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945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62.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生物复习资料.docx

古生物复习资料

古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篇古生物学基本理论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迹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第2章化石的形成,分类及研究意义

第一节化石及其形成过程

1 化石(概念):

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

强调以下三点:

(1)生物特征(形态、结构、文饰、成分、或活动的痕迹)

(2)地质历史时期(1万年以后,与文物相区别)

(3)岩层中(非现代沉积层)

2 化石的保存条件:

(1)生物本身的条件

具硬体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软体不利于保存。

其次,具角质层、纤维质和几丁质薄膜的生物,如植物的叶子等。

(2)埋藏条件

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要素是埋藏快、沉积物细、搬运短。

(3)时间因素

生物遗体或其硬体部分必须经历长期的埋藏,才能随着周围沉积物的成岩过程而石化成化石。

(4)成岩作用的条件

只有在压实作用小,且重结晶作用轻微的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

3 化石化作用(石化作用):

从遗体埋藏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成为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充填作用:

指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

作用:

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

(2)交替作用:

指原来生物的硬体部分,由于地下水的作用逐渐被溶解,而同时又由水中外来物质逐渐补充代替的过程。

常见的有硅化、钙化和白云石化作用。

作用:

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原来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如果溶解和交代速度相当,则可以以分子形式交代,这样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3)升馏作用:

指生物遗体被埋藏后,其中的易挥发成分(氢,氧,氮)经蒸腾作用而逃逸,留下较稳定的炭质薄膜。

如:

植物的叶子、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的化石。

4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种类的不完整性;数量的不完整性;种间的不平衡性;形态的不完备性。

第二节化石的保存

重点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

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特别是硬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

多为骨骼部分。

主要有2类。

1.未变质实体化石——这类化石很少见,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

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氧化)。

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化石——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石化作用而形成的化石。

(2)模铸化石:

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印痕、印模和铸形物等总称为模铸化石,据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四种类型:

1.印痕化石——生物尸体在细粒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的痕迹,一般由软躯体生物所形成。

如:

水母、蠕虫等。

2.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留下的印模。

包括外模和内模。

外膜与内膜所表现的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外模——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在围岩上的印模,它体现了生物体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内膜——生物体的内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3.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生物硬体本身溶解,溶解的空间被其他物质的再充填,便形成了“核化石”,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核——是当生物壳体溶解后留下的空间被再次充填后所形成的核化石。

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核化石,其表面就是内模

4.铸型化石——当外膜、内核形成后,它们之间的壳体溶解而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而形成了形态逼真的“壳”。

这种“壳”没有原来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

这种外核包内核,类似工艺铸成品一样,称为铸型。

(3)遗迹化石:

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

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

如:

足迹、爬迹、粪、卵、孔、穴、石器。

(4)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软体虽然遭受分解,但分解后的有机质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保存在地层中,它们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称之为化学化石。

相应分支学科有:

分子古生物学;古生物化学;生物成矿学.

化学化石的研究对于探索生命的起源,阐明生物发展历史,以及对有机矿产的探查都有重要意义。

化石形成过程:

生物群:

生活在共同的环境,彼此关系密切的生物群

死亡群:

各种原因死亡的尸体堆积,有可能非同一生物群

埋藏群:

堆积埋藏在一起的动物遗体,有混杂或损失

化石群:

埋藏群经过成岩作用

第3节古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一)古生物的分类:

主要分类等级包括:

界,门,纲,目,科,属,种。

根据需要,其中还可以设立亚门、亚纲、超科、亚科、亚属和亚种等等一些辅助性的分类单位。

1 种:

又称物种;是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位,它不是人为规定的单位,而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实体。

它是由一个或许多个居群(或称种群)所组成的一个自然单位。

特征:

有共同的起源;有基本相同的形态、构造和生理特征;有相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等特征;能互相交配繁殖后代。

不同种的个体之间不能交配繁殖,这种现象叫做生殖隔离。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自然界同一个物种,常常由于环境的隔离→居群之间的(基因)差异,一旦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使它们又重新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也不能交配而繁殖后代,结果形成新种。

2 属:

是由起源上有直接联系,在形态、构造、生理、生态等特征上相似的若干个物种所构成的分类单位。

或是由一些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亲缘关系又十分亲近的一些物种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分类单位。

3 科:

一些特征相似而亲近的属,继而构成科级单位,并以此类推,便可建立起各级分类单位。

4 在分类学上,这种以亲缘关系逐步建立起来的分类,反映了生物之间演化发展的内在联系,因此称为自然分类。

5 古生物的分类系统:

以化石形态和构造的相似程度为基础。

这种分类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它是以许多形态学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的,基本能反映生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因此也被称为自然分类系统。

(2)古生物的命名:

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1 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

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门、纲、目的名称没有固定的词尾。

科级名称则有固定的词尾,它是由属于这个科的一个典型属名的词根加上一个固定的词尾-idae或-aceae构成的。

2 属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单名法)。

属的命名采用单名法。

但属名要用斜体字来书写和印刷。

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3 种级分类单位的命名(双名法)。

种名采用双名法,它由本身的种名和它所从属的属名两个名字一起组成,属名在前,种名在后。

都用斜体字书写和印刷。

但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用小写。

4 亚种采用三个拉丁词构成学名,即属名+种名+亚种名三个词均用斜体字,属名第1个字母大写,种名、亚种名第1个字母小写

5 优先律1.生物学分类单元的有效名称,应以符合国际生物命名法则的最早刊出名称为准,后来提出的名称(同一类生物)应作为同义名而废除。

2.必须附上命名者的姓氏和日期。

3.分类单元的命名需要用两国文字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第4节化石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一.化石的研究方法:

(1)化石标本和样品的采集。

(2)标本的处理和观察如磨制薄片、机械破碎、酸处理等。

(3)标本的鉴定和描述。

(4)标本的照相、制图和复原。

二、化石的研究意义

(1)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表的建立。

(2)划分、对比地层(标准化石)。

(3)重建古地理和古气候。

(4)解释地质构造、构造运动等问题。

(5)验证大陆漂移。

(6)用于古天文学(历史天文学)的研究。

(7)在矿产研究中的应用。

第3章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规律

一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1)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记录是生物进化发展的直接历史证据

2.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1)同源器官:

指不同生物的器官不同,形态各异,但起源和内部结构基本一致。

(2)同功器官:

指不同的生物具有结构和来源不同,而机能相似的器官。

3.胚胎学上的证据

(2)生物进化的途径与原因:

1.遗传2.变异3.隔离4.自然选择书P24

(3)成种作用的模式:

1.渐变模式2.突变模式书P25

(4)生物进化的模式:

1.趋异和辐射

趋异:

起源于同一始祖类型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而发生物种的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

适应辐射:

某一类生物在其演化中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做适应辐射。

2.趋同和平行进化

趋同:

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平行进化:

对等器官因适应相似的环境而产生了相似的性状,这种现象称为平行进化。

3.特化:

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其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而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

这种现象叫做特化。

(5)生物进化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1.进步性发展2.不可逆律3.相关律和重演律4.生物演化的总貌书P27

第4章古生物与古环境

第1节生物的生活方式

1.活动方式

(一)水生生物

1.底栖生物

(1)固着底栖

(2)移动底栖(3)孔栖(4)埋栖书P30

2.游泳生物

3..浮游生物

(2)陆生生物书P31

2.营养类型:

生物的营养方式有光合作用,吸收和摄食三种。

根据食物的大小,生物可区分为微食性和显食性两大类。

(1)微食性生物:

1.悬食生物2.碎食生物3.泥食生物

(2)显食性生物:

这类生物根据食物的种类不同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腐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生物。

第三节生物之间的生态关系

生物间关系

1 对抗关系:

1.抗生关系2.捕食关系3.竞争关系书P35

2 共生关系:

1.寄生关系2.共栖关系3.互惠共生关系

第4节群落与生态系

一般来说,要实现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和物质循环,其内部必须具有以下四种基本的组成部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无机物,水,气体和日光能等。

(2)生产者,也叫自养生物,主要是指植物。

(3)消费者,也称异养生物,主要是指植物。

(4)还原者或分解者,主要是指微生物。

书P39

第5节古生态环境的分析方法

1.指相化石法

2.形态功能分析法

3.群落古生态分析方法

4.沉积学方法详细见书P39

章节重点生命演化的主要历程

1 细胞生物演化阶段

2 动物界的第一次爆发阶段

3 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4 动植物的分支演化阶段书P20

第二篇古生物学各论

第3章腔肠动物门

第一节、概述

1.细胞有了明确的分工,是多细胞后生动物

2.属于二胚层多细胞动物,体壁具有外胚层和内胚层。

在两胚层之间还有中胶层。

3.有组织、无器官。

4.多为海生固着生活,有单体和群体之分,身体成辐射或两侧对称。

5.外胚层细胞可分泌角质或钙质骨骼。

6.消化腔中央有口,既是食物的进入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

属于原口动物。

口的周围具一圈或多圈的触手。

7.绝大多数腔肠动物外胚层中具刺细胞,有御敌作用。

根据刺细胞的有无,软体构造特点,有无骨骼及其特征,可分为两个亚门:

1 具刺细胞的刺胞亚门

刺胞亚可根据软体特点,生活史以及骨骼有无和性质等可分为

水螅纲原始水母纲钵(bo)水母纲珊瑚纲

2 无刺细胞的无刺胞亚门,又称栉水母亚门,本亚门无化石。

第2节四射珊瑚亚纲

一.珊瑚体外形

1 四射珊瑚已经绝灭,据其软体构造和分泌骨路的机能推想可能与现代的六射珊瑚相似。

2 生活着的珊瑚软体称珊瑚虫。

它分泌的全部骨筋称为珊瑚体。

3 珊瑚虫营单独生活的称单体,群集在一块生活的称群体。

4 保存为化石的均属珊瑚的硬体部分,所以四射珊瑚硬体又可分为单体和复体。

5 四射珊瑚具有六个原生隔壁,后生的一级隔壁仅在四个部位按一定顺序生长,每轮仅增生四个。

因此隔壁数为4的倍数,故称这类珊瑚为四射珊瑚。

又因珊瑚体外壁上,尤其是单体珊瑚,常具纵脊与横的皱纹,所以这些珊瑚又称皱珊瑚

(1)单体外形书P52

(2)复体外形书P53

2.四射珊瑚骨骼基本构造

(1)外部构造

珊瑚的外部构造:

外壁,表壁,萼部。

(1)外壁:

外壁是珊瑚个体周围的墙壁,有时不是独立的构造,它由隔壁外端加厚联接而成。

(2)表壁:

表壁位于外壁表面,细的称生长线或横纹,较粗的称生长皱。

生长线与生长皱的形成,则与珊瑚生长周期有关。

(3)萼部:

萼部是珊瑚体的末端常具杯状凹陷,为珊瑚虫的栖息之所。

(2)内部构造

(1)隔壁发生及排列

(2)隔壁沟的排列(3)横板

(4)鳞板,泡沫板(5)轴部构造详细见书P55

第3节横板珊瑚亚纲

横板珊瑚多数具发育的横板,因而得名。

它最早出现于晚寒武世,在晚奥陶世至早二叠世繁盛,至晚二叠世大多绝灭,少数残存十中生代。

世界广布。

这类瑚珊主要特点有:

1.是横板发育,而隔壁多不发育.

2.是均为复体,由出芽或分裂繁殖而成。

3.是个体一般较小,个体间多具联接构造或共骨。

(1)复体类型:

可分块状、丛状和蔓延状复体。

后者个体紧附干固着物,多组成网状,个体末部向上伸起。

块状复体外形多样,有球状、半球状、不规则结核状、铁饼状和皮完状等。

丛状复体可分为:

①笙状,个体间由联接管连接;②分枝状.个体间不平行;

③链状,由个体侧向连接、有的具中间管。

(2)联接构造:

是沟通个体内腔或使个体间相互连接的—种特征构造,可分三类:

①联接孔:

在某些块状复体中发育,孔为圆形或椭圆形,沟通相邻个休,可分为角孔与壁孔,前者分布在个体的棱角上、后者分布在个体的体壁上。

②联接管:

在某些丛状复体中发育,连接相邻个体,其外形呈水平管状。

③联接板,一般呈水平分布,是由两种构造组成,即体壁上环状排列的壁孔和个体之间相连的水平板。

(3)横列构造

(4)隔壁构造

(5)轴部构造————详细见书P55

第4节珊瑚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1 珊瑚动物全为海生,固着底栖。

一般生活于180米深度以内温暖正常浅海里,少数可生活在深海的低温环境。

2 造礁型珊瑚其生态适应性很窄。

3 非造礁型珊瑚,多为单体单带型珊瑚,其生态适应性较广。

4 横板珊瑚最早出现于晚寒武世,在晚奥陶世至早二叠世繁盛,至晚二叠世大多绝灭,少数残存于中生代。

5 四射珊瑚始现于中奥陶世,至二叠纪绝灭。

在其发展历程中有4个繁盛期,分别是晚奥陶世至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早二叠世。

四射珊瑚演化趋势:

1构造类型:

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

2边缘带:

无——有;窄——宽

3横板带:

完整——不完整——内斜板出现

4轴部:

无——有;简单——复杂

5外壁:

完整——部分消失——全部消失

珊瑚虫个体发育软体——底盘——外壁——表壁——横板——隔壁

四射珊瑚的构造类型及时代

根据珊瑚的三种构造的组合特征,分为以下类型

单带型横板+隔壁O-S为主

双带型横板+隔壁+鳞板(泡沫板)S-D为主

三带型横板+隔壁+鳞板+轴部构造C-P为主

泡沫型泡沫板O2-D2

第4章软体动物门

第1节概述

软体动物的一般特征

1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数量多、分布广,已知现生及化石共约12万种,占动物总数11%。

2适应能力强,陆上和海洋均有分布,如蜗牛、田螺、乌贼、鲍鱼等。

3身体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外套膜包裹内脏团,并能分泌钙质硬壳。

4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微血管)呼吸。

5根据硬壳与软体形态等特征,分为十个纲:

单板纲腹足纲

多板纲双壳纲无板纲头足纲掘足纲竹节石纲喙壳纲软舌螺纲。

第2节腹足纲(非重点掌握)

(1)基本特点:

1.此类动物因足生长在腹部而得名。

2.腹足纲动物的头部两侧对称

3.在生长发育中内脏囊发生扭转,外套膜也随之扭转,因此其外壳也成旋转形。

腹足类是一类对各种环境都能适应的类型,海洋、淡水及陆地都可见到腹足类动物,随环境的不同,壳形、壳面装饰等变化很大。

分布时代:

寒武纪至现代,但以新生代为主。

(2)外形:

腹足类外形多种多样,有锥、塔、盘、球、陀螺状等。

(3)基本构造:

胎壳:

螺壳上最早形成的部分,光滑。

螺环:

螺壳沿中轴旋转3600

体螺环:

最后一个螺环,容纳头足之处

螺塔:

除体螺环之外的螺环总和。

缝合线:

螺环和螺环之间的接触线。

体螺环的开口处称为壳口,形态多样

此外还有:

前沟、后沟、缺口、裂带等构造。

(4)定向:

1 顶部向上,旋轴直立

2 壳口向着鉴定者

3 壳口在旋轴的右侧为右旋壳,在左侧为左旋壳

第3节双壳纲(重点)

1.一般特征:

1 双壳类全为水生软体动物,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片外套膜分泌的两瓣外壳.如海扇、蚶(han)、珠蚌等.故最早被命名为双壳纲。

2 它们的头部退化,所以又名为无头纲,两侧外套膜之间的空腔叫外套腔,腔内具瓣状鳃,故有人称瓣鳃纲。

3 鳃是呼吸器官,其结构由简单变复杂,可分原鳃、丝鳃、真瓣鳃和隔鳃四种。

4 双壳类的肉足位于身体的前腹方.剧以斧形,因此又彼称为斧足纲。

足出于两壳瓣之间,用于挖掘泥沙.移动身体或钻孔等。

某些双壳类还在足后伸出—簇丝状的足丝、用于附着在外物上。

足丝发育的成年个体,足常退化。

2.硬体构造:

(1)壳形

(2)壳的外部结构(3)壳饰(4)壳的内部结构。

1、壳形:

主要看侧视的形态,有圆形、三角形、卵形、扇形、壳菜蛤形、四边形、偏顶蛤形、不等壳形。

两瓣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

但每个壳瓣一般前、后不对称。

固着、躺卧、漂浮生活者壳形变异而不对称。

2、壳的外部结构:

(1)喙——壳体最早形成的壳尖为喙。

前转——多数指向前方

正转——指向上方

后转——指向后方

(2)壳顶区——包括喙在内的壳体最大弯曲区。

(3)后壳顶脊——自喙向后腹方伸展的一条隆脊。

前壳顶脊较少见。

壳顶所在一侧为背,开口一侧为腹。

另有前缘和后缘之分。

(4)基面——喙与铰合线之间的平面或曲面叫基面。

新月面——喙前基面常呈心形,称新月面

盾纹面——喙后基面常呈长矛状,称盾纹面

后壳面——后壳顶脊与后背缘之间的壳面

(5)耳——以足丝附着的双壳类,在喙的前端和后端各有一个翼状伸出部分称为耳。

可分为前耳和后耳;一般后耳大于前耳。

耳凹——耳与壳体之间的槽状凹陷。

(6)足丝凹口——右壳前耳下方的凹缺

足丝凹曲——左壳前耳下方的凹缺

3.壳饰:

双壳类壳饰通常分为同心饰和放射饰两类。

按其强度及粗细,壳饰有线、脊、褶等。

(1)同心饰—同心饰有同心线、同心脊、同心褶或同心层;

(2)放射饰—放射饰有放射线、放射脊、放射褶等;

(3)网状壳饰—有些种类同时具有上述两类壳饰,相交成网状壳饰;

(4)此外有的具剌、瘤、节等。

4.内部构造:

1外套线——外套膜近外缘部分附着于壳内面所留下的痕迹。

与腹缘平行。

外套湾——外套线后部的一凹弯。

由水管系统的伸缩造成。

2肌痕——闭合两壳用的闭肌在壳内面留下的印痕

单柱型——1个闭壳肌痕(位于中部偏后位置)

双柱型——2个闭壳肌痕,等大的称为等柱型,前小后大的称为异柱型

3韧带痕

位于壳喙之下,壳内或壳外,由韧带所留下的平面、凹面或凹坑。

(1)外韧带痕—位于壳外,由三种类型:

两韧式—新月面+盾纹面

前韧式—新月面

后韧式—盾纹面

(2)内韧带痕—位于壳内铰缘中央之下,由弹回体(弹性小球)、弹体窝组成(海扇类具有)。

三.壳的定向与度量:

(1)定向(3个方向):

▲背腹—两壳铰合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

▲前后—生活时的运动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

☆前后判断的标志:

①一般喙指向前方;②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③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④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⑤外套湾位于后部;⑥单个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

两个肌痕有大小不同时,前小后大。

⑦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

▲左右—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为右壳。

(2)度量

▲壳长-前后两端的最大的水平距离。

▲壳高-壳顶至腹缘并垂直与壳长的最大距离。

▲壳厚-垂直于双壳接合面的最大距离。

4.双壳纲生态及地史分布

1生态

生活环境:

生活领域广,赤道至两极均有,潮间带至5800m深的海底,由咸化海到淡水湖都有分布,但以海生为主。

生活方式:

复杂多样,有以下几种:

正常底栖—壳直立,海底爬行、两壳对称

足丝固着—常有耳、翼

潜穴生活—常有外套湾、壳体较长

壳体固着—两壳不对称、壳厚

钻孔生活—壳体较长、较薄

2地史分布

双壳类始现于早寒武世,奥陶纪为双壳类主要分化辐射时期,志留纪至泥盆纪进一步分化许多新类别,并出现了淡水类型,至中生代迅速发展,现达到全盛。

第4节头足纲

1.概述

1头足纲是软体动物门中最高级、发育最完善的一纲,包括鹦鹉螺、杆石、菊石、箭石和现代的章鱼、乌贼等。

2全为海生的肉食性动物,善于在水底爬行或水中游泳。

3具有头,在前方而显着,头部中央有口,两侧具发达的眼。

4、具有触腕,触腕一部分环列于口的周围,用以捕食;另一部分则在腹侧构成排水漏斗。

5身体两侧对称,有四个鳃或两个鳃,前者具外壳,后者的壳体则被外套膜包裹而形成内壳或无壳。

根据壳的位置,头足纲可分为外壳亚纲和内壳亚纲。

6外壳亚纲为多房室壳,一般几厘米-10余厘米,大的可达十几米。

壳体直-旋转。

2.外壳类基本特征

(一)壳形

壳形多种多样,为多房室壳体,有直形、弓形、环形和旋卷形,少数为其他形状。

旋卷壳——大多数为平旋,即围绕一根假想轴旋转,而且在同一平面上排列。

少数为其他方式旋转,如松旋形、螺旋形等。

平旋壳每旋转一周称为一旋环,最后一旋环为外旋环,外旋环以内的所有旋环为内旋环。

平旋壳种类:

据旋卷程度,可以分为四种:

外卷——外旋环与内旋环接触或仅包围其一小部分称外卷。

内卷——外旋环完全包围内旋环或仅露出内旋环极少部分的为内卷。

半外卷——外旋环包围内旋环的侧面不超过一半。

半内卷——外旋环包围内旋环的侧面超过一半。

(2)壳的定向—确定前、后、背、腹

直壳或弯壳:

尖端为后,口部为前,靠近体管的一侧为腹、另一侧为背。

平旋壳:

原壳为后,口部为前,旋环外侧为腹,内侧为背。

(3)壳饰

光滑或具装饰

平行壳口边缘:

生长纹、生长线

平行旋卷方向:

纵旋纹、纵旋线

垂直旋卷方向:

横肋。

网状饰

壳刺和瘤

(4)外部构造

1脐——平旋壳体的两侧中央下凹部分称为脐,脐四周壳面叫脐壁。

2脐接线——内、外两旋环之交线称脐接线。

3腹弯——腹部排水管在壳口处造成的凹缺。

(5)内部构造

1胎壳——壳体最早形成的原始壳。

有圆形、椭圆形、滴珠状等。

2住室——最前方具壳口的房室最大,为软体居住的场所,叫住室。

3气室—除住室之外的其余各房室中充满气体,称气室。

闭锥—所有气室总称闭锥。

4隔壁及相关构造

隔壁:

壳壁内横向板状构造称为隔壁,隔壁把壳体分为许多气室。

(1)隔壁孔——隔壁上连接两个气室的开口。

(2)隔壁颈——沿隔壁孔的周围延伸出的颈状或领状小管。

(3)连接环——隔壁颈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