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40778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94 大小:16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19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docx

走进文言文七年级语文试题集上

杨修啖酪dànlào

原文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

众莫之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

“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翻译

  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人看懂是什么意思。

轮到杨修的时候,他吃了一口,说:

“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有什么好怀疑呢?

词解

  1.饷:

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

~会。

~宴。

~客。

2.魏武:

指魏武帝曹操。

  3.酪:

牛、羊等的乳制品。

  4.题:

写上。

  5.次:

按次序。

 

  6.至:

到。

  7.杨修:

曹操的谋士。

  8.教:

让。

  9.啖:

吃。

  10.复;又。

  11.便:

就。

  12.以:

把。

  13.莫:

明白。

句子解释

  以示众:

把它用来给众人看。

  众莫之解:

众人不能理解这题字。

  复何疑?

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问题

  问:

杨修为什么敢吃?

答:

因为“合”字拆开就是:

一个人一口,所以杨修敢吃。

 

王戎识李

人物简介:

  王戎(生于魏青龙二年,卒于晋永兴二年(234-305)字浚冲,琅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北)。

自幼聪明过人,好清淡。

西晋大臣,晋司徒,官至尚书令、司徒、封安丰县侯。

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昶之孙,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

“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年龄最小的一位。

原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

“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

刘义庆《世说新语》)

重点词注解:

  1.王戎:

(234-305)晋朝人,子浚冲,西晋名士。

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2.尝:

曾经。

  3.诸;众多。

  4.游:

玩耍。

  5.子:

果实。

  6.折枝:

压弯了树枝。

  7.竞:

争相

8.走:

跑过去。

走:

跑。

9唯:

只有。

10.信然:

确实这样。

11.取之:

拿来。

译文:

  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看到路边的李树上的李子快把树枝压弯了。

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

“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

”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问答:

  Q:

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呢?

A:

“因为李子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话,就应该早被路人摘光了,可是树上还有好多李子,说明李子是苦的。

诸葛恪得驴

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一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以纸题其面曰:

诸葛子瑜。

恪跪曰:

“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

“之驴。

”举坐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译文

  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让人牵一头驴来,用笔在纸上写了诸葛子瑜,贴在驴的脸上。

诸葛恪跪下来说:

“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

“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历史故事,说的是诸葛恪如何用他的聪明才智把父亲的窘迫转危为安的故事。

从侧面衬托出诸葛恪的聪明,可以看出诸葛恪是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聪明机智的人。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心烦气躁地面对,换一种方法或方式,就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结果。

词解

  1.瑾:

指诸葛瑾,他是诸葛亮的兄长。

  2.面长似驴:

意为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3.会:

聚集,汇合

  4.题:

书写,题写

  5.听:

听从

  6.举:

全部

  7.以:

相当于“把,拿,将。

  8.使:

  9.益:

增加

  10.因:

于是

  11.与:

  12.益:

在本文中指增加还指好处

13.坐:

同“座”座位

 

谢道韫咏絮

原文:

  晋名将谢安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辈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道韫(yùn)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译文:

  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下雪的日子将家中的子女召集起来,与他们谈论起文义。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安高兴地说: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侄子胡儿说:

“撒一把盐在空中勉强就能比拟了。

”他侄女谢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谢安听后很高兴。

注释:

  ①内集:

本家族人的聚会

  ②辈:

们。

  ③俄而:

过了一会儿,不久。

  ④骤:

急猛。

  ⑤欣然:

高兴的样子。

  ⑥差可拟:

大约可比拟,差可:

尚可,略可,大致可以

  ⑦未若:

不如

  ⑧因:

乘。

  ⑨兄子:

侄儿;兄女:

侄女。

问题:

  胡儿的比喻为什么不好?

  答:

因为盐呈粒子形,所以盐不可能在空中慢慢飘落下来。

  谢道韫是王羲之的二儿媳,王凝之的妻子。

填空:

古语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古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谢道韫简介之人物生平

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著名才女。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悦,即施行焉。

出处

  取自《三国志》:

曹冲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译文

  曹操的儿子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

“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注释

  智:

智慧

  若:

相比

  意:

意识

  及:

达到

  致:

送来

  太祖:

曹操,极曹冲之父

  访:

询问

  群下;手下群臣

  理:

办法

  校:

比较

  物:

物品

  悦:

开心

  施行焉:

按这办法做了

  尝:

曾经。

  咸:

全都

焉:

代词,指办法

黄香温席

原文

  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译文

  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

当时年正好九岁,很懂事.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扇开,让父母好好睡:

至于到了寒冷的冬天,就亲自用自己的身体使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温暖.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字词解释

  昔:

往昔,以前。

  江夏:

古地名,在今湖北境内。

  方:

正当。

  则:

就。

  扇:

扇风。

  令:

使。

  蚊蚋(ruì):

吸人血的小虫。

  以:

让。

  安:

舒服的,安心的。

  寝:

睡。

  至于:

到了。

  以:

用。

  衾:

被子。

  待:

等待。

  是:

这。

  播:

传播,流传,散布。

  京师:

京城;国都;首都。

  暖:

暖和;温暖。

启发与借鉴

  表现了黄香孝顺父母的优良品质,告诉我们从小就应该懂得孝顺父母,回报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而且应从小事做起。

陈遗贮焦饭

原文

  陈遗至孝。

母好喜食釜底焦饭。

遗作郡主簿,恒备一囊,每煮食,辄贮焦饭,归而遗母①。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②。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③。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

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注释

  1.孙恩:

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

袁府君:

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2.未展:

未及。

  3.主簿:

县令的属官,负责文书及印章等。

  4.斗:

旧时量器。

  5.至:

非常

  6.溃:

逃散

  7.遁:

  8.遗:

送给

  9.釜:

  10.囊:

袋子

  11.辄:

  12.贮:

保存

  13.敛:

  14.馁:

饿

  恒备一囊:

带一个袋子

  孙恩掠郡:

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

  无以为粮:

没有粮食

译文

【译文2】陈遗非常的孝顺。

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

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总是带着一个袋子。

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于是就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

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没有可以当作粮食的东西,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

人们都认为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

哑孝子

原文

  崔长生,生而哑,性至孝;人呼“哑孝子”。

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

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

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一日,途见故纸,中有遗金,守待失者而不得。

月余,未见有求者,乃易猪饲之。

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孝子待人,诚而信。

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译文

  “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

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并且出入都一定会给父母请安。

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吃剩的食物,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竹篮中留着,自己则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竹篮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

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

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注释

  1.而:

表并列。

  2.性:

性格、性情。

  3.呼:

称呼。

  4.既.....复:

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5.挛:

蜷曲不能伸直。

  6.佣工:

名词作动词,做佣工。

  7.饥:

灾荒。

  8.于:

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可以翻译为“在”

  9.遗(wei):

送给。

  10.易:

交换、买

  11.卒:

死。

  12.蕃息:

繁殖。

  13.悯:

可怜

  14.赖:

依靠

  15.恸:

十分悲伤

  16.之:

去、到、往

  17.至:

句意

  诚而信:

诚实并且守信用。

哑孝子孝顺的行为体现

  1.孝子是个哑巴,左手也是蜷曲的,但仍然照料他的父母。

  2.别人给他食物,而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给父母,自己却去挖掘野草来吃。

  3.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4.预先给父母准备好棺材。

  5.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

哑孝子的孝行表现(走进文言文版)

  ①孝子既哑,左手复挛,佣工养其父母。

  ②后乡里大饥,孝子行乞于外,人悯之,遗以糟糠,受而纳诸箪,自掘野草以食。

  ③归则扶其跛父病母于茅檐下,尽倾箪中物敬父母,父母赖以活。

  ④猪蕃息,遂为父母备棺。

⑤父母先后卒,哭之恸,棺葬于野,后不知孝子所之。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到了去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

“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

”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

“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 他回答说: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注释

  1.郑:

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

想。

  3.者:

......的人。

(定语后置)

  4.先:

首先。

  5.度(duó):

量长短。

  6.而:

连词,表承接。

  7.置:

放,搁在。

  8.之:

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

他的。

  10.坐:

通假字:

同“座”;座位。

  11.至:

等到

  12.之:

到……去

  13.操:

拿,携带。

  14.已:

已经。

  15.得:

得到;拿到。

  16.履:

鞋。

  17.乃:

于是,这才。

  18.持:

拿。

  19.度(dù):

量好的尺码。

  20.反:

通假字:

同“返”,返回。

  21.市:

集市,市场。

  22.罢:

散,结束,停止。

  23.遂:

于是。

  24.曰:

说。

  25.宁(nìng):

宁可。

  26.无:

不。

  27.自信:

相信自己。

通假字

  1、“置之其坐”中的“坐”同“座”,指座位。

为放在其凳子上。

  2、“反归取之。

及反”中的“反”同“返”,指返回。

为返回去取尺码。

注意字词

  【读音】履:

lǚ边音,第三声

  【读音】度:

duó多音字,第二声

  【读音】宁:

nìng鼻音,第四声

  【读音】遂:

suì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寓意:

  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的人。

主题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不要墨守成规。

  ▶词语解释

  【解释】:

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切实际,死板恪守的人。

反义词

  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

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

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

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阅读练习

  1、《郑人买履》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人。

  2、给下列字注音。

  ①履(lǚ)②宁(nìng)

  3、解释字词。

  

(1)履(鞋)

(2)操(携带)

  (3)宁(宁可)(4)罢(散)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到返回市场,市场已经结束。

于是就没买到鞋。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③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5、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做事不能死守教条,要学会变通。

  6、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

  安常履顺跋履山川

  7、通假字

  坐:

座,座位

  反:

返,返回

  8.这则小短文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讽刺了那种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鲁人锯竿入城

原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

横执之,亦不可入。

计无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

“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世之愚,莫之及也。

译文

  有个拿着长竿要进城门的鲁国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不能进入城门,又横过来拿着,也不能进入城门。

实在想不出办法。

不一会,有个老人来了,说:

“我并不是有才智的人,只是我看的事多了。

你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呢?

”于是那个鲁国人按照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后入城了。

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注释

  1鲁:

鲁国

  2执:

手拿着

  3老父:

老人。

  4圣人:

才智超人的人。

  5亦:

也。

  6俄:

一会儿。

  7但:

只是,仅仅。

  8愚:

愚蠢,愚笨。

  9计:

方法,计策。

  10遂:

于是;就。

  11初:

起初。

  12以锯:

用锯子。

  13依:

按照。

  14以:

用。

启发

  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傻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

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智永与“退笔冢”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

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

人谓为“铁门限”。

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选自张怀瓘《书断》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

前来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一样。

(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来(智永公)把笔头统统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注释

  1永公:

即智永。

公,对人的尊称。

他是陈、隋间著名僧人、书法家。

  2吴兴:

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3积年:

多年。

  4秃笔头:

写坏的毛笔头。

  5瓮:

(wèng)口小腹大的容器。

  6石(dàn):

旧时重量的单位。

  7觅:

求取。

  8书:

墨迹。

  9题额:

写匾额。

  10户限为之穿穴:

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

穴:

门槛

  11市:

热闹的市场。

成语有门庭若市。

  12铁叶:

铁皮。

  13瘗之:

瘗(yì),埋。

  14瓮:

口小腹大的容器。

  15号:

别称为,名词作动词

  16冢(zhòng):

坟墓

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需要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一箧磨穴砚(yíqièmóxuéyàn)

原文

  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

师曰:

“吾有一箧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之下。

”其人受之,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

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

(据《砚谱》改写)

译文

  古时候有个向别人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

师父说:

“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

”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砚台,有几十枚,才知道是师父过去用过的。

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返回继续学习,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注释

  1.箧:

竹箱。

  2.封题:

封条与封条上的字。

  3.去:

离开。

  4.置:

放。

  5.受:

接受。

  6.启:

开启,打开。

  7.视:

查看。

  8.穴:

穿洞。

  9.至:

直到。

  10.夙:

早年,从前。

  11.反:

通(同)“返”,返回。

  12.方:

正。

  13.付:

送给。

  14.之:

的。

  15.书:

书法。

简要评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

其中的深意就是讲学无止尽。

启发与借鉴:

  学无止境(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楼外有楼),我们要虚心学习,不能自满.文中的学书法的人到了看到磨穿的砚台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但终究为时不晚。

只要知道自己的错在哪里及时改正就行了。

  句意:

  愿托置于某山下:

想让你安放在某座山下面

至精其艺:

直到他精通了技艺

 

王羲之书六角扇

原文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

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

“但言王右军书,以求百钱耳(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求其书之。

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译文

  王羲之(是)东晋的一位大书法家。

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妇人,拿着六角竹扇在卖。

王羲之在她卖的扇子上题字,(每把扇子)各写了五个字,老妇人起初有点生气。

(于是)王羲之就对老妇人说:

“你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凭此就可以卖到一百钱了。

”老妇人按照他的话做了,(果真)人人都争着买扇子。

过了几天,老妇人又拿着扇子去找王羲之,求王羲之再写一次,王羲之笑着然而没有回答。

注释:

  

(1)蕺(jí)山:

古地名,今中国浙江绍兴市

  

(2)姥(mǔ):

老妇人

  (3)王右军:

即王羲之,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又名王右军。

  (4)愠:

恼怒

  (5)因:

于是

  (6)但:

  (7)书:

  (8)以:

用来

  (9)竞:

争着

  (10)他日:

过了几天

  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有:

  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索靖、卫恒、卫夫人、王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

  【王献之、王徽之为王羲之之子】

解释(六角扇):

  夫扇之在中国,历史之悠久,爱好之广泛,不待言矣。

据传说黄帝时代已有“五明扇”,如确凿,则扇之历史约有5000年矣。

目前所见最早实物扇为春秋战国扇,系1982年3月出土于湖北马山砖厂一号战国墓之竹扇。

其扇形如古代之单边门扇,有如今之菜刀形。

该扇距今已逾2000年以上,制作之精良、工艺之完美,已令人叹服,可见所传黄帝时代即有扇制,并非空穴来风的呀?

王羲之书六角扇中王羲之为何笑而不答

  原因如下:

  1.看见为生活所迫上街卖扇的老妇人便善良题字,预料到了会有较好的收益。

体现了他是个善良的人。

  2.老妇人再次上前请求题字,虽王羲之能够帮助但他并没有写,体现了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总结:

所以王羲之笑而不答是因为他虽然善良但仍然十分有原则

 

掩耳盗铃

习题

  1解释下列词语范氏之亡也:

逃亡。

欲负而走:

背。

以锤毁之:

代词,指“钟”。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

代词,“指钟发出的声音”。

基本信息

  掩耳盗铃汉语注音:

yǎněrdàolíng

  成语释义:

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

遮蔽,遮盖.

  盗:

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含贬义。

  语法结构状语谓语的偏正式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反义词开诚布公押韵词肆意横行、相辅相成、功到自然成、明镜鉴形谜语聆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成语辨析

  【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