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89775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docx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

浅析信息题的解法

信息给予题是近几年来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它考查的内容广泛,材料丰富,所给的信息看起来很新颖,要求很高,但解决问题所用到的知识往往却很基础,也就是“起点高,落点低”。

从题型来看,信息题既可以是选择、填空题,又可以是简答、实验或计算题。

命题特点信息给予题构思新颖,思维富有灵活性和创造性,能较好地反映出同学们对信息的提取、分析、加工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选材多来源于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科技新发明等。

这类试题大多是由题干和问题两部分组成,题干中实际上已给出一系列的提示,要求根据提出的问题,发现有用的信息,充分发挥联想,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然后进行类比推导。

解题策略1.阅读理解,发现信息。

认真阅读题干,能读懂题干给出的新信息,理解题干创设新情景中的新知识。

2.提炼信息,发现规律。

结合提出的问题,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从中找出规律。

3.运用规律,联想迁移。

充分发挥联想,将发现的规律和已有的旧知识牵线搭桥,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4.类比推理,解答问题。

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一、信息给予与化学方程式书写

例1(2006年·烟台)“以废治废”是治理污染的新思路,在冶炼钢铁时,为减少煤中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所造成的污染,一般是在煤燃烧时添加生石灰或石灰石进行固硫[主要是利用二氧化硫与生石灰反应生成亚硫酸钙(CaSO3)]。

根据这一原理,可以将造纸厂回收的碱白泥(主要成分是CaCO3和NaOH)掺在煤中进行固硫。

写出碱白泥固硫时,可能发生的与固硫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此题虽然篇幅不长,但所隐含的信息丰富,要认真分析。

根据创设的问题可知,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弄清碱白泥固硫时的反应过程。

题中给出的信息是:

利用二氧化硫与生石灰反应生成亚硫酸钙。

马上联想到碱白泥中的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会分解,因煤中含硫,硫燃烧后可生成二氧化硫,然后与生石灰、氢氧化钠反应,进行固硫。

答案CaCO3CaO+CO2↑S+O2==SO2CaO+SO2=CaSO32NaOH+SO2=Na2SO3+H2O

二、信息给予与物质知识利用

例2(2006年·威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6年5月27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齐二药假药事件调查”。

由于“齐二药”管理混乱,购进了假药,化验员又错误地将“二甘醇”当作“丙二醇”使用,截止到5月22日,该厂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已造成9人死亡。

材料二丙二醇与二甘醇比较:

丙二醇

二甘醇

化学式

C3H8O2

C4H10O3

性质

无色、无臭味、有吸水性的黏稠状液体,微甜,易燃,熔点27℃;适量接触或服用对人体没有伤害

无色、有辛辣气味、有吸水性的油状液体,易燃,熔点-10.45℃;化学性质与丙二醇相似,但有毒

市场价格

医药级:

10000元/吨

6000元/吨

用途

化工原料和医药辅料,可作为溶剂,保湿剂作用,在美容品中常可看见

化工原料,主要作为工业溶剂,防冻剂

三、物质含量的探究(定量实验)

这类问题往往将计算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这就要求同学们对常见物质的性质掌握牢固,并能熟练地进行基本的化学计算。

例3(2007年·盐城)碳酸钠,化学式Na2CO3,俗称纯碱。

“纯碱中常常会混有少量的氯化钠”。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一包纯碱(若有杂质,只考虑为氯化钠)为研究对象,探究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

请你参与他们的活动。

【小组讨论】

观点Ⅰ:

纯碱样品中只含有碳酸钠。

观点Ⅱ:

纯碱样品是由碳酸钠和少量氯化钠组成的混合物。

【实验设计】

甲方案

Ⅰ设计思路:

根据样品与石灰水反应生成沉淀碳酸钙的质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再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Ⅱ操作步骤:

称取13.25g纯碱样品,加入过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搅拌。

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白色沉淀10.00g。

Ⅲ数据处理:

请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计算过程:

Ⅳ实验结论:

乙方案

Ⅰ设计思路:

根据样品(质量为ag)与稀硫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质量为bg),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再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Ⅱ实验结论:

(1)当a、b的质量关系满足(填写含a、b字母的表达式,下同)时,纯碱样品中只含有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0%。

(2)当a、b的质量关系满足时,纯碱样品是由碳酸钠和少量氯化钠组成的混合物,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

【实验评价】

误差分析:

(1)甲方案中,白色沉淀的质量在过滤、干燥等操作过程中会有所损耗,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偏小。

(2)乙方案中,有部分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因溶解于水而没有全部逸出,造成计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交流反思】

(1)实验过程中,需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该操作的目的是。

(2)甲方案实验操作中,对沉淀洗涤的目的是。

(3)乙方案中,需用一定质量的19.6%的稀硫酸。

现有一瓶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乙方案中实验所用稀硫酸,至少需要浓硫酸的体积是(填写含字母的表达式)mL。

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

分析在甲方案中,我们根据白色沉淀碳酸钙的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继而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同理乙方案中,我们可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钠的质量,当所求碳酸钠的质量等于ag时,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100%;当碳酸钠的质量小于ag时,说明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不管是甲、乙哪个方案只要是操作过程中有沉淀和气体的损失,都会导致计算所得的碳酸钠的质量减少,其质量分数也就偏小。

在实验中,我们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是为了使反应更加充分。

答案甲方案

计算过程:

解:

设纯碱样品中含Na2CO3的质量为x。

Na2CO3+Ca(OH)2=CaCO3↓+2NaOH

106100

x10.00g

x=10.6g

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100%=80%

实验结论:

样品是由碳酸钠和少量氯化钠组成的混合物,且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80%。

乙方案

实验结论:

(1)

(2)×100%

【实验评价】

(2)偏小

【交流反思】

(1)使反应充分进行

(2)除去沉淀表面附着的其他物质,以免对实验结果造成误差(3)1.24b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中考复习指导:

化学酸与碱10问J0354

 1.为什么酸或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答:

酸或碱的水溶液,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能够导电,这说明这些溶液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例如HCl在水中解离出H+和Cl-,H2SO4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SO42-;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Ca(OH)2在水中会解离出Ca2+和OH-。

我们看到酸都能解离出H+,而碱都能解离出OH-,也就是说虽然有不同的酸或碱,但其溶液中都包含相同的成分H+或OH-,所以它们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2.凡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吗?

  答:

不是。

因为中和反应的定义是"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除了酸和碱作用能生成盐和水外,在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中我们还学到过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如某些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2NaOH+CO2=Na2CO3+H2O); 某些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CaO+2HCl=CaCl2+H2O)等,但这些都不是中和反应。

  3.pH值小于7、等于7、大于7的溶液加水稀释,其pH值将分别出现怎样的变化?

  答:

pH值小于7的溶液是酸性溶液,若加水稀释,溶液会变稀,浓度变小,溶液的酸性随之减弱,pH值会增大,但不会超过7,只会无限接近于7。

pH值大于7的溶液是碱性溶液,同理pH值会减小,但不会超过7,只会无限接近于7。

pH值等于7的溶液,显中性,稀释后还是中性溶液,所以其pH不变,还是等于7。

  4.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遇到氢氧化铁会变色吗?

  答:

不会。

酸碱指示剂只有遇到酸溶液或碱溶液时才会改变颜色。

大多数的酸都是溶于水的,而碱则不同,只有少数碱是能够溶于水的,如:

氢氧化钾(KOH)、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钡〔Ba(OH)2)和氢氧化钙〔Ca(OH)2〕。

当石蕊和酚酞遇到它们的水溶液时会变色,而氢氧化铁〔Fe(OH)3〕等是不能溶于水的碱,所以石蕊和酚酞不会变色。

  5.长期敞口放置的浓硫酸和浓盐酸,为什么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会减小?

  答:

因为浓硫酸有吸水性,长期敞口放置易吸收空气中水分,溶剂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增加,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浓盐酸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溶质,溶质的质量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6.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时,能否将试纸用水润湿?

  答:

不能。

润湿后相当于将溶液稀释了,酸性和碱性都减弱了。

润湿后测定的酸性溶液的pH值比实际溶液的pH值偏大,而碱性溶液的pH值比实际溶液的pH值偏小。

  7."酸溶液"和"酸性溶液","碱溶液"和"碱性溶液"是一回事吗?

  答:

不是。

酸溶液仅指溶质为酸的溶液,一定属于酸性溶液;如盐酸、硫酸。

但某些盐类化合物的溶液如NaHSO4也显酸性,却不属于酸溶液;碱溶液指可溶碱的溶液(KOH、NaOH、Ca(OH)2、Ba(OH)2、NH3·H2O),一定属于碱性溶液;但某些盐类化合物的溶液如Na2CO3溶液也显碱性,却不属于碱溶液。

  8.我们平日所说的调味品盐与化学上的盐是一回事吗?

  答:

不是。

我们平日所用的厨房调味品盐指的是食盐,也就是氯化钠(NaCl),而化学上所指的盐是一类化合物的名称,就像酸、碱一样,这类化合物在水中都能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像氯化钙(CaCl2)、碳酸钠(Na2CO3)、硫酸钾(K2SO4)等都属于盐类物质。

  9.如何判断NaOH溶液与稀盐酸之间的反应恰好完全进行?

  答:

我们可以利用指示剂来完成,在烧杯中加入约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2~3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边滴边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由红色变成无色为止,此时氢氧化钠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10.为什么将氢氧化钠固体、生石灰密封保存?

  答:

氢氧化钠固体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如下反应CO2+2NaOH=Na2CO3+H2O,会潮解、变质。

同样生石灰会有如下反应CaO+H2O=Ca(OH)2,CO2+Ca(OH)2=CaCO3↓+H2O而变质,所以二者都需要密封保存。

 

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J0355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探究型试题必将是未来中考的热点题型。

熟悉该类试题的主要特点及解答策略,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考场应对能力。

一、试题特点

1、命题素材丰富。

探究性试题的命题素材涉及面较广,可以是化学基本概念类的探究(如催化剂的探究,溶解度影响因素的探究),可以是物质性质的探究(如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以及酸、碱、盐性质的探究),还可以是物质的性质、制法和化学实验操作的综合探究等。

其中,化学实验的地位十分“显赫”,各类探究性试题常常以实验作为问题的背景。

2、要素可多可少。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及的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是: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但在探究性试题的命制过程中,这八个要素不一定都涉及,有的要素则是以题给信息的方式呈现的。

3、信息可新可旧。

探究性试题中给出的信息,有的是教材中出现的为同学们所熟知,也有部分探究性试题,为了考查同学们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所呈现的信息是全新的。

二、解题策略

1、学会提取信息。

面对探究性试题中的全新信息,同学们首先要沉住气,凝神静气阅读试题,直到读懂题意为止;其次,要学会处理信息,从题给信息中删除次要信息、干扰信息,提取有用信息;最后,学会运用信息,将提取出的有用信息用于具体问题的解答。

2、理会探究思想。

虽然探究性试题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是丰富多彩的,但只要留心总结,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思想、方法也是有规可循的,如,控制变量的思想(如探究催化剂的用量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须控制温度、催化剂的浓度等影响因素一致);化隐性为显性的思想(如用塑料软瓶做实验,可将二氧化碳溶于水这一看不见的现象转化成软瓶变瘪的现象);对比探究的方法(如燃烧条件的探究);追踪探究的方法等。

三、例题评析

(2007年·成都)某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某一温度下氯化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

探究过程如下:

【猜想与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

①pH<7,②,③。

【设计和实验】要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除有正确的操作步骤外,其中不能采用下列物质中的(填序号)来进行实验。

①pH试纸②紫色石蕊溶液③酚酞溶液

组内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乙同学:

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氯化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丙同学:

将pH试纸直接浸入氯化钠溶液中,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评价与反思】三位同学中操作正确的是同学。

指出其余同学的操作错误:

同学:

同学:

【结论与分析】丙同学得出:

“凡是盐溶液的pH都等于7”,你认为该同学结论(填“正确”或“不正确”)。

如不正确,请举一例说明:

(如正确,该处不填)。

分析该题考查的基础知识有:

酸碱性与酸碱度的区别、酸碱度的测定方法、盐溶液的酸碱度等。

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知识的回忆与整合。

溶液的酸碱性属于溶液化学性质的范畴,可以用石蕊、酚酞等酸碱指示剂去加以检测;溶液的酸碱度是指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测试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测试前不可用水润湿pH试纸(相当于将待测液稀释),测试过程中不可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防止pH试纸将待测液污染);盐溶液pH可能大于7,也可能等于7或小于7。

答案【猜想与假设】②pH=7③pH>7【设计和实验】②③【评价与反思】甲乙pH试纸不能润湿丙pH试纸不能直接放入待测溶液中【结论与分析】不正确碳酸钠溶液的pH大于7

启示探究题不一定是难题,复习过程中那种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专“啃”探究难题,在探究性试题题海中“游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对于初中化学的核心知识,要做到两会两能��复习时会整理、会储存;考试时能回忆、能提取。

中考化学试题的热点透视J0349

一、试题突出开放性

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的最突出特点是能为考生提供较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试题被大量采用。

此类试题被采用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发散、收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利用学科优势、实施学科创新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好题型。

开放性试题也称为创新能力评价(培养)题、扇形题、发散题等。

一般是指那些或是正确答案不唯一,或是思维过程不唯一的试题。

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方式有三种:

�是条件开放(给定多余的条件或者没有限制条件),二是过程开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三是结果开放(可以得到并列的多个答案)。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方位理解试题,处理信息。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入手,从多角度分析,多层次思考,以探寻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一装置多用或多装置一用等。

例1.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

(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的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述原因。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分析:

此题的第②题为开放性试题,它需要采用一些方法,使溶液的密度增大、小球上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给学生以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将化学方法和力学原理相结合,从多角度思考、多方位实施,为今后初中教学向综合课过渡,加强学科间综合素质的考查,奠定了基础。

本题答案为:

①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没有变化,因为溶液是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食盐,因此,加入少量食盐晶体不会引起溶液密度的变化,小球所受的浮力也不会有变化。

②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即增大小球所受的浮力,则需要增大溶液的密度,相应的方法有:

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后微热;加入其他少量物质如KCl、KNO3等;滴入几滴AgNO3溶液等。

例2.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Na2SO4、Na2CO3、CuSO4和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做实验得以下结果。

(1)此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

(2)滴人足量稀硝酸后白色沉淀部分溶解。

从实验可判断出,该粉末可能的三种组成是:

①;②;③。

分析:

由实验结论逆推物质的组成,需要具有良好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思维能力。

(1)可知,上层清液无色,说明不含CuS04,白色沉淀不溶于水,可能是CaCO3、BaCO3、BaSO4中的一种或多种;由

(2)可知,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沉淀一定含有BaSO4,可能含有CaCO3、BaCO3,中的一种或两种。

所以三组答案为:

①CaCO3、Na2SO4、BaCl2;②Na2CO3、Na2SO4、BaCl2;③CaCO3、Na2SO4、Na2CO3、BaCl2。

二、试题突出科学探究性

这类试题通过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提出假设、设汁实验、观察实验、完成论证、反思评价等环节,对科学探究的八个要素进行考查,常通过列举资料、思维辨析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比较、分类、概括、抽象等科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该类试题貌似复杂,有的知识还比较陌生,乍一看觉得很难下手,但事实上解答该类试题所需要的知识点和解决方法,都是已学过的或题目暗示的,解题时只要静下心来读懂题意就可攻克,难度并不大。

难度稍微大一些的是,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按照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进行探究。

当然,这种探究也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果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首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确定实验的原理,然后根据原理和要求选择仪器与药品进行实验。

在进行探究时要注意在已有知识、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类比思维找到解决新问题的钥匙,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得出结论。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题和解题的过程中学会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例3.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或发现许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①实验室制气装置都要检查气密性;②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溶液质量都增加。

你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

试写出两条(不重复课本中已总结出的原理或规律):

(1);

(2)。

分析:

该题是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一道探究性试题,解答的关键是在弄清示例归纳思路的基础上找准着眼点,并由着眼点展开发散联想、归纳比较,最终探究获得答案。

从实验操作的角度出发,可寻得“给试管里的液体、固体加热,都要预热”、“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均要验纯”等规律;从化学反应条件出发,可以得出“用H2还原金属氧化物时,都需要满足加热或高温的条件”等规律;从化学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出发,可以得出“铁与盐酸溶液、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铁的化合价都显+2价”,“复分解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都不变”等规律。

例4.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探究“CuSO4溶液显蓝色与什么离子有关”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们提交的实验方案,其中不需要做的实验是()。

A.观察Na2SO4、K2SO4溶液的颜色

B.观察CuCl2、Cu(NO3)2溶液的颜色

C.向CuSO4溶液中滴加适量的NaOH溶液,静置后观察溶液的颜色

D.加水稀释后观察CuSO4溶液的颜色

分析:

“CuSO4溶液显蓝色与什么离子有关”的可能性有两种:

一种可能是Cu2+,另一种可能是。

探究这一问题,要求设计的实验能够说明Cu2+、是否显蓝色。

A、B实验的目的是,观察Cu2+和是否显蓝色;C溶液中Cu2+从有到无,说明溶液显蓝色与溶液中是否含有Cu2+有关;D实验只能说明Cu2+、浓度的变化引起溶液颜色的变化。

本题答案为D。

三、试题突出化学新信息新情境

信息给予题,又称化学新信息题、化学新情境题,一般由“新信息”和“问题”两部分组成。

此类试题能考查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有利于选拔有潜能、有创造力的学生,符合中考命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素质型”转变的要求,成为近年中考命题的热点题型。

从所给的信息来看,信息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陌生的,信息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文字、表格、实验仪器或装置、试剂、标签、图形图像等方式呈现;从所给信息的内容特征来看,所给的信息往往从高科技、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社会热点(如环保、能源、粮食、医药保健)等方面取材。

信息的内容,包含着与解题有关的物质的组成结构、化学式、性质、用途、使用注意事项或者有关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知识。

从试题解答要求来看,又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即题目看来很新颖、要求很高,但解决问题用到的往往是初中的基础化学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试题提供的、初中化学课本中未曾出现过或学习过的新信息、新知识,在阅读、获取新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照题目要求进行解题。

例5.“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

它包括“原料绿色化”、“化学反应绿色化”、“产物绿色化”等内容。

其中“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

下列符合“化学反应绿色化”的是()。

A.化工厂用氨、二氧化碳和水制碳酸氢铵:

NH3+H2O+CO2==NH4HCO3

B.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2HCl+CaCO3==CaCl2+CO2↑+H2O

C.用纯碱制取烧碱:

Ca(OH)2+Na2CO3==CaCO3↓+2NaOH

D.潜水艇中用过氧化钠提供氧气:

2Na2O2+2CO2==2Na2CO3+O2↑

分析:

题目中以文字的形式给出了“化学反应绿色化”的信息。

根据“化学反应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的信息可知,只有属于化合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才能符合要求。

因此,本题答案为A。

例6.2006年6月10日凌晨,一辆载有苯酚30t的槽罐车途经南平浦城县时,槽车侧翻,约有10t的苯酚泄漏,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酸臭气味。

现场10m之外就是南浦溪,下游有许多饮用水的取水口,情况危急……苯酚(化学式为C6H6O)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①现场救护人员必须佩戴呼吸器、穿好防化服的原因是。

②你认为下列对事故的处理方法合理的是(填字母)。

A.用水进行冲洗或用泥土填埋

B.挖隔离沟、铺薄膜防止扩散并回收泄漏的苯酚

C.随时监测附近水源、土壤中的苯酚含量

③残余的苯酚用木屑吸附,然后点火燃烧除去。

写出苯酚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

题目采用信息给予的方法,联系实际,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此题材料鲜活,情景真实。

题目给予的信息:

①苯酚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②现场10m之外就是南浦溪,下游有许多饮用水的取水口,情况危急……③苯酚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可贵,安全第一”是学生通过学习化学应建立的与化学有关的生产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