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005986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docx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讲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可打印

教育学

教育与教育学

Q:

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有哪些?

A:

(1)教育的终身化 。

概念、提出者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2)教育的全民化 。

概念

(3)教育的民主化 。

对教育等级化、特权化、专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 。

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口诀:

全民多现身】

Q:

简要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A: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

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

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提出了四段教学法。

即明了(清晰明确的感受新教材)、联想(由个别到一般,形成概念)、系统(新旧观念的组合)、方法(联系)。

(5)赫尔巴特禀成了历史上沿袭的,曾为中世纪神学所极力鼓吹的“性恶论”,来阐述儿童管理问题。

Q:

请简要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A: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

杜威主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

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处罚,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

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教育与社会发展

Q:

.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A: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③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

Q: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A: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如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Q:

教育与社会文化

A: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功能。

Q: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A: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③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发展。

④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①控制人口的数量。

②提高人口的质量。

③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Q:

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A: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4)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4)教育与社会发具有不平衡性,教育发展与社会存在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

教育与人的发展

Q: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A: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Q:

简要阐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

3.遗传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Q:

简要阐述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Q:

简要阐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③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①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Q:

如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A: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目的

Q: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A;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Q: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有哪些方面?

A: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Q:

简要阐述全面发展教育中五育之间的关系。

A:

1.五育地位:

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伟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

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

体育为各育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

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

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2.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的。

(1)各育间不可分割。

因为各育都具有制约或促进其他各育发展的作用,各育的发展又都离不开其他各育的配合,都需要其他各育与之协调。

他们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构成统一的整体,从各个方面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

(2)各育间不能相互代替。

因为各育都具有特定的内涵,都具有自己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

任何一育都是不可替代的。

(3)在处理各育之间的关系时,要避免三种倾向:

一是只注重各育之间的联系而忽视各育的独特功能;二是只注重各育的区别和不可替代性而忽视各育相互促进的作用,甚至把它们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三是片面强调或者忽视全面发展教育的任何一育。

Q:

请简要阐述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Q: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A: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说明国家对培养人才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学校教育制度

Q:

影响学制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A:

1.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Q: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A: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学生与教师

Q:

简述教师角色

A:

(1)传统的教师角色观:

传道者,授业解惑这,管理者,示范者,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2)现代的教师角色观: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社区型的开放教师;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记忆口诀:

社区开发促进终身研究】

Q:

请简要阐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A:

1.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再创造性。

3.劳动的复杂性。

4.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5.劳动效果的隐含性。

Q.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

A:

(1)道德素养:

具体包括:

思想素养、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具体包括:

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文化知识。

(3)能力素养:

具体包括.基础能力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具体包括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

(5)身体素养。

指教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Q:

简要阐述教师应该具备的学科专业素质。

A:

1.精确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法和方法论。

Q:

简要阐述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

A: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Q:

福勒和布朗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A:

1.教学前关注阶段。

2.早期生存关注阶段。

3.教学情境关注阶段。

4.关注学生阶段。

Q;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A: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新型的学生观,善于和学生交往。

(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树立教师威信。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5)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Q:

简要阐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

A: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Q:

请简要比较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

A:

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1)课时计划的差异。

(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3)课后评价的差异。

【需逐条展开】

Q: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A: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课程

Q:

制约课程的因素有哪些?

A:

(1)社会需要。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4)课程理论。

Q:

简述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A: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Q:

新课改的具体内容.

A:

(1)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三维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3)学习方式:

现代学习方式的表现形式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4)课程评价:

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5)课程管理: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Q:

简述新课改的学生观。

A:

(1)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

(6)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7)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

(8)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

Q:

简述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

A: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发放教师。

Q:

简述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管。

A: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研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Q:

简述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观点的转变。

A: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启发。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Q:

简述发展性评价的基本理念。

A:

(1)评价目的是促进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全面素质评价。

(3)评价方式多样化。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4)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

(5)更注重评价过程。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Q:

简述学生中心课程论主张

A: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Q:

简述泰勒的目标模式

A: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

(1)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教学

Q: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A:

(1)备课:

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要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

(2)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Q:

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A;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Q:

一堂好课的标准

A: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

Q: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应注意哪些问题?

A: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学校应通过班主任来调节学生各科作业的总量,防止学生负担过重。

凡能在课内完成的作业,就不应当布置到课外去做。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对比较复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提示,但这种提示应是启发性的,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检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巩固的程度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便发现缴和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

Q:

常用的教学原则

A: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量力性原则

(7)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8)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记忆口诀:

直启巩循,因量思理】

Q:

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A: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何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Q: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A: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扬教学民主。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5)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Q:

贯彻巩固性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A: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Q:

贯彻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A: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3)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Q: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A: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Q:

简述讲述法及其基本要求。

A: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2)讲究语言艺术。

(3)善于设问解疑,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4)恰当地运用板书。

(5)讲授过程中辅之以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之与讲授相互补充,克服讲授法的弱点。

Q:

简述谈话法基本要求。

A: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总结。

Q: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A: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Q: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A: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主要学习已有文化知识)

(2)认识的交往性。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认知发现不足)

(4)有指导的认识(学生个体的认知区别一般的认识过程,实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Q: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或者: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A:

(1)心理准备;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效果。

Q:

简要评述班级授课制

A:

(1)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3)不足之处:

①不利于因材施教;②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③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德育

Q:

.简述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规律,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长期性、反复性)

Q;简述德育的基本原则(全方位考点,整体掌握&个别原则的基本要求)

(1)方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

(6)因材施教的原则

(7)长善救失原则

(3)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8)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9)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原则

【记忆口诀:

】方导因长知一集尊正

Q:

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A:

疏导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Q:

简述德育的长善救失原则贯彻要求。

A: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Q:

简述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贯彻要求。

A: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

Q:

简述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贯彻要求。

A: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

Q:

简述因材施教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A: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2)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教育,防止一般化、成人化、模式化。

(3)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Q:

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A:

(1)说服教育法

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2)榜样法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3)指导实践法

也称实际锻炼法,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际活动,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验,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4)情感陶冶法

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5)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也称个人修养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Q:

简述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A: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辨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

运用说服教育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Q:

运用榜样法要注意的要求有哪些。

A: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Q:

简述情感陶冶法的基本要求

A:

情感陶冶法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

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运用情感陶冶法的具体要求:

(1)是创设良好的教育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