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003433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阶段提升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学年高二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育才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6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30小题,共60分)

1.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初税亩”,而齐国“相地而衰征”,其实质都是

A.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B.井田制的瓦解

C.承认土地私有D.封建赋税制度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春秋时期就已开始,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故C项正确;A项是表面现象;B项错误,井田制开始瓦解;D项是商鞅变法开始。

所以答案选C。

点睛:

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并注意结合课本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本题主要比较的是两者之间的“实质”相同点。

2.据史书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材料最能说明商鞅变法

A.增加了秦国争霸实力B.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C.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D.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民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可知,反映了变法保证了统治秩序的稳定,强化了法律意识,说明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了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有强调其增强秦国争霸实力方面的作用,A项错误;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但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与此相关的内容,强调的是对确立封建统治秩序方面的作用,B项错误;商鞅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但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

3.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

B.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使得古代土地所有制由井田制变成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改变了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社会性质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故A正确;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只是选官制度的改变,不能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B;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主要是改变地方官制,无法体现社会制度的变化,排除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是农业经济政策,与社会性质无关,排除D。

4.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这些变革意在

A.强化血缘亲疏关系

B.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

C.构建官僚等级秩序

D.延续百家争鸣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里的变法针对的都是旧贵族,要废除原有的封建等级制,重新制定新的等级制度。

新的等级制度是以官僚制为核心,C最合适。

这两次改革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这些人是亲近国王血缘的人,却被排挤出权力中心故A错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所有者也在变革中换了主人,所以改革没有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不对,D与题目关联不大,排除。

5.《商君书》载:

“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

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材料强调

A.严刑峻法,天下大治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普及法律,教民守法

D.道法结合,与民自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

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

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

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因此C选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普及法律,教民守法,不是严刑峻法,天下大治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与道家和与民自治无关。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所以A项错误;其目的是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

B项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

7.北魏孝文帝说:

“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

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

宜改姓元氏。

”从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鲜卑姓“拓跋”为汉姓“元”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拓跋氏的政治地位

B.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

C.改变鲜卑族的生活习惯

D.实现鲜卑族与汉族的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而且孝文帝上溯至黄帝,说明其目的在于确立北魏皇族的正统地位,选项B正确;拓跋氏原本就是皇族,选项A排除;更改皇族姓氏不能推动整个民族的生活习惯,选项C排除;鲜卑族是占据统治地位的民族,地位高于汉族,排除D。

8.著名学者宿白认为:

“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

”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

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

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

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主要是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故B正确;A项商鞅变法就有了,排除;科举制是隋朝的,排除C项;D项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

9.“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

”说明王安石实行募役法的主要用意是

A.打击限制大地主大贵族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保证农民生产时间D.减轻农民差役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可得出此项措施主要是解放劳动力,保证农业生产的时间,故C正确;ABD项与“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主旨信息无关,排除。

10.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主要特点是抑制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调整的是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以及农民之间的关系,故A项正确;王安石变法不是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故B项错误;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

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D错误。

11.“国初沿五代之制。

量使以总国计,应四方供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宋史》)文中的“……”应为

A.通判

B.中书门下

C.枢密院

D.三司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由材料中“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计省”、“《宋史》”可知该机构在宋代是掌管财政权的,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掌管财政的应该是三司。

A是地方监察,B是最高行政机构,C掌管军事,D掌管财政。

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二府三司制

12.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

“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

”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

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D项正确。

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A。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B。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

13.恩格斯评价一场发生在1853—1856年的战争:

“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的野心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影响是

A.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

B.缓和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C.俄国取得了地中海霸权

D.俄国进行近代化的改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以“1853~1856年的战争”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853~1856年的战争”指克里米亚战争,此战争中俄国战败,使俄国从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战争加深了俄国国内危机,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

故B项错误,D项正确;结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是1917年俄国的“二月革命”,所以A项错误;C项与题意及史实不符。

故该题答案为D。

考点:

俄国农奴制改革·克里米亚战争·影响

14.从客观上说,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然相当缓慢,其主要原因是这场改革没有改变

A.封建生产关系B.俄国社会性质C.农奴的法律地位D.沙皇的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改变沙皇的专制统治,导致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还是很缓慢,故选D;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改变了社会性质,排除AB;1861年农奴制改革解放农奴成为自由人,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仍然相当缓慢”,联系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分析解答。

15.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失败

共同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落后

B.在战争过程中孤立无援

C.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非常容易错选A项的,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是因为农奴制度的落后,但是日俄战争时俄国已经是先进的社会制度而不再是落后的社会制度,所以是不能选A项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才是俄国在两次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C正确。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详解】

16.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曾感叹:

“当我们谈论拿破仑的那场光荣之战时,已经忘却了:

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

”不久之后,俄国开始“前行”。

这次“前行”的起点是

A.彼得一世改革

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C.二月革命

D.十月革命

【答案】B

【解析】

材料“19世纪中叶……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故这次“前行”的起点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故B正确;彼得一世改革在18世纪初期,不符合材料时间,故A错误;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1917年,故CD错误。

故选B。

17.1861年改革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改革是在封建地主主持下进行的

B.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C.这次改革在法律上废除封建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改革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市场,从而动摇了俄国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故D项正确;ABC三项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故排除ABC项。

18.1853年前的日本与1840年前的中国的相似之处有

①封建制度处于没落时期

②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③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④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①、②、③都符合日本;1853年美国海军叩关西方列强纷纷入侵,④符合日本。

而此时期的中国,封建制度也处于衰落时期、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威胁;①、②、③、④与中国相符,故应选D。

排除ABC。

【点睛】1853年美国海军叩关对日本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深;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加速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客观上推动日本社会经济发展;先进思想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呼声更加强烈。

19.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曾经大力推行官营工业建设,动用国家力量尽快完成工业化。

结果造成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

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土地私有制,增加国家农业税收入

B.政府增加官办企业拨款,扩大经营范围

C.将大量官办企业以低价出售给私人经营

D.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取代传统手工业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实行土地私有制是农业改革措施,与材料工业情况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看,国营企业建设已经导致政府财政恶化,贸易逆差严重,货币贬值,不会再增加拨款、扩大规模,故B项错误;日本明治维新中

“殖产兴业”是国家引进西方先进设备和技术,创建样板企业后低价出售给个人,继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是改革之初的情况,与材料反映的情况不符合,故D项错误。

考点:

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世界近代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20.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强调说:

“一国之独立,基于一身之独立,一身之独立,乃学问为急务”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日本明治维新推行了

A.“殖产兴业”政策

B.废除了旧体制

C.实行“文明开化”政策

D.进行军事改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福泽谕吉强调的是“学问”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推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C项正确;殖产兴业、废除旧体制和军事改革,均与学问和个人成长没有直接关系,所以ABD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2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

“当分遣舰队指挥官马修•培理的舰队……在江户湾停泊时……它(日本)似乎注定要灭亡。

但是,日本人却是唯一的以平等条件进入19世纪世界市场的民族。

”这里所说的“灭亡”和“唯一”是指

A.亡国的命运∥确立天皇统治实现独立

B.被殖民命运∥脱亚入欧实现政治民主

C.亡国的命运∥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D.被殖民命运∥摆脱民族危机跻身列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马修·佩里”暗示黑船事件,使日本陷入了半殖民地的危险;“唯一”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成为亚洲最早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和建立民主政治的国家,随着国力增强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

22.(08全国卷I,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

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

经济政策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答案】D

【解析】

题中涉及10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儿童将其用于玩游戏中,其实质反映的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日本封建文化的改造,但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

A项主要是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23.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

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

据此可知

A.天皇保守引起士族不满B.明治维新缺乏群众支持

C.武士地位低下被迫反抗D.改革深入损害武士利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乡隆盛的叛乱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原因是明治维新的深入损害了武士利益,故选D项;明治维新中天皇并不保守,排除A项;材料内容无法说明明治维新缺乏群众基础,排除B项;武士的叛乱是因为利益受损,而不是地位地下,排除C项。

故选D。

24.在1876年世博会上,日本馆大于中国馆,且展品较为丰富,但日本仍从世博会上定购了大量机器产品,其直接目的是

A.满足本国封建统治者的生活需要

B.适应明治维新后工业革命的进行

C.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D.发展军事工业,加快对外扩张步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明治维新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建立近代工业,向西方求购大量的技术和设备。

故选B。

A项错误,明治维新后日本已经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的统治;C中帝国主义说法错误;D项不是直接的目的。

考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名师点睛】明治维新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采纳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兴办了一大批的实业,最终使本国富强起来。

强大起来的日本走向了侵略扩张之路。

与此相关的日本在其他方面的改革也需要掌握。

25.1889年日本颁布的宪法规定“日本帝国将由永不间断的一代代天皇统治和管辖”,“天皇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宪法还规定:

不得随意逮捕公民,财产权受到保护,公民享有宗教、言论和结社的自由。

但在每种情况下,政府只要愿意便有权制止这些权利。

这说明

①日本的君主专制制度未受到动摇

②日本国民在法律上被赋予一定的权利

③日本的民主制还不够成熟与完善

④日本宪法的制定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19世纪末日本确立立宪君主政体的天皇制,说明日本的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动摇,排除①;由材料“不得随意逮捕公民,财产权受到保护,公民享有宗教、言论和结社的自由”,说明日本国民在法律上被赋予一定的权利,故②正确;由材料“政府只要愿意便有权制止这些权利”,说明日本的民主制还不够成熟与完善,故③正确;材料中赋予天皇以实权,与普鲁士宪法类似,故④正确。

故选②③④组合,排除ABC,选D。

26.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

这些姓民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B.“废藩置县”C.“殖产兴业”D.“文明开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治时期之前,日本平民是不能拥有姓氏的,明治维新中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平民有了更多自由,可以拥有姓氏,故A项正确。

废藩置县结束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

殖产兴业是指国家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

文明开化是指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向西方学习,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7.《吕氏春秋》记载:

“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从材料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农民在井田上劳动时有所藏匿;而在自己的土地劳动时则积极性比较高。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点睛:

解题的关键就是明白“公作”“分地”是什么意思,就可以得出答案。

公作是商周时期的集体耕种,是贵族驱使奴隶为他们耕种土地,当时的奴隶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生命也没有保障,干起活来当然没有积极性,消极怠工。

到了春秋战国时,有些开明的奴隶主贵族改变了原来的剥削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的租给劳动者耕种,劳动者只要交够了地租,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封建生产关系,就是所谓的“分地”,也就是后来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28.“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动荡变革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诗句中可以看到,井田制被破坏,礼乐制崩溃,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呈现动荡变革的特征,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频繁属于材料中部分信息,故B项错误;思想文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生产力发展是促使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故D项错误。

29.“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反映了日本明治政府

A.主张求知识于世界,发展资本主义B.主张建立近代化军队

C.主张摆脱外来的民族压迫D.欲走对外扩张之路

【答案】D

【解析】

“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内涵是扩展疆域,实行对外扩张,D正确;A属于经济、B属于军事;C是民族危机,不符合题意。

30.《战国策·秦策》: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

故秦无敌于天下。

”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利于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农耕经济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

加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材料信息“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的正规管理,因此“重农抑商”不准确,故排除A;B项是强调农耕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与材料的没有关系,排除。

【详解】

二、材料分析题(31小题12分,32小题16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31.材料一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遭利,民无余财。

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今遣使者循行天下,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

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

(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书·李冲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到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