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7172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 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一同步练习27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2

诗三首·同步练习

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几何几何:

怎么样

B.采之欲遗谁遗:

遗留

C.忧伤以终老终老:

度过晚年,甚至去世

D.何以解忧何以:

为什么

C(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

2.请默写出《短歌行》中劝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赶快“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的诗句。

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表现了诗人渴望多纳贤才的博大胸襟。

请你也写出几句这样的名言名句。

示例:

①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④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

⑤世界上最浩翰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翰的是天空,但比天空更为浩翰的是人的心胸。

⑥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

4.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

请你围绕“人生”写几个比喻句,表达出你对人生的看法,只要与“人生”有关即可。

示例:

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长;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归园田居(其一)五首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性本爱丘山性:

天性、本性

B、池鱼思故渊渊:

河流

C、暧暧远人村暧暧:

温暖

D、依依墟里烟墟:

废墟

A(B项应解释为“深水”,C项应解释为“昏暗、模糊”,D项应解释为“集市”)

6.文中把“守拙”解释为“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你认为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

因为“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

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因此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官场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官场,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像作者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向往归真返朴。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7.“尘网”、“羁鸟”、“池鱼”、“樊笼”等词语各比喻什么?

作者运用这些比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

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

“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8.这首诗是怎样描绘农村环境和生活的?

试进行简要分析。

先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

接着写远景,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

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

9.有人说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而鲁迅先生说: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你赞成哪种说法呢?

请说说你的理由。

(也可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研究心得)

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可从陶渊明真诚率直的本性与他向往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等方面回答。

同意鲁迅的观点,可从陶渊明反复多次出仕,而归隐是因为仕途不得意,因为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不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因为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气节,而并非浑身静穆,他才如此伟大。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二)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10.月亮、月光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这首诗中的皎皎明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你能再举例证明吗?

这首诗中的明月寄托了作者的离愁,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具体外化。

夜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起羁旅之人的思绪,看到明月就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

如谢庄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等等。

11.全诗除“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外,描写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这些行动一个接一个,作者是如何通过动作描写层层深入揭示游子心理的?

请简要分析。

开头四句写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等一连串的动作,这些动作描绘了游子思乡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夜深人静,明月引起是忧愁使游子长时间无法入睡,忍受不了辗转反侧的痛苦,游子只得揽衣起床,而起床以后的徘徊表明思乡之愁并未因起床而得到排解,深刻揭示出了他内心的痛苦。

结尾四句,写游子的愁思进一步加深,“出户”这一行动表明愁思无法消解,在愁思的煎熬下,游子由室内来到室外,可见愁思之浓之烈。

而月下的“独彷徨”更使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引领”而望,归途遥遥,只带来了更大的失望。

游子再也忍受不住情感上的折磨,又回到室内。

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到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三)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12.阅读曹操的《短歌行》和《龟虽寿》,请简要分析概括曹操对人生的看法。

①人生短暂,华年已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

②在有限的人生中,勃勃雄心不能会消沉,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能停息。

③人总是要死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

④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能听凭上天安排。

⑤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

⑥人生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只要符合诗意即可。

综合学习与探究

发现创新

文史杂忆:

读曹操的诗张树国

曹操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奇人,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曹操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学才能和政治才能、军事才能一样,在那个时代处在一个主导地位,他与两个儿子合称“三曹”。

中国历代文学理论家均称赞曹植是最优秀的作家,这个我同意,因为曹植诗传下来的最多,内容丰富,艺术高深,但就诗的气势和反映生活的深厚而言,曹植不如曹操。

有人评说曹操的诗“苍凉雄健,才华纵横,”我觉得还要加上一句,就是“同情民生,追求事业,拥抱山河,”那诗中展现的宽阔胸怀,无人可比。

由于《三国演义》的出现,曹操一直作为一个奸臣的形象存在,受历代人的咒骂。

这是由于中国正统思想造成的,或者说曹操打过农民起义。

1959年3月2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郭沫若《替曹操翻案》的文章,还了曹操一个历史情白。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郭沫若的文章多方阐述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曹操的所作所为,可以称为历史上的楷模,他的一些做法,恐怕今人也难以做到。

曹操的诗所写的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生活。

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东汉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曹操出身地主阶级小族,属统治阶级底层,他二十岁时考为举人,任洛阳北部尉,是一个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官吏。

洛阳皇亲国戚,豪强大族横行乡里,无恶不作,难以治理。

曹操严厉整治社会治安,特造五色棒,挂在尉府衙门,有违禁令者,不论任何人,一律棒杀,豪强敛迹。

黄巾起义后,任济南相,他严刑峻法,惩恶治豪强,打击贪官污吏,一些贪官污吏、豪强大族见曹操凶猛,便逃到外郡去了。

董卓专权时,封他为骁骑校尉,他辞而不就,在家乡招募义兵,参加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的大军。

后任衮州刺史,收降黄巾军三十万人,选其精锐组织“青州军”,后依靠这支部队横扫天下。

公元196年将汉献帝接到许昌,改元建安,以许昌为都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揽朝中大权。

他兴水利,围屯田,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他还重用一大批能人,先后打败袁术、擒杀吕布、收降张辽、攻灭张秀,又以少胜多,大败袁绍,统一了北方。

由于地理环境等原因,刘备占据西蜀,孙权占据江东,后来,孙刘联合,严重阻碍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

后虽多次南下,由于种种原因,均未成功,统一全国的愿望成为泡影。

在他死后50年,国家才得到统一。

特殊的人生经历,给后人留下了特殊的历史篇章。

曹操一生酷爱文学,他凭借政治上的优势,广罗天下知名文士,当时有名的建安七子多是曹操僚属。

当时诗坛上还有一位才女就是蔡文姬,是文学家蔡邕之女,在战乱中为胡人掳去,流落北方匈奴,曹操将她迎回,叫她整理其父亲的作品,这对父子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建安时期的一些文人,多受曹操的影响,有一颗热情的心,想干出一番事业。

这些文人都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国家危亡,更加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诗中多有雄心壮志,想建功立业,开辟了一个文学新时代。

曹操创作热情很高,开创了文学上的新风气。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描绘东汉末年的历史现状,表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了自己对故土、乡民、河山的感情。

曹操善用挽歌写时事,他批评社会政治的诗被称为汉末实录。

我们来看一首《薤露行》:

惟反二十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这首诗是叙述何进召董卓,祸国殃民。

董卓是山西临洮人,出身地主豪强家庭,结交羌人,称霸一方。

东汉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反抗,委任董卓巡守边塞,维护地方治安。

董卓不断蓄积力量,伺机发展。

当时,羌人不断发动起义,东汉政府任董卓为军司马征讨反叛的羌人。

因镇守边关有功,董卓不断被朝廷提升。

当时,皇帝年幼,董卓被何进密招进京,目的是为了排挤宦官。

董卓尚未进京,何进被宦官张让杀死。

这时袁术进兵洛阳,放火烧了南宫,追杀张让等人。

张让和中常侍段珪慌乱中挟持少帝刘辨和陈留王刘协半夜出逃,被董卓迎还。

董卓控制了东汉政权。

废少帝立刘协,就是献帝。

没多久,董卓杀死少帝,毒死何太后,野心日益膨胀,自任宰相。

董卓为人残酷,进洛阳时,杀人放火,奸淫妇女,把洛阳闹得鸡犬不宁。

迁都长安时,董卓为防止官员和居民重返洛阳,就放火烧了洛阳城,宫殿、宗庙及居民区均成为火海,繁华的洛阳城变成了废墟,令人痛心。

《薤露行》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痛斥了董卓凶残不仁、倒行逆施的罪恶行为。

从上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董卓控制下的东汉政权,暗无天日,人民生活在腥风血雨之中。

《薤露行》中的每一句诗,都涵盖着一个历史事实。

如“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就是讲张让、段珪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至黄河渡口小平津的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是写少帝和何进被杀的事;“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是指董卓杀何太后,自为太尉相国的事;“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董卓强迫献帝迁都长安,百姓也随之西迁,洛阳宗庙被烧毁。

我们读曹操的这首诗,就像读东汉末年的历史。

读曹操的诗,就像看一幅幅画,一个个活生生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

董卓操持东汉大权,血债累累。

关东各郡推袁绍为盟主,联兵攻打董卓。

由于各派畏惧董卓,又想保存实力,都在观望。

曹操虽追董卓拼杀一阵,因力薄无援而败。

各联军之间又开始长年的军阀大战,整个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之中。

《蒿里行》所描写的就是当时军阀混战的情况: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风,百姓以死之。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

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

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

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

《蒿里行》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写了人民的灾难。

语言质朴,感情悲凉,表现了曹操诗的独特风格。

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

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

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我们来读《对酒》诗:

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

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

咸礼让,民无所争讼。

三年耕有九年储,仓谷满盈。

班白不负戴,雨泽如此,百谷用成。

却走马,以类其土田。

爵公侯伯子男,咸爱其民,以黜陟幽明。

子养有若父与兄。

犯礼法,轻重随其刑。

路无拾遗之私。

囹圄空虚,冬节不断。

人耄耄,皆得以寿终。

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对酒》叙述曹操理想的世界。

官吏不催逼上门,忠臣贤良,民安宁,仓粮丰足,人人务农,马无远道,公爵王侯爱惜百姓,牢狱空虚,社会没有犯罪,人人都能寿终正寝。

应该说,曹操的理想世界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曹操一生南杀北战,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

现在看来,曹操的这种情怀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安民心安天下,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

曹操的理民思想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

历史上的统治者把曹操视为白脸,咒骂曹操,实际上他们比曹操差得多。

他们“民轻君重”的思想是和曹操“重民”的思想格格不入的。

我们重新认识曹操,其重民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我们再来看看曹操的《度关山》: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黜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

总统邦域。

封建王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

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历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这位戚。

《度关山》内容讲的是执政者要勤俭、爱民、守法。

曹操用法严峻,有犯必纠,这是一种法家精神,他反对滥用刑罚,提出要依法而行。

曹操提倡节俭,《魏书》记载曹操“不好华丽,后宫衣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褥取温,无有缘饰。

”“俭为共德”是作者极力提倡的。

曹操戎马一生,轰轰烈烈,但曹操又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

长年在外征战,怀念家乡故土,感叹人生。

我们看他的《步出夏门行》中的《龟虽寿》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三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充满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东汉末年的战乱,给生产力带来极大破坏,经济萧条,白骨累累,给人带来一种感伤颓废的情绪。

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阵春风,吹散了这种伤感的情绪。

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激励人生的进取。

在困难时期,曹操能激流勇进,积极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人生情操。

能充分表达曹操积极感情的还有一篇《短歌行》其一: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

绕树之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为人的特点就是十分爱惜人才,他渴望人才,想统一国家大业。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许多人感到人生无常,心情苦闷,但作者在这种悲伤的世风中,能积极地看待人生。

人生就同清晨的露水,转瞬即逝,自己功业未成,心中忧虑,不得不借酒消愁。

但作者并没有停在吃酒消愁的情绪中,正像诗经《郑风·子衿》中所讲的,一位女子热烈地希望自己所期待的男子到来,充分说明作者想招揽天下人才的迫切心情。

他思贤若渴,求贤不得,日思夜慕。

在明明月夜,诗人举目望银色的月亮,驰骋想象,心中思念着人才,故友亲朋,远道而来,大家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使人精神开朗。

诗人又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鸟鹊南飞”,四处奔走的贤才名士,哪里才是你们的用武之地呢?

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心胸: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人希望天下的人才能归自己所用,共创王业,天下归心。

曹操打败袁绍以后,次年又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巩固了北方。

他凯旋回来,伫立在碣石山,面对茫茫大海,心情激动,诗兴大发,高歌一首《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人描述了登碣石山看到的自然风光,刻画了大海的形象、大海的风格。

海水微波荡漾,岸边山岛树木,百草丰茂。

后又写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表现了自然世界雄伟壮阔的场面。

曹操生于乱世,有心统一天下,救民于水火,《观沧海》抒发了他气吞山河的情怀。

历史学家范文澜评价曹操说:

“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13.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

⑴读了曹操的诗歌,再结合你们所学的历史知识,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客观地评价他。

⑵选择曹操诗歌中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诗句,写一篇文章,谈一谈你的心得体会。

答案

基础知识与运用

1.C(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

2.C(A项应解释为“多少”,B项应解释为“赠送”,D项应解释为“凭什么”)

3.示例:

①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②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④天空可以包容一切,而人心可以包容天空。

⑤世界上最浩翰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翰的是天空,但比天空更为浩翰的是人的心胸。

⑥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左传》)⑦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

4.示例:

人生就像一条河,经历丰富,才能源远流长;人生就像一座山,经历奇特,才能蔚为大观。

阅读理解与欣赏

5.A(B项应解释为“深水”,C项应解释为“昏暗、模糊”,D项应解释为“集市”)

6.这一解释合乎诗歌的意境。

因为“拙”,《辞海》解释“笨拙,与‘巧’相对。

这首诗主要表达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因此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官场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官场,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像作者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表示自己安守本分,向往归真返朴。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7.“尘网”、“樊笼”,比喻使人受拘束的尘世,比喻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官场生活。

用这种比喻,表示诗人已经看透了官场的污秽黑暗,表达了对官场极大嫌弃。

“羁鸟”、“池鱼”比喻误入官场的人,是陶渊明自比,意在说明误入官场,深受束缚,迫切要求摆脱束缚,回归农村的心志。

这里一方面表现了陶渊明对误入官场的痛心,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一方面表现了他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获得自由的迫切心情。

8.先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

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茅舍,枝高叶蜜的榆树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

接着写远景,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

深巷里传来了阵阵的狗叫声,树顶上公鸡正在啼鸣。

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

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

画面很淡很淡,味道却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的情绪,

9.认为陶渊明是一位完全脱离现实的飘然静穆的典型,可从陶渊明真诚率直的本性与他向往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等方面回答。

同意鲁迅的观点,可从陶渊明反复多次出仕,而归隐是因为仕途不得意,因为自己的性格与世俗官场生活不适应,不适应仕途中繁缛礼节的限制和尔虞我诈的权势之争,因为自己缺乏应酬官场的气质和情操,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气节,而并非浑身静穆,他才如此伟大。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0.这首诗中的明月寄托了作者的离愁,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具体外化。

夜深人静,那千里与共的明月最易勾起羁旅之人的思绪,看到明月就想起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

如谢庄的《月赋》:

“隔千里兮共明月。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等等。

11.开头四句写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等一连串的动作,这些动作描绘了游子思乡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夜深人静,明月引起是忧愁使游子长时间无法入睡,忍受不了辗转反侧的痛苦,游子只得揽衣起床,而起床以后的徘徊表明思乡之愁并未因起床而得到排解,深刻揭示出了他内心的痛苦。

结尾四句,写游子的愁思进一步加深,“出户”这一行动表明愁思无法消解,在愁思的煎熬下,游子由室内来到室外,可见愁思之浓之烈。

而月下的“独彷徨”更使一阵孤独感袭上心头。

“引领”而望,归途遥遥,只带来了更大的失望。

游子再也忍受不住情感上的折磨,又回到室内。

从“出户”到“入房”,这一出一入,把游子心中翻腾的愁情推到顶点,以至再也禁不住“泪下沾裳衣”了。

12.①人生短暂,华年已逝,要在有生之年建功立业。

②在有限的人生中,勃勃雄心不能会消沉,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能停息。

③人总是要死的,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

④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能听凭上天安排。

⑤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

⑥人生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