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88357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

《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docx

重商主义对中国的影响与表现

小组成员:

刘亚锋

吴欣联

张志明

王亚敏

李文龙

王文会

聂慧慧

 

中国重商主义的表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一、传统重商主义

简述重商主义

(1)产生:

重商主义产生于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

西欧封建社会14世纪末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产生并逐渐成长起来.

a.早期重商主义阶段,早期重商主义者极力提倡不断吸收国外货币到国内,禁止货币输出国外。

(大约14、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阶段)

b.晚期重商主义者虽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但是他们已开始用资本家的眼光看待货币。

晚期重商主义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

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晚期重商主义者,支持国家采取扶植和鼓励发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场手工业的政策,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义称为重工主义。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中叶)

(2)基本思想

a、社会财富观念。

重商主义者一致反对古代社会和中世纪思想家维护自然经济、鄙视货币财富的观点。

他们坚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

他们把财富与货币混为一谈。

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

b、财富源泉的观点。

重商主义者认为西欧一些国家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哉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

在对外贸易中又必须遵循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要做到出口大于进口,保证贸易中的顺差,大量金银才能不断流入本国。

c、强调国家的作用。

重商主义者认为,中央集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致富的重要保证。

d、奖励增加人口。

重商主义者认为,人口是国家劳动务的重要来源,以是进行武力掠夺、殖民扩张的兵源。

因此,主张增加人口,限制人口外流等。

(3)理论要点:

①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家财富的最重要的形成来源。

②认为要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必须以本国制造品出口到外国以换取黄金、白银(贵金属)。

③国际贸易的原则是多卖,少买,从而使贵金属(外汇)多在国内积累,谋取贸易顺差。

④为了要取得国际贸易的顺差,必须出口本国出产的制造品,进口外国的原料,利用制造品与原料的价格剪刀差获利。

⑤必须将本国国内市场的主要份额保留给本国产业。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身的工业生产能力,培植新兴产业(“幼稚工业”),也是为了给本国人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

二、重商主义时期中国的状况分析

对应重商主义时期,中国处于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期,封建统治着实行海禁闭关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表现:

永乐二年,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

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

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

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清)归玄恭:

《归庄集》

官营专卖

征收重税

三、适用于中国经济的新重商主义

1、简述新重商主义

新重商主义本来就是麦金农、克鲁格曼等人总结美国70年代以来的外贸保护主义政策发展起来的,因其所描述的政策很象15世纪的重商主义而得名。

但是,他们之间有诸多不同。

首先,新重商主义沿袭了凯恩斯通论中的分析方法,认为贸易顺差和投资、消费等一样也会产生乘数效应。

因此,政府为了实现内部利益极大,刻意制造顺差。

这和重商主义单纯的积累黄金的目的是不同的。

再者,新重商主义的保护措施繁多且具有攻击性,甚至发展成一系列排他性的贸易保护集团。

具体讲,美国人在贸易保护中最喜欢玩的是反倾销诉讼,比如对待中国的纺织产品;此外还有所谓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就是以环保之名行保护之实)。

2、新重商主义的代表国家

新重商主义是代表国家是中国、韩国的理论依据。

东亚国家为保持经济主权和金融稳定,而采取的低汇率、高储备政策称之为经济和金融全球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新重商主义政策。

它既不同于视黄金储备为经济目标,以此扩张军力,开拓贸易疆界的旧重商主义,也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对国内产业采取战略性保护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是基于金融脆弱性的发展缓冲政策。

这一政策既是对发展中国家“结构式”新重商主义政策的修正,也是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以本国的福利损失为前提,为保持经济主权和金融稳定,而不得不采取的次优选择,是对由发达国家制订的非对称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运行规则的回应,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和道义上的正义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制度的演进过程,金融脆弱性问题将贯穿整个发展过程,因而也决定了这一政策应在较长时间内实行。

这一政策适应于具有高储蓄传统,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

3理论渊源

“新重商主义”这个术语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像“重商主义”那样熟悉,它是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麦金农,克鲁格曼,萨金特等用来描述美国70年代对外经济政策中的贸易保护和经济民族主义的时候所发明的。

同时“二战后某些东亚国家和地区建立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以及它们所实行的"出口导向"政策,也带有某些重商主义色彩,因此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可以看出由于贸易保护和经济民族主义的对外经济政策同十五世纪的重商主义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所以在概括时继续沿用了“重商主义”的提法至于学界为什么将20世纪的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贯以“新”经济学界说法是尽管“重商主义”同“新重商主义”有着极相似的外貌政策,但是这两者的立论基础是不同的。

同时“新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措施,也被称为超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以下几同“重商主义”不同的特点:

1、保护的对象扩大

2、保护的目的改变

3、保护从防御转入进攻

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5、组成排他性的贸易集团

四、中国重商主义的具体表现

新中国50年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

1.人民币汇率降低(新中国人民币汇率演变考)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49~1978)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起伏和回升阶段)

42000旧币/1美元~22380旧币/1美元

(1953~1972)相对稳定阶段

1971年

2.4618旧币/1美元

1971年12月18日

2.2673旧币/1美元

一篮子货币阶段

1972年

2.24元/美元

1973年

2.005人民币/1,美元

1977年

1.755人民币/1美元

2001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2005)

1978

2.53元/1美元

1981年

2.8人民币/1美元

1994~21世纪初

1984

2.7963/美元

1985

2.8元/1美元

1986

3.7

1990

5.22

1993

5.7

盯住美元与建立全国外汇市场时期

1994年(单一汇率)

8.7

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汇率制度

2005年7月21日

8.11

2013年10月20日

6.0965元/1美元

本币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①本币贬值后,一国的贸易收入往往会得到改善,整个经济体系中外贸部门所占比重会扩大,从而提高本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可以有更多的产品同国外产品竞争。

②本币贬值对物价也有影响。

一方面,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升;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升,货币贬值对物价的影响会逐步扩大到所有商品,易引发通货膨胀。

2、鼓励出口表现

(1)设立各种形式的权威性综合协调机构

(2)实行表彰出口有功企业的奖励制度

(出口退税政策)

中国的出口退税始于1950年。

当时,有关部门在制定《货物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时,对出口货物退还已纳货物税作出了规定。

1958年,我国将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对出口的商品不再退税,出口退税制度中止。

这个时期,我国的外贸出口处在盈利阶段,退税与否主要涉及财政内部的利税转移的问题。

而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我国也不实行退税,只在少数企业出口亏损很大的时候,才会批准在生产缓解减免税收。

1973年,工商税制进一步简化,我国对进口货物不退税,对出口货物也不征税。

出口盈亏由外贸部与财政部算账。

198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钟表等17种产品实行出品退免税和进口征税的通知》,开始对部分货物实行退税。

1985年,工商税分为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和盐税。

同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进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

此规定从4月1日开始实行,这标志着我国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建立。

由于当时还没有实行增值税,出口产品的营业税、流转税都纳入了消费税系列,所以退税率不是很高。

一直到1993年,退税率也只有11.2%。

1988年以前,我国只退生产缓解的增值税和最后环节的产品税。

那年以后,在流转税方面实行了彻底的退税制度。

1994年,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增值税的主体地位。

按照国家颁布的增值税条例,增值税税率是17%,出口产品实行零税率,即17%的税应该全部退掉。

实际调整后的平均退税率为16.63%。

从11.2%一下子提高到近17%,步子迈得很大。

这一政策的出台,极大地刺激了出口企业的积极性。

1994年和1995年连续两年我国的出口增长突飞猛进,增长率分别为32%和23%。

这样一来,政府的退税压力一下就上来了。

由于中央财政在年初预算中,定的退税“盘子”没有这么大,因此从1995年开始,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欠退税现象。

同时由于管理不健全,发生了很多骗退税和税收流失的情况,给国家财政造成了一定困难。

1996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减少骗税,我国对出口退税率作了大幅度的下调,从17%一下子调到了“3、6、9”(即按不同产品分层次退税,最高退税率9%,最低退税3%),平均税率降至8.29%。

从理论上来讲,大幅降低出口退税率,其实违背了出口零税率的规定,对政府来说,这么做只是暂时缓解财政压力的权宜之计。

但退税率一降,企业出口积极性即严重受挫,出口形势跟着就下来了。

1996年,出口增长只有1.53%。

紧接着,1997年爆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受此负面影响,加上退税率下调,1998年我国的出口形势非常严峻,全年只增长了0.5个百分点。

 1998年到1999年,为了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的影响,我国又多次将退税率上调。

(最先恢复17%退税率的是纺织品和纺织机械)之后几年,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外贸出口增长很快,但中央财政的退税支出又重新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

于是出口退税指标成为控制该项支出的重要手段,但越积越多的出口退税的欠款又形成了中央财政的一笔隐形负债。

2002年初,我国对生产型企业的自营和委托出口货物和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

“免”是指对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货物,免征本企业生产销售环节增值税;“抵”是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货物,免征或退还所耗用原材料、零部件等已纳税款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款;“退”是指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货物占本企业当期全部货物销售额50%以上的,在一个季度内,因应抵顶的税额大于应纳税额而未抵顶完时,经主管出口退税的税务机关批准,对未抵顶完的税额部分予以退税。

(3)通过减免税和提供补贴等财政措施鼓励扩大出口

(4)利用金融措施促进出口

(5)政府以各种形式为企业提供出口保险

(6)大力扶植出口企业和出口项目

3.进口限制政策

具体措施:

(1)在限制进口方面:

禁止若干国外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进口;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口,课征保护关税,但对原料则免税进口。

(2)关税壁垒

关税壁垒是传统的贸易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

(3)非关税壁垒

非关税壁垒包括采取反倾销调查、限定进口商品入关的口岸、提高进口商品的标准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4)反倾销手段

(5)从1995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WTO成员国共发起3427项反倾销调查。

据WTO秘书处公布的2008年下半年全球反倾销案件统计资料,期间共有15个WTO会员国展开120件反倾销调查,较2007年同期的103件增加17%,2008全年度共新增208件调查案,分别较2007年的163件和2006年的202件为多

限制进口措施对中国的影响

关税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财政收入和保护本国的生产。

其中以增加财政收入为目的增收的关税叫做财政关税。

而另一种以保护本国生产为目的的叫做保护关税。

保护关税是当代各国保护贸易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实行歧视的重要工具

注:

1.本表1979年及以前为外贸业务统计数,1980年及以后为海关进出口统计数。

2.进出口差额负数为入超。

4.高储备政策

中国历年外汇储备

单位:

10亿美元

1950

0.157

1951

0.045

1952

0.108

1953

0.09

1954

0.088

1955

0.18

1956

0.117

1957

0.123

1958

0.07

1959

0.105

1960

0.046

1961

0.089

1962

0.081

1963

0.119

1964

0.166

1965

0.105

1966

0.211

1967

0.215

 

 

1968

0.246

1969

0.483

1970

0.088

1971

0.037

1972

0.236

1973

-0.081

1974

0

1975

0.183

1976

0.581

1977

0.952

1978

0.167

1979

0.84

1980

-1.296

1981

2.708

1982

6.986

1983

8.901

1984

8.22

1985

2.644

1986

2.072

1987

2.923

1988

3.372

1989

5.55

1990

11.093

1991

21.712

1992

19.443

1993

21.199

1994

51.62

1995

73.597

1996

105.049

1997

139.89

1998

144.959

1999

154.675

2000

165.574

2001

212.165

2002

286.407

2003

403.251

2004

609.932

2005

818.872

2006

1066.344

2007

1528.249

2008

1946.03

2009

2399.152

2010

2847.338

2011.6

3197.491

 

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  

    巨额外汇的存在,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强大的象征。

而我国拥有巨额外汇,这证明了我国经济发展良好,企业对外信誉好,很受外商信赖。

而同时巨额外汇的存在,能够极大的稳定人民币的汇率稳定,有利于金融系统的安全。

  

2有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 

中国高额外汇储备无疑是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融资的一个重要条件,表现在一是增强外商对中国经济信心,协议利用外资和实际利用外资都出现稳定、快速增长。

二是从外债角度看,中国外汇储备充足,表明中国有良好的国际偿债能力。

但中国外债余额最近一些年来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还本付息的压力还是存在的。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05年底中国外债余额2 810.45亿美元,2006年底为3 229.88亿美元,2007年底为3736.18亿美元,这些都需要从外汇储备中支付。

同时,短期外的比例也不是很低,其中不乏汇率投机因素。

因此,高额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证中国的外债的安全,提高中国的国际信誉,增强了利用外资的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3.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外汇储备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保障国家金融安全。

保持足够的国家外汇储备规模,能够让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充满信心.同时,足够的外汇储备,有利于应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并支持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投资发展。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很大。

如前些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其他国家出现经济金融混乱、危机而传导至本国或一国突发事件或急需大量进口时,以及出现政治动荡,引起资本外逃时,中国都需要由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对外支付的有力坚强保证来抵消其不利影响。

 

4满足中国长期发展的外汇需求  

中国在世界的大格局中间所处的地位、在目前的发展环节以及未来中,要有更多的外汇储备。

中国持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战略意义在于:

(1)是抵御国际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我们应对国际的一些挑战难度就会很大;

(2)是中国经济走向更发达阶段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对于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升技术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是人民币最终实现完全可兑换的一个必备的条件,没有充足的外汇,人民币要走向世界也是不可能的。

 

5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外汇储备是体现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标志着我国对外支付能力和调节国际收支实力的增强,为我国举借外债以及债务的还本付息提供了可靠保证,对维护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信誉,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竞争优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负面影响1、造成外汇资本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成本代价高昂。

2、过多的外汇储备导致货币投放过多,降低了货币政策有效性。

3、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外部环境。

4、过多的外汇储备,增加了储备资产管理的难度和风险.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