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8497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docx

马歇尔需求供给曲线分析

原创论文]对马歇尔的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分析

摘  要:

本文对马歇尔的需求和供给曲线进行了深入而又比较全面的分析,对认识需求和供给曲线的形成以及有可能的各种形态很有帮助。

可以说这解决了在研究需求与供给问题中的一个疑惑,为什么需求曲线的方向必须向下而供给曲线的方向又必须向上。

实际上各种方向都有可能发生,只是在之前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而已。

关键词:

需求曲线,供给曲线,交点的价格。

一、引言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认为,“价值的概念与财富的概念是密切相关的”,“经验已经表明”,把价值这个字用在效用上的意义是不妥当的,所以认为:

“一个东西的价值,也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在任何地点和时间用另一物来表现的,就是在那时那地能够得到的、并能与第一样东西交换的第二样东西的数量。

因此,价值这个名词是相对的,表示在某一地点和时间的两样东西之间的关系。

”[1]这也可以概括为:

“任何东西的价格就可被作为它与一般物品比较时的交换价值的代表,或换句话说,作为它的一般购买力的代表。

”[2]

确实,价格完全可以代表交换价值,两者的意思是一回事。

但问题在于,怎么能把价值看成“就是它的交换价值”呢?

很明显,马歇尔回避了价值问题,想要用价格的事实来代替价值的概念。

不过马歇尔并没有否认效用的意义,在谈到生产问题时与萨伊和穆勒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且论述得更详细:

“人类不能创造物质的东西。

诚然,在精神和道德的领域内人可以产生新的思想;但是,当我们说他生产物质的东西时,他实在只是生产效用而已;或换句话说,他的努力和牺牲结果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使它能较好地适合于欲望的满足。

在自然界中,他所能做的只是整理物质,使它较为有用,如用木料做成一张桌子,或是设法使物质能被自然变得更为有用,如播种于自然的力量会使它生长的地方。

”[3]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歇尔只是认为效用不是决定价值的惟一或直接因素,也不必深入探讨有关价值的决定问题,试图通过分析效用与生产的关系直接研究价格问题。

当然,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由推论得出来的价格决定论,而是价格变化的一种分析理论;这种研究方式也叫均衡分析,或者叫局部以及静态均衡分析。

二、马歇尔的需求表

马歇尔很全面地研究了各种欲望,并从价格的角度分析了效用与物品数量的关系,从而得出了一个结论:

“效用是被当作与愿望或欲望相互有关的名词。

我们已经说过:

愿望是不能直接衡量的,而只能通过它们所引起的外部现象加以间接的衡量:

而且在经济学主要研究的那些事例上,这种衡量是以一个人为了实现或满足他的愿望而愿付出的价格来表现的。

”[4]

如果说效用和数量真的是直接表现为价格的话,那么这种衡量就是正确的;否则的话,这只能是一种“外部现象”的间接反映,实质问题又会被忽略或遗漏。

在研究具体的衡量问题中,马歇尔肯定或者说表达了他自己的边际效用论思想:

“人类本性的这种平凡而基本的倾向,可用欲望饱和规律或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

一物对任何人的全部效用(即此物给他的全部愉快或其他利益),每随着他对此物所有量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及所有量的增加那样快。

如果他对此物的所有量是以同一的比率增加,则由此而得的利益是以递减的比率增加。

换句话说,一个人从一物的所有量有了一定的增加而得到的那部分新增加的利益,每随着他已有的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5]这也可以概括为:

“一物对任何人的边际效用,是随着他已有此物数量的每一次增加而递减。

”[6]

在经济学的发展史上,有关马歇尔是否独立地发现了边际效用理论存有一些争议,但无论如何马歇尔所表达出的意思是最清晰和最准确的。

确实,利益的“增加”与“增加”速度(程度)是两个概念。

也就是说,如果“所有量”按同一比率增加,这意味着物品数量的增加是匀速的,那总量的增加量一定是减速(递减)的。

这就像有关加速度的问题一样,要使物体加速并不需要力也不断增加,真要这样物体就会做变加速运动。

不过由于马歇尔认为价格就能直接把愿望的程度反映出来,而且价格与“利益”的关系更直接,所以也就不必假设什么效用单位了;当然也就不必去计算价值量,似乎用价格就能衡量出相应的各种变化。

通过对价格变化的分析,马歇尔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

“一个人所有的一物的数量越大,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就是货币购买力和在他支配下的货币数量不变),则他对此物稍多一点所愿付的价格就越小:

换句话说,他对此物的边际需求价格是递减的。

”[7]

这确实是一种事实,马歇尔用购买茶叶的需求表清楚地说明了其中的变化规律;这个需求表的数据如下:

[8]

每磅50便士时——6磅。

每磅24便士时——10磅。

每磅40便士时——7磅。

每磅21便士时——11磅。

每磅33便士时——8磅。

每磅19便士时——12磅。

每磅28便士时——9磅。

每磅17便士时——13磅。

依此可以这么分析:

当茶叶每磅50便士时,他愿意购买6磅;向下类推,当茶叶每磅17便士时,他愿意购买13磅。

但问题在于,这是市场中有关价格变化的全部事实吗?

显然不是,我们通常也会看到的买涨不买落的行为就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还有些情况即便物品降价了所说的“促销”结果也不理想,这好像与价格根本就不直接关联。

究其原因,这里面还没有解决销售者将怎样定价的问题;也就是说,所分析的情况很不全面。

我们可以这么设想一下:

假设市场共有13磅的茶叶等待出售,购买者想要购买的理想甚至可以说是必需的数量也是13磅(或者是其它任何相对应的出售量与购买量),那么销售者将如何开价?

如果销售者可以按照上表中的任意一个价格进行标价出售,其中无疑以每磅17便士对购买者最有利;但对销售者最不利,销售者为什么非得要按每磅17便士开价呢?

此时要是高于“17便士”的价格,比如以每磅24便士的标价开价,那么购买者就必然会减少3磅的购买量吗?

也许茶叶会是这样,可未必一切物品都是如此。

由此我们不难想到,这个需求表只在有限的物品中并在没有时间规定的情况下且又限于部分事实才有一定的意义。

对此我们可以展开思路这么分析:

假设购买茶叶是为了一个固定的家庭的实际之需的,显然这个家庭对于茶叶的需求有个饱和的限度,在每磅茶叶的价格从50便士到17便士之间,这个家庭的购买量也许会按照表中对应的数字购买。

但从使用的角度来看,这种购买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我们不用深思就能感觉到,当一次购买比如6磅茶叶时,一般都不是为了一天之需的。

茶叶是可以存放很久的,买一次用于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消费都很正常。

因此,在一时间内当茶叶从每磅50便士降到17便士时,人们购买更多的茶叶并不是简单的无原则的“需求量”增加,而是在一天的需求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满足更多天数的“需求量”的增加。

前者可叫基本“需求量”的增加,后者可称为储备量的增加。

在这两类“需求量”中基本的“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起码变化不是很快或很突然,而储备量就会起伏不定;这与物品数量的变动趋势以及储备条件有关,并不一定时时刻刻都与价格正相关或负相关。

例如,当粮食产量因灾减少时,为了保证基本“需求量”的需要我们往往会打破已有的购买习惯而在一时间内一次多购买一些,这有可能造成价格的不正常上涨而引起恐慌迫使我们再多储备一些,结果所谓的需求就与价格一起成正向变动而不是相反。

当粮食丰收时,我们的担心必然减少,其储备量会相应地降低,结果价格会随之更加降低,此时作为储备的需求量同样与价格成正向变动但却形成了另外一条下降的轨迹。

再比如,如果销售的是冰激凌,又是在夏天,很明显无论冰激凌怎么便宜我们顶多购买到一肚子外加家里的冰箱所能装下的数量为止,再多了即便不要钱也没法储存了。

像药品的情况就更加特殊,在得病的时刻贵贱都得买,对于没有病的人来讲高低都不需要。

由此可以看出,很多物品——特别是那些无法替代的物品——的价格其需求的作用反而在先;而不是反过来,除非可以找到价格更为便宜的又能进行替代的物品。

人们从内心中确实不是简单地只根据价格来安排需求,即价格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从论证方法上来讲从“结果”到“结果”只能说明一种关系,由此想要概括更多的关系就容易出错。

也可以这么认为,需求的实际情况是很复杂的,这一问题要是不事先解决好即把概念理清有关价格形成的根本原因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揭示。

当然,正是为了把问题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利于结论的正确性,马歇尔特别强调了“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的特殊性:

“我们不能只用‘他愿购买的数量’或‘他要购买某一数量的渴望强度’来表明一个人对一物的需要,而不说明他要购买这一数量和其他数量的各种价格。

我们只有列举他愿购买一物不同数量的各种价格,才能正确表明他的需要。

”[9]这么规定显然有些一厢情愿,正确与否还要看所抽象的结果是否合理;即正推和反推都不应该出现纰漏,否则就不能成为定理。

实际上正因为对条件做了硬性的规定,马歇尔才得出了只对一种情况有效的需求律:

“因此,就可得出一个普遍的需求律:

要出售的数量越大,为了找到购买者,这个数量的售价就必然越小;或者,换句话说,需要的数量随着价格的下跌而增大,并随着价格的上涨而减少。

但在价格下跌与需要增加之间并没有什么一致的关系。

价格下跌十分之一,也许会增加销售二十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或者会使销售加倍。

”[10]

如果说通过对价格的研究是为了阐明价格的变化规律并最终能达到定量的目的话,那么这种需求律显然在定性方面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由于缺少“一致的关系”就更谈不上定量的作用了。

马歇尔在附录六“物物交换”中通过分析苹果与胡桃交换的例子对这种类似于购买与销售进行了更全面和详细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最能说明其缺欠的所在:

“在这两种场合,交换,就其所及,增加了双方的满足;当它中止以后,进一步交换势必至少减少其中一方的满足。

在各个场合,都达到了均衡;但它是一种任意的均衡。

”[11]

正是这种“没有什么一致的关系”和“任意的均衡”使得“需求律”不能不招致疑虑,甚至连方法都同样受到了怀疑。

比如像需求曲线为什么一定是向下倾斜的,价格沿着曲线变化与曲线移动的变化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其实这就是当问题解释不清时的一种权宜之计,好比用补丁补漏洞的道理一样。

三、马歇尔的供给表

马歇尔用需求表好像把需求的独立性表达了出来,但用价格作为对应的标准明显地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想法;这就是重复论证,甚至可以认为这简直是把兔子藏在帽子里的过程毫不掩饰地连同变出兔子的“戏法”一起都搬到舞台上上演。

为了与需求表对应,马歇尔用供给表来表达供给的独立性。

对此马歇尔用生产费用的概念做了说明:

“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考虑这样一个事实,即生产一种商品一般都需要许多不同种类的劳动并以各种形式使用资本。

直接或间接用于生产商品的各种不同的劳作,和节欲或储蓄商品生产中所用资本所需要的等待;所有这些劳作和牺牲加在一起,就叫做商品生产的实际成本,对这些劳作和牺牲所必须付出的货币额叫做商品生产的货币成本,或为简单起见,叫做商品的生产费用。

生产费用就是为了引出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劳作和牺牲的适当供给而必须付出的价格;换言之,生产费用就是商品的供给价格。

”[12]这样量化生产同样是一种重复论证的方式,当然始终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生产就能避开这一问题并且更为准确。

但不论是用劳动时间衡量还是用各种费用进行相加,都会牵涉到累加伊始的问题,对此马歇尔是这么处理的:

“商品生产费用的分析可以追溯得很远,但这种做法是不值得的;例如,把用于任何生产中的各种不同原料的供给价格当作最后事实,而无须把这些供给价格分解成它们由以构成的几种成分,往往就够了。

否则我们的分析也许永无止境。

我们可以把生产某商品所需要的东西划成某些种类,怎样方便就怎样划分,并把它们叫做商品的生产要素。

这样,当生产任何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它的生产费用就是它的生产要素的相应数量的供物价格。

而这些供给价格的总和就是该商品那一数量的供给价格。

”[13]马歇尔举了一个例子,很全面地介绍了其中的各个部分:

“为了使我们的概念明确,让我们以毛织业为例。

我们假定,一个熟习毛织业的人想要查明年产数百万码某种毛布的正常供给价格是多少。

他势必要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