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9502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docx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材解析

第六组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

《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父母之爱”的专题安排,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

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词语盘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课外书屋”2课时。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课文讲述的是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课文先写震的混乱中,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急切地冲向儿子的学校,尽管学校已成废墟,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方位走去。

接着写他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寻找自己的儿子阿曼达。

最后写经过38个小时不停的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因此,以下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

①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

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他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等等,就会迎刃而解。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其他孩子的父母“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而这位父亲一直不停地挖掘。

人们劝阻他,“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他便埋头接着挖。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

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

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

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

”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②“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

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

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2)对词语的理解。

昔日:

指往日,从前。

废墟:

城市或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疾步:

快步行走。

绝望:

毫无希望。

瓦砾:

破碎的砖头瓦片。

开辟:

开发、开垦,把荒地开垦成可以种植的土地。

本课是打开的意思。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如有条件,可让学生查阅有关1989年、1994年美国震的资料。

2.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借助工具书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在思考中了解课文主要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和课文的脉络层次,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深入阅读时,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容,体会情感。

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

二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

三是要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

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朗读中语调宜轻缓,以表现他的绝望与悲伤。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语气应非常坚定。

发现儿子后父子的对话,语气应是兴奋的,表现他们劫后重逢的喜悦与幸福。

4.要抓住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在阅读中学习表达。

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

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8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

这段话不是直接写38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这样写,表现出艰难的过程,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5.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可适当开展拓展活动。

如,编排课本剧,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化语言,一方面可以营造父母与孩子同读共议的环境氛围;采用读一篇带一篇的方式,读其他表现父爱或母爱的文章,等等。

四、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

凸现课文的思想感情、主人公的精神面貌。

片段一:

理解容

师: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边读边想,再讨论讨论,猜一猜,今天老师要给大家提哪些问题?

先提示一下,我一共要提三个问题。

讨论时要注意:

老师会在哪里提问题?

如果老师在这里提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

(学生小声读书讨论,教师深入学生中间指导读书、参与讨论。

生:

我认为老师一定会问,这一课的主要容是什么?

师:

嗬!

这么肯定!

也就是说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请你说说。

生:

本文主要写在一次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

我很欣赏你用的一个词,奋不顾身。

你觉得你说的准确吗?

能重新再说说吗?

生:

能!

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一次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这件事。

师:

好!

但是,你提的不是我要问的。

生:

我觉得老师会问,“父亲”为什么一直坚信他儿子还活着,拼命挖,而不像别的父亲一样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死了。

师:

哦,提了这么个问题。

那你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

就是他一直不觉得没有希望了,因为前边说了,他给儿子说过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也就是说,不管是死的是活的,他都要见到儿子。

师:

你已经非常准确又很全面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从父亲的心世界出发,抓住了一句非常关键的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请坐!

问得好,回答也好!

可惜的是,不是我要提的问题。

谁再来说?

生:

课文第二十二自然段: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

‘出来吧!

阿曼达。

’”为什么要颤抖地说?

应该高兴才对。

师:

你在提问时把课文读得很好。

那你说为什么?

生:

我想他还是有点担心。

师:

是的。

生:

我想他挖了很长时间很累了。

师:

有这个原因。

挖了38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能不累吗?

累的时候声音是有点颤抖。

生:

我想他是激动的。

挖了38小时才找到自己的儿子,他一定很激动。

师:

这位同学的心地很善良,而且能够以一个父亲的心设身处地地看待这个问题。

因此,你说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把这三个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面对提问题的学生)明白了吗?

生:

明白了。

师:

问题提得很好,激发了大家的思维。

遗憾的是,这不是老师想提的问题。

生:

我想老师会问:

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师: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

作为奖励,请你把“了不起”三个字写到黑板上,写在“地震中”下面。

谁能回答,这对父子了不起在哪儿?

生:

父亲的了不起就在于他坚持自己的信念,救自己的儿子;儿子的了不起就在于想着自己的同学,想先救自己的同学。

师:

回答的简明扼要!

这样的父与子是不是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

是!

师:

“地震中的父与子”能不能换成“了不起的父与子”?

生:

能。

片段二:

体味情感

师:

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不错,帮助我们大致了解了课文容,基本上读懂了课文。

现在大家听听我要提的问题。

课文当中有一段写人们认为那位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了。

找到那一段没有?

生:

找到了。

(生读课文)

师:

(板书:

失常?

)我要提的问题就在这儿。

这位父亲的精神是不是失常了?

(学生纷纷举手)别忙。

请大家再浏览一下课文。

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请找到相关的事实依据;你要是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不失常,也找到相关的例证。

待会儿说出你的理由。

开始吧。

认为这位父亲精神失常的同学有六个。

其他人都认为父亲的精神没有失常。

学生读书、勾画,各自找出“失常”与“不失常”的依据。

然后分正方(失常组)反方(不失常组)展开辩论。

正方同学找到了三个理由,一是两眼直直,二是只有一个念头,三是挖了38小时。

围绕三个理由,双方发表自己的观点。

然后老师小结:

我有一个观点,不知同学们是否同意。

如果不同意,咱们下课接着辩。

我认为,这位父亲的精神是失常了,但也不失常。

(深情地)孩子们!

3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睡!

再加10个小时就是两天两夜,想想看,这是多么的惊人!

因此,我还是同意那位同学的观点:

说他失常吗?

确实失常,他失去了和一般的正常人一样的举动。

说他不失常吗?

的确不失常。

因为一种伟大的父爱的力量充溢着他的全身。

所以,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我要救我的儿子!

我要救那些和我的儿子一样压在废墟底下的可怜的孩子们!

他们在等着我!

所以,他失常,但失常得伟大;他不失常,不失常得惊人!

这就是爱,伟大的父爱!

(板书:

爱)同意吗?

生:

(肃然)同意。

片段三:

朗读练习

师:

老师的第二个问题要出来了。

和以前我们学过的课文相比,这篇文章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别之处?

请大家看书,找找,看看,想想。

一定要注意特别之处。

生:

(读书思考了1分多钟)感叹号。

师:

我数了一下,一共有15个。

现在,请各小组做两件事:

1.看看这些叹号大都集中在哪儿?

2.这些叹号表达了什么感情?

然后,你想想怎样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小组学习,教师参与)

师:

我看了,同学们找得很准。

课文中叹号大都集中在对话之中。

看来咱们之间真的心灵沟通了。

投影出示课文以下4个片段,指导、训练朗读──

1.“在混乱中……向那片废墟走去。

2.“阿曼达!

我的儿子!

3.“爸爸,真的是你吗……和我在一起!

4.“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

‘出来吧!

阿曼达。

’”

片段四:

拓展教学

师:

我要提的第二个问题解决完了。

下面我要说第三个问题了。

我们每个人读这篇课文的时候都会深受感动。

感动就会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你们猜一猜,老师读完这篇课文以后,会想些什么呢?

或者说想到了什么?

引出拓展阅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古诗《游子吟》和老师自己写的短文《娘》(略)。

阅读过程中教师点拨:

阿曼达父亲的爱是一种强烈的爱,是外显的爱;《背影》中的父亲的爱、《游子吟》中母亲的爱是饱含深情的爱,无微不至的爱。

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生活中父、母亲所做的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又饱含父爱、母爱真情的事。

先小组、再全班交流,并布置学生在课外写下来。

(根据后海小学志祥的课堂实录整理)

五、相关

地震 由于地球部深层物质的不断运动和变化,促成地球表层,尤其是地壳的不断运动变化,从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

在地壳某些脆弱的地带,当它承受不了巨大的应力作用时,或者岩层突然发生断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1000次,7级以上的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表示。

小于2.5级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2.5~5.0级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有感地震;大于5.0级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破坏性地震。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能量。

震级每差1.0级,能量相差10倍;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利用地震前动物、地声、地光、水位、水质等客观存在的宏观前兆现象,观测其异常变化,为临震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关于震前动物的异常反应,震区群众曾经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震前动物有前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老鼠成群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叫。

冬眠老蛇早出洞,燕雀家鸽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游鱼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这是震区人民群众在监视预报地震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

地震越大,越是临近地震发生,动物异常的反应就越明显。

因此,既要发现动物异常,又要进行分析鉴别,排除干扰影响,发现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地震主管部门报告。

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异常往往与气象、环境等因素有关,必须注意分析鉴别。

震发生前常常伴有来自地底下低沉的轰鸣声,它与平时城市噪音完全不同,或天空中出现强烈闪光,要提防其后可能出现的颤抖和房屋的晃动。

如有这些现象,应及早采取家庭应急防御措施。

美国地震 1989年10月17日,美国旧金山震,震级里氏6.9级,地震死亡逾270人。

地震袭来之际,正值交通高峰时期,加州北部数条高速公路及桥梁坍塌,数地发生大火。

地震损害了机场,使大厦倒坍、电讯中断……。

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6.6级震。

据统计,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

地震毁坏建筑物2500余座,高速公路多处被震断,一些立交桥坍塌,约11条主干道被迫关闭。

地震还造成该市约4万户住宅断水,5.2万户断电,3.5万户断煤气,通讯网络出现严重阻塞,累计经济损失高达300亿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