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标点.ppt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93870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2.4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标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第七章-标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第七章-标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第七章-标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第七章-标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标点.ppt

《第七章-标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标点.ppt(1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标点.ppt

第七章古典文献的标点,一、古人读书的特点及成因二、从句读到标点三、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四、古籍标点方法举要,一、古人读书的特点及其成因,古人读书的特点?

绝大部分古籍没有标点符号。

古人读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的原因有:

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简略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经】元年春王正月。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

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

未王命,故不书爵。

曰“仪父”,贵之也。

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

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

佗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

”对曰:

“姜氏何厌之有?

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蔓,难图也。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公曰:

“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

”公曰:

“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

“可矣!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

“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

谓之郑志。

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

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公曰: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

”颍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对曰:

“君何患焉?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

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缓,且子氏未薨,故名。

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

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八月,纪人伐夷。

夷不告,故不书。

有蜚。

不为灾,亦不书。

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

公立而求成焉。

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

公弗临,故不书。

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是以改葬。

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

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

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

请师于邾。

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

及邾人、郑人盟于翼。

不书,非公命也。

新作南门。

不书,亦非公命也。

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命也。

众父卒。

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口头流传成书易经伏羲“八卦”;姬昌推演六十四卦;孔子易传十篇。

口耳相授流传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对称性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

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淮南子览冥训,多虚词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奏鲜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易经系辞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易经系辞上,押韵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范仲淹岳阳楼记,4、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训诂之风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左传昭公三年)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

“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吾弗知绝句。

”,叔向曰:

“齐其何如?

”晏子曰:

“此季世也,吾弗知。

齐其为陈氏矣。

”,崇古之风章句小儒,破碎大道。

说文解字:

“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

十,数之终也。

”引申之,书中某个意思说完了也可算作一章。

故汉代为文献分章断句称为章句。

二、从句读到标点,1、何为句读古人著书一般不加标点断句,读书时须对如何停顿作出判断,这项工作,古代称为“句读”。

宋毛晃、毛居正父子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卷四: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

即文中休止和停顿之处,2、句读的起源发展A、句读作为读书之径礼记学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

郑玄注:

“离经,断句绝也。

”断句绝即句读。

每年有新生入学,隔一年有一次考试。

入学第一年考查断句的能力,辨别志向所趋;第三年考查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合群切磋;第五年考查是否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对学问的见解,和对朋友的选择。

如果考查合格,就叫做“小成”。

第九年考察知识畅达,触类旁通,能遇事不惑,不违背师训,这就叫做“大成”。

像这样,就能够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道理。

夔有一足,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哀公问于孔子曰:

“吾闻夔一足,信乎?

”曰:

“夔,人也,何故一足?

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尧曰:

夔一而足矣。

使为乐正。

故君子曰:

夔有一足。

非一足也。

”,B、东汉许慎记录了句读符号说文解字亅部:

“乚,钩识也,从反亅。

”音ju。

丶部:

“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也。

”音zh。

C、宋代已出现“标点”一词宋史何基传:

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

义显意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者。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当时的所谓标点,必然是除句读外,还有符号。

点是指句读说的;至于标,只是将书中重要的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忆。

有了这种符号,书中要义,便可一望而知。

D、明清刻书用句读符号较前代又有较大发展王念孙著广雅疏证,用“丶”作句读王引之著经义述闻,用“。

”作句读,3、古籍标点通例,

(1)引号相当于“”相当于,

(2)括号()、【】A、标明注释性语言B、校改文字:

圆括号表删除内容,方括号(一般用)表改正或增补内容。

(3)书名号、A、用时,书名、篇名间需用间隔号(),如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用时,书名、篇名间只需间开即可,不加间隔号。

B、几个书名并列时,用顿号可省略;用以加顿号为宜。

此外,古籍标点通常不用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

省略号用“略”、“下略”表示。

4、现代标点的渊源与发展胡适1916年发表论句读及文字符号,又于1918年发表论句读符号。

1920年颁布了由马玉藻、周作人、朱希祖、刘复、钱玄同、胡适六人提议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修订案),此议案为新式标点符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法。

1990年3月,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修订发布了标点符号用法,主要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

古代句读主要在断句新式标点符号增加了标明语气、某些词的性质、引文与对话的起迄等,三、古籍标点致误的原因,“色借口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

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色借,日月借,烛借,青黄借,眼色无常。

声借,钟鼓借,枯竹窍借”真是“借得他一塌糊涂”(鲁迅语),吴小如:

标点一千字决不比写一篇千字文省时省力能写千字文章的人还未必能标点一千字的古书,“天都张习孔黄岳著”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著录为“孔黄岳撰”。

檀几丛书录要收录家训一卷,系明末清初张习孔所撰。

“天都”为作者籍贯,“张习孔”是姓名,“黄岳”是别号。

古人云:

“学识如何观点书。

”,

(一)不明词义1、不明古汉语词汇三国志魏书管辂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辂长叹曰:

吾自知有分直耳,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

”,“才明”为一词,即才智。

因不明古词义而误断。

2、不明古音通假1959年版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

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去”实为“藏弆(j)”之“弆”的通假,意即收藏。

1982版断为“成得药,去五六岁”,方不误。

3、不明典故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

天咫偶闻卷三“光绪初元京师士大夫以文史书画金石古器相尚”条:

“当时以潘文勤公、翁常熟为一代龙门,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

顾四方豪俊,上计春明,无不首诣之。

”,“厨顾”一词,出后汉书党锢传,谓:

“海内希风之流,遂共相标榜,指天下名士,为之称号。

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厨。

”又谓:

“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

”“厨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

”到后世“厨顾”就成为常用的故实。

这里应点作“而以盛、王二君为之厨顾,四方豪俊”,利用工具书检索信息,一、字、词和文句的检索1.常用字、词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2.古文字、词字源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3.成语典故中国成语大辞典佩文韵府历代典故词典4.古文句十三经索引万首唐人绝句索引太平御览艺文类聚,二、图书的检索,1.古代图书四库全书总目2.当代图书全国总书目全国新书目中国国家书目,三、报刊检索,1、全国报刊索引2、复印报刊资料3、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四、历史年代、历史事件的检索,1.历史年代中国历史纪年表公元干支推算表2.历史事件中外历史年表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五、人名、地名及机构检索,1.人物资料中国人名大辞典世界名人录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人物工具书词典2.地名资料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历史地名词典,此孔子於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古人歌詩箴銘諺語凡有韻之文皆此道也爾雅釋訓主於訓蒙子子孫孫以下用韻者三十二條亦此道也孔子於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為文章者不務協音以成韻修詞以達遠使人易誦易記而惟以單行之語縱橫恣肆動輒千言萬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謂直言之言論難之語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謂文也,此孔子於易所以著文言之篇也。

古人歌詩、箴銘、諺語凡有韻之文,皆此道也。

爾雅釋訓主於訓蒙,“子子孫孫”以下用韻者三十二條,亦此道也。

孔子於乾、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

為文章者,不務協音以成韻,修詞以達遠,使人易誦易記,而惟以單行之語,縱橫恣肆,動輒千言萬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謂直言之言,論難之語,非言之有文者也,非孔子之所謂文也。

毛传: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陈奂传疏:

“论难者,理有难明,必辨论之不已也。

”,上节内容,一、古人读书的特点及其成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4、与当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从句读到标点1、何为句读2、句读的起源发展3、古籍标点通例4、现代标点的渊源与发展,

(一)不明词义(古汉语词汇、古音通假、典故)

(二)不明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三)不明文献名称(书名、篇名)(四)不明引文(五)不明语法(六)不明文体(七)不明文意,三、古籍标点致误的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