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55461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9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

《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届 专题复习全国版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docx

语文届专题复习全国版古诗文阅读学案文言

古诗文阅读

学案 文言文考点研读

  

考点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申甫传

汪 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

为童子时,尝系鼠媐①于途。

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

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

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

道人乃耳语甫曰:

“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

”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

“不愿也。

”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

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

刘翁资遣甫之京师。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

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

既败,京师震恐。

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

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

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①媐(xī):

嬉戏。

②瘗(yì):

埋藏。

③窭(jù):

贫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人濒行  濒:

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

寄居

C.遽薄京师薄:

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

步兵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

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

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

卫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

孔子闻而记之,曰:

“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

“救饿奈何?

”对曰:

“信。

”公曰:

“安信?

”曰:

“信名、信事、信义。

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

”令返而御。

吴子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

“不可。

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

”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

“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

“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

“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

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

“谨警!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

两和懈怠,不信李悝。

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

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

嗣公谓关市曰:

“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①虞人:

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

②两和:

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

约定

B.会天疾风会:

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

冒着

D.过而击之也过:

经过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遂罢兵而去 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⑤曾子欲捕彘杀之 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B.③④⑤

C.①③⑥D.②④⑥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

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

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

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

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8·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谇,不可堪。

隐蓄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①。

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

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归,见讷嗒然,问:

“病乎?

”曰:

“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

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

“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

“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

“兄故弱,恶能多樵!

”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

“将何作?

”答曰:

“将助采樵。

”问:

“谁之使?

”曰:

“我自来耳。

”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且曰:

“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

“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

“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言:

“午前不知何往,业夏②楚之。

”归谓诚曰:

“不听吾言,遭师责矣!

”诚笑曰:

“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

“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

”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③有虎至,众惧而伏。

虎竟衔诚去。

虎负人行缓,为讷追及。

讷力斧之,中胯。

虎负痛狂奔,莫可寻逐,痛哭而返。

众慰解之,哭益悲,曰:

“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遂以斧自刎其项。

众急救之,入肉者已寸许,血溢如涌,眩瞀殒绝。

众骇,裂其衣而束之,群扶以归。

母哭骂曰:

“汝杀吾儿,欲劙④颈以塞责耶!

”讷呻云:

“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置榻上,创痛不能眠,惟昼夜倚壁而哭。

父恐其亦死,时就榻少哺之,牛辄诟责。

讷遂不食,三日而毙。

(节选自《聊斋志异·张诚》,有改动)

 ①劬(qú):

劳苦。

②夏:

亦作“榎”,木名。

③欻(xū):

忽然。

④劙(lí):

割。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隐蓄甘脆饵诚饵:

给……吃

B.值大风雨,避身岩下值:

遇到

C.兄故弱,恶能多樵恶:

D.汗交颐不少休颐:

脸颊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张讷、张诚兄弟情深的一组是(  )

①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 ②移时,怀饼来食兄 ③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 ④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⑤母勿烦恼,弟死,我定不生 ⑥置榻上,创痛不能眠

A.①③④B.①④⑥

C.②⑤⑥D.②③⑤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氏的妻子被北方的兵士掠走后,他在豫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

牛氏经常虐待张讷,对张诚却疼爱有加。

B.张讷由于大风雨没有砍下足够的柴,牛氏就不给他饭吃,张诚知道后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

C.张诚偷偷上山帮张讷砍柴,遭到了私塾先生两次责罚,张讷也多次劝阻张诚,但张诚始终不听。

D.张诚被老虎叼走后,张讷自杀,被人救起,回家后受到继母责骂,加之心情悲痛,绝食三日而死。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曰:

“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

”遂以斧自刎其项。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

父浑,凉州刺史。

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

“戎眼烂烂,如岩下电。

”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或问其故,戎曰:

“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谓浑曰:

“濬冲清赏,非卿伦也。

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

”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

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

戎异之,他日问籍曰:

“彼何如人也?

”答曰:

“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

”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

籍曰:

“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戎笑曰:

“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

“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乃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

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

帝谓朝臣曰:

“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

”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

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

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

帝谓刘毅曰:

“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

”毅曰:

“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

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

”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

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

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列传》)

 ①虓(xiāo):

怒吼。

②赙(fù):

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

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

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

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

犯罪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戎聪明睿智的一组是(  )

①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 ②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③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 ④故吏赙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 ⑤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⑥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⑤⑥D.③④⑤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赞说:

“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

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法,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

“彼何如人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它的含义。

它是山东卷历年文言文阅读的必考内容。

根据考试说明,应注意三点:

一是考查范围为“常见文言实词”,包括考纲所列的120个常见实词及初高中课本中出现的实词。

二是考查重点为“在文中的含义”,是指在具体的文言语境中的含义(一般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测出来),而不是在词典中的解释。

三是考查层级为“理解”,是指不考查名词术语,而是侧重于考查通过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

从命题实践看,命题有三个特点:

(1)所考实词越来越贴近120个常见实词,越来越贴近教材。

(2)一词多义是考查的重中之重。

因此,掌握实词的多个意义和根据语境去选择恰当的义项仍然是考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将不可忽视。

(3)题型稳定。

一是在选择题中单独设题考查,多为“四选一”,经常设置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二是在主观题(即翻译题)中重点考查。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数量虽不及实词多,但它们大多“身兼数职”,一词多义,多性,表多种关系、多种语气,其使用频率之高、用法之灵活、语法功能之强,都远胜过实词,因此,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我们理解文意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山东卷一直单独设题,作为必考点每年都考。

从命题看,山东卷考文言虚词有以下特点:

(1)考试范围明确:

只考18个常用虚词,绝不超纲。

(2)考试重点突出:

在18个虚词中重点考查核心、高频虚词,如“而”“以”“之”“其”,重现率高。

(3)意义和用法皆考。

所谓“意义”,就是虚词的义项;“用法”,是指它属什么词性及其在句中的功能。

(4)题型稳定:

①单选题;②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③与课本关联度高,设题是在一组题目中对一个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辨析,一句是选文当中的,一句是课文中的;④一次考四个虚词。

3.筛选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主要是筛选与题干相关的语句。

此考点的核心是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

作为山东卷的必考点,它的命题同全国其他省市试题一样:

内容、格式较为固定。

(1)内容:

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的信息,②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或聪明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2)题型:

采用客观选择题,考查考生对某一方面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辨识的能力;从阅读材料中选出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每组为一项,要求选出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

4.分析概括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地位仅次于文言翻译,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意的准确而全面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考查题型为选择题。

对应原文顺序,依次设置四个选项,要求选出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

选项的表述往往是以意译为主,只说出原文相关层次或段落的大意。

这类题通常在人物传记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上设陷,其错误项设陷点通常为时空错位(如2010年高考卷)、无中生有(如2009年高考卷),又因为多为文意意译的表述,也有在关键性文言词语翻译理解上和文句之间的意义关系上设陷(如2008年高考卷)。

值得注意的是错误点很细小,需要细心和一定的做题技巧。

5.文言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是文言文阅读最重要的考点,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考查方式,旨在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文章的内容。

山东卷在这方面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1)选句为三句,句子不长,大都为叙事性语句。

(2)考点全面而突出。

全面: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重要虚词及特殊句式均有所涉及。

突出:

突出对关键实词和特殊句式的考查。

(3)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

所谓直译,就是直接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去,译出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

在难以直译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4)与教材有一定的关联度,注重考查考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案21 文言文考点研读

考点样题

1.D [卒:

通“猝”,仓促。

]

2.C [A.代词,代“八阵图”/助词,放在时间副词后,凑足音节,无实义。

B.介词,向/介词,对。

C.介词,凭借……(的身份)/介词,凭借。

D.代词,代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

3.B [④是说权贵们不懂用兵。

⑥是申甫死后的情况。

]

4.C [应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然后被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事件有时间的先后。

]

5.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2)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或“相信”)。

(3)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

解析 

(1)注意实词:

“复”,又;“故”,原来的。

注意词类活用:

“师”,名词作状语,像侍奉老师一样。

省略的内容需补出,才能保证句意的完整。

(2)注意实词:

“数”,屡次;“干”,求取,可引申为“求见”。

虚词“以”,凭借。

“见”表被动,最后一句是被动句。

(3)注意实词:

“咎”,责备;“讥”,讥讽。

参考译文

申甫是云南人,崇尚侠义并且有口才。

孩童时,常常在道路上拴着老鼠嬉戏。

有个道人经过这里,教申甫做游戏。

就让他捡拾道路旁的瓦石,在地上按四方设置,投放老鼠在中间,老鼠多次逃亡不能出来。

不久引诱野猫到来,野猫想从中获取老鼠,也终究不能进入,野猫、老鼠相互对峙了很长时间。

道人于是悄悄告诉申甫说:

“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它吗?

”申甫当时还是小孩,不懂得他的话,立即回答说:

“不愿意。

”道人于是离开了。

明朝天启初年,申甫正在学习佛学,在河南山东间往来,没有学到东西。

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道人临走时,把一卷书抛给他,就急速告别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