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105168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6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 第16课 《伶官传》序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学案专题五第16课《伶官传》序Word版含答案

第16课《伶官传》序

走近作者

欧阳修(见《朋党论》)

相关背景

《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

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

传中说: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

……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正是由于庄宗的宠幸,这些伶人做了高官,出入宫廷,作威作福,致使朝政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原是伶人,艺名郭门高)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按照《新五代史》的体例,多数传文的前面有一段序文,用来评论史事。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

文意感知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思维导图

一、通假字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同“仓皇”

二、古今异义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

指人的作为,人为因素

今义:

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也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指事理人情,或指人的意识对象

2.此三者,吾遗恨也

古义:

指遗憾,不满意

今义:

指到死还感到悔恨或不称心的事情

3.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

……的原因

今义:

表示结果

4.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指属官,名词

今义:

指投身到事业中去,或按某种办法处理,动词

5.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古义:

方位名词与动词的组合,意思是跑在前面或在前面奔驰

今义:

在前面起引导作用的人或事物,名词

6.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古义:

“到了……的结局”,是动词与介词的组合

今义:

作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古义:

助动词与介词的组合,意思是“可以用……来”或“能够凭借……来”

今义:

一个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也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1.天下

2.归

3.与

4.之

5.以

6.其

7.而

8.于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在前面

②乱者四应,苍皇东出向着东方

③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

(2)名词作动词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用木匣装

2.动词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

使……灭亡

3.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智勇多困于所溺 指聪明、智慧的人

指勇敢的人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梁,吾仇也。

(“……也”表判断)

(2)此三者,吾遗恨也。

(“……者,……也”表判断)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也”表判断)

2.被动句

(1)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灭”“定”在语意上被动)

(2)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介词“于”表被动)

(3)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用介词“为”表被动。

为,读wéi)

3.省略句

(1)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

(2)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4.状语后置句

(1)请其矢,盛以锦囊。

(介宾短语“以锦囊”作“盛”的状语,后置)

(2)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介宾短语“以组”作“系”的状语,后置)

(3)而告以成功。

(介宾短语“以成功”作“告”的状语,后置)

(4)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宾短语“于忽微”作“积”的状语,后置;介宾短语“于所溺”作“困”的状语,后置)

1.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明确:

主要用意在于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从文章结尾“岂独伶人也哉”一句可以看出作者这一用意。

2.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

①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③“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本文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明确:

(1)照应题目;

(2)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3)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加强文章的针对性,也使得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4.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有点文不对题?

明确: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的叙述,不必重复。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们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们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

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

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写法鉴赏

1.论证方法

例证法。

本文属于史论。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典型事例。

文章并没有写庄宗如何“逸豫”,但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的、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对比论证法。

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2.语言特色

语言委婉,气势充沛。

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

疑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章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

素材挖掘

从意气之盛到何其衰也

李存勖得天下时,不忘其父李克用的遗志,以父亲留下的三支箭激励自己,发奋创业,攻城略地,无往不胜,“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到天下已定,大功告成,他坐享“升平”之乐,整日与优伶们泡在一起“唱念做打”,以至政事荒废,国运日微,三四年就祸乱迭起,终遭杀戮,“何其衰也!

[应用角度]

挫折、失败、不幸、艰险,无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障碍和困苦。

但是,有压力才有反弹,有障碍、困苦才有挑战、拼搏。

这时,人就不仅会在精神上自强不息,在策略上也会小心翼翼。

于是,就有了化险为夷、转败为胜的可能。

反之,舒适、安逸、悠闲、奢侈,这一切却往往会使当事人忘乎所以,玩物丧志,失去挑战的勇气,拼搏的胆识,跃进软绵绵、软柔柔的罗网,越陷越深,越缠越紧,就难免落一个可悲的结局。

培根说过,“奇迹多在厄运中出现”。

同样,厄运也多在游乐中降临。

记住文中的警语吧: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这则材料可应用于与“创业与守业”“忧劳与安逸”“自强不息”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时间:

40分钟 分值:

54分)

一、基础达标(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凯旋而纳之      纳:

缴纳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

原来

C.抑本其成败之迹本:

本来

D.及仇雠已灭仇雠:

仇敌

解析:

选D A项,纳:

收藏;B项,原:

推究;C项,本:

推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祸患常积于忽微

B.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②岂独伶人也哉

C.①入于太庙②而皆自于人欤

D.①自然之理也②莫能与之争

解析:

选B B项,均为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

A项,①介词,被;②介词,在。

C项,①介词,到;②介词,从。

D项,①助词,的;②代词,他。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解析:

选B A项,“人事”,古义指人力,事在人为之意;今义指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事宜。

C项,“至于”古义两个词,“到了……的结局”;今义一个词,作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作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D项,“从事”古义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指“做某种事”或“按规定处理”。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一夫夜呼

C.而皆背晋以归梁

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解析:

选C A项,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B项,名词作状语,“在夜里”;D项,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5.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支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

解析:

选B B项,文中并没否定天命。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3分)

译文: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分)

译文: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分)

译文:

答案:

(1)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2)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3)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哪里仅仅是伶人啊!

二、能力拓展(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一行传》序

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

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

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

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絜身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

自古材贤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

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