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3934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docx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

高碑店如何成为文化高地

——记北京朝阳区高碑店乡高碑店村党总支

在北京凡是走过京通快速路或乘坐过地铁八通线的朋友,恐怕谁都能看到通惠河南岸古典华丽建筑上耸立的“北京高碑店”5个大字,更能看到一块高高耸立于高碑店地铁出口、顶部好似巨型金砖叠成、四面刻有“中国北京高碑店古典家具文化村欢迎您”的碑塔,这块既介绍本地特色项目又隐含历史文化底蕴还兼顾了路标村标欢迎标的碑塔实在“高”。

高碑店、高碑店,没有这样一块高高的碑塔又何以让今天文人墨客对高碑店村的历史现在和将来产生那么多的联想、写出那么多的诗文……

“高居皇道,碑写千年,店贾万家,村富民康。

”这就是对高碑店历史和今天的高度诗化。

高碑店村是元代京杭大运河最上游的漕运码头,当时是很著名的皇粮商品集散地,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沿河两岸店铺夜灯如昼、码头商贾云集,船舶、纤夫、人流、车马,一派歌舞升平的极盛景象。

至清代中期,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漕运河道的淤塞,漕运业渐趋衰萎,高碑店也由昔日的繁荣辉煌渐归沉寂。

以后的村民则主要依靠沿河打渔和农耕为生。

时至今日整个京津冀地区古老漕运河的故事只有高碑店村通惠河处留存下的一座京津闸可以作为惟一的实物力证,其他的都是口口相传的大量资料和文人墨客的望洋兴叹。

这也是今人考证和浏览古代漕运河为什么必须来高碑店的重要原因所在。

高碑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是京郊乡村演变信息的积淀层,是“皇城古村活化石”。

在很多中外学者和游人眼里,高碑店和北京的故宫、四合院同样珍贵,都是北京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宝贵遗产。

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碑店随着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农民耕地越来越少,特别是国家污水处理厂和五环路百米绿化带工程占地后,使全村由原来的2300亩耕地只剩下了80亩工业用地,农业和沿街商企陷入了严重困境,村里变成了一个“叫农村无农业、称农民无耕地、农转居无工作”的“三无村”。

高碑店人面临新的生存定位,他们不得不告别传承已久的农耕生活而带着迷茫和困惑在城乡的夹缝中寻求新的谋生方式,到底高碑店人怎样才能找到一条生存发展的出路?

千年古村高碑店的神韵终究没有被埋没,在这事关个高碑店村域村情村民生存和发展的当口,北京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

2002年5月上级选派了高碑店乡兴隆公园党支部书记支芬同志出任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并帮助确立了大力培育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新思路、新模式,支芬和村两委一社班子成员,敢于担当,勇于拼搏,十年磨一剑,硬是把一个“三无村”变成了“发展有后劲、人人有事干、生活有乐趣”的“三有村”。

如今村域经济总收入达到35.47亿元,总利润1.59亿元,总税金6324万元,租赁收入及物业费4500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6-10倍。

经济收入的攀升,保证了村内职工和村民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职工工资由过去的每月600元增加到2650元,农民退休费从每月215元增加到1160元。

村里先后被授予:

北京最美的乡村、首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

村党总支书记支芬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还光荣的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参加了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一、抓班子带队伍,夯实组织基础是关键

村庄要发展,党建是关键,党员是依托,村民是主体。

高碑店村党总支始终依靠加强班子建设来带好党员队伍,提升决策力增强凝聚力。

党总支班子把班子团结作为支部建设的命根子,坚持“谋事不争权,工作不旁观,补台不拆台,团结加实干”的原则,不断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完善党内制度,增强民主决策能力。

制定了“五委决策”、“三个透明”的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凡是涉及全村重大问题、5000元以上开支、群众敏感问题,都要由五委联席会充分讨论酝酿后,再由总支研究决定;始终坚持制度管理人、坚持制度监督人、坚持制度考评人。

制定了“三情一公平”制度,即“对待工作有激情、对待群众有热情、对待家人有亲情,处理问题要公平”;不断完善党员干部联系户“九上门”制度,制作、发放了“党员干部连心卡”,有效地拉近了党员和群众中的距离。

二、治脏治乱促招商,优化环境是保证。

村党总支于2002年底对村内各家各户门前的堆物堆料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清理;建立和完善了定时定点倒垃圾,早8点至晚5点大街小巷不准有垃圾,“门前三包”、“文明养犬”、“厕所专人管理”等多项长效管理制度,实现了垃圾日产日清;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但对改善高碑店村的发展环境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大战前的外围战,真正的治理难点、最大的环境隐患还是流经村内长达1800米的通惠灌渠。

通惠灌渠在高碑店村北穿村而过,40多年无人管理,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臭气熏天,灌渠两岸居民自搭的狗窝、厕所、煤棚连片,灌渠旁边还有大片坟头高低错落,被戏称为高碑店的“龙须沟”。

如不下决心治理灌渠,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高碑店村的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无从谈起,经济发展都成问题。

但灌渠不属村内管理,治理工程量大、耗资严重,村里没钱,很多人不能理解。

更难办的是村民们的祖坟怎么处置。

当年在重重困难面前,我和村两委一社班子成员没有畏缩,认准了这是为高碑店村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天大的困难也要顶住、再多的谣言也没吓倒。

我们达成共识,齐心协力,反复开会研究和现场测算,让施工单位垫付部分资金,利用冬闲季节打响这一战役。

党员干部带头拆违建、迁坟头,再利用党员干部联系户到村民家中挨户做思想工作。

并提出“以树代墓”的方法解决了迁坟393座,建立松柏佳园,以长青松柏代替坟头。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发动全村“千人大会战”,历时100余天,拆违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021万元,出动车辆180台次,清理垃圾1万余吨。

如今的灌渠水清、岸绿、路通、灯亮,变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这第一大战役彻底改变了高碑店村脏、乱、差的面貌,改变了高碑店人的环境意识,为以后发展古典家具文化产业,引进更多更大的商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障。

三、定位特色产业,实现惠民富民是根本。

有什么样的环境质量,就有什么样的发展商机。

高碑店村党总支定位古典家具和民俗旅游文化来作为村庄发展的龙头带动产业,借助千年古村的深厚底蕴,按照“合理改造,盘活资产;合理规划,形成规模”的思路,通过挖掘古村文化资源,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认为打造一条占地不多、投资不大、市场看好、村民受益快的古典家具街是当务之急,通过升级改造街面店铺、召开古典家具展示会、成立古家具协会,树立“老的是珍品,新的是精品”的经营理念,快速拉动了高碑店村古典家具产业的发展,使原来仅有30家商户的小街,一下发展到长1800米,经营面积18万平方米,商户400余家的古典家具一条街,云集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产品远销海内外,形成了集收藏、修复、设计、制作、展示、销售古典家具和家居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北京市特色商业街”。

现在单项年收入高达5亿多元。

古典家具产业的迅猛发展,带活了全村经济,使村里的房地租金4年间增加了10倍,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迅速增加,初步实现了村强民富的目标。

在尝到“借古兴商,文化兴村”的甜头之后,村里又大胆的提出了“三区两街一园”的科学构想和发展目标。

即建设了东、西和文化园三个新农村社区,现在正考虑再增建一个古街社区;建设和拓展了高碑店古典家具文化一条街和国粹艺术区;投资9亿元开发建设了中医药文化产业园,现在初步定位东玛信息港产业区,基本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业结构,初步实现了村党总支所提出的惠民富民目标。

四、统筹改善民生,村民和谐幸福是目的

高碑店村党总支提出,村庄发展了,环境改善了,经济上去了,更要为社区居民谋福利,让村里所有百姓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分享到村庄发展繁荣的和谐幸福。

1、建设新农村,提高居民幸福指数。

村党总支针对高碑店人口稠密、房屋老旧、巷道狭窄、吃水难、出行难等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于2003年就着手筹划全村的整体规划,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带头不准翻建房屋,不准建违章,为新农村改造减少了损失并奠定了基础。

2006年高碑店村被确定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给全村整体规划的实施带来了机遇和动力。

党总支决定以西区为试点,启动旧村改造工程,涉及村民529个院,1528户,2576人,流动人口4000余人。

党总支带领全村历经3年的探索完善,先后拿出6套设计方案,召开9次村民代表大会,通过提案25项,在2009年最终确定用组织村民集体翻建房屋的传统方法破解新农村建设难题。

村民住宅原宅基地回缩15%,村民自筹建房资金,集体负责市政设施。

以漕运文化为依托,采用商住一体的明清建筑风格,既美观,又可创业增收。

新农村首批建成680栋,市政设施全部入户,村民回迁入住,底商出租率达95%。

物业公司、停车管理公司已经进入新村的服务和管理。

新农村建设使村民实现人不离村可上楼,足不出户可致富。

之后东社区的新农村改造工程又跟随启动,到目前全村新农村建设涉及村民6123人,3720户,1850个院,已完成85%,预计2017年全部改造完毕。

2、建立生活保障,解除老弱病残的后顾之忧。

有了产业支撑,党总支积极开展各种惠民工作,为全村劳动力全部上保险;对大病人员给与一次性3000至5000元补助;成立了村爱心公益服务站、残疾人活动中心。

党总支还积极扩大就业,成立了物业公司、绿化队、保洁队等专业组织,共安排就业600余人,加强与辖区企业联系,使全村劳动力全部得到了安置。

村爱心超市有持卡村民31名,在乡民政科的大力支持下,全年得到区捐赠中心4万元配送,丰富了爱心超市物品。

全村以健全志愿者队伍为抓手,积极开展残疾人帮扶和为老服务工作,免费为118名80岁以上长寿老人送豆浆活动,增强了全村敬老爱老的意识。

3、建立村巡防分队,增强了居民的安全感。

村党总支紧紧围绕“平安高碑店”的目标,建立健全了村巡防分队及安全巡逻制度,以建立“三站两室”为契机,健全了各项社区服务管理机制。

组织大型联合安全检查,签订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食品安全责任书等,为村民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

4、开展文体活动,活跃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村党总支坚持“丰富文化生活,传承民俗文化,扩大文化交流”的思路,在村里逐步形成了有特色的村风民风。

现在村里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有金秋艺术节、文艺汇演、红歌联赛等系列活动;有威风锣鼓队、合唱队、舞蹈队、高跷会、小车会等群众文体队伍,每天有活动;按期举办“漕运庙会”、“元宵灯会”、“中元河灯节”和“端午节”等民俗节庆活动。

特别是2011年组建的两支百人腰鼓队,展现了村民的风采;高跷队还四次走出国门,到伦敦、悉尼、洛杉矶和渥太华一展风采,树立了高碑店的国际文化品牌。

5、开展全民教育大讲堂,树立良好的村风民风。

为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促进民风淳朴、村风和谐,高碑店村党总支还坚持开办人文大讲堂、知识大课堂,定期不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学习“弟子规”,学习身边人、弘扬雷锋精神,学习科学法律知识。

组织全体村干部、职工学习“老三篇”,提倡为民服务,提振干部精神,鼓舞工作干劲;在全体村民中开展学习“弟子规”活动,让弟子规中蕴含的自强、厚德、崇俭、守信、明礼等道德礼仪得到更广泛的普及,组织开展参观“孝悌园”、以“孝”“礼”“信”“善”“义”为主题的“学《弟子规》做孝道青年”征文宣讲活动,让高碑店人“乐善、好施、齐心、互助、讲理重情、文明礼仪”的美德得以传承广大。

村里还每季一评、年终总评“十星和谐文明户”,每年评选一次的流动人口荣誉村民,每年在金秋艺术节上表彰奖励一大批先进模范典型。

这些活动覆盖全村,效果很好。

当我采访结束时,村党总支书记支芬说:

我到高碑店村任职13年,要讲村庄发展,其实就是打了三场硬仗,实现了三个转变。

第一场硬仗是治脏治乱、改善环境,转变了高碑店人的环境意识;第二场硬仗是发展产业、改善民生,转变了高碑店人的发展理念;第三场硬仗是汇集民力、建设新村,转变了高碑店人的商住观念。

我们将在2017年新农村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后,使全村1850个院,每个院年收入10万元,村民年总收入达到1.8亿元;让三个产业区并驾齐驱,年收入达到1亿元;集体固定资产达到10万平方米、年租赁收入增加到1亿元,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让村民生活有完善的经济保障机制,最终走向以劳动年限入股的股份制管理,走向以民俗旅游特色贯穿全村经济发展的绿色、环保、人文、和谐的高碑店之路,让高碑店人享有更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