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51867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docx

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保定老调是河北省的戏曲剧种之一,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保定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

保定老调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汉族民歌俗曲河西调,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

1884年左右,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1918年左右,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老调在其发展过程中,先后受到流行在当地的高腔和河北梆子的影响,并吸收当地说唱艺术的精华,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出现较正规的职业班社,并开始进入城市,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繁荣时期。

1949年后,保定一带成立了高阳、定县、阜平等专业老调剧团。

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

老调成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唱腔是保定老调音乐的主体,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老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

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烈、慷慨的民族特质。

保定老调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唱腔板式有十余种,曲牌多来自于京剧、河北梆子、昆曲,常用的曲牌有军乐类、喜乐类、哀乐类、宴乐类等。

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都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保定市老调剧团是在高阳县老调剧团的基础上组建的。

1953年,高阳县老调剧团成立。

1958年秋月,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在保定市河北礼堂(现河北影剧院)观看了演出。

邓小平同志称赞“保定有宝,应加扶植”。

为此,保定地委、专署于1959年5月,调配干部并充实艺术力量,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

1960年,剧团带着经过重点改编的《潘杨颂》进京演出,获得了成功。

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陈毅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北京的艺术界专家观看了演出。

同年,《潘杨颂》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防映,引起很大反响。

“文革”期间,保定市老调剧团一度改唱京剧现代戏。

1973年,老调恢复,先后移植了《红灯记》《平原作战》《盘石湾》《小刀会》《朝阳沟》《红灯照》等剧目。

1978年,又恢复了《潘杨颂》等一批保留传统剧目。

1980年8月,排练了该团创作的新编历史故事剧《忠烈千秋》,再次进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正在召开的全国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获得成功。

同年12月,《忠烈千秋》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艺术片。

保定市老调剧团全体演职员坚持文化下乡,走遍了保定的山山水水,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大部分城市、乡村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由于老调不断更新剧目,年年创出精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市场的强者。

从2003年开始,连续三年春节期间在市内演出,给市民送上了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填补了城市观众多年看不上大戏的空白。

这一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1.下面对保定老调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保定老调是河北省戏曲剧种之一,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保定老调曾先后在北京演出四次,受到首都人民和领导、专家的好评。

其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具有忠烈、慷慨的民族特质。

C.1949年后,老调为河北省特别是冀中一带农村观众最喜爱的戏曲剧种之一。

保定一带成立了一些专业老调剧团。

知名艺术家有崔澄田、刘守谦、王贯英等。

D.保定老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曲牌源于京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唱腔结构形式为板腔体,其文场伴奏乐器以板胡为主,武场与河北梆子相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调发展中有一些前辈艺人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开创了老调先声的生行演员韩大仓,1918年左右的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

B.保定老调的历史已有二三百年,可以追溯到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保定老调擅演老生和袍带戏,多以大戏的姿态出现。

C.“文革”时期,迫于形势,保定老调剧团一度改唱京剧现代戏。

73年老调恢复后,又移植了这些剧目。

78年又恢复了《潘杨颂》等一批保留传统剧目。

D.保定市老调剧团是在1953年成立的高阳县老调剧团基础上组建的。

1958年秋月,国家领导人观看过剧团演出,邓小平给予高度评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980年,保定市老调剧团创作了历史故事剧《忠烈千秋》,该团携该剧再次进京,为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委和人大代表及首都群众演出,获得成功。

B.邓小平同志看了演出后,称赞“保定有宝,应加扶植”。

而保定地委、专署也于次年调配干部并充实力量,成立了保定专区老调剧团,促进了老调的发展。

C.保定市老调剧团不断更新剧目,坚持文化下乡,走遍了保定,甚至河北、山西、河南等省的部分城乡,因而在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成为了市场的强者。

D.城市观众也有看戏的需求。

从2003年开始的连续三个春节期间,保定市老调剧团都在市内演出,给市民送上了丰盛的节日文化大餐,受到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答案】

1.B

2.B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

B“四次进京演出”和“进京演出四次”理解错误。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

A.认为《忠烈千秋》是该团1980年创作,原文无据,且说“该团创作了历史故事剧”不严谨。

B.复句间关系理解错误。

因果关系改成了并列关系。

C条件缺失,站位脚跟,成为市场强者的原因还有“不断推出精品”。

考点: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章邯恐,使长史欣至咸阳请事。

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

“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

“白起为秦将,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

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约共攻秦?

此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戮,袍泽为屠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再约。

项羽召军吏谋曰:

“粮少,欲听其约。

”军吏皆曰:

“善”。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使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

诸侯吏卒异时徭使屯戍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今秦军降,诸侯吏卒多奴虏使之。

秦吏卒多窃言曰:

“章将军诈吾属降,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诸将微闻其议,以告项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

“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三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B.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C.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D.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

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

称孤:

古代帝王自称“寡人”或“孤”。

B.袍泽:

“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后“袍泽”引申为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C.上将军:

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

出自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D.徭使:

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

屯戍:

做为军人戍守边境的同时,按例应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大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却被杀害的前车之鉴和赵高可能谋害章邯的现实情况来劝降章邯,加重了章邯的犹豫和疑惧。

B.赵高心怀鬼胎,担心秦国兵败,自己会被二世追责,恰章邯早有反意,所以准备用章邯来做替罪羊,解脱自己的困境。

C.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且慑于楚军强大的军力,屡败之后,恰好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因而最终率军归降楚军。

D.跟随章邯投降项羽的秦兵多被诸侯联军慢待羞辱,心中不服,所以密谋举事,被项羽将领发觉,项羽担心兵变,坑杀了这些降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

(2)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答案】

4.B

5.D

6.A

7.

(1)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

这是为什么呢?

(“为”“开”“竟”“句式”各1分,句意1分。

(2)楚军在夜晚在新安城南把秦军二十多万人击杀坑埋。

(“夜”“击”“坑”“句式”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

做断句题的思路是:

第一步,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题;第二步,找出标志性的词语,如名词、动词、句首句末虚词、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第三步,先易后难,逐步断句(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第四步,诵读全文,详加验证。

语段断好后,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考点: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

D屯戍:

为百姓耕作,错。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

试题分析:

B.“章邯早有反意”原文无据。

C.“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章邯”错,是章邯主动联系项羽。

D.“秦降卒密谋举事”错。

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

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

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

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

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

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

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

(4)语境分析推断。

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南,两军对阵,相持未战。

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

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他,有不信任的意思。

长史司马欣非常害怕,逃回棘原军中,赵高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

“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如今如果仗能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

希望您认真考虑这情况!

赵国的大将陈馀也给章邯写信说:

“白起身为秦国大将,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也数不清,最后还是惨遭赐死。

蒙恬也是秦国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

这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秦朝廷不能予以相应的封赏,所以就从法律上找藉口杀了他们。

如今将军您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亡损失要以十万为单位计算,而各地诸侯一时并起,越来越多。

那赵高一向阿庚奉承,时日已久,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想从法律上找藉口,杀了将军来推卸罪责。

将军您为什么不率兵掉转回头,与诸侯联合,南面称王,订立和约一起攻秦?

这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战友兄弟们被杀相比,哪个结果更好呢?

章邯犹疑不决,秘密派军候始成,到项羽那里去,想要订立和约。

和约没有成功,项羽命令蒲将军日夜不停地率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河之南驻扎下来,与秦军交战,再次击败秦军。

项羽率领全部军兵在汙(wū)水攻击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

章邯又派人来求见项羽,想订和约。

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

“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

”军官们都说:

“好。

”项羽就和章邯在洹(huán)水南岸的殷墟上相约会晤。

订完了盟约,章邯见了项羽,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

项羽于是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项羽的军中。

任命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担当前锋。

部队到了新安。

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经被征徭役,在秦中驻守,秦中官兵很多人对待他们不像样子,现在秦军投降了,诸侯军的官兵经常象对待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

秦军官兵很多人私下议论:

“章将军骗我们投降,如果能入关灭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秦朝廷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

”诸侯军将领们暗地访知秦军官兵的这些议论,就报告了项羽。

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

“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

”于是,楚军在夜晚于新安城南把秦军二十多万人击杀坑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褛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①黯:

形容心情忧郁。

②追:

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8.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本词在描写秋天景物方面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5分)

9.“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6分)

【答案】

8.《渔家傲•秋思》选取了大雁、边声、号角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萧瑟悲凉、荒僻寂寥的边塞秋景图。

(2分)本词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等意象,用绚丽多彩的笔墨由上到下、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辽阔苍茫深远的江野秋景图。

(3分)

9.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无情的芳草,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远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写芳草无情,衬托作者的羁旅乡愁(3分)。

承上启下,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渲染和铺垫(3分)。

【解析】

8.

试题分析: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

试题分析: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这秋水绿波,凄凄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映照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及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但这一意象确可引发有关的联想。

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

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

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逍遥游》中“,”两句,尽管表明宋荣子能明辨荣辱,不为非议所左右,但还不是庄子所说的真正的逍遥。

(2)杜甫《登高》中,通过视角的俯仰和远近的变化,使用叠词,描绘秋景的一联是“,”。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来暗示社会发展的变化,表现出诗人豁达胸怀和积极向上精神的诗句是“,”。

【答案】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八路墙

李永生

很老的一片围墙。

墙体已有坍塌,墙面斑驳陆离,几根乌黑的木梁横七竖八地残留在上面。

冬天,常有猫或狗趴在上面晒太阳,被人惊醒了,躬躬腰,倏地窜下去,墙上的土坷垃便呼啦掉下来。

墙是九爷家的,这里曾经是他们家的三间瓦房,后来房老了,九爷家就在另一块地方盖起了新房,老宅院渐渐荒废,就剩下了这几堵破墙。

儿子想铲掉老院的这些残垣断壁,在上面起幢二层小楼。

九爷就是不同意,因为那堵墙上写着一行字。

字已褪色和破损,但仍能让人读懂,那是八个黑色的大字: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九爷自小脾气就刚烈,现在不让拆,儿子也不敢反驳。

九爷记得,那时候他刚六七岁,那个比他高半头的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小哥哥,在房墙上写这些字的情景。

九爷还记得,鬼子包围他们村后,要老百姓交出八路伤员,那个八路小哥哥怕连累老百姓挺身而出被鬼子用刺刀活活挑死的情景。

九爷说,那是八路的宣传墙。

那些字里有小八路的魂哩!

儿子脑瓜活络,不几天就又想了个鲜招儿——把那堵写着标语的墙盖在房里面。

不出几个月,楼房盖了起来,那堵“八路墙”果真被盖在了房里,还被巧妙地做成了“电视墙”。

儿子还买来望远镜、水壶等仿军品挂在墙上,就有了战争效果。

不过有一天来了一个客人,指着那墙说:

“做的真好,跟真的一样。

”九爷忙说:

“就是真的,不是做出来的。

”客人笑了,拿起那个仿制的望远镜说:

“大爷真逗,这个也是军队用的真家伙么?

那夜,九爷没睡好,大早起来对儿子说:

“怎么会这样?

真的成了假的,咱的墙不能受那假玩意连累!

咱得找些真货。

儿子说:

“爹,干嘛那么认真!

九爷说:

“得认真,不然咱对不起牺牲的小八路。

其实,儿子当时出此鲜招,只是缓兵之计,单等哪天老爹归天,再把墙拆掉。

不过现在见老爹一脸天真,只得点头。

九爷开始打听战争遗物,九爷他们村是革命老区,战争遗留物不少,当天便在本村找到了半截八路军的武装带。

九爷很高兴,回家便挂在了墙上。

九爷继续满村寻,很快就又搜罗到一些东西,比如有日本饭盒、指挥刀、地图、弹药箱、八路军的鸡毛信、报废的小甜瓜手榴弹、《支那事变画报》。

九爷认真地把他们布置好,每件东西放在哪里都细细斟酌……那面墙也就越发琳琅满目起来。

望着那么多好东西还有老爹兴奋的目光,儿子脑子一拐弯,忽然改变了原来那个想法,忽发奇想,说爹不如咱们就办个抗日战争纪念馆吧,咱也让人参观,给您找个乐子。

九爷更高兴了,每天精神抖擞,斜挎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活脱一个老八路,继续开始了他热火朝天的寻宝之旅……

那天,九爷听人说三十里地外的杨村有户人家挖出了一把日本指挥刀,大喜过望,踹上一千块钱就奔杨村去了。

可是有买家比他先到了。

来的是两个日本中年男子。

当九爷得知买主是日本人时,急了,把主人扯到一边说:

“这刀我买。

”主人向他张开了手。

这时,两个日本人似乎已看出九爷的来意,胖子迅速从书包里掏出厚厚的一叠钞票。

九爷也立马把怀里的一千块钱掏了出来。

主人望望九爷那薄薄的一叠钞票,又望望日本人手中那厚厚的一叠,表情显得很复杂。

九爷歇斯底里地喊道:

“给我留着。

钱先欠着。

”主人摊开手,说:

“我就要不动窝的钱。

”那两个日本人一听,连声“哟西”,放下钱,就要拿刀。

这时,九爷眼里似要喷出火来,他一把抓住主人的衣领,指指两个日本人,恶恶地说:

“他们为什么……?

这东西都没了,谁还会承认糟践过咱中国?

”旋即扑通一声,九爷竟给年轻的主人跪下了。

九爷平日在村里德高望重,虽然脾气急,但跟乡亲们从没红过脸,现在这个样子,让人很吃惊。

刀的主人怔然片刻,望着九爷一头白发,忽然喊一声“折杀我了”,一把扯过刀,也扑通朝着九爷跪下了,双手捧着那刀递给九爷。

两个日本人望着眼前的一切,呆了……

很快,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电视墙”和那把指挥刀是游客必看的重点。

(1)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九爷的儿子想拆掉围墙盖新房,但是九爷不同意,于是他把围墙盖进了新房里,他也很珍视这个八路墙。

B.客人夸赞那面墙“做得真好,跟真的一样”,语气里尽是嘲笑之意,惹得九爷为此心存疑虑,没有睡好。

C.九爷每天精神抖擞,斜跨水壶,背上口袋,打上绑腿。

活脱一个老八路,说明他心底里一直有此情结,自小向往八路军。

D.这篇小说,语言通俗易懂,叙述自然,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九爷对抗日先烈的崇敬之情,可读性很强。

E.小说结尾,九爷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开馆了,九爷的心愿终于成了现实,文章“铭记先烈,不忘历史”主题也得以深化。

(2)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6分)

(3)纵观全文,分析九爷是怎样一个人?

(6分)

(4)题目为“八路墙”,有什么作用?

请根据你的理解,进行分析。

(8分)

【答案】

(1)E3分,D2分,C1分,AB不给分。

(2)这段景物描写写出了墙体的破旧老化,已经没有了墙的功能。

与下文九爷不舍得拆除形成强烈反差。

(3分)为下文故事发展做铺垫,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

(3)①不忘历史、铭记抗日先烈。

他不忘八路小哥哥,舍不得拆掉围墙,搜集抗日战争遗物,最终建成抗日战争纪念馆。

②做事认真。

他四处奔走寻找战争遗物,认真布置,每件东西放在哪里都细细斟酌。

③性格刚烈。

不同意铲掉老墙,儿子不敢反驳。

为了留住日本指挥刀,他瞪着眼,歇斯底里的喊。

④德高望重,虽然脾气急,但从没跟乡亲们红过脸。

(答出三点给满分,第一点必须有。

(4)①故事的主要内容围绕“八路墙”展开。

②暗示文章不忘历史,不忘先烈的主题。

③点明主人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④照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⑤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答出4点给满分。

【解析】

(1)试题分析:

C“自小向往八路军”原文没有依据。

A错,开始儿子没有珍视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