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15714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docx

江苏省东海县横沟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

第三单元阅读理解

 

 

(一)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

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

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意思。

(2分)

渔:

________喝采:

________

2.简要说说这段文字的内容(不超过5个字)。

(3分)

 

 

3.请用一个字概括小伙伴回家时船行的特点。

(3分)

 

 

4.“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什么?

(3分)

 

 

5.老渔夫的喝采属于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3分)

 

 

 

(二)

 

阅读下边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

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

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默写文中缺漏的几句话,体会它们在上下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2.加粗的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依次是(3分)

()

A.不清楚、模糊;争先恐后

B.模糊之中融为一体;争先恐后

C.朦朦胧胧融为一体;跳跃

D.迷迷糊糊看不清楚;争先恐后地跳跃

3.写船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像兽脊踊跃,向船尾跑去?

(3分)

 

4.“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分)

 

5.“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句中的“真”能删去吗?

为什么?

(3分)

 

6.这几段的景物描写,对表达课文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3分)

 

 

 

(三)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

,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

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

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才拖下水去。

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

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

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

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1.这一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全茶峒人端午日到长潭观看赛龙舟的欢腾场景。

作者侧重写了三个场面。

请按下列内容给文章划分层次。

(6分)

(1)第一个场面:

写全茶峒人倾城而出到河边观看划船。

从“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个场面:

写划船前的准备,船上赛手的配置和龙舟竞渡的盛况。

从“___

_____”至“________”。

(3)第三个场面:

写划船竞赛的优胜者领赏和军人放鞭炮庆贺的情景。

从“________”至“________”。

2.端午是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

这段文字提及端午日的两种习俗,后一段又提到了一种习俗,这三种习俗是什么?

(3分)

(1)________

(2)________(3)________

3.课文描述欢度节日的全茶峒人的情景,目的何在?

(3分)

 

 

4.“龙舟竞渡”是作者详写的内容,这段描写有怎样的特点?

(3分)

 

5.选文一开始就连用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3分)

 

 

 

(四)

 

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

“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

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1.这段文字具体描写家乡过大年忙着炒年货。

请说说作者写下列内容的作用。

(6分)

(1)“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

 

(2)“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儿在铁锅里面毕剥毕剥响:

 

(3)“我”吃得“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

 

2.这一段文字的语言很有表现力,不多几笔就把炒年货的情景生动传神地勾勒了出来。

如除了正面写炒了一锅又一锅外,还侧面写炒了很多年货。

请把有关侧面描写的语句找出来,然后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

(4分)

 

 

 

(五)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体会“树栖鸦”三字的特点。

(3分)

 

 

2.诗中的“落”如改为“在”好不好?

为什么?

请体会“落”的炼字效果。

(4分)

 

3.结合自己的体验,写出这首诗最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的句子。

(3分)

 

 

(六)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是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请说说上下两阕之间的联系。

(4分)

 

 

2.“不应有恨”是否没有“恨”?

怎样才能“不应有恨”?

(4分)

 

 

(七)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

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诗人把思念说成是圆的有何作用?

(3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否只表达了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

(3分)

 

(八)

 

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

在我过去四十余年的生涯中,冬的情味尝得最深刻的要算十年前初移居白马湖的时候了。

十年以来,白马湖已成了一个小村落,当我移居的时候,还是一片荒野。

春晖中学的新建筑巍然矗立于湖的那一面,湖的这一面的山脚下是小小的几间新平屋,住着我和刘君心如两家。

此外两三里内没有人烟。

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于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

那里的风,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响,好像虎吼,屋宇虽系新建,构造却极粗率,风从门窗隙缝中来,分外尖削。

把门缝窗隙厚厚地用纸糊了,椽缝中却仍有透入,风刮得厉害的时候,天未夜就把大门关上,全家吃毕晚饭即睡入被窝里,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

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部屋子中是风最少的一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的在洋灯下工作至深夜。

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

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

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现在白马湖到处都是树木了,当时尚一株树木都未种,月亮与太阳都是整个儿的。

从上山起直要照到下山为止。

在太阳好的时候,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

一家人都坐在庭间曝日,甚至于吃午饭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饭一样。

日光晒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各自带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

在平常的日子,风来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时候,半夜即息。

至于大风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

最严寒的几天,泥地看去惨白如水门汀,山色冻得发紫而黯,湖波泛深蓝色。

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

可是究竟是南方,每冬下雪不过一二次,我在那里所日常领略的冬的情味,几乎都

从风来。

白马湖之所以多风,可以说是有着地理上的原因的,那里环湖原都是山,而北首却有一个半里阔的空隙,好似故意张了袋口欢迎风来的样子。

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惟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

风的多和大,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是知道的。

风在冬季的感觉中,自古占有重要的因素,而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

现在,一家就居上海多日了,偶然于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声的时候,大家就要提起白马湖来,说:

“白马湖不知今夜又刮得怎样厉害哩!

1.风,一年四季都有,作者写“白马湖之冬”为什么集中描写白马湖冬天的风呢?

(4分)

2.文中正面写风声势的句子有:

(4分)

 

 

文中侧面写风可怕的句子有:

 

 

3.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真和暖得不像冬天”这部分内容?

(4分)

 

4.作者是怎样面对白马湖咆哮肆虐的狂风的?

请你在文中找出这部分的内容,并体会一下,这些内容能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4分)

 

 

 

诵读欣赏

(四)默写填空。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2._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3.___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4.青山有幸埋忠骨,________________。

(《杭州岳墓对联》)

 

阅读理解

 

(一)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练习题。

藕与莼菜

叶绍均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

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

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康健的感觉;

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康健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五色的长节的藕。

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

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

假若满涂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白了,才挑进城里来。

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

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

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

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

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子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

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腿,便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

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

因为想起藕,又联想到莼菜。

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

它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

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

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去捞来的。

像这样的取求很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

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

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

故乡可爱极了。

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

情绪?

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

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割舍了。

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

怎得不怀念?

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

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

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

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便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1.第一段中画线的“这种情形”指的是哪些事,请按时间顺序写出这些事来。

 

 

2.请你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说说“……”这一段里会写些什么事。

 

 

3.作者在介绍故乡的藕和莼菜时,都说了一句“今年竟不曾吃过”这相同的话,其中的“竟”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请你说说自己对“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这句话的理解。

 

 

 

(二)

 

阅读下列文章,然后思考回答问题。

 

腊八粥

 

从我能记事的日子起,我就记得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母亲给我们煮腊八粥。

这腊八粥是用糯米、红糖和十八种干果掺在一起煮成的。

干果里大的有红枣、桂圆、核桃、白果、杏仁、栗子、花生、葡萄干等等,小的有各种豆子和芝麻之类,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

母亲每年都是煮一大锅,不但合家大小都吃到了,有多的还分送给邻居和亲友。

母亲说:

这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佛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因为借此机会,清理橱柜,把这些剩余杂果,煮给孩子吃,也是节约的好办法。

最后,她叹一口气说:

“我的母亲是腊八这一

天逝世的,那时我只有十四岁。

我伏在她身上痛哭之后,赶忙到厨房去给父亲和哥哥做早饭,还看见灶上摆着一小锅她昨天煮好的腊八粥,现在我每年还煮这腊八粥,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纪念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九三○年一月七日逝世的,正巧那天也是农历腊八!

那时我已有了自己的家,为了纪念我的母亲,我也每年在这一天煮腊八粥。

虽然我凑不上十八种干果,但是孩子们也还是爱吃的。

抗战后南北迁徙,有时还在国外,尤其是最近的十年,我们几乎连个“家”都没有,也就把“腊八”这个日子淡忘了。

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我偶然看见

我的第三代几个孩子,围在桌旁边,在洗红枣,剥花生,看见我来了,都抬起头来说:

“()妈妈说这腊八粥可好吃啦。

您从前是每年都煮的。

”我笑了,心想这些孩子们真馋。

我说:

“那是你们妈妈小时候的事情了。

在抗战的时候,难得吃到一点甜食,吃腊八粥就成了大典。

现在为什么还找这个麻烦?

他们彼此对看了一下,低下头去,一个孩子轻轻地说:

“妈妈和姨妈说,您母亲为了纪念她的母亲,就每年煮腊八粥,您为了纪念您的母亲,也每年煮腊八粥。

现在我们为了纪念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爷爷,我们也要每年煮腊八粥!

这些红枣、花生、栗子和我们能凑来的各种豆子,不是代表十八罗汉,而是象征着我们这一代准备走上各条战线的中国少年,大家紧紧地、融洽地、甜甜蜜蜜地团结在一起……”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

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

“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

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我没有说什么,只泫然(流泪的样子,泫x

uàn)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

1.这篇散文的内容共涉及“我”家几代人?

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哪些人?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择最恰当的一句填入第五段的括号内(只填序号)。

A.姥姥,以后我们不煮腊八粥吃不行!

B.姥姥,以后我们每年不能不煮腊八粥吃。

C.姥佬,以后我们每年还煮腊八粥吃吧!

D.姥姥,难道我们以后不煮腊八粥吃了吗?

3.下面语句写出了什么人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

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

“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

周爷爷的忌辰,就是腊八!

 

 

 

4.联系上文,分析作者“没有说什么,只泫然地低下头去,和他们一同剥起花生来”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5.从组材的特点来看,文章中写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煮腊八粥的作用是什么?

 

 

诵读欣赏

有感情地诵读“今年‘腊八’这一天早晨”至结尾,读准字音,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

仿照这篇文章有关的构思、结构,写一段文字,叙写小伙伴们“玩灯”的有关风情。

 

参考答案

 

关于阅读

精读与略读

(一)1.捕鱼大声叫好2.月夜归航3.快4.比喻;写出小伙伴愉快的心情和摇船本领的高超。

5.侧面描绘;烘托。

(二)1.见课文2.C3.这一比喻符合在船上的视觉状况,也反映出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和当时的愉快心情。

4.在宛转、悠扬的笛声中,“我”的内心异常的静,愈听愈出神,以致忘了自己。

5.不能。

因为与前面见到的不是赵庄这一内容相呼应,蕴涵着盼望早到赵庄而终于到了的欣喜之情。

6.景物描写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戏的兴奋愉快的心情,表现了对江南农村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三)1.

(1)开头莫

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2)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擂鼓的种种情形(3)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段末2.用雄黄蘸酒在额角上画“王”字;划船竞渡;追赶放鸭3.让人感受这个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爱国、爱民。

4.描写划船竞赛,又着重写划船人及其精神风貌。

使人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悦其情。

5.展现了人人参与、一个不漏的场景。

为下文龙舟竞渡为什么如此吸引人设置了悬念。

(四)1.

(1)说明炒货种类多、数量大。

(2)说明在传统的习俗中寄寓着乡亲父老的许多纯朴的祝愿。

(3)侧面表现了“大吃大嚼”的情景。

2.土炕烫得能烙饼;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箕里;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炒年货是一幅生动的民风民俗图景画,作者在叙说中情致饱满,兴趣盎然,让人感到认识上和情感上的满足,激起会心的微笑。

(五)1.朴实、简洁、凝练。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2.不好。

“落”字新颖妥帖,给人以动态的感觉。

3.“冷露无声湿桂花”,让人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月中的桂树。

(六)1.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全词联系紧密,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2.有恨,主要是“怅恨久别”。

但诗人很快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遗憾,因而希望从共赏明月中互致慰藉,从兄弟友爱中补偿离别之憾,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1.形象贴切,使人容易联想到中秋的月亮。

2.不只是,还有骨肉分离时的痛苦。

(八)1.白马湖处于江南,江南的冬天不应太寒冷,但那里冬天的风具有特定的地方气候特征,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

2.正面写风势:

呼呼作响,好像虎吼:

“从门窗隙缝中”钻进的风,“分外尖削”。

侧面写风可怕:

“忽然寒风来了,只好逃难似的……逃入室中,急急把门关上。

”3.这是用反衬手法,显示刮风时候的寒冷。

4.“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

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

”表现了作者在狂风肆虐的阴冷环境中,从容自若、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

诵读欣赏

(一)

(二)(三)略(四)1.千里共婵娟2.开轩面场圃3.山重水复疑无路4.白铁无辜铸佞臣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

诵读有激情,默写诗句完全正确的评为“优”。

良、中、下:

参照“优”等标准酌情评定。

综合评价

阅读理解

(一)1.新秋的早晨,乡人洗藕、挑藕、卖藕这些事。

2.今年仅有一次吃藕的事。

3.不能去掉,“竟”反映出吃不到故乡菜而万分遗憾的心情,饱含着作者对家乡物产无比喜爱的感情。

4.要点:

家乡的亲人、家乡的物产,是我们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根据。

(二)1.文章涉及“我”家五代人;写到的煮腊八粥的有:

“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我”,孩子们,“我”的第三代孩子。

2.C3.孩子们和孩子的妈妈两代人,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4.对孩子们的纪念活动表示认同;被孩子们的诚挚感情感动;并由此触发了对周总理的怀念。

5.为下文记叙孩子们为了纪念周总理而煮腊八粥作铺垫。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

综合阅读理解的答案不求划一,凡切题的均可评为“优”。

良:

游离要点,视情况评定。

中、下:

参照“优”“良”评定标准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