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6929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

《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行业研究报告.docx

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2019-2020年旅游行业研究报告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行业,在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资源、创造就业机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方面具备优势。

从旅游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其根本动力,同时休假制度改革和交通条件改善等亦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旅游行业作为典型的敏感性行业,对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等条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易受突发事件影响。

201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且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国家相应给予了许多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和积极的政策导向,我国旅游行业总体仍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同时,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精细化趋势,行业内企业竞争加剧,多元化经营模式下的管理压力、人才储备和资金要求加大,且在文旅产业投资快速增长之下,大型旅游项目建设投资体量大,项目回报周期长,企业投融资风险相对较高。

旅游行业内企业趋于多元化发展,产业类企业主要分化为旅游综合类、景区类、酒店类和旅行社类运营主体,其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企业信用质量重点关注经营模式、区域环境和自身财务情况;而旅投类企业信用质量除考虑其旅游资源的经营外,还需关注当地经济发展、政府支持力度和财力、平台层级等。

从债券发行情况来看,旅游行业内已发债企业以地方国有企业居多,发行人整体信用等级主要集中在AA级及以上级别。

截至2019年10月末,旅游行业仍在公开发行债券市场有存续债券的发行主体共计50家;2019年1-10月,旅游行业共发行了34支债券,以发行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

级别调整方面,2019年1-10月,旅游行业2家企业信用评级发生调整,均为向上调整。

2020年系“十三五”收官之年,根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旅游经济总体持乐观预期。

但行业竞争压力仍较大,从影响行业信用风险的因素看,需要关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对行业经济增长态势的影响、外部突发性事件对区域旅游的影响等,行业内个体旅游企业的信用质量会因公司战略、运营升级成效和游客流转率、财务杠杆控制、旅游项目投资回报情况、流动性管理、政府支持力度等状况的变化或存在差异。

一、行业基本面

201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及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行业,其在调整产业结构、节约资源、创造就业机会、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等方面具备优势,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旅游行业总体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定义,旅游业是直接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饮、游览、购物、娱乐等服务活动的集合。

作为可选消费范畴,得益于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提升、庞大的人口基数、消费水平的提升以及交通的持续改善等带来的旅游需求及旅游消费升级,我国旅游行业多年来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

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55.39亿人次,同比增长10.8%;入境旅游人数1.41亿人次,同比增长1.2%;出境旅游人数1.50亿人次,同比增长14.7%;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目前,国内游仍是我国旅游行业市场占比最大且发展趋势最好的市场,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国内旅游实现收入分别为5.13万亿元和2.78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3%和13.5%,且除2003年非典期间呈负增长外,近20年来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的发展首次被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据初步测算,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1.04%,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而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019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且增速放缓,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6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0.5个百分点;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增速与1-8月份持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继续巩固。

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名义增速为8.3%,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5%,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且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总体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中高速、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旅游消费常态化支撑下,当前旅游业仍然处于持续较快发展的通道。

从旅游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其根本动力,同时休假制度改革和交通条件改善等亦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旅游行业作为典型的敏感性行业,对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和自然等条件的依赖性较强,易受突发事件影响。

旅游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主要源自经济增长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我国居民收入增速总体呈放缓态势,剔除价格因素后,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万元,同比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万元,同比增长6.6%。

虽然增速逐步放缓,但在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以及国家减税降费、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等政策进一步落实下,居民旅游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根据《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1》及《中国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18》,2018年国内居民出游力指数[2]再创新高,达到17.8%,其中都市休闲客群旅游人数增长迅速,旅游消费进一步升级,居民为“美食、美宿”出游日渐平常;假日旅游消费需求旺盛,假日旅游日均消费金额及消费人次均超过平日的2倍以上。

旅游客源地方面,出游力指数仍呈现东南沿海地区较高、西北地区较低的局面,但差距有所缩小。

旅游目的地方面,近年来中西北部地区旅游消费人次占比均不断提高,东部地区主导地位有所削弱,区域旅游呈现均衡化发展态势。

此外得益于休假制度改革,2014-2018年,黄金周旅游人次占全年国内旅游人次的比例从13.15%升至22.73%,黄金周旅游收入占全年国内旅游收入的比例从8.09%上升至22.65%。

总体上,我国旅游消费逐步由观光游向休闲游、度假游转型,旅游消费大众化已成为趋势。

交通网络的持续改善亦为国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截至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同比增长3.1%,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铁路路网密度136.0公里/万平方公里,同比增加3.7公里/万平方公里。

2018年末,公路里程484.7万公里,较上年末增加7.3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4.3万公里,较上年末增加0.6万公里。

此外,2018年末共有颁证民用航空机场235个,较上年末增加6个,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机场233个,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30个,定期航班航线里程838万公里;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的通航机场有95个,比上年增加11个,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的有37个,增加5个。

运输服务方面,2018年旅客周转量34217.43亿人公里,同比增长4.3%;其中动车组发送旅客20.05亿人,增长16.8%。

根据艾瑞咨询《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平台用户洞察研究报告》[3]显示,4次以内的低频旅游仍然是目前出行主流,出游天数集中在3-5天。

而交通通达性和便利程度更高的区域,更有利于居民出游选择。

出入境游市场相对国内游市场规模偏小,但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地位。

近年来,我国免签国家数量增加,根据外交部领事司数据,截至2019年5月,我国已与14个国家实现全面互免签证,15个国家和地区单方面给予免签入境待遇,43个国家和地区单方面给予落地签证便利,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可免签或落地签前往72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多个国家加大了签证优惠力度,对中国游客实施电子签证、简化签证材料等优惠政策,愈发便利国民出境旅游。

截至2018年末,我国航空公司国际定期航班通行65个国家的165个城市,国际航线增至849个,且随着国际直飞航线的开通,出境游更加便利。

同时,人民币汇率波动、移动支付等技术体验程度也一定程度影响居民出境消费意愿。

此外,旅游行业对外部环境存在较强的敏感性,病疫情、国家政策、国际政局等都对旅游行业整体经营业绩、细分行业格局以及目的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旅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外交地位的不断提升,信息传播的高速发展,突发事件的产生来源、影响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大。

“十三五”期间,旅游行业的发展首次被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近年来国家相应给予了许多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和积极的政策导向,各项引导政策可平抑因外部经济等环境波动而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旅游行业平稳发展。

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未来5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的四大目标。

一是旅游经济稳步增长。

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

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二是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以上。

三是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带薪休假制度加快落实,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

四是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2017年8月,国家旅游局发布《2017年全域旅游发展报告》,报告中指出,2016年我国民众人均出游率达3次,旅游已成为我国民众生活的必需品。

全域旅游因此应运而生,将成为一项中长期国家战略和国策,将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国家各部委将加大对全域旅游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

2018年6月14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从加快“三区三州”主通道建设、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等方面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脱贫致富;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简称“《方案》”),制定方案包括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其中旅游领域再次提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4];同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提出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建立健全住宿餐饮等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等方面入手,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建设。

此外当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进行了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以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关于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深化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推进“厕所革命”、建设美丽乡村等内容都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且随着个税改革出台及促进居民消费潜力的相关政策,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分类旅游等概念将逐渐成为旅游行业发展新动能,旅游消费将进一步释放。

2019年8月23-27日,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分别提出9项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和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为刺激消费政策的逐步落地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文旅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追踪到的投融资事件披露总金额为1.37万亿元,其中文旅特色小镇和文旅综合体投资体量合计占比达92.53%,以民营资本为主、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为辅,其占比分别为60%、20%和15%。

新旅界研究院2019年4月发布的《2018中国文旅产业投融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追踪[5]到全年投融资事件295起,其中目的地资源端的文旅特色小镇和文旅综合体项目占比43.7%,其次为产业服务端的产业运营管理、其他产业服务和智慧旅游类项目。

295起投融资事件披露的总金额为1.37万亿元,还有部分项目未透露投资额。

其中以文旅特色小镇和文旅综合体投资体量最大,合计投资规模1.27万亿元,占总金额的92.53%。

文旅特色小镇主要依托于现存文化、旅游景区资源进行建设,可大致分为文旅驱动型和文旅+产业双驱型两类;文旅综合体集休闲、度假、娱乐、餐饮、购物、住宿等多种功能,多与地产结合。

目的地资源端方面,因201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0年前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国家及地方层面陆续公布特色小镇培育目标,以文旅特色小镇占比最多,致使文旅特色小镇转向全面发展。

2018年,文旅特色小镇签约或开工项目67个,已披露的拟投资总额为7377.39亿元,其中广东、湖北、湖南、重庆四省市新投资项目数量居前,广东、浙江、重庆三省市投资金额居前。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实施2018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通知》,对已公布的特色小镇开展定期测评和优胜劣汰,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范围内至少有50家文旅小镇处于、倒闭、烂尾以及降格、淘汰状态。

2018年,文旅综合体签约或开工项目59个,已披露的拟投资总额为5337.6亿元,其中四川、湖南、浙江三省项目数量居前,辽宁、四川、湖南三省投资金额居前。

自然和人文景区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5起,披露的投融资总额为348.23亿元,新投资景区以自然型为主,四川、浙江等地新建景区项目较多。

主题公园发生投融资事件15起,披露的投融资总额为313亿元,其投资仍在持续增长,并向三线地级市类城市延伸和下沉,同时文化与主题公园的融合正在加深。

酒店市场发生投融资事件11起,披露的投融资总额为89.71亿元,其中中端酒店市场轻奢化和主题化成为趋势,低端酒店市场整合和提升开启。

旅游演艺发生投融资事件7起,披露的投融资总额为7.7亿元,随着文学、动漫、影视等跨界融入,演艺活动文化内涵越来越深厚,也更着重于沉浸式娱乐体验的营造。

非标住宿发生投融资事件6起,披露的投融资总额为6.13亿元,环保监管和资本市场收紧等因素影响下民宿投资热度有所下降,但同时受中小学研学旅游等政策的推动,研学、户外扩展、汽车露营、康养等营地业态迎来发展机遇。

分销渠道端方面,2018年新增融资事件53起,占比18.0%;企业获得新增投资105.79亿元,占比0.77%。

当年,OTA发生投融资事件7起,投融资总额48.29亿元,布局线下和整合产业链资源是头部企业的发展重点。

在线短租发生投融资事件18起,投融资总额39.76亿元,头部企业为巩固护城河而加速并购整合,东南亚等海外市场成为新的竞争。

B2B发生投融资事件12起,投融资总额10.2亿元,其中差旅管理、酒店分销是重点领域。

旅行社发生投融资事件10起,投融资金额7.52亿元,主要是头部企业向上下游延伸或寻求业务转型,并购整合增多。

定制游共发生投融资事件6起,投融资金额1.58亿元。

此外产品服务端方面,2018年企业获新增融资156.02亿元,占比1.14%;新增融资事件62起,占比21.0%,分布于产业运营管理、文旅制造、智慧旅游及其他产业服务。

当年,其他产业服务领域发生投融资事件17起,投融资总金额88.46亿元,其中文旅咨询正在向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延伸,视频媒体已成为旅游信息传播和宣传营销的新方式,IP孵化下的国产自主知识产权IP产品和项目正在增多,文旅高端产品和服务正在下沉等。

从投资主体来看,根据有关数据,文旅产业投资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为辅,其中民间投资占比60%,主要是投资于大型的旅游项目;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占比分别为20%和15%,以旅游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旅游村镇类的项目为主。

我国旅游产业正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企业竞争加剧,多元化经营模式下的管理压力、人才储备和资金要求加大。

同时,行业投资现阶段主要集中于大型旅游项目建设,投资体量大,项目回报周期长,企业投融资风险相对较高。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的竞争大部分来自于国内市场,从市场主体来看,旅游行业经营模式在单一旅游企业主体基础上,随各细分子行业的业务融合及与其他行业间的产业融合而趋于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如华侨城、曲江文旅等头部企业均积极推进景区资源整合,除地产和文旅企业外,其他行业企业如苏宁、山东影视等亦纷纷涉足,其中投资以文旅特色小镇为重,但文旅特色小镇业态综合且需持续建设和运营,存在产业空心化和运营乏力等风险。

总体来看,旅游行业存在:

(1)市场竞争风险。

旅游行业整体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压力较大,行业内多数企业旅游产业链尚未完善,在消费不断升级之下,需分别关注以景区、酒店和旅行社为主业的经营主体,其在产品同质化和景区门票降价趋势、酒店业品牌化和集团化、在线旅游冲击下的竞争能力。

(2)多元化经营风险。

我国旅游行业在发达地区的带领下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时期,休闲需求和消费能力出现多元化发展,旅游经营主体也主要采用多元化经营模式,由于涉及的细分子行业较多,企业经营管理压力相对较大,对资金和人才的要求也较高。

(3)投融资风险较高。

目前,我国旅游投资主要以民营资本为主、政府投资和国有企业投资为辅,主要集中于旅游景区大类项目建设,投资体量较大,项目建设进度及投运后的盈利情况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项目回报周期长,企业投融资风险相对较高。

(4)突发事件影响。

旅游业对外部环境存在较强的敏感性,易受政策、宏观环境以及突发事件等影响。

二、样本数据分析

(一)样本筛选

本部分样本企业数据选取公开市场发债企业及沪深上市公司,其中上市公司选取休闲服务(申万)行业分类下以景点、酒店以及旅游综合为主业的企业。

已发债企业以信用债行业分类为筛选基础,若以旅游为主业的多元业务集团企业,且旗下存在上市公司,则优先将集团企业纳入归集范围,但若下属上市公司业务细分领域特征明显,则将其纳入子行业样本;若已发债企业下属子公司也为发债企业,且两者一致性很高,则剔除子公司样本[6];若已发债企业的旅游综合类业务实际对房地产业务依赖度高,则剔除该样本。

综上,筛选出样本共80家。

旅游行业综合性强,与其他产业融合性高,基础六要素为“吃、住、行、游、购、娱”,相应主业包括景区运营、酒店餐饮、旅行服务等,随着旅游消费需求多元化,“文、商、养、学、闲、情、奇”的“旅游+游融合业态层出不穷,且部分业务范围扩展至房地产、商业贸易、工程施工、园林建设、医疗健康等以增加企业收入。

目前,旅游类企业大体可分为两类:

(1)产业类企业。

该类企业从事旅游自营类业务,自身盈利能力相对较强,且按主业可进一步细分为旅游综合类、景区类、酒店类和旅行社类。

其中,旅游景区是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核心要素,景区类企业围绕着景区所在地运营,核心业务包括门票、索道、客运、旅行社、酒店餐饮、温泉、旅游演艺和衍生品销售等,具备一定的地域垄断性;而酒店类企业的酒店业务相比上述酒店餐饮业务更具品牌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旅行社类企业则主要为出入境及国内游提供旅游服务。

旅游综合类企业,一类是集上述业务为完整产业链的大型国有上市公司及企业集团,各业务间有较大程度的协同,且各业务都具备一定规模;一类是多元化经营的区域性公司,作为地方重要的国有旅游资源运营主体,也通过“旅游+”模式拓展与旅游无关的业务。

(2)旅投类企业。

该类企业定位为区域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即负责所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通过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开发及景点建设,在完工后负责景区运营,此外部分还承担着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开发及棚户区改造等城投类业务。

该类企业收入或主要来源于政府项目的回购款、代建管理服务费等,或旅游类业务收入较难覆盖经营成本,盈利对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或资产较多是基础性设施而非经营性,综合来看产业类特征并不显著。

该类企业信用质量除考虑其旅游资源的经营外,还需关注当地经济发展、政府支持力度和财力、平台层级等。

此外在已筛选出的80家样本企业中,剔除未公布2019年前三季度财务数据的企业后,本次样本企业共涉及56家,其中产业类企业36家,旅投类企业20家。

同时,本部分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2019年前三季度的部分科目数据为年化数据(简称“TTM”)。

(二)旅游综合类企业

从营收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9月末,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营业收入(TTM)为2547.51亿元,较2018年增长17.72%,14家样本企业中,9家营收规模出现增长,5家出现下滑。

盈利方面,旅游综合企业业态虽较广泛,但盈利模式总体相对稳定。

同期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毛利(TTM)为914.02亿元,较2018年约增长20%;综合毛利率(TTM)为35.88%,较2018年微升0.63个百分点。

同期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期间费用规模随业务的扩张进一步增长,期间费用率(TTM)由2018年的29.52%升至30.21%。

综合来看,截至2019年9月末,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实现净利润(TTM)为110.43亿元,与2018年基本持平,其中政府补助-营业外收入(TTM)为7.38亿元,其他收益(TTM)为9.44亿元,合计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10.01%。

在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中,体量规模占前三的分别为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首旅集团”)、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旅集团”)和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锦江国际(集团)”),上述企业均为综合性大型旅游集团,截至2019年9月末净利润(TTM)合计占样本的77.70%。

其中首旅集团于2018年以来陆续在百货零售领域实施合并重组,资本实力、主业经营规模及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中旅集团自2018年以来相继中标多项免税经营权并受让海免公司51%股权划转,加之免税行业利好政策频出,免税行业竞争力持续增强;锦江国际(集团)酒店业务突出,其酒店规模在2019年7月《HOTELS》发布的全球酒店集团排行榜中位列全球第二、亚洲第一。

截至2019年9月末,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中净亏损企业2家,其中青岛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青岛旅游集团”)因成立时间较短,各板块仍处于规范、整合或前期拓展阶段,整体收入规模尚小,而折旧、人力、能源等运营成本压力明显;西安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较2018年出现亏损,系受秦岭北麓及违建拆除损失、前期购买的基金产品计提损失及经营性业务损失的影响所致。

债务方面,截至2019年9月末,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负债总额为3284.3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约13%;资产负债率为62.19%,较上年末上升1.66个百分点,但仍在可控范围内,其中高于70%的为陕西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旅集团”)和天津市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津旅集团”),分别是76.69%和75.49%。

同期末,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债务期限结构趋于长期化,流动负债占比由2018年末的53.78%降至48.60%,期末流动负债为1596.15亿元。

从债务构成看,同期末有息债务规模1938.32亿元,占负债总额的59.02%,占比较上年末上升5.6个百分点,其中短期债务为527.01亿元,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青旅控股”)、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云南世博旅控”)、津旅集团和广州岭南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短期债务占有息债务的比重超过50%;此外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占比为13%,预收账款占比为8.39%。

同期末,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流动比率为137.88%,货币资金共为820.19亿元,14家样本企业中,中青旅控股、云南世博旅控、津旅集团、苏州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陕旅集团和湖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6家货币资金未能完全覆盖短期债务。

现金流方面,旅游企业主要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主业收现率高,资金回笼一般较为及时。

随着收入规模的扩大,样本企业主业回笼现金实现增长,截至2019年9月末,旅游综合类样本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TTM)为2848.10亿元,较2018年增长19.40%;营业收入现金率(TTM)为111.80%,较2018年上升1.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