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2172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docx

安顺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送审稿)

“十二五”时期是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进一步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创新,加快推进由旅游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的关键时期。

为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旅游经济大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制订《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一、旅游业发展态势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紧紧抓住承办全省首届旅发大会的契机,大力实施“旅游兴市”发展战略、精品带动战略,以黄果树为龙头,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推进旅游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强化宣传促销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规提高行业素质,全力打造专业旅游城市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72.26%,2009年,旅游总收入超过100亿元,提前一年达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年旅游总收入达百亿元目标,全市旅游业逐步实现由观光游向专业旅游转变。

1、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

“十五”期末的2005年,全市接待游客480.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36亿元。

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120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和8.8倍,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预计2010年底,全市接待游客将达13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亿元。

2、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围绕旅游交通建设,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围绕加快旅游业发展抓交通设施建设。

市境各县区、各景区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旅游公路建设不断加强,市、县“一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境清镇、镇胜、贵黄、关兴、水黄等高速、高等级公路纵横交错,贵昆铁路和株六铁路横贯全境,高速公路(等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3069公里,已基本实现了航空、公路、铁路、水运相结合的综合旅游交通网络。

清镇高速的建成通车,镇胜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将黄果树、龙宫、格凸河景区及众多的省级风景区连接起来,形成贯通全市主要景点的旅游交通网络。

随着市境屯堡文化旅游区环线、格凸河景区油路、紫黄公路、龙宫过境公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可进入性。

(2)以提高接待能力为重点,以留住游客为目标,大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各地旅游接待条件不断改善。

伴随黄果树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新游道建设、自动观光电梯完成,半边街搬迁建设,石头寨景点、陡坡塘瀑布、二进龙宫对外开放,普定古人类遗址博物馆首期工程完成,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投入营业,“118114”旅游咨询通讯网络服务平台的开通使用等等,重点风景区的道路、供排水、供电、通信、接待服务、绿化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全市旅游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加上市住宿、餐饮、购物、通信等综合配套的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全市旅游接待能力和景区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截至2009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酒店25家,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11家,旅游定点单位100家;星级酒店、宾馆总量较2001年增加127%;专业旅游客运公司4家;旅行社13家,其中国际社1家。

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接待体系初步形成。

3、科学规划、整合资源、旅游产品日趋丰富,精品名牌正在形成

全市旅游发展规划已通过最终评审,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部分县(区)已完成旅游发展规划,初步形成了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区专项规划和景区项目建设规划体系。

同时,加强规划对市旅游业发展的指导作用,加强规划的宣传和执行力度。

在旅游产品打造上,坚持精品辐射、梯次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全力打造旅游支柱品牌和特色旅游精品。

重点突出几个最具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特色的景区,在编制规划、资金投入、安排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形成合力,初步打造了黄果树、龙宫、屯堡等旅游精品品牌,逐步形成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

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荣获“西部最具魅力旅游景区”、“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旅游景区”、“中国风景名胜区顾客十大满意品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囊括了“中国最美丽的地方”所有奖项,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

龙宫风景名胜区荣获“西部最具魅力旅游景区”称号。

紫云格凸河风景名胜区徒步、攀岩、登山、探险等容的山地极限挑战赛和独特的“蜘蛛侠”已逐渐成为省体育健身旅游的品牌,列入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荣获“中国最美的地方”称号,被确定为省攀岩运动基地和大学美学研究基地。

屯堡文化旅游区已形成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共同发展的格局,平坝县天龙镇创造了“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协会”的运作模式,并成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典。

列入了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

平坝县被命名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西秀区云山屯村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黄果树石头寨、普定讲义——号营村、平坝天龙屯堡和关岭木城河等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点,华泰绿色食品公司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点。

截止目前,全市建成开放的精品景区有10个:

其中,黄果树、龙宫景区荣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称号,夜郎洞荣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

建成开放的乡村旅游点10个:

天龙村等4个乡村旅游点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点。

全国工业旅游示点1个。

初步形成以黄果树、龙宫、格凸河、天龙屯堡、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为重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加快发展,集观光、科考、探险、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产品发展格局。

市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市于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4、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旅游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积极探索旅游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运行机制。

根据“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按照“管住资源、放开经营,控制规划、有序推进,扩展规模、丰富容”的要求,明确划分职责,落实属地管理原则,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帮助、扶持各类型的旅游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以公司化运作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机制。

2009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对旅游集团公司进行改制,成立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进一步理顺了黄果树风景区管理体制。

2004年,黄果树风景区游客人数突破百万人次,2005年,突破200万人次大关;2006年突破300万人次。

2009年,黄果树风景区游客接待量达463万人次。

对龙宫等风景区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政企分离,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特许经营权转让,逐步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依法对景区经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快景区的开发与建设。

格凸河风景区、花江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王若飞故居管理委员会、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和市文物局相继成立。

推进旅游资源开发特许经营权转让,在实施投资多元化方面,制定了促进旅游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通过招商引资抓旅游,围绕项目促招商,按五星级酒店标准建设的阿波罗温泉大酒店,以及夜郎洞景区等一批旅游重点招商项目相继建成。

在积极争取国债资金的同时,努力提高社会办旅游业的积极性,完成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实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旅游投融资主体呈多元化良好态势。

同时,市进一步做好做大做强屯堡旅游,为保护屯堡文化资源,整合辖区屯堡旅游资源,积极推广平坝天龙屯堡“政府+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的成功经验,市委市政府于2008年元月成立了市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即将出台《市屯堡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全市旅游发展活力进一步彰显。

5、旅游市场格局不断优化升级,宣传促销力度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按照“进一步巩固和深度开发传统市场,大力开发和逐步拓展潜在市场,形成大围,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发展格局的要求”,在市场开发上,坚持“大旅游、大市场、大发展”的理念,初步形成了以国市场为主,国际市场开发并举的格局;在运行机制上,构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举办节庆活动为载体的联合促销机制;在促销模式上,搭建了“突出重点,整体营销,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统一促销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旅游等便捷高效的宣传手段进行卓有成效的宣传,连续五年举办黄果树瀑布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开拓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东部发达地区、、等周边省市以及日本、国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旅游市场,提高了旅游业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联合省外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积极构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合作区,共同打造“中国南方喀斯特精品旅游线路”。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空间”的要求,突出特色,着重推出三日游以上旅游产品,增加了在安停留时间。

统一组团参加国、国际相关旅游交易会,借助国外新闻媒体,有效宣传推介旅游资源,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和旅游的美誉度。

6、加强行业整治和管理,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坚持标本兼治的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和综合治理协调机制,以提高接待能力为重点,积极扩大行业覆盖面,优化提升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对《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和《省旅游业管理条例》等法规的贯彻执行力度,广泛推行各种国家和行业标准,把诚信建设与开展“整脏治乱”、“满意在”等活动结合起来,构建旅游诚信体系,及时处理游客投诉。

同时,加强旅游安全工作,建立旅游安全目标责任制,加大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力度,旅游“安全、文明、健康、有序”的良好形象已经形成。

(二)“十二五”市旅游业发展的环境条件

1、机遇和条件

一是国际旅游业发展强劲。

旅游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

进入21世纪,全球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1个至3个百分点,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

进入新世纪后,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正逐步向东转移,自1980年代后,亚、非、拉和大洋洲等地区一批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新的格局,总体呈“亚洲迅猛,美洲平稳,欧洲趋缓,非洲起步”的发展趋势。

二是旅游业进入大众化、多元化时代,旅游成为了人们的刚性需求。

“十二五”时期,居民消费方式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居民消费将由实物消费为主走上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和富裕农民生活的基本容和刚性需求,旅游业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

三是国家扩大需的政策,对旅游业产生极大的拉动作用。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扩大需、刺激消费将成为一项长期政策,将持续拓展旅游消费能力,同时,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大幅度改善,将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协调发展。

四是一系列国家战略与政策为旅游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加强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为西部地区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底,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国家正在研究制定旅游法,将会为规旅游行业的管理,提高全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形成良好的环境。

五是科技进步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必将催生旅游管理手段和服务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旅游业带来革命性变化。

充分借助网络带来的便利优势,有助于西部地区的旅游企业在部管理、外部营销上与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有效节约了资金、人力资源、物流等方面的成本支出。

六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强省的发展目标。

省委、省政府领导每年率队赴国际、国主要客源市场开展宣传促销工作。

为做大做强旅游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建设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了旅游业结构的调整,使成为开发投资的热点地区,改善了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

七是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提升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战略。

加大以黄果树旅游圈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科考探险游、文化运动游的转变,把建成具有国际品质的旅游目的地,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做大做强第三产业。

2、困难和挑战

一是旅游产业发展与全国成熟旅游目的地竞争处于弱势。

旅游业发展水平与资源品位不匹配,基础比较薄弱。

消费结构上,门票、购物消费所占比重大,住宿、娱乐消费明显不足,留不住游客和消费低成为突出的问题;客源结构上仍以周边省区市场为主,辐射围较小,国际市场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结构上以简单的观光产品为主,休闲度假型产品、活动参与型产品、文化体验型产品尚未形成规模;服务水平上规性、标准性不够;经营主体上距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尚有较大差距。

二是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弱,尚未形成有效发展机制。

经济实力弱,对旅游产业的支持能力有限,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市场营销无力。

旅游发展仍然为数量增长型模式,尚未形成产业链、产业集群和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合理的部结构和地域结构,没有形成全国性区域性规模经营的大企业,缺乏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行业管理体系,管理水平不高,影响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产品的提升需要大量投入。

旅游发展的首要工作是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高品质的产品,即从目前单一的大众观光产品向系列化的旅游产品转变。

提升产品工作的难度较大,不仅要求转变发展思路,改变旅游产业经营机制与体制,尤其需要资金的大投入。

四是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同质性突出,竞争压力增大。

旅游资源虽然品位高、开发潜力大,但相对于周边地区而言,除了屯堡文化,的旅游资源并不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不论喀斯特自然山水,还是民族风情,都与周边地区有雷同。

区域间为争夺客源市场的旅游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如何打造精品景区,提高知名度,形成核心竞争力;如何加大与周边地区旅游合作的力度,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和共同发展,是旅游业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

五是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存在矛盾。

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片面注重开发而忽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不可避免地会对资源造成某种破坏;而过于强调保护,则难以保证旅游资源得到有效而合理的开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将难以转化为产业优势。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将成为今后发展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二、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基本思路

1、资源整合的思路

一是对市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形成抱团出击的整体规模。

避免散小旅游企业各自为政现象造成的力量涣散对市整体旅游形象的损害。

整体利用,全方位合作,充分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以获得旅游的最大规模效益,全面提升市旅游的品牌效应。

二是整合景区、机制、市场、党政系统、政策、交通道路等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激发生活力。

通过整合开发旅游资源营造热点、策划旅游项目凸现焦点、科学规划旅游景区打造亮点、依托客源市场推出卖点,把分散、闲置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产生最大的开发效益。

三是旅游环境、旅游产业、旅游产品、旅游市场的全面整合。

旅游环境包括旅游政策、旅游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整合;旅游企业包括从低端走向高端的整合、从空缺填补走向成熟领域竞争和从联盟借鉴到外向拓展;旅游产品包括空间层次整合、主题线路整合和龙头旅游资源的整合;针对旅游市场区域发展特征进行市场营销,整合形成强有力的形象力、销售力和产品力在的市场竞争力。

四是跨区域整合开发。

旅游资源类型进行跨县区区域整体开发。

将形态互补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整体旅游形象,加深旅游者对市旅游区域的整体感觉,以构成更加美好和完善的区域资源,提升旅游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五是增强资源整合观念。

增强全市各级领导资源整合观念,树立团结协作意识,各区、县各级领导从整体利益出发,通过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2、打造大旅游、大产品、国际旅游目的地思路

一是实现系统升级与品牌提升。

突出全省龙头旅游区的整体重心,在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

二是立足营造大产品、以大产品提高旅游吸引力,塑造整体旅游目的地。

根据旅游发展现状和实际条件,立足营造大产品、塑造整体国际旅游目的地——西线旅游大景区和国际观光度假旅游地。

三是创新管理体制和旅游产业组织结构。

创新旅游产业运行方式,加强旅游区域协作;创新旅游产业运行机制和旅游企业经营方式,打造产业集群;创新旅游营销主体及手段,推动市场化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和旅游产品形式,推动品牌化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旅游国际化发展。

3、转变发展方式、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

一是从量的扩为主向量的扩与质的提升并举转变。

切实从量的扩向质的提升转变,把着力点放在调整旅游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资源效率和综合效益上来,通过推动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旅游业大发展。

二是从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齐抓转变。

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发挥生态、气候和山水优势,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产品,全面提升观光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不断创新发展专项旅游,全力拓展商务会展旅游,进一步提升旅游的辐射力和吸引力。

三是从国旅游为主向国旅游与国际旅游并重转变。

把发展国旅游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积极开发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培育旅游消费新热点,把广大居民的旅游消费意愿充分激发出来。

入境旅游具有后发优势,应当更加重视发展入境旅游。

四是从小散景区旅游为主向集群式大景区旅游转变。

产业集群发展是世界围的重要经济现象,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路径。

的区位与资源特色完全有条件打造若干集群式大景区,以适应未来旅游发展的要求。

五是从注重资源开发向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共赢转变。

坚持积极主动的保护,在科学开发基础上的合理保护,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坚持以科学开发促进合理保护,以合理保护推动科学开发,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

六是重视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

在巩固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城市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节庆会展等现代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供给,以适应国外广大游客的多种需求,实现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改善发展环境的思路

一是大力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促进景区可达性和旅游接待水平的提高。

结合乡村公路建设和旅游公路建设,将各方面的资金捆绑使用,完成各旅游区旅游环线公路的建设。

二是大力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把构建旅游城镇体系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路网先行、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加快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功能完善的旅游城市,抓好一批屯堡文化旅游乡镇和村寨的建设。

在有条件的农村,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危房改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按照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准,支持当地农民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旅馆等服务设施,使更多农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5、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

一是在旅游发展规划上取得新突破。

按照全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抓紧编制和完善各地旅游发展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的衔接。

土地利用规划要充分考虑并为旅游业发展预留空间。

各旅游度假区、景区规划要全面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等,加强资源整合,力求突出特色、体现个性。

二是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实施旅游便捷工程,重点解决支线旅游交通和景区连接线,以及高等级公路、主要交通要道、景区旅游公路和自驾游热线上的旅游交通标识问题。

推进旅游环境优化工程,按照国际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呼叫中心和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市政、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行社等服务质量。

三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

放宽准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激发广大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力,引导社会资金加大旅游业开发力度。

四是在旅游宣传推介上取得新突破。

围绕重点景区、主打品牌,以挖掘文化涵为重点,加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协同营销,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效应。

(二)发展原则

1、坚持五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和对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

二是坚持优势产业相互促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旅游业与农林业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旅游与农林资源的优势,推动两大产业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

三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切实加强对旅游产业的领导、管理和协调,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旅游业的发展。

四是坚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关系,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是坚持开放联动的原则,正确处理地方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开放,与邻近地区和省市实现资源共享、设施共用、客源互流、产品互补。

2、把旅游业作为强化城市功能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

一是把建设旅游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进一步树立和强化“旅游城市意识”,把建设旅游强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把建设大与发展大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尽快成为旅游发展的强力增长极。

二是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

把旅游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先选择,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予以鼓励和扶持。

三是加强城市功能提升与旅游发展的结合。

进一步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现代旅游功能,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环境,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治。

3、把旅游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促进力

一是加强对农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引导农民充分认识“三农”旅游资源的价值,及时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树立“严格保护,科学利用”的开发理念,保护古镇古村、特色民居和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协调“三农”旅游资源与其它方式的开发利用关系。

二是加强对农村旅游的分类指导。

立足农村的资源特色,建立和完善农村旅游产业体系。

对“农家乐”,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化;对于高科、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点”标准,搞好旅游服务的综合配套,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的旅游产品为目标,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

立足当地的农业、林业、渔业、工副业等优势,积极开发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做大做强农村旅游产业。

三是加强对农村旅游的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

发挥旅游业关联带动作用突出的功能,把发展旅游作为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作为解决农村现实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政策上和资金投入上,要充分发挥和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

4、把建设成为西线重要的旅游集散地

按照旅游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交通贯通、旅游客源互流、旅游产业;全面实施旅游经济合作协议,加强跨区旅游经济协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的联袂开发,强化旅游品牌的联合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的整顿规,共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

加强区域旅游产品的联合开发。

加强民航、铁路、交通建设。

(三)战略目标

1、发展战略

一是“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

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突出旅游产业集群的建设,大力推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体化”、核心景区管理体制的“一体化”、旅游市场开发的“一体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形成区域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分工协调的大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精品品牌发展战略。

以黄果树、龙宫国家五A级精品品牌为龙头,创新旅游发展思路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