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18219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

《《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docx

《中铁隧道集团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

1、总则

1.1为加强集团公司承担的新建铁路客运专线隧道工程的施工质量管理,提高其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保证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实现建成一流客运专线的目标,特制定集团公司“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标准”。

1.2本标准适用于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350km/h的标准轨距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本标准未涉及的其它内容仍须符合现行《铁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TB10204-2002)及《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1.3在开工前,各项目部必须组织制定与本标准相适应的施工工艺实施细则。

1.4参加施工的管理、技术负责人,应参加由铁道部、集团公司组织的客运专线培训班,并在项目上组织技术、施工、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学习。

项目部应监督见证工区进行的作业层操作技能与作业标准的培训。

1.5工区应制订作业人员岗位须知胸牌或名牌,明确工作程序与所涉及的工序工艺标准。

1.6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应严格控制工序质量,项目部必须组织初次工序转序检查。

1.7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的各类技术管理资料,必须按规定及时填写,并履行责任人签字确认制度。

施工质量验收资料的归档整理必须符合《关于发布〈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相关制度〉的通知》(隧工程[2005]73号)的要求,项目部及工区必须建立施工资料总台帐目录。

1.8在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收集原始数据、资料,做好有关施工记录。

隧道竣工时应根据施工特点编写单项和全面的施工技术总结,及时提交竣工文件。

1.9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工必须建立测量复核制度,在进行施工测量时,必须对所用控制点进行复核,并作记录。

1.10客运专线铁路隧道施工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本标准作为集团公司企业标准执行。

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

2.1铁路客运专线隧道施工必须进行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根据设计及地质需要作为工序纳入施工组织管理。

2.2地质预测预报工作的方法、手段和内容应根据勘测设计预测的地质灾害分级确定。

2.3根据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安全的危害程度,分为以下四级,详细影响因素见表2.3。

表2.3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分级影响因素

施工地质

分级

A

B

C

D

严重

较严重

一般

轻微

地质复杂程度(含物探异常)

岩溶发育程度

极强,厚层块状灰岩,大型溶洞、暗河,岩溶密度每平方公里>15个,最大泉流量>50L/s,钻孔岩溶率>10%。

强烈,中厚层灰岩夹白云岩,地表溶洞落水洞密集、地下以管道水为主,岩溶密度每平方公里5~15个,最大泉流量10~50L/s,钻孔岩溶率5~10%。

中等,中薄层灰岩,地表出现溶洞,岩溶密度每平方公里1~5个,最大泉流量5~10L/s,钻孔岩溶率2~5%。

微弱,不纯灰岩与碎屑岩互层,地表地下以溶隙为主,最大泉流量<5L/s,钻孔岩溶率<2%。

涌水涌泥

程度

特大(日出水10万t以上)、大型突水(日出水1~10万t)、突泥,高水压。

中小型突水(日出水1000~1万t)、突泥。

小型涌水(日出水100~1000t)、涌泥。

日出水小于100t涌突水可能性极小。

断层稳定程度

大型断层破碎带、自稳能力差、富水,可能引起大型失稳坍塌。

中型断层带,软弱,中~弱富水,可能引起中型坍塌。

中小型断层,弱富水,可能引起小型坍塌。

中小型断层,无水,掉块。

地应

影响

程度

高应力,严重岩爆(拉森斯判据<0.083,即岩石点荷载强度与围岩最大切向应力的比值),大变形。

高应力,中等岩爆(拉森斯判据0.083~0.15),中~弱变形。

弱岩爆(拉森斯判据0.15~0.20),轻微变形。

无岩爆(拉森斯判据>0.20),无变形。

瓦斯

影响

程度

瓦斯突出:

煤的破坏类型为Ⅲ(强烈破坏煤)、Ⅳ(粉碎煤)、Ⅴ(全粉煤)类,瓦斯放散初速度≥10,煤的坚固系数≤0.5,瓦斯压力≥0.74Mpa。

高瓦斯:

全工区的瓦斯涌出量≥0.5m3/min。

低瓦斯:

全工区的瓦斯涌出量<0.5m3/min。

无。

(地质因素)对隧道施工影响程度

危及施工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存在安全隐患。

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局部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诱发环境问题的程度

可能造成重大环境灾害。

施工、防治不当,可能诱发一般环境问题。

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一般环境问题。

无。

其分级预报方式为:

A级预报:

采用地质素描、隧道地震超前预报仪(TSP)、单点声波反射仪(HSP)、地质雷达、红外探水、超前水平钻探等手段综合预测。

首先以长距离TSP和一种或几种短距离物探方法相结合进行预测,同时进行多孔超前钻探探查。

局部复杂地段,开展多种短距离物探探测等多种方法综合预测。

B级预报:

采用地质素描、TSP,辅以红外探水、地质雷达,进行必要的单孔超前水平钻。

当发现局部地段较复杂时,则按A级要求实施。

C级预报:

以地质素描为主。

对重要的地质(层)界面、断层或物探异常可采用TSP进行探明,必要时红外探水和单孔超前钻探。

D级预报:

采用地质素描。

2.4地质预测预报坚持隧道洞内探测与洞外地质勘探相结合、地质方法与物探方法相结合、多种物探方法相结合、地球物理方法与超前水平钻探相结合,辅助导坑与主洞探测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手段的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并贯穿于施工全过程。

2.5预报有效距离

地质素描:

每循环开挖进尺。

超前水平钻:

每30m~50m进行一次,最深不超过90m,孔径(终孔)不得小于Φ90mm;煤层超前探测钻孔孔径不得小于Φ76mm,每个探孔应穿透煤层进入顶(底)板不小于0.5m。

TSP预报距离:

A级地段100m,B、C级地段150m。

HSP(单点反射):

有效探测距离50m。

地质雷达探测:

在完整灰岩地段应达到30m,在岩溶发育地段根据雷达波形判定。

红外探水:

灰岩地段每20m进行一次。

2.6在隧道开工前,项目部根据隧道设计文件按上述原则进行地质灾害分级,必须编制地质预测预报实施预案,确定组织方式、预报手段、方法、资源配置以及个性化问题的解决办法。

其组织方式为:

A级必须在项目部成立专门的地质预测预报机构,B级应在项目部工程部设立地质工作小组(工区配备人员及设备),C级应在项目部工程部配置1~2名专职地质工程师(工区配备人员及设备),D级应在项目部工程部配置1名兼职地质工程师(工区配备人员及设备)。

2.7地质预报资料

根据多种地质预报手段获得的地质信息,经综合分析,及时提出地质预报资料,作为制定或修改施工方案的依据。

3、洞口工程

3.1洞口工程应符合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隧道门端墙与天沟间的植被应采取保护措施,应做到少破坏地表植被。

3.2洞口工程应与洞口相邻工程统筹安排,以减少干扰,尽快完成,为隧道洞身施工创造条件。

施工前必须核实地形、地貌、地质,按照“早进晚出”的原则优化方案,提倡“零”埋深进出洞。

3.3洞口施工前,应先检查边、仰坡以上的山体稳定情况,清除危石。

边、仰坡应自上而下开挖,不得采用大爆破,开挖后应及时进行防护工程施工。

边、仰坡地质条件不良时,开挖前应采取稳定措施,如采用抗滑桩、钢管桩、地表注浆等方法对洞口地表进行加固处理。

浅埋段和洞口加强段的开挖施工,应根据地质条件、地表沉陷、周边设施影响因素选择施工方法,严禁全断面开挖,并根据需要,采用地面锚杆、管棚、超前小导管、注浆等辅助措施。

3.4隧道门端墙、挡土墙的反滤层、泄水孔、变形缝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应确保泄水孔通畅,当设计对泄水孔无要求时,应均匀设置,在每米高度上间隔2m左右按梅花状设置,泄水孔与土体间铺设长度各为300mm、厚200mm的卵石或碎石作反滤层。

4、洞身开挖

4.1隧道施工方法应根据地质条件、断面大小、结构形式、周围环境的需要、综合经济效益等因素而确定。

4.2隧道洞身钻爆开挖必须进行光面爆破,并作出爆破设计,施工中应根据爆破效果及量测报告调整爆破参数,在施工过程中应不断进行优化。

4.3光面爆破宜选用低爆速、低密度、低猛度或高爆力的炸药。

瓦斯隧道施工应符合《铁路瓦斯隧道技术规范》(TB10120)的有关规定。

瓦斯工区(地层含有瓦斯的隧道施工区段)应采用煤矿许用安全炸药,并使用矿用电雷管起爆。

4.4爆破钻眼前,应根据钻爆设计图准确标出炮眼位置。

钻孔时应按设计要求严格控制炮眼的间距、深度和角度。

掏槽眼的眼口间距和深度允许偏差为±5cm。

周边眼的间距允许偏差为±5cm,外插角应符合钻爆设计要求,眼底不应超出开挖断面轮廓线10cm。

光面爆破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当无试验条件时,有关参数可参照表4.4选用。

表4.4光面爆破参数

岩石类别

周边眼间距E(cm)

周边眼抵抗线W(cm)

相对距离E/W

装药集中度q(kg/m)

极硬岩

55~70

60~80

0.7~1.0

0.30~0.35

硬岩

45~65

60~80

0.7~1.0

0.20~0.30

软质岩

35~50

45~60

0.5~0.8

0.07~0.12

注:

1表所列参数适用于炮眼深度1.0~3.5m,炮眼直径40~50mm,药卷直径20~25mm;

2当断面较小或围岩软弱、破碎或对曲线、折线开挖成形要求较高时,周边眼间距E应取较小值;

3周边眼抵抗线W值在一般情况下均应大于周边眼间距E值。

软岩在取较小E值时,W值应适当增大;

4E/W:

软岩取小值,硬岩及断面小时取大值;

5表列装药集中度q为2号岩石硝铵炸药,选用其它类型炸药时,应修正。

4.5隧道开挖必须严格控制超欠挖。

4.5.1开挖断面超挖控制应达到以下标准如表4.5所示。

4.5.2隧道不应欠挖,当围岩完整、石质坚硬时,岩石个别突出部分(每平方米不大于0.1m2)侵入衬砌应小于5cm。

但拱脚和墙脚以上1m内断面严禁欠挖。

隧底无欠挖,超挖控制在10cm以内。

4.5.3炮眼痕迹保存率应符合表4.5要求,并在开挖轮廓面上均匀分布;

4.5.4两次爆破的衔接台阶尺寸应符合表4.5要求

表4.5 隧道超挖及炮眼痕迹保存率标准

序号

项目

Ⅰ~Ⅱ级围岩

Ⅲ~Ⅳ级围岩

Ⅴ~Ⅵ级围岩

钻爆法

非爆法

1

平均线性超挖量(cm)

10

12

8

3

2

最大点超挖量(cm)

18

20

10

5

3

台阶衔接最大尺寸(cm)

10

10

8

0

4

炮眼痕迹保存率(%)

≥85

≥75

≥40

0

注:

表所列参数适用于炮眼深度1.0~3.5m,炮眼直径40~50mm,药卷直径20~25mm

4.6必须配置断面仪进行断面检测并满足过程质量验收的需要。

4.7必须进行监控量测。

项目部应制订监控量测作业指导书,按设计要求明确量测项目、量测方法、量测频率、量测数据分析及反馈,规范量测作业程序。

4.8洞内开挖土石方的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有关规定,不得影响既有建筑物的安全,并应采取挡护措施防止弃碴流失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所采取的挡护措施和坡面绿化措施等应报地方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5、初期支护

5.1隧道初期支护必须紧跟隧道开挖及时施作,同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监控量测的相关作业,对位于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初期支护应及时封闭,保证施工安全。

5.2喷射混凝土施工应采用湿喷工艺。

拌制喷混凝土时,原材料称量采用自动计量装置。

5.2.1喷射混凝土原材料

1水泥:

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强度等级应不低于32.5MPa。

2细骨料:

应采用坚硬耐久的中砂或粗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

3粗骨料:

应采用坚硬耐久的卵石或碎石,粒径不宜大于15mm;当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时,粒径不宜大于10mm;骨料级配宜采用连续级配;当使用碱性速凝剂时,不得使用含有活性二氧化硅的石材

5.2.2喷射混凝土前应检查开挖断面尺寸,清除开挖面的松动岩块、墙脚处的岩屑等杂物,并应设置控制喷混凝土的标志。

围岩基面有滴水、淌水、集中出水的地点,应采用凿槽、埋管等方法进行引导疏干。

5.2.3分层喷射混凝土时,后一层喷射应在前一层混凝土终凝后进行,一次喷射的最大厚度:

拱部不得超过10cm,边墙不得超过15cm,喷射作业紧跟开挖作业面时,混凝土终凝到下一循环爆破作业间隔不得小于3h。

5.2.4必须利用断面仪检测断面或凿孔检查喷射混凝土厚度。

喷射混凝土的平均厚度应大于设计厚度,最小厚度不得小于设计厚度的2/3,且不得小于5cm。

5.2.5喷射混凝土应进行表面平整度检查,使用2m靠尺检测时,其平整度≤5cm。

5.2.6喷射混凝土基面有滴水、淌水、集中出水的地点,应采用凿槽、埋管等方法进行引导疏干。

5.2.7喷射混凝土终凝结2h后,必须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5.2.8喷射混凝土冬期施工时,作业区的气温和混合料进入喷射机的温度均不应低于5°C。

5.2.9作业区应有良好的通风和照明装置,粉尘浓度不大于10mg/m3。

5.3锚杆

5.3.1锚杆孔应与隧道法线方向或明显岩层结构面垂直;

5.3.2锚杆孔的孔径应符合设计要求;

5.3.3锚杆孔距允许偏差为±10cm;

5.3.4锚杆孔的深度应大于锚杆长度10cm;

5.3.5锚杆必须安装垫板及螺栓,垫板应与喷射混凝土面密贴。

锚杆抗拔力达到设计强度后拧紧锚杆外螺帽。

5.4钢架

5.4.1钢架安装允许偏差:

钢架间距允许偏差为±10cm,横向和高程偏差为±5cm,垂直度偏差为±2°。

5.4.2钢架与喷射混凝土应形成一体,沿钢架外缘每隔2m应用钢楔或混凝土预制块与初喷层顶紧,钢架与围岩间的间隙必须用喷混凝土充填密实,钢架必须被喷射混凝土覆盖,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4cm。

钢架环向之间的连接必须密贴,连接板局部缝隙不超过2mm。

5.5钢筋网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与锚杆或其他固定装置联结牢固。

钢筋网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4cm。

钢筋网应在岩面喷射一层混凝土后再铺挂,底层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不得小于4cm。

采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凝土覆盖及混凝土终凝后铺设。

6、二次衬砌

6.1混凝土二次衬砌必须采用拱墙一次成型法施工,竣工后的隧道内轮廓线严禁侵入设计轮廓线。

6.2二次衬砌应在围岩和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后施作;仰拱必须超前拱墙衬砌,在地质不良地段应紧跟开挖工作面。

6.3模板台车整体质量要求

6.3.1刚度要求

模板台车刚度必须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校核,搭接(包括边墙基础)部分变形不超过3mm,其它部分变形不超过2mm。

6.3.2客运专线模板台车的主要结构设计和加工工艺不得低于下表标准(见表6.3.2)。

项目部应明确要求各模板台车制造单位必须满足结构设计的最低标准要求,综合具体设计,做出优化设计。

门架的结构应考虑隧道通风需要,作业平台应进行人性化设计以便于现场使用和操作,模板台车应根据现场需要突出自动化、信息化功能,如配置过载保护、自动配管、自动检测等功能,并应安装附着式振捣器等。

表6.3.2模板台车设计加工最低标准

项目

序号

细目

最低标准

模板部分

1

面板厚度

10mm

2

面板的加工工艺

铣边

3

弧板的宽度

最大受力部位不小于400mm

4

弧板的厚度

不小于12mm

5

纵向筋的规格

95*56*6角钢

6

纵向筋的环向间距

不大于250mm

7

工作窗

层高不大于1500mm,每层设置4~5个,间距不大于2400mm,层间交错设置,尺寸(高×宽)450mm×500mm

门架及支撑

系统

8

门架间距

与单块模板宽度相对应

9

边模丝杆排数

含对地支撑不少于5排

6.3.3各项目部要高度重视模板台车的出厂验收工作,出厂的台车必须提供检验报告、出厂合格证和完善的使用说明书。

6.4模板台车拼装尺寸要求

模板拼装检查后应进行防锈处理,防锈处理前表面应打磨干净,无焊渣、毛刺、飞边。

模板储存、运输、吊装应有防变形措施。

整体尺寸验收标准误差见表6.4。

模板台车加工制造过程控制严格按照集团公司制订的“客运专线模板台车加工制造过程控制办法”(隧设[2005]99号文件)规定执行。

表6.4模板台车整体尺寸验收要求表

序号

项目

标准(误差)

1

轮廓半径

±2mm

2

模板平面度

2mm/2m

3

模板错台

≤1mm

4

模板接缝间隙

≤1mm

5

表面粗糙度

抛光处理/无锈蚀

6

模板台车外轮廓表面纵向直线度误差

≤2mm/2m

≤5mm/10m

≤6mm/12m

7

工作窗板面与模板面弧度一致,错台、间隙误差

≤1mm

8

模板台车前后端轮廓误差(测各高程弦长)

≤3mm

6.5钢筋安装和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5的规定及设计要求。

表6.5钢筋安装及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名称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双排钢筋的内外排钢筋间距

±15

尺量两端、中间各1处

2

同一排中受力

钢筋水平间距

拱部

±10

边墙

±20

3

分布钢筋间距

±20

尺量连续3处

4

箍筋间距

±20

5

钢筋保护层厚度

+10

-5

尺量两端、中间各2处

6.6衬砌混凝土必须采用自动计量的强制式搅拌机搅拌,高频机械振捣,搅拌时间不应小于3min,振捣时间宜为10~30s,避免漏振、欠振、超振。

掺外加剂时,应根据外加剂的技术要求确定搅拌时间。

掺引气剂或引气型减水剂时,应采用高频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6.7二次衬砌应连续灌注;必须进行振捣,优先采用插入式振捣,并与附着式振捣配合;衬砌台车表面每次脱模后必须进行清洗,必须刷脱模剂,严禁使用废机油及其他影响衬砌外观颜色的材料涂刷;拱部必须预留注浆孔,并及时进行注浆回填。

6.8衬砌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条件试件的试验龄期为56d。

隧道衬砌每200m应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结构实体强度1次。

6.9隧道衬砌厚度严禁小于设计厚度。

6.10二次衬砌在初期支护变形稳定前施工的,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在初期支护变形稳定后施工的,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应达到8MPa。

6.11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结合环境气温要求,必须进行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严格执行《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表7.4.16之规定。

应配备自动养护设备或装置对混凝土进行养护。

6.12衬砌外观质量的控制标准:

混凝土结构表面应密实平整、颜色均匀,严禁露筋,不得有蜂窝、孔洞、疏松、麻面和缺棱掉角等缺陷。

表面接缝错台≤3mm,无渗漏水,达到一级防水要求,衬砌表面除施工缝外无裂纹,施工缝宽≤2mm。

混凝土结构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6.12的规定。

表6.12结构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边墙

拱部

隧底

检验方法

1

平面位置

+10mm

尺量

2

垂直度

±2‰

尺量

3

高程

+30mm

0

0

-10mm

水准测量

4

结构表面平整度

10mm

10mm

2m靠尺或断面仪测量

6.13仰拱、铺底应分开浇筑,且必须一次全幅灌注。

仰拱、铺底与开挖面的距离应满足如下规定:

Ⅰ~Ⅱ级围岩≤120m,Ⅲ级围岩≤90m,Ⅳ级围岩≤70m,Ⅴ级围岩≤40m,Ⅵ级围岩≤20m。

6.14隧道仰拱、铺底每500m应采用同条件养护试件检测结构实体强度1次。

6.15仰拱和底板混凝土强度达到5MPa后行人方可通行,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后车辆方可通行。

施工中应根据施工进度、结构物强度要求设计仰拱栈桥形式和数量。

6.16沟、电缆槽盖板规格、尺寸、强度及外观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连接缝≤5mm。

盖板无缺角,安装稳定平顺。

7、防排水工程

7.1隧道衬砌防水等级应达到国家现行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规定的一级防水标准,二次衬砌结构不允许渗水,二次衬砌结构表面无湿渍。

7.2隧道防水充分利用混凝土衬砌结构的自防水能力,二次衬砌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得低于P6,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不得低于P8。

二次衬砌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必须满足设计要求。

7.3项目部必须将隧道防排水施工列为特殊过程,并根据《关于公布〈铁路隧道结构防排水施工作业指南〉的通知》(隧工程[2006]34号文)制订作业指导书,工区应根据设计防排水要求制订防排水施工作业细则,项目部必须见证监督工艺培训过程。

7.4施工防水应重视初期支护的防水,并辅以注浆防水和防水层加强防水,满足结构设计和使用要求。

重点做好施工缝、变形缝防水。

7.5洞内水沟布置,结构形式、沟底高程、纵向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水沟断面尺寸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应符合表7.5的规定。

表7.5水沟断面尺寸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断面尺寸

±10

尺量

2

壁厚

+5

3

高度

0

-20

4

沟底高程

±20

水准仪测量

7.6施工缝、变形缝止水带搭接长度≥20cm,接头连接应采用热焊,不得叠接,接缝平整、牢固,不得有裂口和脱胶现象。

止水带安装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中心线位置应和施工缝中心重合,止水带固定牢固、平直,不得有扭曲现象。

7.7排水盲管连接应采用三通管连接,应采用“U”型卡固定于隧道喷射混凝土表面,水量较大地段宜采用安设排水盲板等措施。

7.8铺设防水板的初支基面凹凸处必须找平,对外露的钢管头、钢筋头等尖硬物切除,并用砂浆抹平。

7.9隧道防水板采用无钉铺设,无防布固定点间距≤1m。

拱墙防水层搭接宽度≥15cm,仰拱防水层和拱墙防水层的搭接宽度≥20cm。

防水板应采用热合双焊缝技术焊接并用充气的方式检验焊接质量。

防水层的铺设应根据喷射混凝土平整度保持一定的松驰度,衬砌前及施作中,应对防水层做好保护,破损时应及时修复。

7.10在施做防水隔离层之前,必须对初期支护表面进行专项检查,平整度必须达标,严禁有漏、滴水现象,不达标严禁转序。

7.11隧道辅助坑道及附属洞室均应按隧道正洞防水板铺设要求铺设防水板。

8、附则

8.1本标准由集团公司工程部负责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