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791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9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docx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认识厘米和米《认识厘米和米》·····································2

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12

二、表内乘法和除法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21

二、表内乘法和除法

(一)《2-5的乘法口诀》·······················27

二、表内乘法和除法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35

二、表内乘法和除法

(一)《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39

《三、观察物体》·······················································47

《四、平移和旋转》····················································53

五、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6-9的乘法口诀》······················58

五、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68

五、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探索规律》·····························74

五、表内乘法和除法

(二)《去游乐场》·····························83

六、数学百花园《有趣的数》·········································89

七、总复习《表内乘法和除法》······································97

七、总复习《观察物体》·············································100

七、总复习《平移与旋转》··········································106

 

一、认识厘米和米《认识厘米和米》

1教学目标

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

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实践、交流提高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2学情分析

“认识厘米和米”是二年级3册数学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这一单的内容之后,学生基本具备了测量物体的能力,并在课后实践活动“身上的尺子”内容学习中学会用身体帮助自己估测物体长度的方法。

在本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测量活动巩固测量方法;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健康、体育”老师等活动,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通过课上汇报交流,提高表达及沟通能力。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在面对问题时,可以认真观察、思考,在现有情况下找到办法,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

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

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

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3、通过实践、交流提高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4.1.2学时重点

1.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遇到问题灵活解决的意识。

2.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4.1.3学时难点

通过调研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以及搜集、整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4.1.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活动过程

教师导语,引出主题。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下长高的学问。

前两天测量组同学测量出他们的身高,调研组也查到了很多资料,但是身高的数据还没有,一会就请测量组同学来用你们最成功的办法帮他们测一下好吗?

分组汇报

(一)测量组进行汇报

测量组同学都用了什么方法测量的呢,我们来听听他们的介绍

【1组】

我们的任务是:

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

可使用工具,无。

教师追问一:

他们没有测量工具,你们觉得他们能完成任务吗?

预设1:

能完成任务,可以借助“身上的尺子”来估测出同学们的身高。

预设2:

不能完成任务。

没有尺子就不能测量,即使用身上尺子来估测,测出来的数也不准。

教师追问:

看来大家对你们是不是能完成任务意见不一样啊!

一组同学你们完成任务了吗?

(完成了。

)快跟大家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吧!

我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以下是预设发言)

在拿到任务单时,我们发现,我们的任务是测量本组同学的身高,但是可选工具是“无”,我们就想:

没尺子怎么量啊?

后来我们经过讨论,我们想到可以用身上的尺子。

我们是这样做的:

 用先用一庹来量,然后在身上做记号,再接着用拃来量,不够一拃了,就用手掌宽来估一估。

(演示)

 后来我们知道XX的身高是( )厘米,让其他同学跟他比个,然后再接着用拃和掌宽来量。

(演示)

第三种方法:

我们觉得在同学身上做记号有点不准,手老是动,不好量,后来我们又让同学靠墙,在墙上做记号,再用拃和掌宽来量。

(快速演示)

【教师小结:

他们在没有尺子的情况下,用心思考,想到之前课上学习的“身上的尺子”的内容,寻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仅如此,他们还能通过观察,不断修改,最终选择出更好的办法。

也许有人质疑他们测出的数据不太准,但是在特殊情况下,这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对吗?

那就请你们用你们这种好办法给调研组的一个同学来测一下好吗?

请下一组来介绍一下你们的任务是怎样完成的吧!

【2组】

任务:

测量本组同学身高可用工具:

米尺

我们是这样做的:

预设:

开始我们是这样侧的(图片),米尺立在同学面前的地上,用手做记号,然后再接着向上,后来发现这样做有问题,中间做记号的手总是动。

后来我们想到让同学靠墙站,量出一米在墙上做个记号,这时找到同学最高处在哪,然后再做个记号,最后用米尺,从之前一米的位置接着量就可以了。

不过这样做我们觉得可能还是不太准,因为用手比着同学的高,手还是有时高有时低,后来我们又用直尺放在那个同学头上,开始放不平,我们又由一个人来监督尺子平不平,这回再在墙上做记号,这样再量就准多了,也比较容易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和思考,不但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还能不断修改原来的方法,更好的解决了遇到的问题!

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这组善于动脑的同学们】

那也用你们最成功的办法,给调研组的一个同学来测一测吧!

【3组】

还有一组测量组的同学,快来说说你们是怎样的任务吧:

我们组的任务也是测量本组同学身高。

可选用的工具有:

直尺\米尺\皮尺\三角尺。

师追问:

你们听他们这么说有什么想法吗?

预设:

不公平,他们有这么多尺子,我们都没有/就只有米尺。

师:

他们有这么多尺子可以选择,是不是在完成任务时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呢?

在测量中,我们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经过我们动脑筋想办法还是把问题解决了。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

我们开始是选择用皮尺测量,结果在量时尺子贴着同学身体,没有拉直。

后来我们改从同学后面量,并且让一个同学来监督,这样就觉得好多了。

然后又出现了第二个问题:

尺子拉直后,我们看同学身高就是拿眼睛看,或者用手来比。

老师说这样数据会不准,让我们再想想别的办法。

后来我们就想起来,在家里时,爸爸妈妈给我们量身高经常让我们靠墙站,用一本书之类的压着头,所以我们就让同学靠在墙上,然后用一把直尺放在同学头上。

但是这样做,直尺总是不平,我们也像2组一样让一个人来监督,就好多了。

后来老师说还可以用三角板帮忙,然后我们就这样做了(图),让一个同学靠墙站,把三角板放在他头上,然后看到哪,就在墙上做一个记号,然后我们就用皮尺去量从地上到记号是多少厘米就可以了。

【师小结:

这一组同学虽然可以使用的工具比较多,但同样会遇到一些问题。

非常好的是他们也像前两组一样,在遇到问题时,积极思考,寻找办法,并不断修改办法,最终选择出最好的办法来完成任务。

一组同学,你们还觉得不公平吗?

(有那么多工具,老师还帮着出主意)你们能用三组这种好办法来给调研组同学来测一下身高嘛?

(一组给最后一名调研组同学测身高)

调研组汇报

现在,每个同学的身高数据都有了,我们来看看资料调研组搜集了哪些与我们身高有关的信息。

我们的任务是搜集资料,任务一:

查找7、8岁儿童身高的健康标准。

我们通过上网搜集了一些信息,又找到卫生老师和体育老师咨询,得到的数据是这样的,请看大屏幕:

1、发展等级

中国6~9岁男童身高参照值(cm)

 年龄组

 下等

 中下等

  中等

  中上等

 上等

7.0岁~

112

118

124

130

135

8.0岁~

117

123  

129

135

140

中国6~9岁女童身高参照值(cm)

 年龄组

 下等

 中下等

  中等

  中上等

 上等

7.0岁~

 112

 117

 123 

 128

 134

8.0岁~

 116

 123

 128

 134

 139

影响身高的因素

可能影响身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1)身高与营养有关,营养均衡很重要。

(2)身高与睡眠有关。

儿童要保证每晚至少要睡足8个小时。

(3)身高与爸爸妈妈身高有关。

(4)身高与体育锻炼有关,锻炼的小学生比不锻炼的要高一些。

(5)身高与精神因素有关。

每天要开开心心地学习和生活。

3、对于7、8岁儿童,经常做哪些运动有助于身高的发育。

1、爬墙摸高:

用双手手指沿墙升高,两脚跟抬起,尽量向上伸展。

2、单杠悬垂  注意:

做此项运动需要有老师或家长陪同才可以。

3、摆臂伸展   两脚分开,两腿伸直,右手触左脚,左手触右脚,交替摆臂转体,头部向上转动。

同学示范一下

4、上体前引   就是我们体能测试的体前驱。

5、卧床伸腰   睡前或早上醒来时,在床上可多做几次伸懒腰的活动。

要使手和脚尽量向最远的地方引伸。

其实,很多运动都有助于我们个子长高,认真做广播操,经常练习跳绳、向上纵跳等运动都是很好的锻炼方法。

以上是我们为同学们提供的信息,希望大家都能健康长高。

三、填写成果单

我们手里有一份成果单,请你根据自己的身高,对比调查组的数据,分析一下自己的身高水平处于什么等级,完成表格。

下面是资料组搜集的有助住我们长高的信息,大家拿回去和家长一起好好学习学习,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健康成长。

四、拓展

测量出身高,不仅可以了解我们生长发育情况,知道自己的身高还可自己做很多选择。

这是中小学生课桌椅型号与身高的对照表,你知道自己应该坐号桌椅吗?

这是一张校服订购单,如果下次再定校服,你能根据自己的身高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服号码吗?

这是什么地方?

在去游乐场时,有些项目是对身高有规定的,分析一下,这项游乐设施你能玩吗?

测量出我们的身高,不仅可以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情况,还能帮助我们做很多选择。

可见数学问题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留心就能发现。

五、总结收获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

遇到问题要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过程中不断修改,最终选择最好的办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一、认识厘米和米《身上的“尺子”》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测量活动,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巩固使用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

(2)经历测量、比较和交流等实践活动,了解自己身上的“尺”,会测量并知道自己身上的“尺子”的长度,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关系,能灵活选用合适的“身体尺”测量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长度。

(3)经历运用“身体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感受“身体尺”方便、快捷的特点;经历运用不同“身体尺”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并对得到的不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的过程,感受,“身体尺”不够准确、不够统一的局限性。

(4)了解“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初步经验,培养主动思考、与小组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

运用尺子进行测量,用“身体尺”测量长度。

难点:

运用尺子进行测量时做到尽量准确,减少误差。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初步了解“身体尺”,体会它在生活中的用处

1.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认识了“米”和“厘米”,并学会了用米尺或直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你知道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些“特殊”的尺,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

图1

有几个小朋友到植物园玩,发现了一棵古树,有的同学说:

“这棵大树到底有多粗呀?

师:

可是她们身边没有尺子怎么量呀?

(抱一抱)

看图这棵树要几个同学才能围抱的过来呀?

是几庹?

他说4庹,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或者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

4庹是多长?

这些小朋友和你们年龄差不多,你知道4庹是多长吗?

预设:

我的一庹是1米多一点,他们和我们差不多,4庹大约有四米多。

谁听明白了,想再说说?

我们同学的一庹都比1米多。

过渡:

我们用一庹这把“身体尺”测量出大树的粗,看来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就可以用“身体尺”大致的测量一下,是不是很方便呀?

那你知道我们身上还有哪些“尺”吗?

学生自由发言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身上的尺子。

板书:

身上的尺子

活动2【讲授】正确运用尺子测量“身体尺”的长度,通过分析数据了解“身体尺”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尺”与1米之间的关系

第一次测量:

正确测量“身体尺”

介绍身体尺:

一拃、一庹、一拳长、一脚长、一步长。

一庹

这把尺你们认识吗?

两臂伸直,两个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庹。

师示范,生模仿。

一拃

先看这把“尺”你们认识吗?

伸出小手,手指用力张开,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是一拃。

师示范,生模仿。

拳头一圈的长(现场演示测量的方法)

看这把身体尺,你们可能比较陌生,这是拳头一圈的长。

一脚长

老师这还有一把“身体尺”呢,是一脚长。

孩子们实际测量一脚长应该脱了鞋量,才更准确,考虑到实际情况我们就不脱鞋了。

一步长

最后一把尺子是,一步长,要求我们正常的迈步象平时走路一样,不要过大,或过小。

你们想知道你的这些特殊的尺子到底有多长吗?

那怎么办?

(1)出示测量“身体尺”的视频

(2)开展测量活动

活动要求:

1.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测量尽量准确,减少误差。

3.先合作再分开测量,节省时间。

4.填写好活动记录单。

(解释分工测量:

一庹需要四个人合作量,一拳长需要两个人合作、一拃长、一脚长、一步长可以自己测量,先记录在自己的表中再汇报给组长。

)看看哪个组量的准确并且安静、速度快。

汇报交流分析数据

同学们量的很认真,都量出了自己“身体尺”的长度。

老师收集了一些,我们来看看。

这是我们班一个同学的“身体尺”她的身高、一拃、一庹、一拳的周长、一脚、一步长是多少厘米?

比较这几把尺哪把最短,哪把最长,哪两把尺子的长度比较接近?

我们的“身体尺”之间也藏着许多小秘密,比如:

我们的身高大约有7个脚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研究这些小秘密。

出示:

这一组的数据

我们以一拃为例,他们的一拃分别是。

你的一拃是多少厘米呢?

为什么每个人的一拃长度不一样呀?

 

像你们这个年纪的小朋友一拃长大约是13厘米

观察这组数,你发现哪把尺子超过了一米?

身高和一庹超过1米,其它的尺都不到1米

以一个同学为例,孩子们你的一拃是15厘米,2拃是多少厘米?

3拃呢?

那么你的几拃大约是1米呢?

你的几脚大约是1米呢?

你的几步大约是1米呢?

想知道吗?

有什么办法?

预设:

量一量。

(2)第二次测量:

研究“身体尺”一拃长、一脚长、一步长与1米之间的关系。

我的几拃是1米?

视频

要求:

如果剩下的部分比一拃短就舍去不算,如果比一拃长就按一拃计算。

我的几脚是1米?

视频

注意:

脚跟要紧贴脚尖。

我的几步是1米?

注意:

走平常步。

这是测量的方法,刚才有的同学说可以算一算,我想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有时间,你们选择算的同学也可以量一量验证一下,看自己算的对不对?

开始活动填写数据

 

汇报测量结果

(1)1米大约有几拃?

说说你的几拃大约是1米?

请你记住它。

(2)1米大约有几脚?

说说你的几脚大约是1米?

请记住它。

(2)1米大约有几步?

说说你的几步长大约是1米?

请记住它。

 

小结:

1米大约有几拃、几脚、几步,记住这些我们就能用“身体尺”测量物体的大概长度了。

以一个同学为例他的一拃长大约是14厘米,一米有他的8拃,;如果:

量一个物品是2拃是多长?

四拃是多长?

(一米的一半50厘米,),9拃呢?

活动3【活动】用“身体尺”量

过度:

孩子们我们平时是老带着尺子出去玩吗?

在生活中我们不需要特别精确的时,我们就想知道这条路大概有多长,这个桌子大概有多高?

我们就不再用尺子了,就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尺”,下面请你们用身体尺,试着测量这间大教室里,你感兴趣的物品的长。

你想用“身体尺”测量什么?

自由发言

看来“身体尺”的作用还是蛮大的。

如果测量黑板你选择哪种“身体尺”

课桌长、地砖长等

测量要求:

1想想准备测量什么,选用哪种“身体尺”;

2仔细测量,尽量减少误差;

3填写活动记录单;

4小组内交流测量结果。

量一量

汇报测量的结果:

优化测量的方法,黑板都是两米用的单位可能不太一样。

课桌长大约几拃?

是多少厘米?

课桌高

一块地砖长

黑板长几庹?

大约是几米?

门高(够不着估一估)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选择合适的“身体尺”进行大概的测量,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活动4【活动】回顾反思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认识“身体尺”;两次测量“身体尺”;用“身体尺”测量物品的长度。

回顾测量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没带尺子的时候,“身体尺”方便、快捷。

会有误差,要想准确还得用尺子。

我知道了我的“身体尺”有多长了。

活动5【练习】应用拓展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呀!

的确,“身体尺”很有用,

小故事:

科里亚埋东西,体现身体尺随着年龄增长。

今天我们测量了二年级时的“身体尺”,希望你们做个有心人,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身体尺”,这是我们的成长记录。

当我们不需要准确测量的时候就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尺”了。

 

二、表内乘法和除法

(一)《乘法的初步认识》

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能正确地读、写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名称,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2.在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中,体会求几个几相加列乘法算式比较简便。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经历由加法算式,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

渗透分类的思想,对应思想等,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学情分析

1.二年级学生已经学过加法、减法,能正确地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

2.虽然是第一次学习乘法,但学生对乘法这个词语并不陌生,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

但究竟乘法有什么涵义,作用是什么,学生并不了解。

3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能把相同加数连加改写成乘法算式。

难点:

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用乘法口诀求商

 1.认识几个几

 

(1)发现、解决数学问题

谈话导入:

每天我们都在教室里上数学课,你在教室里寻找过数学问题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在教室中找一找。

如:

我发现前面的窗台上有2盆花,后面也有2盆,前面的桌子上还有1盆,一共有多少盆花?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

花:

2+2+1=5

师生共同提问题、列式师板书

如:

班级人数:

7+7+7+7+6+6=40

       磁珠:

3+3+3=9

       桌钉:

4+4+4+4+4+4=24 

       手指:

5+5=10

[设计意图:

通过寻找教室中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感受数学问题源于生活。

]

 

(2)观察分类

  请你小声读一读,有什么发现,能给这些算式分分两类吗?

 学生分类师板书:

不同加数、相同加数

(3)认识几个几

分别找一找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数一数是几个几。

师:

这个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是几?

有几个3呢?

(板书:

3个3相加)

[设计意图:

“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通过对连加算式进行分类,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算式从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

再通过找相同加数、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含义,为学习乘法做好准备。

]

2.认识乘法

(1)谈话:

刚才同学们一起听得非常认真,你是用什么听的?

摸一摸自己的小耳朵,你有几只小耳朵?

我可以说健康的人,人人都有2只小耳朵。

人人都有2只耳朵是什么意思?

(学生说一说)

请一组同学请立,揪着自己的耳朵说一说“我有2只小耳朵。

(2)全班有多少人一共有多少只耳朵?

你能列式算一算吗?

(3)学生写算式。

(4)展示交流

①你为什么开始不写算式?

你觉得算式太长,写起来太麻烦没有写,你看这儿有写的。

②展示2+2+2+2……的情况

写了半天也没有写完,有什么感觉吗?

你准备写多少个2相加呀?

老师偷个懒吧,板书2+2+2+……+2+2=80(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这一共是多少个2相加)

评价:

虽然他写的算式很长,但很清晰。

③40+40=80

他是把每个人的2只耳朵加在一起,就能算出40人一共多少只耳朵,你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

(我是先算每人的一只耳朵,再加上每人的另一只耳朵。

评价:

我明白了,你是先算的一只耳呀,再算另一只耳。

很有想法,比他的算式要简便多了。

④2×40=80

师:

下面咱们看这个同学的,他的算式也很简单。

(乘法)

师:

对,他的算式不但简单,而且他还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方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乘法。

板书课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

你列的乘法算式是什么意思?

你这个简短的算式就能表示40个2相加了吗?

(学生说一说)

2在加法中找到了吗?

40在哪儿?

师:

乘法中的2就是加法中的相同加数2,乘法中的40是通过数一数数出来的。

师:

这是什么符号?

(乘号)手势由加号变乘号(介绍:

英国数学家奥特雷德认为乘法由加法而来,所以他把“+”斜过来成“×”,表示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5)感受乘法的简便

 这个简单的乘法算式也表示40个2相加,和这个长长的加法算式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

(6)认识乘号和各部分名称。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尝试写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人类创造和发现“乘法”原始过程的认识状态,强烈的对比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简便”,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了乘法的含义。

在这样设计,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

(二)巩固概念

 现在我们对乘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你再看一看上前面的加法算式,还有哪些可以用乘法表示呢?

 

(1)学生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及时板书

(2)追问:

这两个加法算式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