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八章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69040 上传时间:2023-02-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八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老子》八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老子》八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老子》八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老子》八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子》八章教案.docx

《《老子》八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子》八章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子》八章教案.docx

《老子》八章教案

《老子》八章教案

《老子》八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编制人:

戴平平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3.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了解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等艺术特点。

4.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

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了解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等艺术特点。

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诸子”1.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

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被尊为道教始祖。

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两方面。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生活态度与“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总能给人以启迪,使人加深对生命的认知,感悟生命的真谛。

在哲学范畴内,老子的辩证法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老子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西方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2.时代背景周王室东迁以后,奴隶制社会逐渐动摇。

到了春秋战国之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阶级。

在这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爆发不义战争,抢夺土地和人民。

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

所以他认为争强好胜并不是长久之道,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思想态度。

3.核心思想

(1)以“道”为本的天道观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一切由道生出。

关于道,《老子》有多种解释,如:

其一,道的特征是“不可名状,无形无象”;其二,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其三,道是无。

(2)“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

他观察到天地间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可向相反的一面转化。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术战略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

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3)“虚静”“玄鉴”的认识论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宣扬“涤除玄鉴”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

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老子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

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因此,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

(4)“小国寡民”的社会历史观老子主张“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

二、品评经典/作品解读《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道德经》分为上、下篇,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之后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

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语言精练,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思想性极强,很有韵味,多排比、对偶之句。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

用词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

三、文本研习第八章“上善若水”■原文链接·上善若水①。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

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

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重点注释·①上善若水:

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

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低洼之处)。

恶,厌恶。

③几于道:

接近于道。

几,接近。

④渊:

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

交接善良的人。

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

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安定太平的政绩。

⑦动善时:

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

怨咎,过失,罪过。

【参考译文】最有修养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汇聚在众人都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最接近于大“道”。

最有修养的人居处低洼之地,思虑深邃宁静,结交善良的人,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治理国家,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有修养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原文链接·五色①令人目盲②;五音③令人耳聋④;五味⑤令人口爽⑥;驰骋畋猎⑦令人心发狂,难得

之货⑧令人行妨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⑩。

故去彼取此。

■重点注释·①五色:

指青、黄、赤、白、黑。

泛指色彩多样。

②目盲:

眼花缭乱。

③五音:

指宫、商、角、徵、羽。

这里指多种多样的音乐声。

④耳聋:

听觉不灵敏,分不清五音。

⑤五味:

指酸、苦、甘、辛、咸。

这里指多种多样的美味。

⑥口爽:

味觉失灵,生了口病。

爽,差错,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名词。

⑦畋(tián)猎:

打猎获取动物。

畋,打猎。

⑧货:

物品。

⑨行妨:

伤害操行。

妨,妨害,伤害。

⑩为腹不为目:

只求温饱安宁,而不为纵情声色之娱。

“腹”在这里代表一种简朴宁静的生活方式,“目”代表一种巧伪多欲的生活方式。

【参考译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丰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只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声色之娱。

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原文链接·古之善为士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②:

豫兮③若冬涉川④,犹兮⑤若畏四邻⑥,俨兮⑦其若客⑧,涣兮⑨其若凌释⑩,敦兮?

其若朴,旷兮?

其若谷,混兮?

其若浊。

孰能浊?

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

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重点注释·①善为士者:

有道之士。

一本作“善为道者”。

②容:

形容,描述。

③豫兮:

引申为慎重戒惧的意思。

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

④冬涉川: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涉水要小心,冬天涉水更要小心,这里比喻极端的恐惧。

⑤犹兮:

警觉、戒备的样子。

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

⑥畏四邻:

形容不敢妄动。

⑦俨兮:

形容端谨、庄严、恭敬的样子。

⑧若客:

像客人端庄拘谨。

客,一本作“容”。

⑨涣兮:

溶解的样子。

⑩凌释:

冰雪融化。

?

敦兮:

敦厚老实的样子。

?

旷兮:

心胸开阔,旷达。

?

混兮:

浑厚纯朴的样子。

混,通“浑”。

?

浊:

动态。

?

安:

静态。

?

不欲盈:

不求自满。

盈,满。

?

蔽而新成:

去故更新的意思。

一本作“蔽不新成”。

【参考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精微玄妙,深邃而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正因为不可认识,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

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四面的威胁;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融化流散啊,像河冰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心胸开阔旷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混浊的水流。

谁能使浊水安静下来,慢慢澄清?

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

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

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原文链接·曲则全①,枉则直②,洼则盈③,敝④则新,少则得,多则惑⑤。

是以圣人抱一⑥为天下式⑦。

不自见⑧,故明⑨;不自是⑩,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

;不自矜?

,故长。

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

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

哉?

诚?

,全而归之。

■重点注释·①曲则全:

弯曲才能保全。

曲,弯曲。

全,全身,保全。

②枉则直:

委屈才能伸直。

枉,本义是树木弯曲,这里引申为冤枉、屈枉。

直,伸直,伸展。

③洼则盈:

低洼才能盈

满。

洼,指四周高、中间低的凹陷之处。

盈,充盈,满。

④敝(bì):

凋敝,破旧。

⑤惑:

迷惑。

⑥抱一:

意为守道。

⑦式:

范式,楷模。

⑧自见(xiàn):

自显于众,自己炫耀自己。

见,通“现”,显现。

⑨明:

高明。

⑩自是:

自以为是。

是,认为正确。

?

自伐:

自我夸耀。

伐,夸耀。

?

功:

功劳,功勋。

?

矜(jīn):

矜持,自以为贤能。

?

唯:

因为。

?

莫:

没有谁,没有哪一个。

?

虚言:

空话。

?

诚:

实在,确实,的确。

【参考译文】弯曲才能保全,屈枉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贪多便会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现,因此聪明;不自以为是,因此彰显;不自己夸耀,因此得有功劳;不自我骄傲,因此才能长久。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时所谓“弯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

它确实能够让他保全。

第二十四章“跂者不立”■原文链接·跂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③者不明④,自是⑤者不彰,自伐⑥者无功,自矜⑦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⑧,物或恶之⑨。

故有道者不处⑩。

■重点注释·①跂:

踮起脚后跟、脚尖着地。

一本作“企”。

②跨:

跃,越过,阔步而行。

③自见(xiàn):

自显于众,自己炫耀自己。

见,通“现”,显现。

④明:

高明。

⑤自是:

自以为是。

是,认为正确。

⑥自伐:

自我夸耀。

伐,夸耀。

⑦矜(jīn):

矜持,自以为贤能。

⑧赘形:

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

⑨物或恶(wù)之:

鬼神都要厌恶它。

物,鬼神。

恶,厌恶。

⑩不处:

不居于此,不这样做。

处,居。

【参考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我表现的,反而不聪明;自以为是的,反而不彰显;自我夸耀的,反而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反而得不到敬重。

从道的角度看,可以说是多余的饮食和行为,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原文链接·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谪②,善数③不用筹策④,善闭无关楗⑤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⑥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⑦。

故善人者⑧,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⑨。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⑩。

■重点注释·①辙迹:

轨迹,行车时车轮留下的痕迹。

②瑕谪:

过失,缺点,疵病。

③数:

计算。

④筹策:

古时人们用作计算的器具。

⑤关楗(jiàn):

栓梢。

古代家户里的门有关,即栓。

楗,即梢,是木制的。

⑥绳约:

指用绳捆物。

⑦袭明:

内藏智慧聪明。

袭,覆盖之意。

⑧者:

在句中表判断。

⑨资:

取资,借鉴。

⑩要妙:

精要玄妙,深远奥秘。

【参考译文】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车痕;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过失;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筹码;善于关门的,不用栓梢也能让人打不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能让人解不开。

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

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

所以善人可以作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珍惜他人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

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原文链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

知足者富,强行②者有志,不失其所者③久,死而不亡④者寿。

■重点注释·①强:

刚强,果决。

②强行: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③不失其所者:

不失本分的人。

④死而不亡:

身虽死而“道”犹存。

【参考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精神仍存不亡的人,才算真正的长寿。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原文链接·信言①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②不辩③,辩者不善。

知者④不博⑤,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⑥,既以为人⑦,己愈有⑧;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⑨;圣人之道⑩,为而不争。

■重点注释·①信言:

真实可信的话。

②善者:

言语行为善良的人。

③辩:

巧辩,能说会道。

④知者:

有真知的人。

⑤博:

广博,渊博。

⑥圣人不积:

有道的人不自私,没有占有的欲望。

⑦既以为人:

已经把自己的一切用来帮助别人。

⑧己愈有:

自己反而更充实。

⑨利而不害:

使万物得到好处而不伤害万物。

⑩道:

行为准则。

【参考译文】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善良。

有真知的人未必广博,广博的人未必有真知。

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

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

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帮助别人却不跟别人争夺。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二、课文探究1.鉴赏评价第八章,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

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

王夫之解释说:

“五行之体,水为最微。

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

”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是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

最后的结论是:

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不争”。

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第十二章,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糜烂。

他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他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

在此,老子所反对的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生活方式,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

因此,我们认为老子的观点并不是要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立起来,并不是否定发展文化,不像有些学者所

言,认为老子的这些观点是他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

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

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而心灵则会日益空虚。

所以,老子才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

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

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

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第十五章,“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

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

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

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之容”。

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

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

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

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第二十二章,老子从生活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第十二章所阐释的辩证法思想。

第十二章重点讲的是矛盾的转化。

本章一开头,老子就用了六句古代成语,讲述事物由正面向反面变化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即委曲和保全、弓屈和伸直、不满和盈溢、陈旧和新生、缺少和获得、贪多和迷惑。

他用辩证法思想作用观察和处理社会生活的原则,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不争”。

第二十四章,老子用“跂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本章不仅说明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

第二十七章,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作喻指,说明人只要善于行不言之教,善于处无为之政,符合于自然,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就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并且无可挑剔。

这一章又发挥了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道理,不从正面“贵其师”,不从反面“爱其资”,做到“虽智大迷”。

因而,本章的主导思想,是把自然无为扩展应用到更为广泛的生活领域之中。

第三十三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

本章侧重于探讨人生哲理。

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第八十一章,本章采用了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

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

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2.名家评说易中天谈老子(节选)《老子》从头到尾,都是讲弱者的生存。

这个故事虽然没有记载在《老子》中,但确实能代表老子的思想。

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

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

水。

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

还是水。

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

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软,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硬,死了以后。

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因此,那些争先恐后的,没有一个不失败;那些巧取豪夺的,没有一个不输光;只有那些与世无争的,才最安全,也才最丰富,简直就应有尽有。

道理很简单:

正因为他们不争,所以没人争得过他们,这就叫“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老子一再说:

弱一点好,软一点好,柔一点好,凡事往后靠一点好。

韩非写过许多故事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其中有一个,讲的是楚庄王与孙叔敖的事。

孙叔敖是帮助庄王成就霸业的功臣。

但是这个功臣,为人处世却十分低调。

孙叔敖临终时,把儿子叫到跟前说:

老爸生前,多次谢绝了大王的封赏。

我死之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加封,而你是谢绝不了的。

这样吧,你就挑一块最差的。

儿子果真按照他爸的嘱咐去做,结果怎么样呢?

按照楚国的政策,功臣的封地两代以后就要收回,只有孙叔敖儿子的封地延续了好几代。

为什么?

就因为他那块地太差了,鬼都不要。

于是韩非说,这就是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啊!

老子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绝不是要你下死力,建得牢牢的,抱得死死的。

事实上,你建得再牢,也能拔起;抱得再紧,也能挣脱。

美国的世贸大楼建得牢不牢?

牢。

怎么样了呢?

防不胜防嘛!

所以,不要在这方面下功夫。

你真正要做的,是打消别人动摇、挣脱的念头,甚至根本就不会有这念头。

没人想动摇,才叫“善建者不拔”;没人想挣脱,才叫“善抱者不脱”。

这就不折不扣地是“弱者生存”。

有趣的是,老子的这一套,并非只有弱势群体才听得进,权势人物也受用。

因为谁都有处于弱势的可能。

即便贵为天子,也未必总是强势,或一定就是强势。

就算强势,他也是孤家寡人,哪里敌得上众人觊觎?

这个时候,就用得着老子哲学了。

怎么用?

装。

《老子》书中,有一个词用得很频繁,这就是“若”。

比方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这个“若”,可以翻译为“就像”,也可以理解为“好像”,张舜徽先生则说“不外一个装字”。

除了“装”,还有“忍”。

老子说: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敢冲上去的就死,敢不冲上去的就活。

注意,他在讲不要冲锋的时候,用的词是“敢”(勇)。

显然,在他看来,不做也是需要勇气的,恐怕还更需要勇气。

敢不,是很难的。

看来,《老子》这本书,真可谓“最抽象也最实用”。

3.阅读赏析难易相生,怕与不怕相生①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有言: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几千年前的老子就道出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怕与不怕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畏惧或喜欢,一切取决于你的态度。

有时,怕与不怕就像天平的两端,你起他就落,你落他便起。

②“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流行语,一定有其根源。

③何为畏惧?

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说:

“畏惧是当一个人没有能力解决某一事物时产生的恐惧、退缩的情绪。

(2)④在此,我便暂且以“怕奥数”为例来说明吧。

众所周知,奥数是一门十分难的学问,特别是文科生,更想对其敬而远之。

我们可以把“奥数”理解为“深奥的数学”,对一般人而言,深奥的数学往往超出其承受范围,所以,同学们会对奥数产生畏惧感,怕触碰奥数。

然而,俗话说“跳一跳,摸得到”,对于一些智商较高的同学,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这一类的问题,于是乎,他们对于奥数的喜爱便胜于害怕。

⑤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人害怕与否,其能力的高低是关键因素。

⑥然而,也不完全如此,大多数的中学生智力相当,却还会出现怕与不怕的区别。

⑦林徽因说: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