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部编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
《秋 部编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 部编七年级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部编七年级上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热爱自然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反映自然世界的内容为主题。
所选诗文,有古代诗歌也有现代散文,都是文情并茂的精彩篇章,内容健康向上,风格清新优美。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情辞兼美的写景散文。
文章从山、水两方面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鉴赏文章色彩和谐的意境美。
《雨的四季》分别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雨的特点:
春雨美丽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
表现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
文章用诗化的语言,增强了形象感,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一诗,曹操借助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描写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描写自然世界的诗文,兼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多种美质。
教读本单元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美景美情”这一内核,将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作感知和品尝美的过程,多角度解读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本单元新学的词语。
2.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感情和审美意识。
3.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诵读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领会思想内容、艺术境界。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和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1课 春
2课时
第2课 济南的冬天
2课时
第3课 雨的四季
1课时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
2课时
写作
1课时
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课时安排
1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清课文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
2.学会品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重点)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难点)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本文思路。
(重点)
2.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景物的特征。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
“美到处都有,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它似乎是各种美的综合。
我们祖国绚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沉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示出不同的风姿。
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春》就是一篇描写自然景物特点的情文并茂的散文。
2、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理清本文思路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
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喜、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1—2自然段盼春,第3—7自然段绘春,第8—10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③—⑦段,交流讨论:
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
作者分别从萆、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
美在哪里?
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明确:
示例一:
“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
示例二:
“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示例三:
“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可配“吹面部寒杨柳风,沾衣欲湿杏花雨”。
示例四:
“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可配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目标导学二:
把握景物特点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等图画,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画名称
景物特征
描写角度(或顺序)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景到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芳香与悦耳
触觉、嗅觉、听觉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近到远
迎春图
春到人欢
由景及人
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
明确:
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作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作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目标导学三:
拓展开放探究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
示例一:
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
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层铺垫,春到人欢才水到渠成。
示例二:
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草才能长势喜人,花儿才能更加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
(无固定答案,学生各抒己见)
三、板书设计
(一)盼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
(二)绘春春风图春回大地
春雨图生机勃勃
迎春图
(三)赞春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点)
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一、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品味优美的语言
1.本文主要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你能各举一例并说说它的作用吗?
明确:
(1)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叠用“盼望着”生动地表连出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
(2)拟人。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比喻。
如“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用“眼睛”“星星”作比,写出了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排比。
如“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
2.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是作者笔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
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明确: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赏析:
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赏析:
“偷偷”二字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
“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赏析:
“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赏析:
一个“逼”字,写出了在春雨的滋润下,小草特别的青。
(5)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赏析:
“也赶趟儿似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的花的“赶趟儿”。
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结尾的三个自然段运用了三个比喻,这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明确:
不能调换。
结尾三个比喻句分行排比,先后有序。
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目标导学二:
分析写景角度
1.第三自然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
“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3.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
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
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明确: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目标导学三:
写法探究运用
本文是一篇春意盎然的写景美文,怎样描写景物,本文第四段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既要实写,又要虚写;既要写实,还要联想和想象。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让春花的繁盛如在眼前。
请你仿照课文,自选景物,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300字左右。
示例:
几天前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忽然间闻到清新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
脾的幽香。
哦,牵牛花开了!
这些小花啊,一个个都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毫无顾忌地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是满盛着琼浆玉液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众将士们一同开怀痛饮。
它们的形体虽然很小,甚至小得可怜,但我此刻却分明感受到它们从来就没有过自贱和自卑,它们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
要不然,这么细小的牵牛花茎藤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呢!
看这些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牢牢抓住旁边的花架,茎头则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的最高处攀登!
数不清的小喇叭齐声喊出“努力拼搏,再微小的生命也能结出累累硕果”的震撼人心的生命最强音!
二、板书设计
多样化的修辞
优美的语言
传神的词语
点面结合
写景角度虚实结合
多感官
融情于景
2济南的冬天
知识目标
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学习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
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严谨而精美的结构安排、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
2.了解、区分、并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情感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内容,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重点)
2.领会自然之美,体会写景技巧。
(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春天是昂扬向上的,夏天是热情奔放的,秋天是收获幸福的。
谈到冬天,大家常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流以及那肃杀的气象;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远,想起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孤寂。
北方的冬天,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望而却步,然而北中国的济南,由于特殊的地形,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到是那么的“慈善”可亲、笑容可掬。
今天,就让我们追随都会先生的足迹,到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特有的温馨,济南那秀气的山、澄绿的水……
二、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整体感知内容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明确:
总——分——总。
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明确:
阳光、山、雪、水
3.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
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
明确:
一共6段,其中2、3、4、5段写山;第6段写水。
4.课文写了什么状态下的山?
各有什么特点?
写水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阳光照耀下的山:
舒适温暖。
②白雪覆盖下的山:
娇美、秀气
③城外远山:
素淡雅致、安适宁静。
④济南的冬水:
绿、清亮。
5.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
(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
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目标导学二:
体会写景技巧
1.第一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写出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
明确: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第3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
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3.最后一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
有什么好处?
明确:
(1)衬托手法:
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联想手法:
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化动为静:
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重点)
2.品味准确的用词,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景方法。
(难点)
一、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体会修辞之美
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
明确:
用比喻、拟人手法: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
2.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明确:
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明确:
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
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
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4.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明确:
“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5.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明确:
“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目标导学二:
品味用词之美
老舍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去掉“声”字可以吗?
为什么?
明确:
不可以。
“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
明确:
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请你具体指出。
明确: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等。
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南冬天景物之美,让读者更能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
目标导学三:
领会情感之美
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探究一:
直接抒发感情。
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
后边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
”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
探究二:
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如,“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这是张小水墨画”。
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探究三:
虚实结合,展开想像,抒发热爱之情。
如,“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等,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喜爱的心情。
目标导学四:
写法探究运用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表现出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你借鉴本文,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少于300字。
二、板书设计
修辞之美
优美的语言用词之美
情感之美
3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能力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品读美句,体会作者笔下赋“雨”的娴熟技能,品味本文诗化了的语言。
学会联想与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雨是大海的女儿,是天使的眼泪,是大地的微笑,是文人的宠儿。
古人有很多写雨的诗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在古代诗人笔下,已经被写得如此之美,在当代诗人眼里,它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
理清文章思路
1.文章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
第①段:
我喜欢雨,以及喜欢雨的原因;第②段:
写春雨;第③段:
写夏雨;第④段:
写秋雨;第⑤段:
写冬雨;⑥⑦两段赞美雨。
2.根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将文章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
(1)喜雨;第二部分:
(2—5)绘雨;第三部分:
(6—7)赞雨。
目标导学二:
把握雨的特点
1.思考并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春雨: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美丽、娇媚)
夏雨: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
(热烈、粗犷)
秋雨:
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显得端庄而又沉思了。
(端庄、沉思)
冬雨:
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
(自然、平静)
2.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哪些亮点?
明确:
①树:
“每一棵树仿佛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②水珠: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水珠写活了,人格化了。
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写的形象生动。
③水雾:
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
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
作者听到了。
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
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
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3.如果把“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一句中“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
为什么?
明确:
会。
“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4.作者在描绘四季的雨时,都采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
(1)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
(2)运用不同的感官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描绘;(3)融情于景。
目标导学三:
体会文章主旨
1.朗读第一和最后两段,思考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如果把文章题目改成“四季的雨”好不好?
请说明理由。
明确:
“四季的雨”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生硬,而“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目标导学四:
拓展写作
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先生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
现在,请大家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你所体味到的四季的雨。
(无固定答案,学生各抒己见)
示例:
快到中午的时,几滴小水珠从天上掉下来,有一滴还落在我的鼻尖上。
是的,下雨了,人们有的躲在屋檐下;有的快步跑着;还有的撑着雨伞,我和妈妈各自撑着伞,走在街道上。
我清晰的听见雨滴落在我的雨伞上“滴答,嘀嗒-----”这种声音即清脆又悦耳,仔细听就像是一曲优美的旋律;还想一群孩子在我的伞上跳着踢踏舞;更像一双无形的手轻轻地,轻轻地拨动着你的心弦。
三、板书设计: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朗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
能力目标
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目标
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领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代表作品。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
3.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