的故事陡生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丰富人物形象;④突出小说主题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①这种结尾增加神秘感,能够让读者充分地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②有限视角,给人以真实感;③丰富人物形象;④突出小说主题(后两点属于内容方面,需结合文本分析)

结尾(补叙式):

①这种结尾常有对上文情节的呼应和解释悬念的作用;②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③深化主旨

结尾(写景式)①营造意境,感染读者;②烘托人物形象;③运用象征手法,含蓄表达小说主题

结尾(悲剧式)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很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③从表达效果上看,令人感动,让人回味,引人思考

结尾(大团圆式)①从表达效果上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感情体验上看,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形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能凸显美好的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2、高考真题:

1、(2017·全国卷Ⅰ)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同时,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情节)②以“谜”结尾,可以想象人物来这里的艰难,这正可以突显人物助人为乐的品质(人物)③以“谜”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对恶劣环境的想象空间(环境),才更能表现“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的主题(主题)④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读者)

2、情节手法(构思特色):

线索、整体情节、叙述方法(视觉、顺序)、开头、结尾、表达技巧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它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小结:

第一人称“我”亲切、真实、抒情、议论

见证者人物、情节、主旨

参与者人物(关系)、情节、主旨

有限视角

第二人称“你”抒情(情感变化)、评价(褒贬)

感受者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第三者旁观者、讲述者全知视角

叙事自由客观公正便于评价

高考例题《老校长的雨靴》:

1、《老校长的雨靴》:

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对老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说明。

(6分)

参考答案:

①“我”是第一人称,是故事的参与者、事件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使老校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②“我”是叙述者,小说以我的观察为主线,突出了老校长以苦为乐、乐观豁达的形象。

③“我”是感受者,“我”前后的心理变化,强化了老校长对我的感染与影响,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6分。

每点2分)

小说中“我”在小说中起了什么作用?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与上题问法不一样,答题也不一样不一样,一定要审好题)

①“我”从第一人称叙事,是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见证者,使故事真实可信,使老校长形象更真实可感。

②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通过我的见闻感受展开故事情节,使故事完整紧凑。

③、我”衬托了老校长的形象,我先后心理的变化对比,突出了老校长的乐观豁达、以苦为乐,使其形象更鲜明。

④、“我”是一个青年乡村教师形象,小说歌颂了以老校长和“我”为代表的朴实、安贫乐道的乡村教师的奉献精神,突出主题。

例题2:

2020年广州一模我的第一个上级

小说从“我”的视角来塑造老田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①作为抗洪事件的参与者,“我”见证了老田超强的治洪能力,使老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②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我”既参与了抗洪事件的始终,还从旁了解到老田在1954年防汛中受伤的情况,在小说结尾处补叙出来,使老田形象更加丰满感人;③作为老田的下级,“我”在最初认识老田时觉得他疲沓散漫,后来才发现实际上他精通业务、果敢有魄力,叙述上先抑后扬,使老田的形象更加鲜明高大。

2.叙述方法

顺叙:

,使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可以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补叙:

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平叙:

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先写故事结局——祥林嫂的死,而后按时间顺序描写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

答题示例:

《祝福》一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各有何作用?

(1)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引起读者兴趣;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2)运用第一人称“我”串起全文,“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以第一人称的视觉成为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感受者,真实可感。

叙述者“我”是一个摆脱了传统社会精神和道德观念禁锢的知识分子,通过“我”“归乡”和“离乡”的行程,展示“我”不容于故乡的传统社会,并折射出现实故乡的闭塞、衰败和萧索

3、情节结构手法

伏笔: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突转:

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抑扬:

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悬念:

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线索:

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结构的脉络。

小说中常见的线索:

(1)人物线索

(2)事物线索(3)事件线索(4)以时间、空间或人物心理、情感为线索.线索的安排:

安排线索,可以是单线,也可以是双线。

双线一般是围绕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分别进行的,可分为明线和暗线:

(1)明线:

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2)暗线:

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线索的作用

(1)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巧妙安排小说的结构,便于揭示主题

典型例题:

9.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答案①小说多处提及曹老师带领学生打柴,既衬托出当地的贫穷落后,又为老旺捐钱作了铺垫。

②小说以借条为线索,既点明了历史事件,又串联历史与现实,使人回味无穷。

③作者在表现老旺时用的是曹老师的视角,在表现曹老师时用的是老旺的视角,构思巧妙,两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丰满而感人。

高考真题1、2015年小说《马兰花》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请简耍分析。

(6分)

【答案】第一问(2分):

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第二问(4分):

①部署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表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主题);②明暗线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情节),表现麻婶母女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形象)(每答出一点给2分)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结构中线索的作用,解答时要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情节的作用进行思考。

考生要从小说四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切入,每一个要素的作用与本身、与其他三个要素密不可分,要有“四位一体”的答题建构思维。

如这一道题目,要从情节本身思考,它对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表现麻婶母女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从文章主旨的角度,看其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丰富小说的主题。

高考真题2(2018年全国卷Ⅰ)小说中历史和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参考示例: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从主题表达的角度看,能体现赵一曼精神在当下所具有的积极意义;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以现实的眼光观照历史,有利于全方位地了解历史人物,更能凸显人物性格及精神;③从读者感受的角度看,小说以这种方式叙述更有真实感,使人印象深刻。

或参考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典例分析:

小说《项链》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合乎情理吗?

请结合有关情节进行分析。

答:

合乎情理。

①借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很爽快地答应:

“当然可以。

”显得相当大方,这就暗示项链是假的。

②玛蒂尔德四处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说“我只卖出去这个盒子”,这又暗示项链与盒子不是原配的。

③玛蒂尔德去还项链时,福雷斯蒂埃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这再一次暗示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

所以,结尾由福雷斯蒂埃夫人亲口说出项链是假的虽是出人意料,却是合乎情理的。

三、小说阅读之环境描写

(一)环境描写之考查:

①环境特点②环境描写的手法③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

1、社会环境:

①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②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2、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与结尾相呼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高考真题(2019高考全国卷Ⅲ《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参考答案]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开展提供自然背景;(环境)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以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人物)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主旨)

3、环境描写手法“2角度”

描写技巧角度: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也称工笔)。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③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写景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参考题例:

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艄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碧波像大匹软缎)、反衬(橹声、水声、人语声反衬“异样地宁适”)等手法描写景物,形象生动,动静相宜。

②从听觉(橹声、水声)、触觉(风“又暖又凉”)、视觉(碧波、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的角度描写景物,有声有色,使人如身临其境。

例题:

(08浙江卷)《乌米》19题:

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5分)

[参考答案]手法:

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

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四小说阅读之标题

(一)小说标题之考查:

1、标题意蕴理解,2、标题作用探究。

(二)小说标题的含意答题方向

1、表层意义(字面含义、文中内容)与深层意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2016·高考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三)标题作用探究题的“六个思考角度

答题示例:

(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

为什么?

参考答案:

选“磨房里外”理由: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

(环境)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

(情节)③富有意蕴:

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主旨)

选“冯歪嘴子”理由:

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

(人物)

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

(情节)

③关涉小说主旨:

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主旨)

五、小说阅读之主题

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

2016年《锄》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参考答案:

六安爷层面(4分):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点;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4分):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小说揭示农业耕地被工业生产挤占的现状,通过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工业化社会到来的深沉思考。

(2018·江苏高考卷)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参考答案] 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

小说阅读之语言特色

品味语言艺术:

1.语言风格之美: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婉约柔美、典雅灵动、寓庄于谐、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清新隽永、华丽多彩、口语化、生动形象、符合人物身份……

2.句式之美:

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

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结合。

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3.修辞之美:

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

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4.描写之美:

如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嗅听结合(有色有味有声)、对比衬托、铺陈渲染,等等。

(2019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简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参考答案:

①使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黄瓜蔓蓬勃的生命活力。

②句式上长短交错,使语言生动活泼。

③每句都用“了”字,反复强调黄瓜生长迅速。

④语调轻快,传达出叙述者的喜悦之情。

(2018·高考全国卷Ⅱ《有声电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