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docx
《普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心理学.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心理学专业的必修课,也可作为公共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主要研究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既探讨心理的发生机制,又探讨心理的社会制约性,既概括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揭示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心理学各分支提供理论基础,又涉及心理学应用问题。
本课程兼具基础性和应用性特征。
教学目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现象的本质、机制、规律和事实,对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二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素养,赋予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人的基本观念,初步形成多视角的心理学观点,自觉自主地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学习活动,提高其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定义
第一个问题心理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心理学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心理学要研究什么
第一个问题心理是什么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曾经认为心脏是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
随着时代的进行,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而心脏与心理活动并无特别直接的关系。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一)心理是一种反映
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在运动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反映的形式和内容因物质的形态不同而各异。
无机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反映形式?
a?
a植物的感应性?
a?
a低等生物的感应性?
a?
a动物常常根据气味,声音,呜叫,动作等觅食,求偶,呼叫同类或确定安全还是危险等,以适应环境,保证生存。
人的心理从感知觉到个性,不论多么离奇,都是一种反映,是地球上迄今为止最高水平的反映形式。
(二)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所谓客观现实,是指存在于主体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现实、社会现实和主体自身的机体状况。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以客观现实中的事物为源泉的,没有客观现实,人的心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三、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客观现实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内容。
人在现实中总是积极活动着、实践着,只有客观现实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条件和对象时,对人的心理活动才有意义。
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并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低级走向高级。
新生儿只有从遗从获等的本能行为,逐渐在与成人交往中学会了说话,在游戏活动中学会了交友,学习活动中学会了书写,高年级的学生发展了抽象思维,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过程形成了个性。
成年人由于实践活动的领域不同,所以心理发展的方向就带有明显的职业特点,比如画家善于记忆具体形象,其形象思维的能力发展突出;数学家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又是常人所下及的。
人的心理之所以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是因为实践活动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联系的纽带。
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向个体提出发展的要求,而个体的主观反映要想和客观事物相适应,就必然通过不断地积极活动来实现。
人的心理不仅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而且还要受到实践活动的检验。
实践活动促进了人类心理的产生和发展,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又影响着实践活动的质量。
第二个问题心理学是什么
算命?
相面?
占星术?
琢磨人?
分析梦?
心理学被认为是阐释心灵的学问。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反应的一门学科。
心理学是系统地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一、关于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被称为万物之灵
会求知和探索内外世界,有两个目的:
其一,了解、适应、改变、控制环境,获得生存的安全与舒适。
其二,了解自身与人己关系,改变内在精神世界,获得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适应环境
寻求生存的意义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最早是由希腊语发展而来的,意思是“关于灵魂的学问”。
人类很早就试图对它作出解释和说明,这些解释和说明形成了最初的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的灵魂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以为灵魂是寄居在人的身体之中的一种实体,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并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自然不满意?
°灵魂说?
±关于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力求对心理现象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
19世纪以后,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发展,许多学者开始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和规律,使人类对心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由于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的共同努力,人们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理论,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主观思辩的方式,而逐渐成为一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学科。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的《灵魂论》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较早的有关心理现象研究的专著。
在这部著作中,他把人的灵魂看作是生活的动力和生命的原理,是身体存在的形式。
认为灵魂支配身体活动,有自己的活动规律。
他还对感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类似、对比、接近等记忆的原理。
从亚里斯多德起,在长达十几个世纪的时期内,心理现象大多是由哲学家作为哲学问题加以研究的。
19世纪生理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为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德国感觉生理学家韦伯(1795—1878年)首先确立了感觉的差别阈限定律。
稍后,费希勒(1801—1887年)发展了韦伯的研究,运用心理物理法确定了外界物理刺激和心理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
他们的研究方法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楷模。
心理学从哲学中真正分离出来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主要由德国生理学家冯特(1832—1920年)完成,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实验的手段来研究心理现象,被公认为心理科学独立的标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的推动下,心理学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其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应用性研究蓬勃发展。
据统计,现代心理学已经有20多个学术学派,100多个分支,形成了庞大的心理科学体系。
今天,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不仅应用于教育、医疗、工程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而且渗透到仿生学、人类学、控制论、人工智能、系统工程等许多尖端科学技术部门,愈来愈显示出科学心理学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心理学是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总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许多心理学思想和观点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例如部分先秦思想家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解,比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还要早。
中国古代哲学中,很早就有关于身心关系的论述。
荀况(公元前298—238)认为: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
”王充:
“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还有: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谢”
总之,他们都认为先有物质的身体后有心理现象,物质和心理密不可分,心理活动是身体的一种机能。
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中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已经断言:
“诸髓者,皆属于脑。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活动的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
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对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解剖,于1830年完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中明确指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
”他提出的“脑髓说”比俄国谢切诺夫的“反射论”还要早30多年,这是中国古代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的重大贡献。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心理学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1889年颜永京(1838—1898)翻译出版了美国海文的《心灵学》
1907年王国维(1887—1927)翻译出版了丹麦雷普斯丁的《心理学概论》
1917年陈大齐(1886—1983)在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并于次年编写出版中国第一本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
1920年南京大学设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1921年中国成立了心理学会。
此后心理学的专业人员,研究机构和出版物都有很大的发展,研究的内容也比较广泛,并在教育心理,医学心理,神经心理和心理测量等方面取多较多的研究成果。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心理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1951年中科院设立心理研究室,后改为心理研究所。
在北京大学成立了心理学专业;在全国师范院校开设心理学课程。
主要是借鉴苏联,希望改造原有的心理学,建立新的理论体系。
同时,他们联系实际开展了一些心理学研究,并在教育心理、生理心理、工程心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路程。
1958年的?
°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
±的运动,错误地把心理学打成?
°伪科学?
±,严重影响了中国心理科学的发展。
?
°文化大革命?
±期间,心理学又遭受更大的摧残。
这期间,中国心理学会被迫停止活动,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机构被撤销,心理学刊物和书籍停止出版发行,心理学课程停止开设,心理学工作者被迫改行和被下放劳动改造。
中国的心理科学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党的11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心理学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
这期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重新建立,全国高校的心理学教研室得以恢复,并在很多大学建立心理学系。
很多全国性心理学杂志相继问世,大量的心理学教材、专著和译著得以出版发行,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应用研究都获得较为丰硕的成果。
三、心理学的职能
描述行为
解释行为
预测行为
控制行为
改善行为
第三个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的心理现象
(二)个性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一)个体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上所说的个体是指动物和人类的一个个有生命的整体。
而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则称个体心理。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一)个体的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在心理学上,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这两个术语一般是通用的。
通常把认识(认知)活动、情绪活动和意志活动统称为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
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
用信息论的观点讲,也就是信息加工(informationprocessing)的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2)情感过程。
包括情绪(emotion)和情感(feeling)。
情感过程就是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
(3)意志过程。
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认识、情绪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
2.个性心理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含极复杂的成分。
可以把个性结构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子系统: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
1).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的组合。
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
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
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性格显示着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
2).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和价值观。
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着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价值观是一种浸透于人的所有行动和个性中的支配着人评价和衡量好与坏、对与错的心理倾向性。
3).自我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从心理形式上来看,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
自我控制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叫注意,表现为认识活动对庞杂而多变的各种刺激的选择和集中。
它不属于某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存在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一)个体的心理现象
第三个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行为(behavior)就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
它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的。
引起个体行为的内、外情境因素称为刺激(stimulus)。
行为与心理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密切联系的。
人的心理现象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而表现出来。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性。
第三个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1.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就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
个人对于自我的意识称为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2.无意识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现象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觉知,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个问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四)、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
团体心理或社会心理与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问题:
1.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
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遍的心理规律,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
2.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和超自我心理。
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
3.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意识,又要研究人的潜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
第二节心理学的性质与研究领域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
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科学。
第二节心理学的性质与研究领域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或门类
基础领域
应用领域
第二节心理学的性质与研究领域
(一)基础领域
普通心理学(generalpsychology)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psychology)
比较心理学(comparative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psychology)
生理心理学(physiologicalpsychology)和心理生理学(psychophysiology)
社会心理学(socialpsychology)
第二节心理学的性质与研究领域
(二)应用领域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psychology)
劳动心理学
组织与管理心理学(organizationalandmanagementpsychology)
医学心理学(medicalpsychology)
商业心理学(commercialpsychology)
军事心理学(militarypsychology)
司法心理学也叫法制心理学
运动心理学也叫体育心理学等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
(二)系统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三)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
(四)教育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一)因果研究
(二)相关研究
(三)个案研究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涉及的三类基本变量
所谓变量(variable)是指在量上或质上可以有变异的因素或特征。
1.刺激变量(Stimulusvariables,简称S变量):
是指能够引起机体反应的刺激特征。
2.机体变量(Organicvariables,简称O变量):
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
3.反应变量(Responsevariables,简称R变量):
是指刺激引起在行为上发生变化的反应种类和特征。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自然观察法)(observationmethod)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参与观察
非参与观察
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解释“为什么”。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调查法
调查法(investigationmethod)的主要特点是,以问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书面调查,即问卷法
口头调查,即访谈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测验法
测验法(measurementmethod)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试者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信度(reliability)
效度(validity)
观察法、调查法和测验法都属于心理学问题的相关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实验法
实验法(experimentalmethod)就是在控制(无关变量)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自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因变量)。
简单地讲就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
自然实验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三、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个案法
个案法(casemethod)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研究结果的概括性有局限。
第四节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科学正确地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
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__
第二章认识过程
第一节感觉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即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依据感觉分析器和它所反映的特定刺激物,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感觉
研究证明,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80%左右的信息是靠视觉获取的。
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等在加拿大的麦克吉尔大学进行了首例感觉剥夺试验研究。
他们在付给大学生每天20美元的报酬后,让他们在缺乏刺激的环境中逗留。
具体的说,就是在没有图形试图视觉(被试须戴上特制的半透明的塑料眼睛)、限制触觉(手和臂上都套有纸板做的手套和袖子)和听觉(实验在隔音室里进行,用空气调节器的单调嗡嗡声代替其听觉)的环境中,静静地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
实验结果显示:
感到无聊和焦躁不安是最起码的反应。
在实验过后的几天里,被试者注意力涣散,不能进行明晰的思考,智力测验的成绩不理想等。
通过对脑电波的分析,证明被试的全部活动严重失调,有的被试者甚至出现了幻觉(白日做梦)的现象。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sensitivity)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每个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
感觉能力和感觉阈限成反比,感觉阈限越大,感觉能力越差。
人的感觉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三、感觉现象
1.感觉后象
(1)当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而是继续维持一段很短的时间。
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映象,叫感觉后象。
(2)感觉后象的示例: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
图1:
盯着灯泡看三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
然后把你的目光移到灯泡右边的区域,或者任何白色的区域。
(3)感觉后象的应用:
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
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2.感觉适应
(1)定义:
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2)感觉适应的表现:
适应现象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感觉适应的意义
利:
有利于减少身心负担;对于我们感知外界事物、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积极的意义。
弊:
使人丧失警觉性。
3.感觉对比
(1)定义: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的种类: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图1:
灰色方块放在黑色背景上比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更加明亮一些。
图2:
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放在红色的背景上则显得带绿色。
4.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定义:
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3)联觉
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称为联觉。
(3)联觉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朱自清《荷塘月色》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寂静的原始森林、蔚蓝色的海洋、多彩的云霞;观赏到的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听到的潺潺的流水,感受到的和风习习等,皆是事物整体映像的反映。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区别:
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