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945218 上传时间:2023-02-23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8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

《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docx

内部材料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825

 

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纲要初稿】

 

哈尔滨旅游规划编制组

二0一0年八月

目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分析1

一、“十一五”的发展基础1

(一)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1

(二)形成强力推动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格局2

(三)培育了若干知名旅游品牌3

(四)构建起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格局3

(五)打造了相对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4

二、“十二五”的发展环境5

(一)从外部环境看,六大革命性变化将使哈尔滨旅游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5

(二)从内部条件看,三大压倒性优势使得哈尔滨具备构建多重核心竞争力的条件6

(三)从发展前景看,综合性条件使得哈尔滨完全具备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潜质7

三、“十二五”规划应重点解决的问题8

(一)创新认识,推进大战略的形成8

(二)融合发展,推进大产业的发展9

(三)整合资源,推进大产品的建设9

(四)强力营销,推进大市场的培育10

(五)整合带动,推进大平台的构建10

(六)变革创新,推进大管理的形成11

第二章定位目标和总体战略12

一、规划思路12

二、发展定位13

(一)总体定位13

(二)产业定位13

(三)形象定位14

(四)市场定位15

三、发展目标15

(一)总体目标15

(二)工作目标16

四、生产力布局16

(一)一城聚集17

(二)两带支撑17

(三)三圈辐射18

(四)四极出新19

五、旅游产品格局20

六、发展战略21

(一)大品牌引领21

(二)大城市革命21

(三)大项目支撑22

(四)大企业运营22

(五)大产业融合22

(六)大整合推进23

第三章重点工程和骨干项目24

一、松花江黄金旅游带建设工程24

(一)构建一个开发管理平台24

(二)编制一个专项旅游规划25

(三)谋划一个发展空间格局25

(四)建设一套旅游基础设施25

(五)打造一条生态景观长廊26

(六)做强一个旅游发展龙头27

(七)加快六个重点片区开发27

(八)推进五大旅游产品建设29

二、冰雪旅游打造工程29

(一)打造一个冰雪旅游示范基地30

(二)拓展一条冰雪旅游产业链条30

(三)谋划一系列高端冰雪运动赛30

(四)做透一个龙头冰雪旅游节事31

(五)深化一批冰雪旅游基地建设31

(六)做强一个冰雪旅游龙头产品31

(七)建设一个冰雪旅游培训基地31

(八)打造一个冰雪文化旅游名城32

三、都市旅游核心区建设工程32

(一)建设一个北国特色水城32

(二)改造一批历史文化街区33

(三)建设一个旅游总部基地33

(四)打造东北区域会展中心34

(五)建设中国夏季会议中心34

(六)培育五大品牌旅游节事35

(七)优化六大旅游要素配置35

(八)建设世界音乐旅游名城36

四、避暑旅游打造工程36

(一)强力打造一个避暑名城品牌37

(二)高端策划三个避暑旅游节会37

(三)全力推进五个避暑基地建设38

(四)倾力做强五大避暑旅游产品38

(四)开发建设一批避暑旅游景区39

(六)推进一批候鸟避暑新兴业态39

(七)推进避暑经济产业体系建设40

(八)组建一个气候旅游名城联盟40

五、旅游产业链延伸打造工程41

(一)打造三条特色旅游产业链条41

(二)培育四个旅游新兴产业要素42

(三)促进五个其他产业融合发展43

(四)壮大六大旅游要素核心产业44

(五)构建五大旅游产业集聚区46

(六)五位一体打造千亿元产业链46

六、东北亚旅游集散地建设工程47

(一)完善一个旅游交通网络47

(二)优化一个公共服务体系48

(三)提升一套旅游服务体系48

(四)策划一套精品旅游线路48

(五)构建一个战略合作平台49

七、新兴旅游业态培育工程49

(一)自驾车、自行车旅游产品49

(二)湿地度假旅游产品50

(三)亲水休闲旅游产品50

(四)冰雪旅游产品系列50

(五)乡村旅游产品系列50

(六)高尔夫度假产品51

(七)文化旅游创意产品51

(八)工业旅游园区51

八、形象宣传推广与市场开发工程51

(一)倾力打造一个城市品牌52

(二)全力培育五大城市名片52

(三)坚实打造一个基础市场53

(四)积极拓展五大入境市场53

(五)重点开拓五个国内客源53

(六)整合创新一套推广体系54

(七)积极培育五大专项市场55

(八)做实一个旅游客源地建设56

九、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工程56

(一)推进一批旅游服务标准建设57

(二)优化一套旅游公共服务体系57

(三)完善一套旅游服务监管体系57

(四)全面推进旅游服务环境建设58

(五)全面提升企业旅游服务质量58

(六)抓好窗口行业服务提升计划58

十、乡村旅游富民工程59

(一)推进一项旅游惠民工程59

(二)制定一项乡村旅游标准59

(三)建设一批特色旅游村镇59

(四)开发一批乡村旅游产品60

(五)创建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基地60

(六)完善一套乡村旅游支持措施60

第四章规划实施保障62

一、抓统筹协调保障62

(一)深化发展认识62

(二)强化综合协调62

二、抓国际旅游城市综合改革示范63

(一)确立综合改革目标和路径63

(二)构建国际化城市发展平台64

(三)形成国际化旅游发展动力64

(四)推进要素全面国际化改造64

(五)建设国际化开放发展环境65

三、抓大项目与大企业带动65

(一)建设一批旅游大项目65

(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66

四、抓旅游信息化建设66

(一)拓展旅游资讯网功能66

(二)建立安全监控和指挥系统67

(三)实施高科技提升工程67

五、抓投融资引导67

六、抓战略合作68

七、抓科教人才支撑68

八、抓政策环境优化69

哈尔滨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要从国家战略和大区域格局变化中去谋划至高点,要从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变化中去把握兴奋点,要从研究区域整体战略中去寻找依托点,要从研究瓶颈难点中找到切入点。

哈尔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是突出整合的主题、构建核心吸引物,突出产业链延伸、推进产业化发展,以项目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做响做亮品牌,做强做大市场,做深做透产业,做出大旅游。

本规划时间段为2010年至2015年,范围为哈尔滨市行政区域。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分析

旅游业是哈尔滨市委、市政府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打造旅游品牌,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了旅游业发展的大产业格局,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动旅游发展的大好局面。

“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处于“聚能裂变”的黄金发展期。

一、“十一五”的发展基础

“十一五”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我国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五年。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哈尔滨提前完成了“十一五”旅游规划的主要目标,旅游发展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为“十二五”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提前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以锐意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发展旅游,成功应对了各种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旅游收入和游客接待量连续多年呈现15%以上的速度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幅度,旅游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2006-2009年期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5亿人次,是“十五”期间的1.6倍,年均增长20%;累计实现旅游收入932.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年均增长26.4%。

2009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772.8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者3748.8万人次,入境旅游者24.0万人次。

旅游业务总收入310.2亿元,其中,国内旅游业务收入300.3亿元,国际旅游创汇1.5亿美元。

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市GDP的9.52%。

已经超额完成了旅游“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到规划期末(2010年)实现旅游人数达368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76.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市GDP比重8.5%的目标。

旅游业已成为哈尔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优势产业,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安置劳动力就业、建设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市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目标任务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形成强力推动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格局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市委、市政府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来培育,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大力引导和扶持旅游业,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

尤其是,顺应国务院将旅游业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哈尔滨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战略。

一是提出了“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全新理念。

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跳出旅游部门抓旅游的惯性思维,从发展大旅游、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把整座城市作为一个大的旅游产业和项目进行大手笔、大气魄谋划,依托哈尔滨北国风光和中西合璧的城市特色文化,按照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的思路,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规划和项目建设。

二是提出把旅游打造成冰城战略性支柱产业。

全社会对旅游业的认识和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境界,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营造了“大抓旅游,抓大旅游”的浓厚氛围。

三是提出了“做大旅游产业,要有大项目”的发展理念。

要谋划出高层次、大规模,能够体现哈尔滨特质和品位、提升城市形象、带动城市发展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项目。

做足做强做大太阳岛文章。

要以松花江原生态保护和修复为重点,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北国特色水乡”。

四是围绕打造“冰城夏都”城市旅游新品牌,实施冬季冰雪、夏季避暑“双轮驱动、两季繁荣”的发展战略。

强化冰雪旅游名城、避暑度假胜地、多元文化之都三大核心品牌,优化旅游大环境,拓展旅游大市场,构建旅游大格局,发展旅游大产业。

五是提出了深化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理念。

区域旅游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目的地层面的合作,如东北4+1城市旅游联合体、中国5A级旅游景区城市联盟,在区域旅游线路建设与国际市场开拓上进行了有效合作。

客源地层面的合作,如《杭州—哈尔滨旅游合作框架协议》、《哈尔滨—重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客源地建设进入了快车道。

(三)培育了若干知名旅游品牌

“十一五”期间,依托资源产品优势和强势营销,哈尔滨培育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品牌。

一是着力打造“冰城夏都”城市旅游新品牌。

旅游城市形象进一步确立,品牌效应不断扩大,跻身全国旅游城市前20强,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十大节庆城市”、“十大品牌城市”、“十大避暑旅游城市”。

二是做强了冰雪旅游品牌。

实现冰雪风光、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冰雪体育有机结合。

冰雪大世界已成为国内冰雪旅游的龙头产品,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滑雪胜地。

哈尔滨冰雪旅游既是春节前后国内旅游四大热线之一,也是国家旅游局推向世界的35个王牌产品之一。

2009年第25届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11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0.42亿人民币。

“冰城”已成为哈尔滨市的代名词和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冰雪文化成为哈尔滨特有的文化符号。

三是做响了旅游节事品牌,入选“中国十大节庆城市”。

“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成为与日本札幌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和渥太华冬令节齐名的冬令盛典之一。

“哈夏音乐会”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家级的音乐艺术盛会,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性舞台。

“中国·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已经发展成为国家级、国际性经贸盛会,是中国全面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窗口、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最大展会、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四是做亮了避暑旅游品牌。

依托夏季平均气温22℃、森林覆盖率达44.6%,空气良好天数在95%以上等优势,哈尔滨已经跻身“全球50个国际性避暑旅游名城”、“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三甲、全球避暑旅游名城口碑金榜第18位。

哈尔滨夏季旅游收入已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目前,正积极发展集观光、度假、漂流、露营、采风于一体的避暑项目。

(四)构建起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格局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依托“冰雪、气候、森林、河流、特色文化”等多种资源优势,构建起了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格局:

一是形成了以冰雪大世界、雪博会、冰灯游园会为代表的冰雪观光旅游产品,以及以亚布力、二龙山、吉华为代表的滑雪旅游产品。

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饮食、冰雪经贸、冰雪旅游等活动形成了有机融合。

二是形成了以太阳岛风景区、凤凰山旅游区、巴兰河漂流为代表的避暑旅游产品。

三是形成了以中央大街、索非亚教堂、果戈里大街为代表的欧陆都市风情旅游产品。

四是形成了以冰雪节、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为代表的会展旅游产品。

五是形成了以金源文化旅游区、哈尔滨官道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六是形成了以抗联露营、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罪证陈列馆、四野指挥部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产品。

七是形成了以东北虎林园、北方森林动物园和“巴木通森林”小火车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产品。

八是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出了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

(五)打造了相对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相对完整、结构相对合理的产业体系。

一是以项目带动,以提高旅游景区品位、挖掘旅游景点内涵为主要举措,形成了1家国家5A级旅游区、10家4A旅游区、?

个滑雪旅游度假区、?

个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等一批旅游品牌体系。

二是以哈尔滨市区为中心,形成了航空、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和通向景区公路的旅游立体交通网络。

三是已基本形成了结构相对合理的住宿接待体系。

2009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96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9家,三星级56家。

四是基本形成了能够满足国际国内需求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全市拥有旅行社250家。

国内旅行社179家,国际旅行社34家。

五是基本形成了融合西餐、东北特色美食“土洋结合”的餐饮服务体系。

六是旅游购物品开发和购物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现有旅游纪念品专营单位5家,特色旅游纪念品11种。

七是形成了独具哈尔滨特色的休闲娱乐业态,培育了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花园路等若干条休闲娱乐街道。

二、“十二五”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哈尔滨旅游业处于聚能裂变、快速发展的黄金期。

同时,也处于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档升级,实现超常规、突变式发展的关键期。

(一)从外部环境看,六大革命性变化将使哈尔滨旅游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一是大交通发展的革命性变化。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交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交通将呈现出网络化和高速化发展、多种交通模式无缝连接的趋势。

“十二五”期间,哈尔滨国际航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松花江航运等立体交通网络的革命性变化将进一步强化哈尔滨的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提升哈尔滨的区域中心与国际型城市的地位和功能。

这既有利于向外对接大市场,又有利于向内做强集散地建设,统筹整合周边资源。

二是城市发展的革命性变化。

哈尔滨围绕建设“千万人口、万亿财富”现代大都市总体构想,围绕“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规划格局,全力推进“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构建立足黑龙江、服务东北北部、辐射东北亚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可以利用城市发展带来的大商贸、大街区、大平台等,形成大的都市旅游产品,构建都市旅游新平台,培育城市旅游新品牌。

三是全球环境气候的巨大变化。

近100多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总的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气温明显上升。

根据IPCC模型的预测,这一变化趋势仍在持续,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相比1990年将上升1.4℃-5.8℃。

气温上升导致暖冬与酷夏,人们对冬季冰雪与夏季避暑气候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这将进一步突显哈尔滨冰雪、避暑的气候资源优势和战略价值,为打造“国际性特色气候名城”创造了条件。

四是旅游消费市场的革命性变化。

“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市场将大量涌现新的市场、新的业态、新的需求,哈尔滨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将得以全面彰显。

旅游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5000美元,将进入旅游消费的快速增长期。

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接近4000美元,我国旅游消费需求已经达到爆发性增长的基线、“大众消费”的阶段。

随着公众假日、休息日、带薪休假等闲暇时间趋近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运动休闲、避暑度假等专项旅游市场将迎来一个爆发式增长期,这必将为哈尔滨发挥特色优势创造机会,为打造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冰雪中心、购物中心、避暑中心、时尚中心创造市场条件。

五是旅游产业的革命性变化。

旅游业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信息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装备技术等与旅游结合将催生新商业模式和新旅游产品,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将促进旅游产业新格局出现和新业态产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产业分工方式、产业技术的变化将让旅游业发展深刻变革。

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既体现了作为战略性产业的关联性、渗透性、成长性、扩张性,又体现了作为支柱产业的规模性、支撑性和综合性,更体现了国家对旅游业巨大发展潜力和强大综合功能的期待。

哈尔滨旅游要形成一种转变发展方式的高速增长模式,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中的综合功能。

六是区域合作的革命性变化。

全球化和区域化并行将使旅游业发展空间格局变化,次区域国际合作将成为重点。

中俄政府签署《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哈尔滨等城市作为对俄连接点。

同城化效用将带来旅游产业布局变革,高速交通系统大步提升,交通格局变化引发同城化效应,中心城市的功能将更加突出,中心城市之间互动加强,特色旅游区将进一步发展、深化,旅游产业布局将重新组合。

哈尔滨要抓住机遇,充分区位、交通和综合经济优势,将旅游业发展置于国际区域合作的战略高度统筹配置,突破各种空间局限,打造东北亚旅游的多中心城市。

(二)从内部条件看,三大压倒性优势使得哈尔滨具备构建多重核心竞争力的条件

一是从资源来看,哈尔滨拥有冰雪、避暑、欧陆风情三大具有压倒性竞争优势的资源。

哈尔滨是中国纬度最高的中心城市,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在东北四大城市中,数哈尔滨冰雪季节最长,开发冰雪旅游产品最具优势。

并已经形成了以冰雪大世界、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知名旅游品牌,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冰城”。

从气温、相对湿地、生态环境、空间质量、紫外线辐射、风速等综合性条件来看,哈尔滨都是中国最佳的避暑城市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火炉城市不断扩张,哈尔滨避暑气候的战略价值将进一步突显。

同时,哈尔滨也是中国最具有欧陆风情的历史文化名城。

上世纪初,20多万外国侨民和19个国家的领事馆入驻,哈尔滨成为地道的国际移民城市和国际商埠,留下了众多体现“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的历史文化遗存。

二是从区位来看,哈尔滨拥有建设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压倒性优势。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位置,航空、铁路、公路、水路四通八达,是沟通东北亚重要的交通枢纽。

京哈、滨州等5条铁路在此并轨,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

哈尔滨机场已开通国际航线9条,国内航线100余条。

目前,已经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向长春、牡丹江、佳木斯、伊春、黑河、大兴安岭、大庆、齐齐哈尔、呼伦贝尔等城市辐射的交通网络。

具备统筹东北大冰雪、大森林、大文化、大山水(长白山、五大莲池)、大边境、大湿地等独特性资源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

具备发展成为面向俄罗斯边境旅游的集散中心。

三是从形象来看,哈尔滨具备培育成为东北旅游区标杆性城市的压倒性优势。

大连缺乏东北地域文化的底蕴和典型东北气候的特征,而且地处区域的边缘。

长春各方面都不够突出,而且综合经济依托偏弱。

沈阳拥有交通区位和综合经济两大竞争优势,但是主导旅游资源和产品在东北地区的代表性不够。

哈尔滨则具有五大竞争优势:

具有东北最典型的气候特征(寒冷、凉爽)和自然地理特征(黑土地、大江河);具有东北最具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和资源,即冰雪旅游、黑土地民俗文化、大森林;是东北地域文化(金源文化)最主要的发源地、清王朝的肇兴地;地处区域中心,具备统筹东北代表性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具有东北历史进程的代表性遗存,尤其是反映东北近现代历史最好的一面镜子。

因此,“十二五”要立足将哈尔滨打造成为东北旅游的标志性城市,成为关内游客出关的第一选择。

(三)从发展前景看,综合性条件使得哈尔滨完全具备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潜质

从哈尔滨旅游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哈尔滨具备打造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潜质。

“十二五”期间,哈尔滨正迎合未来旅游的五大新经济趋势和三个新旅游时代。

五大新经济,即体验经济(运动、冰雪、民俗、异域风情)、休闲经济(江河、湿地、山林、都市、乡村)、健康经济(气候、森林、生态、运动)、心经济(音乐、文化、综合环境)、商务经济(东北亚会议中心、夏季培训基地、会展中心)。

三个新时代,即大众化旅游时代、休闲度假时代、个性化旅游时代。

因此,应抓住大机遇,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全面推进哈尔滨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和发展。

同时,也要清晰认识到,“十二五”时期也是哈尔滨面临激烈竞争,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主要挑战有:

第一,面临全国特色气候城市的竞争,贵阳、大理、伊春、大连、海口等30多个城市都在打避暑气候牌;第二,面临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竞争,东北全面振兴带来城市大发展,哈尔滨城市综合实力和特色品牌都承受来自多方的压力与挑战;第三,旅游产业革命、消费市场革命对旅游企业、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提出的高品质、原生态、低碳运营等方面的更高要求,挑战哈尔滨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

三、“十二五”规划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充分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整体上哈尔滨旅游业尚未摆脱粗放式发展的格局,与旅游强市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哈尔滨的区位优势、文化优势、资源优势等潜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

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也逐步显现,主要表现为没有形成六个“大”格局。

这也正是“十二五”期间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一)创新认识,推进大战略的形成

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已经提出。

但是旅游业还没有形成大战略。

没有把旅游当成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的总体战略来定位。

旅游战略没有融入城市发展的相关战略当中去形成整体推动的格局。

旅游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地位但还没有形成战略的支撑平台。

在全市战略资源和发展资金的分配中,旅游业依然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2009年哈尔滨旅游发展基金仅为1500万元,在东北主要旅游城市中名列最后(大连,6000万元;长春4000万元;沈阳2000万元;伊春2500万元)。

因此,“十二五”期间,要创新认识旅游业的战略定位和综合功能,树立大旅游发展的理念,全面推进旅游大战略的形成。

(二)融合发展,推进大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哈尔滨旅游业实现了长足发展。

但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整体规模还不大,竞争能力还不强。

以2009年旅游总收入为例,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平均为506亿元,高于哈尔滨的196亿元(位居第12位)。

在东北四城市中,大连、沈阳旅游总收入分别高出哈尔滨170亿元和143亿元。

旅游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不足,旅游业链条较短。

旅游经济依然以“门票经济”为主,主要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整合不到位,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餐饮等环节薄弱。

同时,旅游业与农业、文化、体育、商贸、信息、金融、工业等产业的融合不足,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