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16755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

《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地理思考题.docx

城市地理思考题

思考题

一.绪论

1、城市地理学与主要与那些相关学科有关?

答:

1、城市经济学2、城市社会学3、城市规划学4、城市生态学

二.城乡规划与城市地域

1、谈谈你对城市地域概念的理解。

答:

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称。

广义上指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地域,狭义上则指城市化的地域,也就是市街地化的地域。

有许多农村地域由于城市化的结果逐渐转向城市地域,各国在划定城市地域时以与既成的市街地的通勤关系为指标,确定“城市地域”,日本将大城市周围地域的“人口增加率在0.1%以上,通勤依赖率在2.0%以上的连续范围”都划定为城市地域。

我国通常是以行政区划定城市地域,即市区所属范围都是城市地域。

2、比较美国的UA和MA。

答:

UA即为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线以便较好的区分较大城市附近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目的而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地域概念,大体相当于我们常用的城市建成区的概念。

按照1990年普查的最新规定,一个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二者合起来至少有5万人。

MA即为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大都市统计区。

大都市区的性质是功能地域。

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

3、什么是大都市带?

大都市带必备的条件是什么?

世界有哪些大都市带?

答:

意义:

大都市带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必备条件:

1)多核心2)交通走廊3)密集交互的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

世界都市带:

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简称波士华。

②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沿岸都市带,简称芝匹兹。

③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④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⑤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⑥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4、以长三角为例阐述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答:

以长三角为例,大都市带需要具备以下地域特点:

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中纬度平原地带。

大多城市是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的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

2、枢纽功能:

国家经济中枢;有国际影响。

3、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

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

4、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

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产业结构以三产为主导。

5、比较四普和五普城镇人口统计的不同,对它们的结果如何评价?

答:

四普结果:

设区市总人口统计偏大;不设区市和建制镇总人口统计偏小。

相互抵消的结果从数量上基本可衔接,但不具有可比性。

五普结果:

1)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普偏大与偏小的统计;2)从数值上弥补了我国城镇化水平偏低问题(非城镇化的工业化政策、分散的非农化政策,城镇人口统计口径等原因);3)五普与四普在统计上的差值可以解释。

按属地常住人口登记,兼顾外来人口问题,处理方法不同。

另沿海农村地区经济的非农化形成现代城镇,使数值放大。

6、查阅中国都市圈、城市群的文献资料。

三.城市的生产与发展

1.思考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及过程。

答: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生产力:

1.1定居是行程城市的原因1.2社会分工的复杂程度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城市规模

2.自然条件:

2.1气温,气温过低需要消耗大量能源,不利于城市发展,因此高纬度地区城市人口少,规模小。

2.2降水,地区降水量限制城市发展规模,一方面影响响城市人口的用水量,另一方面影响城市的物质供应、及环境的改善。

2.3地形,地形通过限制水体分布和宜居土地面积来影响城市的规模与分布

3.地理位置:

3.1大中小位置3.2中心、重心和门户位置3.3城市沿交通线发展的区位类型

城市的发展过程:

城市起源于人类的定居,根据自然因素、地理位置等逐渐形成大小不一的城市群落。

根据其发展方向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地域产业基础以农业为主,但所处位置为交通要冲或地域中心点,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农区商品集散地和本地综合服务中心,城市规模较小。

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大宗商品转运之地,也有大型贸易场所,这样的城镇规模较大,但它的发展与腹地范围与产业发达程度有很大关系。

这类城市如古时的泉州等沿海城市,内陆的运河码头。

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专业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以专业化职能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要建立在一定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基础上。

四.城市化原理

1.如何完整理解城市化的概念?

答:

城市化一般认为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想要完整理解城市化概念,必须从人口结构转型,生活方式转型,地域空间转型,经济结构转型这四个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农村与城市的区别。

掌握城市化发展进程,才能完全了解城市化概念。

2.推动城市化的动力是什么?

答: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3.如何用城—乡“推—拉”假说来解释我国的城市化?

答:

伯格的“推—拉”假说:

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我国,由于收到文化习俗影响,如春节,五一、十一等,大量人群由原本定居城市涌入其他都市,导致大量人口流动,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

在工作时,人们往往收到大都市吸引,选择北上广等地工作,使得大量人才涌入这些大型城市,这就令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加速,但是同时落后地区少有人问津,令差距逐渐加大。

发达地区日益壮大,贫苦地区日趋凄凉。

这就是推——拉假说在我国城市化的应用。

4.怎么理解当今城市化的新趋势?

答:

第一,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空间分布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城市为主的时代。

按照联合国的统计和预测数据,截止到2011年全球总人口69.74亿,生活在城市的人口36.32亿,城市化率过半,达到了52.1%。

全球农村地区人口数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例都将在2020年前后开始绝对降低。

可以说,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空间分布结构已经进入了以城市为主的新阶段。

  第二,城市化步伐将呈现“南快北稳”的格局。

总体看,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接近饱和水平,虽然不排除未来有一定幅度的波动,但不会有大的起伏。

国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步伐将明显加快,而且,其城市人口的绝对规模也将稳定增长。

由此带来的效应会显著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情形,发展中国家的住房等不动产价格会快速上升。

  第三,大都市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现有技术和产业条件下,发达国家一些大都市地区的扩展似乎触到了上限;而发展中国家将出现一批新的大都市群。

  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发达国家的率先启动以及全球化深化,将带动各国城市发展格局发生深刻、丰富而不对称的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可能率先在最发达国家启动,带动全球产业分工链条的重新调整,与第三次工业革命相关的尖端制造业将成为这些国家一些重要城市在较长时间内的新的竞争力源泉。

  第五,单个城市追求自身最优规模的做法,越来越不合时宜。

城市竞争力日益取决于多主体的合作质量以及自身在城市网络中所形成的独特优势。

  

五.城市职能分类

1思考本地城市中哪些社会经济活动属于基本活动,哪些属于非基本活动。

答:

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

为城市以外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如:

香港的港口,川南的制盐业。

非基本活动部分:

为本城市服务的部分,细分也有两种:

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基本部分的生产所派生的需要;另一种是为了满足本市居民正常生活所派生的需要。

如:

城市交通服务,林立的高楼。

2用经济活动的基本和非基本理论解释城市的发展。

答:

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会发展;如果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也没有新的基本活动发展起来,这个城市就要衰落;当城市的条件发生变化,促进新的基本部分萌发时,衰落的城市还会复兴。

城市发展需要引入一个B/N值。

B/N比=(城市经济活动的基本部分)/(非基本部分),称为基本/非基本比率(简称B/N)。

B/N值太低,其产品和服务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没有输出,城市发展就无法迅速。

3思考城市职能分类的角度和方法。

答:

城市职能分类可以通过

(1)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进行分类,一般职能是指集聚于城市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文化、教育、社会、政治等项活动中为每个城市都必备的那一部分职能。

特殊职能是指那些不可能为每个城市都必备的职能,如采矿业、加工工业、旅游观光业以及各种门类的科学研究活动。

(2)从区位角度的分类中心地职能(或一般职能):

为广大邻近地区提供物质、精神和管理方面服务的职能——县治、州治所在城市;交通职能:

城市的交通枢纽、运输组织职能——如郑州、武汉;特殊职能:

为非邻近地区的资源提供加工的职能——如岳阳长岭炼油厂

(3)从城市经济活动角度的分类:

基本职能,也称基本活动,是指为城市以外地区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活动;非基本职能,也称非基本活动,是指为城市本身提供货物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六.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分类及产生的条件;

答:

海格特借用物理学中热传递的三种方式,把空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对流、传导和辐射三种类型。

对流:

以物质和人的移动为特征——主要通过各种交通设施来完成的;传导:

不通过具体的物质流动来实现、而只是通过簿记来完成的各种交易过程;辐射:

信息流动和创新的扩散。

产生条件:

1.互补性对应的供需关系:

大型商品集散地与周围的小城镇构成了供需关系,这种供需关系是它们之间的物质流动的原因2.中介机会:

货物输送的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能够提供或消费货物的C地,引起货物运输原定起止点的替换的现象。

3.可运输性:

货物的可运输性由单位重量的价值所决定。

距离越长,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

2试用生长极理论与核心边缘理论解释某区域的发展;

答:

生长极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的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以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核心边缘理论:

以核心和边缘作为基本的结构要素,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核心区与边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

3试分析长江流域城市空间分布的规律。

答:

长江流域城市空间分布具有两个重要特征:

其一,不均匀分布。

其二,动态演变。

长江流域城市演变路径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概括。

从不同区段来看,大致是先中游地区再上游和下游的发展过程;从干支流上的城市发育来看,呈现先支流后干流(自下而上)的发育模式。

七.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城市职能分类、城市规模、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理论,在详细了解长沙市城市规划内容的基础上,评价其规划的可行性。

八.城市市场、社会、感应空间

居民构想图主要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

(1)路径

(2)界线或边沿(3)区或区域(4)枢纽或节点(5)标志

城市内部市场空间的构成?

答:

市内部的商业布局一般分为三种:

(1)多层商业中心:

市中心商业区、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小区级商业中心、邻里商业中心、日用杂货店铺、流动摊贩。

(2)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

主要是指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旅游城市

(3)专业化商业区:

城市内部一些十分专门化的商业区域

社会区的形成原因?

答:

社会空间差异性是整个城市社会经济差异性的表现。

社会越是现代化,城市里的人们按经济、家庭、种族的分化就越强烈,社会区差异就越大。

也就是说,社会空间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社会内部矛盾的反映,是城市经济发展同城市其它方面发展不相协调的产物。

第十二章城市问题

1、现代城市主要有哪些问题?

一、城市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

排放污染物→大气质量恶化→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及设备财产2、水污染:

水污染是指外来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水体原有用途的程度。

水污染的来源很多,城市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是最重要的来源。

目前,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占污水总量近70%。

3、噪声污染:

噪音是指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以及损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当噪声成为城市环境中的普遍问题时,就构成了噪声污染。

4、垃圾污染:

垃圾污染是指随着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城市固体垃圾等废弃物急剧增加而未得到及时处理,达到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程度5、光污染6、电磁波污染

二、城市交通问题

1、交通堵塞:

城市交通需求急剧增加;城市中心区对道路空间的需求必然大于供给,交通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以及长期形成的城市混合交通导致了交通拥挤与阻塞。

2、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是许多大城市存在的日趋严重的问题。

3、公共交通问题①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比较低。

②由于对公共交通投资不足,致使峰值期人们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大于供给,造成交通拥挤;③由于对公共交通的需求波动大,高峰期过于拥挤,而非高峰期使用又不充分,收入锐减。

4、停车问题:

汽车并非总处于运动之中。

当它们处于静止状态时,就要占据一定空间。

汽车越多,占据的空间越大。

5、交通污染问题:

空气污染物中70%的铅和一氧化碳、33%的二氧化碳、35%的碳氢化合物是由汽车排放的。

三、城市社会问题

城市社会问题是指在城市中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失调或冲突现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社会问题就有普遍性、特殊性、复合性和爆发性的特点。

1、就业问题2、贫困问题3、住宅问题4、老年人问题: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社会文化背景也发生巨大变化,老年人情况改变,老年人不再被尊重。

他们失去地位,被迫进入依附性角色,收入也低。

在美国,1/3的老年人收入低于贫困线。

5、种族与社会争端:

种族问题与失业有关。

西方国家,避难者与合法移民都被允许住在城市里,以及非法移民大量涌入城市,都使其与当地的其它人群成为就业的竞争者,彼此因此产生怨恨情绪,甚至发生直接暴力冲突。

6、内城问题:

内城地区工业基础缩减、经济衰退、就业难;自然环境恶化,服务设施和住宅内设施缺乏;城市贫困;社区和种族争端。

四、城市安全问题1、安全防灾问题:

地震、城市火灾、城市水灾2、防卫问题:

治安性犯罪问题、恐怖袭击问题。

3、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一直以来是困扰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现在西方城市规划的源起也是解决公共卫生问题。

4、化学品事故问题:

化学品事故是指化学毒物经大量排放或泄漏后,污染空气、水、地面、土壤或事物,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引发群体中毒甚至死亡的事故。

2、国内外住宅问题的差异分析。

国外城市住宅问题:

住宅质量低劣、高比例空房率、灰区的大量存在、贫民窟与棚户区、住房费用的飞涨

中国城市住宅问题:

房价飞速上涨、房地产项目结构不合理

3、西方城市内城问题与我国城市的内城问题的差异分析。

西方城市:

内城地区工业基础缩减、经济衰退、就业难;自然环境恶化,服务设施和住宅内设施缺乏;城市贫困;社区和种族争端。

我国城市的内城问题:

吸引力过强带来的人口激增和超强度开发,城市基础设施压力过大,环境过度拥挤。

4、简述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的产生是一个历史过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工业社会国家几乎都经历了经济结构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和挑战,社会经济的转型引起了西方社会的贫富分化加剧。

西方国家的城市大都有法定的贫困线,当低于贫困线的城市贫民的比重超过一定比例后,就意味着城市陷入贫困状态。

城市贫困在市区比郊区更严重。

贫困问题具有顽固性。

城市贫困在很大程度上是全球化和就业制度变迁的产物,偏见和歧视是城市贫困的另一个原因,第三个原因是规范。

5、如何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

1、可持续的交通: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为了建设生态化城市人居环境,就需要城市交通规划与之相适应。

(1)正视家庭汽车的发展

(2)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3)重视步行和自行车的作用。

2、可持续的生态: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通向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内涵:

(1)生态化

(2)系统性(3)区域性

3、可持续的社会:

城市社会问题的种类繁多,产生城市社会问题的原因也十分复杂,因此要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社会环境,对城市问题的整治势在必行。

城市社会问题的综合整治是个系统工程,在治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3)协调性原则(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4、加强城市公共安全: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安全,就不会有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重视立法和体系建设,从程序上保证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建设资金超前投入(3)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防御体系和保障机制。

(4)把科学技术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强化高新技术集成(5)动员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安全和持续发展。

6、如何以人为本解决城市问题?

首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府执政所强调的重要理念,以人为本必须要体现在能否尊重百姓的权利和意愿上。

城市建设确实应该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建设。

但在绿化过程中要注重方法。

要搞好一个城市的绿化建设,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公民的人文素质,让他们懂得爱护生态的重要性,让他们学会保护环境。

无论规划还是论证,心里都要惦记着老百姓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把城市规划建设的“家底”交给城市的主人——市民,不仅是对城市管理者“民生”意识的考量,而且能够切实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适用有效。

7、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有哪些?

主要内容:

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

1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

2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

3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内在要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

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

一是代内公平,即本代人之间的公平。

二是代际公平,即各代人之间的平等。

2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够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

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

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

8、以老年人为例或以贫困问题为例,说说你对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社会环境的看法。

人口老龄化程度、老年人口的需求及社会保障灯光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充分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

(1)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多种需求:

1、个体需求:

老年群体里每个个体由于成长经历、性格以及处世态度的不同,每个个体都有具体需求。

2、微小需求3、交往的需求:

满足老年人交往需求,对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城市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2)强化社区养老职能: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社区应当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单元。

(3)建立城市老年金融机构:

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需要建立专门机构加强老年工作。

(贫困问题见349.)

9、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社会公共安全?

P350

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安全,就不会有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1)重视立法和体系建设,从程序上保证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运行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建设资金超前投入(3)建立完善的城市安全防御体系和保障机制。

(4)把科学技术作为主要的技术手段,强化高新技术集成(5)动员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确保城市安全和持续发展。

10、如何构建可持续的城市生态环境?

P346可持续的生态: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是通向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

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包含如下三方面的内涵:

(1)生态化:

生态化发展是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城市的标志,包括五个层面:

1生态安全2生态卫生3生态产业代谢4生态景观整合5生态意识培养

(2)系统性:

“生态化”必须是各个系统所构成的整体的生态化发展,强调三方面的协调统一。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看,实质上就是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达到结构合理、功能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3)区域性: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子系统组成的,时空尺度高度耦合的复杂动态开放巨系统的系统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