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docx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学习目标
本章重点介绍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国际分工存在的必要性,国际贸易政策和贸易行为及约束,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发展。
学习要求
1.掌握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
2.理解国际贸易的作用,掌握影响国际分工的因素。
3.理解国际贸易政策,了解国家贸易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4.理解世界市场的形成。
5.利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国际贸易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哪些机会。
导入案例
2011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着力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外贸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进出口平稳较快发展,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贸发展更趋平衡,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取得新进展。
报告预计,2011年中国外贸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全年进出口约3.5万亿美元,增长20%左右。
报告认为,2012年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
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和下行风险增加,将对中国外贸稳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从国内看,保持中国外贸平稳发展既具备一定基础和有利条件,也面临成本上升等压力。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可能有所回落。
通过这段文字引出本章学习的相关概念,并综合分析当前的环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一、国际贸易及相关概念
(一)国际贸易的概念
国际贸易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的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技术和服务的交换活动。
这里的商品仅指有形商品。
它由各国(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国际贸易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已发生,并随生产的发展而逐渐扩大,到资本主义社会,其规模空前扩大,具有世界性。
(二)国际贸易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1.对外贸易和海外贸易
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对其他国家进行的商品、服务、技术的交换活动则称为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也称为进出口贸易或输出入贸易。
在一些海岛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主要依靠海运,如英国、日本、我国的台湾等,对外贸易有时也称为海外贸易。
2.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了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区域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一国的对外贸易地理方向通常受经济互补性、国际分工的形式及贸易政策的影响。
3.对外贸易值和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示的贸易金额。
一定时期内一国从国外进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的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
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对外贸易值经常受到价格变动的影响,因而不能准确地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实际规模。
为了反映进出口贸易的实际规模,通常以贸易指数表示,其办法是按一定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贸易值,用进出口价格指数除进出口量,得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贸易量,便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就是贸易量。
4.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一国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可以反映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
二、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的内容十分广泛,性质也非常复杂,为了更好地把握国际贸易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考察,以不同的标准对国际贸易进行分类。
(一)按商品的形式,国际贸易可以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是指商品的进出口贸易。
国际贸易中的有形商品种类繁多,为便于统计,联合国秘书处于1950年起草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分别在1960年和1974年进行了修订。
在1974年的修订本里,把国际贸易商品共分为10大类、63章、233组、786个分组和1 924个基本项目。
这10大类商品分别为: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及烟类;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油脂;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无形贸易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运输、保险、金融、旅游、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的提供与接受。
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两者是紧密关联的,但是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有形贸易中,商品的进出口要经过海关,故其金额显示在一国的海关统计上;无形贸易不经过海关办理手续,其金额不反映在海关统计上,但显示在一国的国际收支表上。
(二)按货物移动的方向,可将国际贸易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的商品、技术和服务向外国输出。
本国的商品经出口,到国外未经加工又回流到国内,属于复进口,这一般是由于退货等导致的。
例如,我国某公司刚出口的一批货,货物运到进口国后,发现货物与合同规定的质量不符,国外的进口商要求退货。
这批输往国外的本国货物,没有经过加工,再输入的时候称为复进口。
进口贸易是指从国外进口商品、服务和技术所发生的贸易。
商品进口后,未经加工又出口到国外属于复出口,一般是转口贸易。
过境贸易又称通过贸易,是指他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途经本国(地区)再运往另一国(地区)的贸易活动。
例如内陆国与不相邻的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易,就必须通过第三国国境,对第三国海关来说,就会把这类贸易归入过境贸易。
不过如果这类贸易是通过航空运输飞越第三国领空的话,第三国海关不会把它列入过境贸易。
按货物是否保存在海关仓库又分为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
过境贸易数额不列入本国进出口统计内。
贸易差额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当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称贸易顺差或出超。
当进口总值大于出口总值时,出现贸易赤字,称贸易逆差或入超。
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三)按是否有第三国参加,可以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生产国直接出口,消费国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是指商品生产国通过第三国同商品消费国进行商品买卖的行为;生产国是间接出口,消费国是间接进口。
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或中介贸易,是指在间接贸易的情况下,第三国所进行的贸易。
从事转口贸易的大多是运输便利、贸易限制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如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鹿特丹等。
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在于,商品的所有权在转口贸易中先从生产国出口者那里转到第三国(或地区)商人手中,再转到最终消费该商品的进口国商人手中。
而在过境贸易中,商品所有权无须向第三国商人转移。
新加坡一家进出口公司与美国某公司签订出售一批咖啡豆的合同。
咖啡豆的产地是在瑞士,那么,货物直接从瑞士运到美国,这样的贸易也属于转口贸易。
因为瑞士和美国之间并没有直接发生交易关系,仍然属于转口贸易的范畴。
(四)按贸易参加国的数量,可以分为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
双边贸易是指两国之间通过协议在双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的贸易。
这种贸易,双方各以一方的出口支付从另一方的进口,这种方式多实行于外汇管制国家。
另外,双边贸易也泛指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多边贸易也称多角贸易,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协议在多边结算的基础上进行互有买卖的贸易。
很显然,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多边贸易表现得更为普遍。
(五)按国境或关境可将国际贸易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又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和未经加工的进口商品的出口。
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就是一国的总贸易额。
美国、日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苏联、东欧等国家(地区)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专门贸易是“总贸易”的对称,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的商品以及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专门进口。
当外国商品进入国境后,暂时存放在保税仓库,未进入关境,不列为专门进口。
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则列为专门出口。
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称为专门贸易额。
德国、意大利等国采用这种划分标准。
一个国家的关境与其国境通常是一致的。
当一些国家在国境以内设置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免税区域时,该国的关境范围小于国境。
有些国家相互之间结成关税同盟,参加同盟的国家在领土基础上合成统一的关境,成员国之间逐步削减甚至免除关税,对外则统一关税,这时对该国来说关境范围就大于国境。
(六)按清偿工具的不同可分为自由结汇贸易和易货贸易
自由结汇贸易指在国际贸易中以货币为清偿工具的贸易。
作为偿付工具的货币必须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能自由兑换的,如美元、欧元等。
易货贸易(BarterTrade)是指在买卖双方之间进行的货物或劳务等值或基本等值的直接交换,不涉及现金的收付,也没有第三者介入。
在采用易货贸易方式交易时,买卖双方当事人以一份易货合同,确定交易商品的价值,以及作为交换的商品或劳务的种类、规格、数量等内容。
在实际业务中,使用较多的是通过对开信用证的方式进行易货,即由交易双方先订易货合同,规定各自的出口商品均按约定价格以信用证方式付款。
为了减少交易商品以及用于交换的商品和劳务可能的价格波动所造成的影响,一般的易货贸易均为一次性交易,并且合同履约期较短。
易货贸易在实际做法上比较灵活,例如,在交货时间上,可以进口与出口同时成交,也可以有先有后;在支付办法上,可用现汇支付,也可以通过账户记账,从账户上相互冲抵。
这种方式一般在外汇支付困难、外汇管制较严的国家采用。
(七)按对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不加干预和限制,商品可自由输出入,并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自由贸易可加强竞争,减少垄断,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可阻止国内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通过商品进出口的调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资本积累,使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保护贸易是指国家运用权力,通过高额关税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各种限制进口措施,来保护本国市场、防止外国商品竞争,同时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津贴和优惠待遇,鼓励出口。
(八)按贸易方式,可以分为协定贸易、易货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和寄售贸易等
协定贸易是指以贸易协定和支付协定为依据而进行的贸易。
易货贸易是指两国间不使用货币的商品交换,进出口结合,换货的品种相当,总金额相等。
补偿贸易是指买方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厂商进口机器、设备、技术,以及某些原材料,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产品或劳务等偿还的一种贸易方式。
对缺乏技术和外汇的国家,利用这种贸易方式可以用外资买进先进技术和设备,以加速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出口能力。
租赁贸易是指由出租方以租赁形式将商品交付给承租方使用,按期收取资金的一种贸易方式。
寄售贸易是指对外贸易中委托销售的贸易方式。
通常由出口商将商品运交到进口国的代理人或当地专营寄售业务的经纪人,按照双方签订的寄售合同规定的条件,由受托人在当地市场销售;商品售出后,将所得货款扣除佣金和其他费用后汇交委托人。
三、国际贸易的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关系已从单纯的进出口买卖关系发展成为多种形式的经济关系,从商品的进出口演变到了劳务的输出入,商品贸易、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多头并进,由满足物质享受的商品到满足精神享受的旅游,商品结构、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国际贸易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是闭关自守的,他们都在经济上与其他国家相互依靠,美国是这样,日本是这样,欧洲国家是这样,其他发达国家也都是这样,这些国家在经济上都在影响别国和受别国影响,而这种影响和被影响的相互依靠现象则正是通过国际贸易这个“传递”渠道得以实现的。
此外,国际贸易还成为各国进行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国际贸易政策已成为各国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
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节各国市场的供求关系
通过交换互通有无,调节各国的供求。
各国国内既存在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又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产品过剩状况。
而通过国际贸易不仅可以增加国内短缺产品的市场供给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还为各国国内市场的过剩产品提供了新的出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求的矛盾。
(二)促进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
随着服务贸易的发展,富裕劳动力的国家会大量地输出劳务到国外,一些石油富裕的国家会充分利用本国的矿藏资源换取“面包”。
通过国际贸易,用国内富裕的生产要素与其他国家交换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或用本国丰裕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交换国内短缺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产品。
(三)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生产率,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每个国家都会生产自己占优势的产品换取对于本国来说不太占优势的产品,从而起到优化本国产业的作用;通过进口别国的技术,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本国的生产力水平。
(四)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部分,贸易的增加,使得财政收入增加,从而使得国民财富增加,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五)加强各国经济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贸易,可以增强各国间的联系,并且随着贸易的发展,每个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又叫对外贸易系数。
一个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一般可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表示,体现本国经济增长对进出口贸易的依附程度,也是衡量一国贸易一体化的主要指标。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多数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第二节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
劳动分工是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现象。
劳动分工最早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家庭或氏族内部的自然分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三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分工: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人阶层的出现。
后来分工越来越细,不仅出现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这些部门之间的分工,而且出现了部门内部的专业化生产分工,例如,工业部门又可以分为冶炼、机器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就会超越国家界限,形成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没有分工就没有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是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的。
当然,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对国际分工的发展也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国际分工的发展
(1)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到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前,是国际分工的萌芽状态。
“地理大发现”是在当时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推动下发生的,它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不仅促进了欧洲国家的个体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地理条件,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
这次科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最先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得到更大提高,分工更加精细。
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地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4)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
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分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分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化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
主要表现在:
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
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
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
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向深发展。
二、国际分工的类型
按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自然资源和原材料供应、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情况的差异来划分,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国际分工形式。
(一)垂直型国际分工
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分工。
从历史上看,19世纪形成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的国际分工。
当时英国等少数国家是工业国,绝大多数不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成为农业国,工业先进国家按自己的需要强迫落后的农业国进行分工,形成工业国支配农业国、农业国依附工业国的国际分工格局。
迄今为止,工业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而向其出口工业制成品的情况依然存在,垂直型的国际分工仍然是工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种重要的分工形式。
(二)水平型国际分工
经济发展水平相同或接近的国家之间在工业制成品生产上的国际分工。
当代发达国家的相互贸易主要是建立在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的。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工业部门内部专业化生产程度越来越高,部门内部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各种加工工艺间的分工越来越细。
这种部门内水平分工不仅存在于国内,而且广泛地存在于国与国之间。
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展有先有后,侧重的工业部门有所不同,各国技术水平和发展状况存在差别,因此,各类工业部门生产方面的国际分工日趋重要。
各国以其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去换取非重点工业部门的产品。
工业制成品生产之间的分工不断向纵深发展,由此形成水平型国际分工。
(三)混合型国际分工
混合型国际分工是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形式。
德国是“混合型”的典型代表。
它对第三世界是“垂直型”的,向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品;而对发达国家则是“水平型”的,主要进口机器设备和零配件,其对外投资也主要集中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因国际分工的内容和特征不同,其具体的制约因素也有差异。
(一)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自然条件包括一个国家的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矿藏资源、地理位置等,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例如,矿产品只能在拥有矿藏的国家开采和出口。
一般来说,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自然条件对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的影响就更大一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工材料和合成材料的大量出现,自然条件的作用也就相对削弱了。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促使分工发展的内在动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国际分工类型的演变并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和范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从“垂直型”向“水平型”和“混合型”过渡,出现了多类型、多层次的分工形式。
(三)人口和市场规模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人口的多少对国际分工产生一定的影响,人口稠密的国家一般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世界市场几乎与国际分工同步发展,世界市场规模越大,国际分工越细。
(四)国际生产关系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
国际分工是各国生产关系超出国家和民族界限形成的。
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性质。
例如,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打破了民族闭关锁国的状态,使各个国家在经济上联合起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五)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各国普遍借助于上层建筑,包括政策、法令、规章、制度、条约、协定等手段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国际分工。
如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各国的上层建筑也能延缓国际分工的发展,例如,一国长期实行相对封闭的政策和措施,就会延缓这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进程。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使得贸易的宽度和深度都发生了变化
大量资料表明,在国际分工发展较快的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也较快,国际贸易的高速发展,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提高,说明了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二)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不仅决定了国际贸易的规模和速度,而且还决定了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贸易主要发生在宗主国与其生产原料提供国之间,主要商品为初级产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制成品比重不断提高,1953年,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高达50.3%,第一次超过初级产品的比重。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大大增强了世界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人类健康无害的绿色食品、绿色冰箱、绿色空调、绿色电脑、绿色汽车等绿色产品的需求量明显上升,从而推动了电器、能源、建筑、石化等工业部门的变革,防治污染、节能、信息服务等将形成一个新兴的庞大产业。
北美、西欧的环保技术已占据国际市场的60%,据西方7个工业国的调查,抵制非环保产品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79%,这表明绿色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占主导地位,而且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为了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1993年12月15日,在乌拉圭回合的贸易谈判委员会议上,通过一项“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决议,决定起草一份贸易与环境的工作方案,并制定有关贸易与环境措施之间增强相互作用的规则,监督用于环境目的的贸易措施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措施。
随着国际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国际援助和国际投资中,环保工程备受重视。
当前,许多国家不仅陆续推出严格的环保法规,而且在进出口贸易中,无论是工业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大都制定“环保产品优先”的原则,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明确提出对环保产品要制定出口优惠政策、欧洲联盟已制定“绿色输入”政策、东盟国家决定对环保产品征收低关税,这些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地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是与它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分不开的。
从最初以英国为核心地位,基本围绕它展开国际贸易到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都与分工的广度和深度有很大的关系。
(四)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政策产生重要影响
国际分工状况如何,是各个国家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依据。
第一次科技革命后,英国工业力量雄厚,产品竞争力强,同时它又需要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换取原料和粮食的进口,所以,当时英国实行了自由贸易政策。
而美国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落后于英国,他们为了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便采取了保护贸易政策。
第二次科技革命后,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对外贸易政策上,便采取了资本主义超保护贸易政策。
西方国家贸易政策的这种演变,是和世界国际分工深入发展分不开的,也是与各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五)国际分工成为推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
现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在客观上对国际贸易发展提出了减少贸易障碍的要求。
第二章将会详细介绍。
(六)国际分工使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以本国对外贸易总额在本国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示。
一般来说,对外贸易依存度越高,表明该国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越大,同时也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
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