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7587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docx

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

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作业4——教育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教育发展历史分期

1、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

(与教育内容相关,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2、以社会的产业技术水平为依据,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或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知识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3、以生产关系为依据,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五个阶段。

(与社会性质相关)

4、以教育自身形态的历史演变为依据,可分为个别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衍生阶段、学校教育系统衍生阶段、终身教育系统衍生阶段。

5、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三种发展水平的学说出发,可分为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和未来理想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

6、从美国人类学家米德的三种文化型划分出发,可分为后喻文化教育,并喻文化教育和前喻文化教育三个阶段。

(与文化有关,是文化的传承、创造、创新和发展)

7、以媒介及其所创造的文化类型为依据,可分为语言文化阶段的教育、印刷文化阶段的教育、电子文化阶段的教育和数字文化阶段的教育等四个阶段。

(与凭借物相关)﹡

8、"从教育本身的特征出发,可分为自然形态的教育、独立形态的教育、制度形态的教育和多样形态的教育四个阶段。

二、以历史为依据的教育发展历史时期的特征

以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教育发展历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三个阶段,各阶段特征如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⑴附属性。

①教育活动同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

教育活动基本上是年长一代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将生产和生活经验传授给年经一代。

②教育活动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教育主要使年经一代适应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将过什么样的生活,进行怎样的生产,就受什么样的教育。

③多数的教育活动分散进行,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相对固定的教育活动、固定的教育内容、专门的教育产所和教育机构。

⑵原始性。

①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氏族公民。

②教育内容相对简单。

着重于对年经一代体力、顽强性、生产劳动的技能、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风俗礼仪和宗教仪式等方面的训练,智力开发只是教育实践的副产品,并没有为“教育者”所自觉意识。

③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

一。

"没有文字、书籍,年长一代通过言传身教式的示范将经验传授给年经一代,年青一代通过模仿学习。

⑶平等性。

①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男女儿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

②基于男女生理、体制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从事的劳动性质不同,男女儿童学习存在内容方面的微小差别,如男孩学狩猎、耕作和放牧,女孩学采集、种植和家务。

2.古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⑴专门化。

教育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了出来,出现了古代学校,即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而且产生了专门的教育者和专门的受教育者,教育进入专门化阶段。

⑵等级性。

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与平民、主人与仆人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⑶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分离和对立。

⑷学校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且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⑸道统性。

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而为

一。

⑹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和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体罚及其他惩戒行为十分盛行。

⑺刻板性。

学校教育崇尚书本,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以背诵、记忆为主,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⑻教育体制官司并行。

⑼学校教育制度出现并不断地发展,但尚未成形。

⑽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

⑾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⑿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教育的功能性价值不受重视,即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

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3.现代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⑴现代学校出现并发展。

⑵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地位提升。

教育的功能得到全面理解,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同时得到重视。

教育功能不断增强,更加显示出整体性和开放性。

⑶关注点从过去转向未来。

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和谐品质的新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理想与实践主题。

⑷繁荣并规范了各类教育组织。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成人教育受到重视。

⑸变革迅速。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都在迅速的革新中。

⑹全民化。

推行普及教育。

全体国民都要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

⑺民主化。

教育的公共性、普及性和开放性日增,教育公正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学校类型、培训机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学习者多方面的需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⑻终身化。

现代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将贯穿于人的一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习终身化,预备式的一次性的学校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

教育者从重在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转变为重在促进受教育者不断掌握学习方法,以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⑼人性化。

①教育目的人性化。

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制度都以人为本。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表现出互动合作的关系,教育内容、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均呈现出人性化、多样化、丰富化的特点;教育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如要求受教育者学会关心,善于自我反思。

③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分离不断走向统

一。

"⑽现代化。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联系空前紧密,二者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扩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

②科学技术成果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普遍的运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

③教育的复杂程度和理论自觉性不断提高,经验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日益被克服,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④教育的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扩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远程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化。

⑤注重优化教育内外的多种因素和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强调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以增进教育效果。

⑾信息化。

教育重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质;强调将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地运用与教学和科研;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⑿国际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和广阔的国际环境。

三、以教育自身形态的历史演变为依据的教育发展历史时期

1、个别教育衍生阶段

个别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对个别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以引导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广义地说,个别教育包括一般个别教育和特殊个别教育两种形态。

一般个别教育是指他人教育的个别教育,在原始社会表现为氏族教育形态。

特殊个别教育即自我教育,是指以人的自我觉醒为前提,自觉选择学习目标,自觉对己施教,自觉监控学习过程的一种自主性教育(学习)形态。

我们认为,人与猿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自主意识。

在漫长的生命进化过程中,当“猿”

进化到能够自主制造和使用工具,能够自主获取野生动植物,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时,“猿”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猿”,而是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

人类早期的自主意识,主要是生存意识,并不包含自主教育意识。

因此,人类诞生之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并没有诞生。

尽管人类社会的最初时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却存在一种“前教育”。

人类的“前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人类还没有教育意识和被教育意识,更谈不上专门的教师、教材、场所、经费等等。

(2)在获取野生动植物的过程中,人类是无意识地习得、继承了这种社会生活方式。

(3)在这个时期,只要是有一定自主意识的人,是有记忆、有生命的人,均有无意识发展的可能,“前教育”具有普遍性。

在原始社会的中期,人不仅要与大自然抗争,人际之间有意识的竞争也日益突显,“适者生存”的规则开始成为一种普遍的生存规则。

在生存竞争的推动下,人类加速觉醒,在智者的头脑中意识到学习已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需要,开始产生了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

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智者们也开始了最初的自我教育的实践。

可以说自我教育是以“前教育”为基础,在生存竞争的推动下最早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个别教育。

作为一种最基本形态的教育,自我教育自诞生之后,就一直延续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

并且,其存在的特征基本保持不变。

自我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同为一人。

教育者教自己,或说受教育者自教。

(2)自我确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

(3)自我全程监控教育(学习)过程,评价教育(学习)成效。

总之,自我教育是以自主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育。

在原始社会的中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财富进一步增长,生存竞争主要表现为氏族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

各部落的成人开始觉醒,意识到必须积累知识将文化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以培育自己的力量,力争使自己的部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这种教育意识的支配下,氏族部落实施着一种依附于生产、生活活动的非专门化的一般个别教育,称氏族教育。

氏族教育从此问世。

氏族教育作为一种最早的一般个别教育形态,主要具有如下特征:

(1)教育融合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之中,不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

年轻一代是在与成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的过程中获得成人指引的。

(2)没有文字、书籍和专门的教师。

生产、生活经验主要是依靠记忆来承载,依靠言传身教来传递的。

(3)教育内容主要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方法、技能,采集、狩猎的经验,社会生活经验和宗教、仪式、习俗等以及道德规范等等。

2、学校教育衍生阶段

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在相对固定的校舍场所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对入学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诞生于奴隶社会,在奴隶、封建社会表现为古代学校教育形态。

人类揖别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之际,古代学校诞生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初步形成:

(1)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社会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有可能让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教和学的活动,为早期学校教育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广泛使用,人类的知识和经验得到了空前的积累,为早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

(3)此时出现了一批脑力劳动者,如我国的巫、史、卜、贞等知识分子,使早期学校选择专门的师资成为可能。

人类揖别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之际,古代学校诞生的动力也开始形成。

奴隶主们实际上控制着有限的社会剩余产品,控制着奴隶的人身自由,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

统治者们为了要维持、强化自己的统治,就迫切需要专门的学校来培养自己的继承人,这形成了古代学校创建的基本动力。

在这种动力的作用下,统治者们动用自己所控制的剩余产品,调集人力和文化资源,这样就建立起了最早的古代学校。

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初期的早期学校称为庠、序、学、校。

《孟子》道:

“设为庠、序、

学、校以教之”。

进入西周时期,学校分国学、乡学,入学者只限于统治阶级的子弟;此时还设有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等官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教育目的是“明人伦”,提高“治人之术”;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上下尊卑之道;“乐”是祭天、地、鬼、神、先祖,颂扬帝王、贵族,鼓励军心士气之乐、舞;“射”、“御”乃射箭、驾车之术;“书”指语文读写和文学历史知识;“数”乃计算、历法、天文等理科方面的知识。

在我国,封建时代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类型。

官学的招生是要“殊其士庶,异其贵贱”的。

如唐朝由中央设立的崇文馆、弘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等“二馆六学”,就分等级招收皇亲国戚的子弟、封建官吏的子弟;私学散落民间,原则上是人人可进的,但实际上贫寒家庭的子弟因交不起“束侜”被排斥在学校之外。

书院在唐初是修书、校书、藏书之所,后演变为隐居读书、聚徒讲学之地,至宋最盛。

最著名的有岳麓、白鹿、嵩阳、睢阳、石鼓、茅山等书院。

封建时代学校主要倡导的是“学而优则仕”,这实际上就是当时的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主要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四书”,《诗》、《书》、《易》、《礼记》、《春秋》等“五经”,以及一些算术、天文、医学方面的知识。

在欧洲,奴隶社会初期有过两种富有特色的早期学校教育。

一种是斯巴达早期学校教育,另一种是雅典早期学校教育。

斯巴达是一个崇尚武力统治的农业国家,奴隶主为了对内加强统治,对外掠夺扩张,以国家的名义建立尚武学校,招收体格健壮的统治阶级的子弟,将他们培养成效忠统治者的武士。

雅典是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家,奴隶主之间的争斗十分复杂。

各奴隶主为了培植自己的力量,争相开办私立的“崇文”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军事、商业、政治才能。

在欧洲,封建时代的学校主要是教会学校。

教会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七艺”中渗透着神学思想,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忠于教皇,能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

除了教会学校,世俗的封建主拥有自己的骑士学校,传授的内容是“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以便将自己的子弟培养成骁勇善战的骑士。

纵观古代学校教育,很容易发现它具有如下特点:

(1)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等级性。

招生具有等级约束,只有权贵之后才有可能进入学校,劳动者的子弟实际上几乎没有接受专门教育的机会。

(2)传授的是统治术,基本上不关注生产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3)学校是在大抵固定的场所,由相对专门的教育者实施教育的。

(4)学校内部教学的形式主要还是个别教育。

(5)学校没有形成规范的规章制度,学生入学无统一规定,修业无固定年限。

简言之,古代学校教育是一种刚从生产、生活活动中相对独立出来,由相对专门的人员和机构在大抵固定的场所中进行的,传授着日益规范的知识和技能的,以促进相对稳定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教育。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古代学校教育衍生的同时,自我教育形态继续存在;原始社会的氏族教育也演变为奴隶、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宗族教育。

3、学校教育系统衍生阶段

学校教育系统是指在工业化社会背景下,由古代学校教育逐步演变而成的,包含多层次、多类别的现代学校的教育组织系统。

学校教育系统化是以工业化为社会背景的。

世纪瓦特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工业时代。

随后的内燃机、发电机、电动机等动力机器的问世,使工业化趋势不可阻挡。

在这种背景下,学校教育系统衍生的条件开始成熟。

学校教育系统衍生的物质基础主要有:

(1)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社会生产力空前高涨,社会产品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为教育的普及化创造了条件。

(2)科学技术、人文艺术的发展,

为学校教育层次化、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教育内容。

(3)造纸业、印刷业等工业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地学校教育系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学校教育系统衍生的动力,主要来自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系统的需要。

大工业生产普遍要求工人至少具有初步的文化和技术基础知识,需要大规模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以维持大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转。

用斯大林的话说:

“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

有了物质基础,有了社会动力,学校教育系统自然就应运而生了。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教育理论的问世,学校教育的系统化过程得到了教育理论的指导。

例如早期班级授课制的研究,就为学校教育走向何方提供了智力支持,使学校教育的系统化进程少走了许多弯路,大大加速了发展进程。

系统化之后的近现代学校教育具有如下特征:

(1)学校教育的层次类别多样化。

学校教育系统分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多种层次,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类别。

发展的重要标志有:

①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于1802年创办了第一所幼儿学校,标志着幼儿教育的诞生。

②德国人策姆勒于1708年创办了第一所有别于古典文科学校的实科中学,数学与机构实科中学,标志着近代中等教育的诞生。

③19世纪60年代起,德、英、美、法、日等国纷纷建立工科大学,标志着近代大学教育的诞生。

④1708年德国柏林创办“经济、数学实科学校”,标志着近代职业技术教育开始超越行业局限广泛发展。

⑤1820年伦敦机械工人克拉克斯特倡议成立了机械工人讲习所,标志着成人教育的诞生。

(2)学校教育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

中国近现代学制形成较晚。

1902(光绪二十八年)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但未及实施而夭折。

1903年修改后颁布“癸卯学制”,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法令的形式公布并在全国推行的学制。

在学校教育制度中,义务教育法是倍受各国重视的教育制度。

所谓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从1559年起,德国的一些城市先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法。

我国是在

1986年7月1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3)学校教育组织形式主要是班级授课制是指按学生年龄和程度的不同,将学生编成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教学班,由具有不同职责分工的教师根据统一的课程计划对学生进行分班教学的组织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适应大批量培养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16—17世纪首先在西欧萌芽。

最初班级人数很多,有的多达百人以上,后逐步缩小。

现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学班级的规模在25至30人不等。

在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近现代学校教育系统衍生的同时,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继续存在;奴隶、封建年代的宗族教育也逐渐演变为社会教育。

4、终身教育系统衍生阶段

终身教育系统是指在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逐步生成的,以现代学校教育系统为核心,以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现代媒体手段,联系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所构成的,能够为人的一生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的教育系统。

现当代社会的信息化,是终身教育生成的根本动力。

人类信息传递方式的发展分三个阶段:

(1)个体信息阶段,以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文字交流为标志。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是4000年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2)社会信息阶段,以纸张、印刷为标志。

在我国,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隋唐之际我国发明了刻版印刷术,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些发明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里程碑。

(3)现代信息阶段,以广播、电视、网络等电子信息技术为标志。

现代信息技术的最典型代表是网络。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

其中,网络教育是指通

过网络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活动,是近年来依托网络正在生成的最新形态的教育。

它具有如下特征:

(1)网络教育对学习者没有限制,可以全员参与。

(2)网络教育可以是正规教育,也可以是非正规的教育。

(3)网络教育可以超越空间限制,是联结学校、社区、家庭的有效纽带。

(4)网络教育的环境具有高度虚拟性。

(5)网络教育可向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以任何内容、任何方式向学习者提供机会,具有高度开放性。

(6)网络教育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处于时空隔离状态,学习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容易隐蔽。

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不仅仅只是带来了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的问世,更重要的是,它使当代学校教育系统、社区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具有了区别于近代教育的新质。

这种新质的重要方面是:

教育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上,即教育的信息化。

以教育的信息化为依托,学校教育系统各部分之间,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促进了教育的社会化、社会的教育化。

在这种条件下,当代教育已经开始具备为人的一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条件,终身教育系统开始形成。

﹡四、"以教育本身的特征划分

自然形态的教育形式,尤指原始社会状态的教育,这里的教育是与生产生活不分离的,无专门的机构和教师的教育时段。

随着学校的出现,教育逐渐与生产和生活相分离,形成独立形态的教育,此时已出现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

随着教育体系的完善,就形成了制度化或体系的教育时期,称制度形态阶段。

多样化形态教育是对教育未来的展望。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手段、方法也就呈现多样化发展,如函授教学和视频教学的出现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